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文言文語法知識--初中文言文複習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8.44K

 文言語法: 常見實詞、常見虛詞、文言句式

文言文語法知識--初中文言文複習

一、常見實詞: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開列了120 個常見文言實詞。2003年及以後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實詞的試題不會超過這120個實詞的範圍。

1、通假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一般認為,通假字的產生可能是由於書寫或抄書的人一時筆誤,寫了音同或音近的別字,或是因地方習慣而寫了另一個字。後人見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寫,約定俗成,別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學會辨識通假字,對學習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與本字的聯繫上有以下幾種情況:

(1)讀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錯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錯”(cuò) 通“措”                                                    

(2)聲母或韻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如: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聲旁相同。如: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唱通“倡”如: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xìn) 通“伸”                                                                                                                            

(4)讀音相近。      如: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檢測

 

項為之強 《童趣》

誨女知之乎 《〈論語〉十則》

窺谷忘反 《與朱元思書》

同舍生皆被綺繡 《送東陽馬生序》

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輸盤不説 《公輸》

鄉為身死而不受 《魚我所欲也》

選賢與能 《大道之行也》

“強” 通“僵” (jiāng) 

“女”同“汝” (rǔ)

“反” 通“返” (fǎn)

“被”通“披” (pī)

“屬” 通“囑” (zhǔ) 

 “要”通“邀”(yao)

“畔” 通“叛” (pàn) 

“説” 通“悦” (yuè) 

“鄉” 通“向” (xiàng)

“與” 通“舉” (jǔ) 

2、古今異義詞

   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概括起來,古今異義主要有這樣幾種:

(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於古義。

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現在除了指長江黃河外,更多用於泛指,指一切江、河。 

(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於古義。

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親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員,現代漢語中則不能用於自己家庭中的成員。

  (3、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為表示另外的事物。

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捨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發生變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卑”即此義,“鄙”指見識短淺;而現在則是個地道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品質惡劣。        

注意: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兩個單音詞 誤解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雙音詞。現代漢語中有些雙音節詞,在古代漢語中是由兩個單音節詞組成的短語,這類詞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別重視。

如《桃花源記》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無論”就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説。“無論”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起關聯作用的連詞,而文言文裏卻是兩個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中,“妻子”原來是兩個詞,“妻”指妻子,“子”指兒女。現代漢語是一個雙音詞,指男子的配偶。             

檢測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輸》)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布衣  古義:平民。

痛恨  古義:痛心、遺憾。

可以  古義:可以憑藉。

池  古義:護城河。

湯  古義:熱水。   

烈士  古義:有雄心壯志的人。

所以  古義: 用來……的

但  古義:只,只不過。

 

3、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裏,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改變原來的詞性。

     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為名詞,表示“洞穴”,這裏臨時改變了詞性,用作動詞作謂語,表示“打洞”;

     又如《陳涉世家》中“將軍身被堅執鋭”中“堅”和“鋭”本是形容詞,這裏也臨時改變了詞性,充當名詞,作賓語,表示“堅固的鎧甲”和“鋭利的武器”。這種現象就是詞類活用。

     古漢語詞類活用,常見的主要有:

1、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2、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3、名詞作狀語4、意動用法5、使動用法

(一)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劌論戰》)                    福:賜福,保佑 

(二)動詞、形容詞用作名詞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奔:飛奔的馬。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      良實:善良誠實的人     

(三)名詞作狀語 

1、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方向。“向、在、往……”等。

如: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隆中對》東西:向東、向西。 

2、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或依據。“用……”等。

如: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3、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徵、狀態。“像……一樣”

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犬:像狗一樣地坐。 

4、時間名詞作狀詞,表示時間。“在……”等。

如:日扳促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日: “天天”、“每天”的'意思。 

(四)意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認為…怎麼樣”或“把…當作…”的意思 

    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    把……當賓客。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五)使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使……”的意思。 

1、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 

檢測

 

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復前行,欲窮其林。

斗折蛇行。

皆若空遊無所依。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穿喪服。名為動。

走完。形為動。

像北斗星那樣。名為狀。

在空中。名為狀。

使……淒涼。使動 

4、一詞多義

根據語境正確推斷實詞詞義

語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對詞義具有制約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説,不管一個詞有多少義項 ,在具體的語境中只能有一個確定的含義。因此,必要的知識儲備與較強的語境意識結合起來 ,就是我們“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關鍵。

    所以,平時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識積累 ,閲讀文言文篇段時要細心體察語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撫尺而已。(數目,自然數的開始。) 

②長煙一空(全部)《岳陽樓記》

③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劌論戰》

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相同、一樣)

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專一) 

檢測     許 

 

①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②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③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④曳屋許許聲《口技》

⑤吾頭顱如許。

⑥一生長恨奈何許。

①(答應)

②(讚許、贊同)

③(表約數)

④(擬聲詞)

⑤(這樣)

⑥(語氣詞)

 

二、常見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 、介詞 、連詞 、助詞 、歎詞和代詞。

文言虛詞很多 ,但“常見”者畢竟有限 。《考綱》中要求“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常見的文言虛詞”指的是考綱規定的18個:而、何、乎、乃、其、若、所、為、焉、也、以、矣、因、於、與、則、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虛詞的試題不會超過這18個虛詞的範圍。

之(一)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他們)、“它”(它們)、這、這件事。

 1、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2、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3、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公輸盤》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説》) 

3、音節助詞。用來調節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賓語提前的標誌,無義。如:何陋之有?(《陋室銘》)

 (三)動詞。譯作“去、往、到”。如: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三、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固定句式

(一)判斷句                 翻譯時要譯作:“……是……”

1、用“者”“也”表示,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

2、用副詞“乃、則、即、 皆”等表判斷

3、用動詞“為、是”表示判斷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例:蓮,花之君子者也。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二)被動句               翻譯時要將有關詞語譯成“被”。

1、用“於、 見、“受…於…、見…於…”表被動

2、用“為”、“為…所…” 表示被動。

3、詞語本身含被動,無標誌詞語。

   如:賢能為之用。舌一吐而二蛇盡為所吞。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1、省主語、謂語、賓語“之”。

2、省略量詞、介詞“於”。

 翻譯文言省略句時,省略的詞語,特別是在現代漢語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補充翻譯出來。

如(餘)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餘)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 (餘) 錄畢, (餘) 走送之。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此誠不可與(之)爭鋒

宅邊有五(棵)柳樹。                     

見二蟲鬥(於)草間。

(四)倒裝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現代漢語不同,習慣上稱之為“倒裝”。

謂語前置(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賓短語後置做補語

1、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些感歎句或疑問句把謂語置於主語之前。一般常用逗號將主謂隔開。

如:甚矣,汝之不惠!

2、賓語前置

 

①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在介詞前。

②用“之、是、以”把賓語提前,以強調賓語。“之”是標誌,無義。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

微斯人,吾誰與歸?

忌不自信。

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為底。

唯命是聽

 

3、定語後置

動詞短語作名詞的定語常常放在名詞的後面。一般在定語後加“者”字,有的還在名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字來表示。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4、介賓短語後置做補語

(1)介詞結構“於……”常放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

(2)介詞結構“以……”、“乎……”等有時放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並不多見)

      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的,翻譯的時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狀語,因此,我們也稱它“狀語後置”,或“介詞結構後置”。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文言倒裝句譯成現代漢語時,要依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規律 ,將其 “順裝”過來。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苟全性命於亂世

君與俱來

何陋之有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蓋揀桃核修狹者為之

判斷句

狀語後置

省略句

賓語前置

被動句

狀語後置

判斷句

定語後置句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結構固定的格式用法。這些類固定句式,翻譯時要合乎現代漢語的習慣。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與”

“以……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無……乎” 

“與其……孰若……”

“寧……無”等等 

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如土石何?

以蟲草為林。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課堂小結: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與對文意的理解的考查結合起來進行。學習文言句式,固然要會辨認某句是何種句式,因為這是基礎;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會正確翻譯。從高考的角度講,瞭解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閲讀的材料中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具有識記與辨別的能力,進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記憶到底有哪些種不同於現代漢語的句式,以及各種句式的具體用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