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説課稿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52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説課稿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説課稿1

今天我給大家説課的內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屬於散文閲讀與欣賞課,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這麼一句話:“教材是個例子。”而《荷塘月色》這個例子既承擔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鑑於以上分析,根據課程改革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是通過4—6段賞析,品味文章語言美,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難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作者為什麼會有“頗不寧靜”的心情;二是寫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採蓮賦》片斷,語言較難理解,但註解詳細,學生可以根據註釋自行解決。

關於教學方法,我採用的是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以下學習方法: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等,通過這些方法指導學生如何鑑賞寫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

以上是我對教材定位的認識、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以及教法學法的設定。下面來談談教學過程。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的導入方法是,讓學生與我一起回憶學習過的朱自清的作品。這種導入方法使學生在上課開始的時候,就喚起了對朱自清語言的曾有的記憶,為進一步領略本文語言預設基礎。具體的導入語是:“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匆匆》)這是感歎流光易逝、惜時如金的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這是熱愛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以上是一代文學大師用飽蘸深情而又富有靈性的筆,為我們描繪出的優美畫卷,抒發了對大自然、青春和生命熱愛的感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進朱自清為我們描繪的寧靜、淡雅、柔和的富有詩情畫意的意境之中。

導語過後,繼而介紹作者朱自清,讓學生明白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生平、寫作風格、作品集,並穿插朱自清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經歷,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課堂的知識性、生動性。

俗話説“題好文一半”。對《荷塘月色》這一課題從荷塘入手,揭開荷塘,是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嚮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引導學生去領會朱自清妙筆回春之神奇,從而由解題自然過渡到課文分析。

為了讓學生更好欣賞這篇美文,我分兩個課時來講析。

第一課時,我遵循散文教學規律,在整體感知課文基礎上,從4—6段切入,品味語言,賞析課文,體會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讀。播放範讀錄音,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體會結構的迴環美,在交流聽讀的感受基礎上確定閲讀的感情基調,經老師指導朗讀方法後,再來齊讀重點段落。這樣學生有了遵循,誦讀就有了美感,也為後面賞析語言打下基礎。其次賞析4—6段,品味語言妙處,體會景物特點。對月下荷塘部分採用賞析式教學。1、藉助圖片形象直觀地品味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表達效果,體會語言的美。作者描寫荷葉,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寫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寫荷香,把荷香若有若無、遠遠才能聞到的這種感覺與渺茫歌聲相通,作者就這樣抓住荷塘景物特點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形象逼真地寫出景物形態美、靜態美、動態美。2、採用刪除、替換法體會語言和諧美。將“曲曲折折”“田田”“縷縷”“脈脈”等刪去,將比喻、擬人換成一般描寫比較閲讀,以突顯本文語言的和諧之美。

荷塘月光的賞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礎上由學生自由討論品味幾個動詞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表達效果。經過探討,荷塘月光朦朧和諧美便也呈現於眼前。

小結本課必不可少,教師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後再對這兩個畫面閲讀賞析,使學生整體融入作者所給出的至高藝術境界。至此第一課時便結束。

第二課時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閲讀欣賞4—6段基礎上以討論形式完成教學內容。討論一:回想4—6段景物描寫的特點,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景物特點?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討論二:結合時代背景思考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緣於何?討論三:作者引用《採蓮賦》《西洲曲》中寫採蓮的事情,有什麼作用?明確問題後,將四、五、六段三合一請學生朗誦。

教學效果如何主要通過課堂練習來檢測,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我把練習定位於記憶:限時背誦第4段。

最後是作業的佈置。內容是: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段景物描寫的文字,抒發自己的某種感情。

如果説練習、作業是教學檢測,那麼板書則是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本課板書設計遵循簡明精練,突出重點,形象美觀原則。

我的説課結束了,謝謝!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説課稿2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閲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鑑賞文學作品。”本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繪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動、語言優美、典雅,藝術技巧純熟、自然,是一篇經典的美文。鑑於以上分析,根據課程改革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瞭解作者尋求寧靜、嚮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

2、知識目標:學習巧妙的語言修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能力目標:訓練朗讀、分析、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點:鑑賞語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藝術手法

(四)教學難點:通感的學以致用

二、説教法: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和年齡、心理特徵(感性思維為主),擬採用誦讀法、直觀演示法、設疑討論法。聲情並茂的配樂誦讀法:此法可使聽眾漸入佳境,引起共鳴。圖文並茂的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打出荷塘月色圖幻燈片,配合語言描繪,視聽結合,調動人的多種感覺器官和想象,使學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動的設疑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集中探討。

三、説學法:教學相長,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結合學生特點,以提升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為目標,有針對性的引導他們自學自我提升。

1、 課前預習,明確課堂任務,提高效率;課後拓展,多渠道閲讀相關文章,廣開眼界,鍛鍊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閲讀能力。

2、 多模仿示範朗讀,是提高朗讀水平的有效途徑

3、 深入研讀課文,課堂上積極參與,提高思辨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 導入(2分鐘)1、擬用舊知識導入法,讓學生列舉關於“荷”“月”的古詩詞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頭”“月兒彎彎照九州”,等等。2、明確本堂課教學目標為賞析語言美,感受畫面美。

(二)4、5、6段課文分析(33分鐘)

先介紹作者是為了排遣不寧靜的心情,選擇了獨遊荷塘,然後自然過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學習。(一兩句簡單的過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點,又保證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

1、朗讀訓練(8分)

課前預習已整體感知文章,課堂設計配樂朗誦,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選學生代表與老師一起聲情並茂的朗讀,並進行點評。

2、賞析語言美,品味畫面美(25分)

提問:這幾段寫了什麼?都説它美,它美在何處?

理論依據:美感是一種心理現象,美感產生的生理基礎有視、聽、味、嗅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品味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調動多種感官的想象,這種美的想象屬於心理學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據別人的描述或圖樣進行的想象。一句話,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進行想象,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間,才能深刻品味到這種美。

⑴語言美

本文語言突出特點,運用大量修辭手法,神采飛揚,其中的博喻、疊詞、通感為重點,對此學生卻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覆設喻去説明一個本體,又叫連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潔、瑩潤、精緻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幾眼嗎?

學以致用:發揮想象,仿寫或擴寫,寫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寫、擴寫是高考考察的語文能力之一)

②疊詞

切入角度:用音樂的擊鼓打節奏方式領略疊詞獨有的韻律感,如“曲曲/折折”“陰/森森”“脈脈”節奏分別是……(學生會用手指叩響桌子去感受疊詞帶來的音樂美感,荷塘月色的靈動飄逸。)

課外拓展:《詩經》中的大量疊詞,如“關關雎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③通感:

明確定義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典型例句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讓讀者通過聯想、想象得到了嗅覺、聽覺上的雙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隱若現、撲朔迷離。

課外拓展: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大量的通感現象,注意積累。如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 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

學以致用:當堂造句,鞏固消化,鍛鍊文筆。

⑵畫面美

語言的美即表現出了畫面的美,詳見板書。

根據學生對美的體驗以及老師的總結,列出本堂課的主板書,見第3 頁。

3、 課堂小結(5分鐘)

心理學“注意規律”的教學運用:展出幾幅荷塘月色圖幻燈片,讓學生用原文中的句子進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二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進行自檢;三可實施啟發性教學,如下:

教育學“啟發性教學原則”的教學運用:引發學生思考並討論,“圖片的荷塘月色與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你覺得哪個更美?”引導學生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現力,最終落實本課教學目標,品位語言美,從而感受語言背後的畫面美。

4、 課後練習學以致用,運用本課語言技巧“疊詞”“通感”等,以“沙灘月色”為題寫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