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去年的樹》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33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去年的樹》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去年的樹》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去年的樹》的教學反思 篇1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7冊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於是,它心裏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着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

《去年的樹》是一篇擬人體童話,它主要通過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雖然朋友已逝,但是友情永存,誠信永存……這個讓人有些傷感的故事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

文章在四次的對話中展開了故事的情節,在通俗易懂的語言中藴涵着“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本課的重點其實就是讓學生對“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在設計本課時,我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藴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

我認為語文應該充滿人性的光輝,課堂教學是經受真善美的心路歷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充分地尊重學生獨特的情緒體驗,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語文世界裏卓有成效地遨遊,讓他們的人生因語文課而精彩宜人,深刻和美麗十足!

為了更好地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説,教學就是在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中展開的.而要想讀好課文,首先就要讓學生走進課文中的種種角色,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中的對話較多,比較適宜學生分角色朗讀,我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深入童話中的角色,體會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真正帶入文本的情境中。在這一過程中,我就逐步引導課文中小鳥的三次問話的語氣,用多次換角色的方法來朗讀,讓學生們體會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捨,小鳥尋找時的焦急與艱辛。這樣,漸漸地,學生們走近了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讀的感情基調。用小鳥的三個問句把這些零散的語言朗讀串成一條情感的鏈,讓學生在反覆地朗讀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

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最後3個自然段的學習中,我提出問題:小鳥深情地注視着煤油燈的火苗,然後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麼歌,你能知道嗎?有的學生説:“大樹,我們是好朋友,我很想念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的友誼永存”有的學生唱起了周華健的“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説,有的唱,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課文學到這兒,我想學生一定有很多話想説(想對誰説),就讓他們把自己想説的寫下來並進行了交流。有對大樹説的、有對伐木人説的,引導説出多元、個性化的語言,如環保問題,奉獻話題等。

針對交流的情況,我及時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文中的鳥兒有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二是文中的樹有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在看到問題後,學生的思維一下活躍起來。由於同學們已經對課文的內容瞭解至深,所以,給出的第一個答案圍繞在“熱愛朋友,遵守諾言”方面;但對第二個問題給的答案卻不夠準確。於是,我做了簡單的提示:文中的這棵大樹,經過幾次“磨難”後,鳥兒最後只看到的是煤油燈的燈火。它的不幸就像我們平時點燃的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還沒等我的話説完,有幾個同學就接上了話茬:“照亮了別人。”聽到學生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他們理解了,也體會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因為,我認為教學生做事的前提是應該先教會他們怎樣做人。

當我第一遍讀文本時,我覺得這篇作品的主旨在“環保”上:要愛護樹木,保護樹木,不應該亂加砍伐。但再讀幾遍後,我認為作為文學作品,這篇童話更為重要的,在於非常生動地敍寫並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深厚的愛意、純真忠誠的友誼。小鳥對着燈火歌唱着,樹變成火柴,這是有形的,可是當變成火光,就是無形的,小鳥為什麼還要歌唱?小鳥對着不可觸摸的,已經飄逝的火光唱歌,明明知道它已經不會回答了。這是盡心,這是牽掛,這是深厚的愛意,這是純真的友誼,這是對自己的愛負責。”雖然我對文本的解讀是到位的,但在在教學中,對引導學生體會小鳥的信守諾言做得不到位,感覺太突兀了,學生還不明白。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穫很多。“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感悟,是我們教學工作中始終要重視的問題。

《去年的樹》的教學反思 篇2

《去年的樹》是一篇擬人體童話,讀着那樸實無華的文字,讓我們不禁沉入傷感真摯的情感河流中,那高尚、令任蕩氣迴腸的友情在心中激盪,暢想着鳥兒的內心獨白,感悟文本中所藴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一幅幅畫面呈現在讀者的眼前:鳥和樹朝夕相處的歡歌笑語;依依告別時希望承諾;苦苦追尋的急切傷感,永別時的深情真摯。每一幅畫面都直抵人的內心深處那最敏感的神經。教學後,學生的內心被鳥兒的真情、執著、所感染,回望着鳥與樹的和諧相處,如戀人般的恩愛,如朋友般的摯愛;如對家園的珍愛,如對恩人的博愛……一種種愛的影子總是讓人魂牽夢縈。然而,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透射出文章的主旨,教師的解讀重點是鳥還是樹呢?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指出:文本作者的意圖是當代人不可能“客觀”地完全再現的,文本的“原義”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復的。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時間間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應該克服的。我們無法解讀出作者原本的意圖,但在如此“大難興邦”的社會中,在浮華的人際交往中,友情與誠信的可貴成為本課當之無愧的教育主題。但僅僅如此嗎?“去年的樹”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如何在語文課上詮釋這經典之作的教育價值,如何與一羣只有十歲左右,人生閲歷幾乎如一張白紙的孩子來經歷、來見證這一段傷感,卻又蕩氣迴腸的友情背後的真正價值,讓孩子們獲得言語生命與精神生命的成長呢?多少困惑湧上心頭。

困惑一:課題的解讀。文本以平實的文字敍述了鳥兒苦苦追尋他的朋友樹,小鳥的“三問兩看兩歌”寫出了小鳥對友情的珍視,然而課題是以“樹”為題,文章對樹的描寫可謂是輕描淡寫,故事剛開篇交待了鳥兒和樹的友誼,樹就從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敍述主線完全落在了鳥兒身上,讓鳥兒信守諾言,去追尋樹的蹤跡。從文本中細尋,通過三次的回答藴藏着樹的命運變化:樹木被伐木人拉到工廠切成細條做成火柴點亮燈火。讀着這樹的命運,我們才感受到作者寫作藴藏的玄機,作者要告訴我們什麼,難道我們真的“無法讀出作者原本的意圖”。也許我們讀出了大樹的自我犧牲、無私奉獻,讀出了對伐木人亂砍樹木的憤慨,讀出了對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感悟……但文本終究是有它的主導價值取向。作品以“去年的樹”為課題,這解讀的價值取向真的和眾多名家説的僅僅是“友情”“誠信”嗎?

困惑二:文本的基調。讀完《去年的樹》,留給我們的是一份淡淡的憂傷。這是勿庸置疑的,但我們是不是總沉浸在憂傷的文字中呢?除了憂傷之外,沒有欣喜、歡快嗎?有,文本的開篇“一隻鳥兒和一棵樹是好朋友。鳥兒坐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也天天站着聽鳥兒歌唱。”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歡歌笑語,和諧相處,朝夕與共的相依相伴,透過文字,我們似乎能聽到從繁茂的枝葉間傳出一聲聲動聽的歌曲。一種歡快,幸福的'心情自然地湧上心頭。可作家在還沒有品嚐夠幸福的滋味時,將筆鋒一轉,一股離別的憂愁,無耐的隱忍就沖走了短暫的幸福。寒意在“日子一天天過去”中侵襲着這對幸福的朋友。傷感的情懷便悄然在心際萌生。無盡的思念與不捨只化作兩句簡單的話語——“再見了,小鳥!明年你再回來,還唱歌給我聽。”“好。我明年一定回來,給你唱歌。請等着我吧!”,那是樹的相約,是鳥的承諾。冬去春回,春暖花開,無限的思念也隨之散去,讓我們開始喜上眉梢,可弱小的小鳥又要經歷一場千辛萬苦的回返,一種擔心,一種期盼,在文本的空白想象中隨春風吹拂而至。擔心它飛行途中的艱險,勞累,期盼它能與樹早日相會相依。在想象中,一幅幅飛越千山萬水,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情景呈現在眼前,驚喜、擔心、勸慰,焦急,如倒翻的五味瓶,不知是什麼滋味。當讀到“可是,樹不見了,只剩下樹根留在那裏。”那份期盼後的失落,傷感、急切佔據了內心的深處。尋找樹的下落成了鳥兒迫在眉睫的事。然而,每一次的詢問,就讓小鳥再一次地艱受着痛苦,向遠處飛行,儘管精疲力盡,他仍然展翅飛翔,內心的執著,讓人肅然起敬.讀至此處,難道還僅僅是傷感可以表達的嗎?當他飛到了一個小山村裏,看到在那座昏暗的小村子裏,一間矮小的茅草屋裏,一盞煤油燈發出微弱的光,閃爍的燈火映着小女孩的臉時,我們不禁要問,小鳥看到的僅僅是燈火嗎?僅僅是火柴點燃的燈火嗎?不是的,這是樹的化身,它用它的身軀點亮了黑暗的世界,雖然燈光微弱,但足以讓小姑娘看清世間的一切,讓小姑娘獲得了光明,獲得了温暖.此時的小鳥看到自已的朋友為人類作出"蠟炬成灰"的貢獻,還有什麼話説呢?此時的傷痛轉為欣喜,感動安慰.他為朋友驕傲,為朋友歌唱.因此,他"睜大眼睛""盯着燈火",這一"睜"一"盯",是不同尋常的,是出人意料的,是一種驚喜,一種震撼,更是一種心靈的慰藉。他唱歌是一種諾言的實現,也是對樹精神的一種高歌,他的飛走,沒有絲毫的憂傷,沒有遺憾。

困惑三:角色的重心.在眾多的文本解讀中,鳥兒成了教學的重心,成了可歌可泣的精神偶像,這似乎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歌德曾經説過:“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換句話説,就是我們要教會學生用兩條視線讀書:一條是生理視線,即眼睛看到的文字;一條是心理視線,即心靈對文本的感悟體驗。”我們如何把握自已的心理視線,是浮於文字的表面,還是透過文字看內涵。又如何透過文字看出文本敍述的真諦,解讀出關鍵字的內涵就能更好的領悟文本的真諦。

《去年的樹》的教學反思 篇3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第七冊第三組中的一篇課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話故事。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們分別後的第二年春天,小鳥回來只找到了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裏充滿了憂傷和惆悵,帶着些許傷感色彩,讚美了高尚的,令人蕩氣迴腸的友情。這篇童話內容雖然較其他童話簡短,作者也沒有用過多華麗的詞藻來修飾它,但是它所藴含的道理卻是深刻的。

基於這樣的解讀,根據本文特點,為了簡化教學,所以作如上設計:

1、在本文的設計和教學中,遵循作者的思路,以“小鳥與樹的友情”為出發點,也以它為課眼,葉老曾經説道:“作者思有路,道路識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開了窺視作品奧妙的門户。這堂課都以“小鳥與樹的友情”為線索,在上課的過程中牢牢抓住小鳥與樹的珍貴友情表現在哪些地方,在不斷地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又一步步地感受鳥兒和樹的珍貴友情,這樣情感的昇華就水到渠成了,而不是單單給學生一個蕩氣迴腸的友情。這樣就極大地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抓住情感交流的方式——對話。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文章一共有四處對話,分別是鳥和樹的對話,鳥和樹根的對話,鳥和門先生的對話和鳥和小姑娘的對話,這四次對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課文所要説明的道理也是從這四次對話中逐步地顯現出來。所以學生每談到一處對話,我都牢牢地把它抓住,進行指導,力求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學生的朗讀也一次次地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扮演多個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比如在剛開始鳥與樹的對話中,請學生找自己的好朋友讀一讀,演一演,充分展示出一對好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面對自己的好朋友,學生的情感也較容易出來,這樣也給了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間。打破了以往都是教師點名朗讀的慣例。下面其他的角色也是如此,文章略去了鳥兒在尋找朋友過程中以及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從而給師生留下了較大的想象空間。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去朗讀,去感受,去體驗,才能真正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3、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閲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也是非常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方法。在文章結尾處安排小練筆,讓學生寫下要對小鳥説的話,一開始我還擔心學生會無話可寫,沒想到學生滔滔不絕,寫了很多,有安慰小鳥的,有讚美小鳥的……學生各有各的想法,效果挺不錯。

整堂課下來,失敗的地方也有很多,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一部分與一部分之間的連接不夠緊密,內容之間的轉換有時感覺有些突兀,也許是我上課時過多地考慮了自己,而較少地去考慮學生,從而使課堂上師與生的交流、互動不夠完善。三尺講台,我涉足的時間還不長,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教學各方面的水平都會得到提高。

《去年的樹》的教學反思 篇4

《去年的樹》一課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故事,此文章有多種解讀,有的把它解讀為不離不棄的愛情,有的把它解讀為至真至純的友情,還有的把它解讀為做人一定要講誠信。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只要有理有據,都不為錯。

本課內容簡單,理解起來十分容易。所以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理清文中“有幾次對話,鳥兒都和誰進行了對話”?學生很容易就找到鳥兒和大樹、樹根、大門、小女孩進行了對話。是啊,鳥兒找大樹飛越崇山峻嶺,飛越山谷,從山谷飛向城市裏的工廠,中間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啊?

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有的想到也許它飛向山谷時,被獵人打中了翅膀,但依然忍着傷痛自由飛翔;有的説也許會遇到暴風雪,但不畏嚴寒,逆風而飛;還有的説,也許飛累了,停下來休息,連一口水也喝不上。真可謂歷盡艱辛萬苦。此時此刻你想對鳥兒説些什麼?

一時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積極性十分高,有的説,小鳥,你對大樹的深厚友情我永記在心,我要向你學習;有的説,小鳥你找大樹經歷了多少的艱難險阻啊,我真佩服你……至此,學生深入理解了文本的含義。

《去年的樹》的教學反思 篇5

拿到課文後,不由被故事中鳥兒與書深厚的感情所打動,文字雖然平淡,但是卻令人回味,這也許就是童話的魅力所在。

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這篇文章內容很簡單,最主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情感。而文中的對話則是最重要的工具。因此,在設計之初我就試想通過對話教學,體會不同人物的感情和語氣,理解文字。可是,在縱觀一些優秀教學案例之後,我有了一個疑惑,到底要不要進行生字教學,一堂課到底要容納多少教學內容。

本文是人教版的課文,相比蘇教版而言,整冊課文難度較大,不少課文都是我們高年級後才會學到的。因此,人教版在教學時更側重於語言文字的理解,生字反而會淡化。但是,對於我們的學生是否適用,卻值得深思。

幸好,在教研活動時,教研組的老師們幫我解決了難題,我們的教學對象畢竟是接受蘇教版教學的學生,在設計時更應該傾向於我們的課標,我們的學生,字詞教學必不可少,但是卻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情況縮短教學時間。並且也將教學的重點進行了確定,對話一定是重中之重。在試上後,師傅也給我提了很多寶貴建議。特別是關於抓住鳥兒三次問話的不同,體會人物心情,進行朗讀教學。

教學時,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關注到學生的語言,動作,控制好整堂課。在體會鳥兒的三次問話時,學生很容易就聯繫到自身,説出鳥兒越來越着急的心情,也能通過朗讀來展現。特別是在教學最後,我按照設想與孩子體會鳥兒此時的心情。學生大多都認為鳥兒肯定會悲傷,當我説鳥兒其實很幸福時,沒想到竟有學生也贊成我的想法。她説:“鳥兒應該很快樂,因為他有一個好朋友,他能完成對朋友的承諾,就是幸福的。”大家想起了熱烈的掌聲。而我,也很欣慰,因為孩子們已經體會到這篇童話的深意,那麼即使教學時有一些瑕疵,那也不足掛齒了。只要孩子懂了,悟了,這不才是最重要的嗎?

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許也該深思。我們大多專注於課本上的字詞句教學和理解,而將語文最重要的情感漸漸遺忘。讓學生感同身受,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內涵,不才是重要的嗎?想起古人所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其實就是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體會到文字所包含的意義,這是學生自己可以習得的。而不應該由教師直接講述。在以後的教學時,更應該注重朗讀,以讀悟情,才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