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核舟記》教學反思(精選8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49W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説明文,作者通過對核舟的整體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註明方位、數目、大小等,使讀者弄清了局部和整體的比例關係,細筆勾畫,形象具體可觸。讀完之後,不僅使人“奇巧人王叔遠”的高超的技藝感到欽佩,同時也對作者能夠通過簡潔的文章讓讀者感到寸核中的幾多情態、幾多奇趣,不禁令人稱奇道絕,歎為觀止。

《核舟記》教學反思(精選8篇)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1

這課書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思路、環節較清晰

這節課是本課書的第三節課,前兩節主要是讀熟課文、疏通文意;這節課主要任務是理解,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一)讀書環節;

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基本功。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無備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讀音應是“jī”;在後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讀音是“qí”。通假字的讀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為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讀作“yu”。要暢通朗讀課文,還應讀好停頓,特別是句中的停頓,它是用來顯示句子的層次的,單從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須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讀好句中的停頓。

(二)學生自己閲讀,分析問題階段;

學生讀完課文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都是怎樣突出‘奇巧’之意的?”問題提出之後,我就把學生分組,一組看一段,前後桌的同學可以交流。學生們是先自己看書,然後再交流,這樣使學生既認真看書了、思考了,有不至於很盲目。這期間老師就可以及時與學生交流,聽聽學生們的看法,

(三)老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環節。

由於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內容,寫的時候顯得有些羅嗦,且重點不突出,如:寫第一段的內容時,學生只寫出了對人物的介紹,但對於核舟的主題就給落掉了,就是學生對“蓋大蘇泛赤壁雲”一句沒有看到,或沒有理解。對於“奇巧”的突出,學生也只把原文寫上去,並沒有總結、提煉,顯得有些羅嗦。我在點撥的時候,首先問問學生這樣寫的理由,儘量讓學生自己能夠隨時改造。我就順着學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點圈點出來,讓學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學生自己討論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被發現問題、及時被解決問題。

一段説完之後,其它段落的問題解決就快多了,學生也明白多了。

二、不足之處:

由於課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學環節的設置,多媒體的運用上稍顯欠缺。畢竟語文的教學隨機性還是很大的,並且文言文的閲讀教學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體,有的環節就不必了。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2

《核舟記》是我本學期的一節公開課,因此我的國培作業也就選擇了它。

核舟屬於我國的微雕藝術作品,學生對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藉此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並就核舟的形象設計來解讀我國傳統美學的部分觀點,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另外本文作為説明文學習更是一篇佳作,無論是它的説明順序的安排,還是説明語言的運用都極具特點,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為我構建教學三維目標的基本想法。事實證明,我的目標確立是正確的,教學也達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具體的目標實施過程中,多媒體的展示導入成為我本節課最大亮點,幾乎所有人在屏氣凝神的觀看,學生對微雕藝術的瞭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課文疏通與實詞掌握中,我把學習活動的舞台交給了學生,學生的合作探究,登台展示,集體糾錯,把整節課的知識目標得到了最大化的實現。事後我覺得,唯一欠缺之處在於,我沒有及時的對文中的實詞,活用詞,通假字,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現象進行總結,並在媒體上呈現,缺失了鞏固這一環節。在自習上,我及時做好了補救。

在實施第二板塊的環節中,我的講析似乎少了點。學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順序安排,但對核舟本身的藝術形象構建的美學特質,並不能自我獲得,這一點,我沒有進行放開的態度去處理,更沒有把類似的藝術作品帶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學生獲得的印象比較膚淺,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設計講究意趣美,對比美,色彩美,和諧美。但鑑於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後來《蘇州園林》,《橋之美》等課文的美學知識滲透,我處理的時候淡化了,這也是從全局出發的一種考慮。

相對來説,第三版塊的教學羅列的內容較多,提問思考較為充分,學生對核舟藝術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細小的問題有了觸及,對於開發學生的想象力,鑑賞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一個存在的問題在於,媒體的使用成為大家議論的焦點。我沒有在第二課時使用。我的想法是:媒體的使用不需要重複,更要講究成本。至於教學效果,從學生的反饋來看,都不錯。

課後的作業,練習冊的拓展作業,學生完成的都比較順利。我想一節半課能收到這樣的效果,這節課還算成功。當然教學的方式及方法無止境,我會在自己的不斷反思中,對每一課進行精心的準備,力求達到最佳效應。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3

在教授《核舟記》一文時,就採用了自讀、朗讀和表演相結合的方法。表演能使文本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能夠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也便於學生理解、接受文本內容。因為,學生都有表演的慾望,他們會為了演好角色,而主動鑽研文本內容,特別是對於一些疑難字詞,如果他們不理解,他們一定會自己去解決問題。對於理解能力差的學生,通過自己表演或者觀看別人的表演,一定會大大降低理解文本的難度。如:“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一句,如果用講授的方法,基礎差的學生未必能理解,但讓學生表演,效果則大不同了,一看便明白。在表演中,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這樣的學習,便於理解,學習後也不易忘記。

在表演時,台下的學生齊讀,台上的學生根據讀的句子表演,每當表演到會意處,不用老師提示,學生會非常主動地參與進來。比如到“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蘇黃共閲一手卷。”一段時,需要一些道具。學生會心領神會地拿出準備好的東西,有的把用報紙作成的“帽子”、“手卷”和“髯”等,遞給表演的同學。參與度較高,效果比較理想。

當然,這一堂課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讓學生自譯是否需要教師訂正,表演完成之後是否需要讓學生再翻譯一遍等等,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加嘗試。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4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古代工藝品——核舟的説明文,屬於自學課文,必須先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的主要內容,瞭解某些重要字詞句的確切意思。所以課前我精心準備了以解釋詞語,翻譯句子為主的自主學習練習卷,事先讓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自學,並製作相應的字詞課件。

同時《核舟記》又是一文言文,文章介紹性很強,又缺乏故事情節,所以對學生而言,這篇文章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而且還顯得有些枯燥無味。所以課前我精心準備了實物桃核和介紹展示中國精湛的微雕技術,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船頭三人(蘇軾、黃庭堅、佛印)的位置及其神態動作,我展示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吸引學生,使得學生很好的理解了課文又活躍了氣氛,收到很好的效果。

這節課內容較多,如果課前更好地引導學生自學課文,掃清文言字詞障礙,讓學生熟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那課堂上的引導解決問題可能會更順暢些。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5

前天下發了《核舟記》導學案,讓學生完成字詞解釋。批閲時,我特別仔細地改了各組語文組長的,以便課堂上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昨天我先梳理了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明確這是一篇帶有説明文特點的文言文,它的説明順序是空間順序。然後再合作探究為什麼作者先解釋船艙,再介紹船頭、船尾。這裏花的時間比較多。

關於字詞解釋,我讓各組語文組長負責帶領組員核對答案,對於組長也出錯的,全組一起幫助解決。

學生討論得非常熱烈,我都不忍心打斷。但是他們有的討論到第三段了,而有的則停留在第一段。我原計劃是討論完一段,小組就坐下來,平板上載討論結果。然後,藉着平板,全班一起來攻克難關。

但時間不足,只講了一段。

今天,我有一個早讀和一節課,我想要把字詞梳理完,再把幾個主要問題討論完,我的早讀就不能進行默寫,直接梳理字詞。但因為學生沒有按小組坐,所以,選擇了我自己講,針對學生出問題比較多的地方,我就特別強調,然後還板書。

這樣的速度快很多,一個早讀,二十分鐘就全部講完了。不知道學生吸收德怎麼樣?

一節課,就讓學生合作探究雕刻者高超的技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結合例句賞析本文的語言的簡潔、嚴密、生動。

第二個問題,因為時間比較趕,所以提前結束了學生的討論。結合已經上載的,我邊講邊補充。

應該説《核舟記》的主要內容講完了,就差一個收尾。

在時間的安排、環節的設置上,我還應該設置得更細,看怎樣能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學生參與度又更高,學生吸收的效果會更好。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6

《核舟記》是一篇説明性質的文言文,是介紹王叔遠的作品——核舟。對這篇文言文的教授如果按老的文言文講授方式來説不過是朗讀——翻譯——總結中心——分析特點。這樣講授下來學生會倒胃口。我根據實際,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從畫圖入手,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把枯燥無味的文言文變得生動有趣了。

在第一課時讀懂課文前提下,默讀課文,根據説明重點,讓學生畫出核舟外形。巡堂指導,然後讓畫圖者口述所畫內容,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最後每個學生都根據自己所畫背誦課文,在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中把難記的古文背誦了下來,完成了教學重點。

我又把寫作和文言文結合起來,播放多媒體課件,一幅“秋收”的圖畫,讓學生依照《核舟記》的説明順序,説明方法,寫一篇 “秋收”的説明。提醒學生注意,文和畫的不同點,側重點。發揮了學生的主觀創造力和能動性,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得到 了訓練。

最後我又讓學生上講台當回小老師,回顧本文應當掌握的內容,回顧內容,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不可能盡善盡美,本文反思也有不足,由於學生畫功差,在課堂上完成畫圖的這一過程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對其它方面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主意掌握每一個教學步驟的時間,以免影響教學質量。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7

1、這堂課體現出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思想,達到了全員參與,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的目的。

2、開放性強,尊重了學生的人格,開發了學生的潛能,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例如:自己動手實踐,用自己語言描述等。一開課就設計一個親自動手的氛圍,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並將這一設計貫穿整堂課,使本文內容理解起來顯而易懂。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允許學生走彎路。課堂上既放得開也收得攏。教學環節形式多變,也適應初中生各種能力的發展需要。

3、在這堂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摒棄説文解字的傳統教學方法,以輕鬆愉快、有序和諧的方式組織學生探討並有所發現,自然得體。通過朗讀,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又提高了自己理解、鑑賞文學作品的水平,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4、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協同,使教學目標在學生身上得以實現,努力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知識引導者和交流的對象,達到合作創新、求異創新的效果。

5、另外,我想:把培養民族自豪感的大目標融入具體課堂教學中,也可收到文道統一、教書育人的效果。

《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8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文,因為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基礎能力,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尤其在翻譯的教學環節,我讓學生分成小組,然後讓學生在組內自由翻譯,劃出難點,然後小組展示,師生共同交流。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很喜歡,也正是這樣的方式,讓我班的學生不再討厭文言文的學習了,而是變得很積極,我覺得這也是本節課中最大的亮點。這種教學方式如今一直提倡,以往的教學中,我一直不敢嘗試,在本屆學生的教學中,我在七年級下半學期開始使用,現在到了八年級,效果很好。

但是,每一件事都是一把“雙刃劍”,這種教學方式也有缺點:在組內自主翻譯時,總是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説,其他的學生大多是聽,時而給出一些意見,參與度不均勻。這樣就導致了部分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雖然如此,但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是讓學生喜歡上文言文課的事實是讓我樂觀的,我會努力改進其不足,讓基礎差一些的學生多代表小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信心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