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給予樹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8.69K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予樹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給予樹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給予樹的教學反思1

《給予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温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麼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於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為,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為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為什麼説話時聲音低,為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繫了課文的文本,最後我出示“聯繫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在一篇文章裏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心靈共舞的家園。”我還想説,一個課堂就是一棵給予樹,這樹上種滿了師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討的無窮樂趣;這樹上也將結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累累碩果!

給予樹的教學反思2

《給予樹》這篇課文寫的是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

在我們國家,也只有春節能和聖誕節相提並論了。一樣的熱鬧,一樣的充滿了歡樂。不同的是,在我們國家,小孩子都是處於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斷的得到禮物,但不會有人苛求送出什麼。家長也不會讓孩子拿着錢跑到超市去買禮品,就更不用提送禮品了。在春節裏,得與失是相互的,孩子磕頭,大人給壓歲錢。超市也不會設計"給予樹"這樣的慈善創舉,只是不停的促銷。

《給予樹》這篇課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同時,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裏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後,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當然,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係。

馬上是新年了,能看到我們身邊的金吉婭嗎?

給予樹的教學反思3

《給予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該組課文主要教會孩子們如何去愛別人。緊緊圍繞這一主題,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也將着力點放在引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悟情感,而忽略了語文教學應“指向表達”,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此外,我所執教的這節課也還存在以下不足。

1、對文本解讀不夠深刻,導致問題設置流於表層,缺乏課堂生成。兩三次的試教,每一節課時間都有剩餘。再反覆翻看教案,我在上公開課前其實已經意識到自己課堂教學的深度、厚度不夠。自己只是把課文支離破碎地解析完了,而且還是停留在表淺層面的分析。由於教師自身對教材解讀不夠,因此設置的問題也比較簡單,很多問題其實也是無效的。譬如,孩子們通過閲讀已經能夠知道金吉婭把錢用在了哪裏,可我還故作玄虛,提出疑問:“金吉婭的錢到底去了哪裏?誰來告訴我們?”記得上大學教育實習那會就已經聽過天河區某位教研員評課:書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就不要再講,要挖掘一些孩子們不明白、不注意的表達細節。對文本解讀不夠、問題設置流於表面,最直觀的課堂效果就是孩子們很快就能答出我所提出的問題,師生之間缺乏思維的碰撞,課堂生成不夠。對此,劉老師給予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議和提醒,我的確應該多多吸收、採納。例如,對於媽媽擔心的原因以及如何激起學生情感體驗、感受金吉婭的善良仁愛,我只想到藉助圖片和音樂等教學資源達成目標,卻忽視了文字本身的力量。文中的“攢”以及100美元5個人分、還要買到很多很好的禮物,這些細節挖深了、解讀透了,金吉婭的形象自然呼之欲出,孩子們朗讀課文的情感也能更充沛、更真摯。

2、對學生的回答缺乏指導性的評價,評價語言貧瘠。這是我個人教學非常明顯的缺點。我總是習慣於重複學生的答案,不知如何接話、評價。有時候過於着急,不懂得引導,還直接用教師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理解。如何錘鍊提升課堂評價語,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是我短期內要着力提高的教學技能。

3、講學過程,教師過於冷靜、生硬,情感上無法帶動、感染學生。這其實跟我臨時修改教學設計有很大的關係。緊張的情緒支配下,我繃緊了神經,只是在講教案、教教材,把課按部就班上完就好。當時腦袋瓜子總是想着下一個教學環節是什麼、我該説些什麼了……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設若教師都未嘗進入角色、挨近人物靈魂,試想她又該如何去感染和帶動自己的學生?

這節課存在的問題不一而足,內心的失落感和挫敗感難以詳盡。總而言之,感謝劉敏老師以及教研室,為我們提供瞭如此難得的交流、學習機會,讓我們對自身專業成長狀況有了更清晰、更直觀的瞭解。把準了脈,接下來該是尋醫問藥的時候了……

給予樹的教學反思4

《給予樹》是本學期最後一組一篇有關“愛心奉獻”以敍事為主的文章:在聖誕節到來之前,母親把僅攢的100美元分給5個孩子每人20美元,讓他們選購聖誕禮物。其中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陌生小女孩。課文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感受金吉婭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也是本課的德育目標。現今時代的孩子,他們一直在享受着被愛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愛別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他們的同齡人,她的行為最容易被同齡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過反覆品味文章的語言來喚醒沉睡於他們心中的愛。可上完課後,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好像忽略了很多細節,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有效地體會人物心情變化。

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有三個表達心情的四字詞語“興高采烈、、生氣”,我可以先是讓孩子們説説什麼是“興高采烈,沉默不語”。其次,可通過孩子生活實際中所遇到的事情來體會,還可以通過換近義詞“興奮不已”“興致勃勃”“一言不發”等來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為什麼會不同,通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自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讀得有更有滋有味。

二、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善於捕捉意外之處。

如,在金吉婭和母親説沒有給她們買禮物時:“媽媽我們已經有很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確什麼都沒有”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時,其中有位孩子説到我感到很慚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問,也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三、對學生及時的激勵性評價與反饋。

課堂的調動也離不開教師豐富的評價語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們回答後不忘記給予一些不同的評價與反饋,對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着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也要恰到好處。

今後教學中改進的措施:

一、創建趣味、和諧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説“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我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我們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三、鼓勵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發現這裏的學生課外知識獲取的途徑太少,閲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平時應鼓勵學生多讀多看,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當然作為一個教師,也要有自學的學習意識。如果不讀書、不看報、不接受新知識、新信息,只看課本,勢必就會把自己圈在一個狹窄的生活空間裏。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充電”、“補氧”。

只有博學,才能多才多藝,才能嫻熟地掌握教學技巧,成為學生樂學的引路人,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應該具備思考意識,思考的過程是知識轉化與昇華為素質的關鍵。如果學習中不思考,就不能很好地體會知識具有的精神;實踐中不思考,具體的感知就不能得到昇華,隱藏的真理也就無法領悟。

課堂是個包羅萬象的空間,要不斷地摸索、探討、研究,才會成長。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我堅信會更加成熟!

給予樹的教學反思5

張老師教學《給予樹》第二課時是圍繞着愛心的展開語文教學,沒有脱離具體的語言環境。教師對學生讀書的指導,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變換詞句進行比較,進入角色進行體驗,創設情境進行表達……教師獨具匠心的引領,讓學生在真正學習語文,同時又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在《給予樹》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能緊緊抓住主線。抓重點詞,如“仁愛、體貼、興高采烈、沉默不語、如願以償。”抓重點句,如第4自然段和最後一句話,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誦讀、感悟、理解文本,去感受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這同情體貼之意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之中,成為學生的精神基礎,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能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和學生思考“她明明做了好事,為什麼還要難過?”探究人物背後的內心。故意省去“什麼都沒有”,讓學生體會可能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就是通過這樣的語言而反映出來的。最後指導學生髮揮想象説一説,寫一寫感激金吉婭的話。把讀、説、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而朗讀是培養語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朗讀不是簡單的把文字轉換成聲音,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而這種情來自於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抓住三個表達心情的詞語“興高采烈、沉默不語、生氣”,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的不同。在第四自然段時,抓住金吉婭當時的內心感受,通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讓孩子們讀出感情。

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在“聽、説、讀、寫”的活動中學習語文,沒有毫無意義的空談。聽別人朗讀,聽別人的感受,然後讓學生去評價;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交流,讓學生在“聽説”實踐中鍛鍊聽説能力。一堂課學生討論熱烈,氣氛濃厚。在默讀,朗讀中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具體詞語的“畫外之音、言外之意”,學生無形中學會斟詞酌句,有利於今後的閲讀和寫作。安排了簡單的寫的練習,作業是那個陌生的小女孩會對金吉婭説:給學生訓練,老師的板書很有特色,在黑板上畫了棵大樹,通過寫上善良、仁愛、同情、體貼等詞語表現了女孩是個怎樣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在聽、説、讀、寫的語文實踐中,在老師、同學的富有情味的語言中,度過了美好的一節課,學生是有很大收穫的,內心是充滿快樂的,我是聽課者也感受到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