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唐代詩人怎樣過節(網友來稿)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03W

長沙市雅禮中學 徐昌才

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澱,也是人文情懷的一種傾訴,更是古代詩人生命情趣的一種展示。從節日入手解讀唐詩,可以使我們對那個繁華富麗而又自由奔放的時代以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意氣風發、個性張揚的詩人有一個全新的瞭解。

(一)、韓愈:驚喜的春節。《春雪》繪景傳情,虛實相生,抒寫春色初來乍到的驚訝和欣喜。“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新年即陰曆正月初一,這時不見百花盛開,不聞芳香四溢,“都”見詩人於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迫切。時至二月亦無花開,“初”見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不滿。即便如此,春草吐綠,萬象將新亦令作者驚喜不已。“驚”字寫活了詩人擺脱寒冬,迎來新綠的新奇、驚訝和欣喜。一二兩句亦無亦有,繪色摹態,狀芳華遲來,草芽先到的春色之喜。三四兩句觸景生情,妙想成趣。一個盼望春天的詩人,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可以給它幻化出一片春色來。白雪似通性靈,嫌遲恨晚,竟然按奈不住,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裝點出一片“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大好春色來。透過漫天飛舞、熱鬧繽紛的雪花,詩人似乎看到了一個奼紫嫣紅、絢麗多彩的春天,我們也不難體會到詩人手舞足蹈,歡呼春天的愉悦之情。全詩描草繪雪,亦虛亦實,亦動亦靜,於冷落中見熱鬧,於平常中翻新奇,別開生面,意韻悠長。

(二)、蘇味道:熱鬧的元霄。《正月十五日夜》描寫長安城裏歡度元宵的熱鬧景象。“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一二句從大處落筆,鳥瞰全城。大路兩旁,園林深處,只見處處張燈結綵,萬紫千紅,簡直就象明豔耀眼的朵朵奇葩,花團錦簇,燦爛輝煌。平日黑影沉沉的橋,今天也換上節日的盛裝,上面點綴着無數的明燈,燈光閃爍,波光鱗鱗,城池猶如天上銀河,熠熠生輝,壯麗輝煌。中間四句繪月寫人,繪聲繪色,點面結合,動靜相襯,凸現出世俗生活的情趣。皓月銀輝之下,燈火燦爛之中,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馬蹄聲聲,塵土飛揚;佳麗如雲,濃粧豔抹,彩繡輝煌;歌聲如雨,婉轉動聽,酣暢淋漓。結尾兩句寫軍不禁夜,時莫相催,表達了一種沉醉不歸,歡娛日短的感覺,具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功效。通觀全詩,不難看出,這個元霄是全城同慶,萬眾同歌,軍民同樂,燈月同輝,顯示出盛唐繁華富麗,蒸蒸日上的豪華氣象,我們也可由此窺知詩人置身其中歡欣鼓舞的豪邁情懷。

(三)、杜牧:斷魂的清明。《清明》抒寫羈旅愁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歌以意境的悽迷而美麗取勝。清明節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的節日,可是詩人卻漂泊在外,孤身趕路,觸景傷懷,百感交集,再加上細雨濛濛春衫盡濕,又平添了一層愁緒。這添愁惹恨的紛紛細雨,分明就是詩人悽迷紛亂心境的形象寫照。“斷魂”寫盡了離愁苦恨和莫名惆悵。詩人想找一處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春衫。最要緊的是,藉此也能散散心頭愁緒,於是,詩人問路邊的牧童,“哪裏有酒家?”牧童以指代答,不言不語,給詩人也給讀者留下了一個遙遠而模糊的想象空間。遙而可及,望而心動,紅杏枝頭,酒旗飄飄,結尾一句借牧童指點寫古樸人家,流露出詩人如獲至寶,喜出望外的情懷。這也就從一個側面反襯出輾轉漂泊的艱辛不易。四句詩繪景繪情,以景映情,以喜襯悲,悲喜相生,巧妙地烘托出清明時節行旅之人的斷魂愁思。

(四)、王駕:歡慶的社日。《社日》略去正面,落筆側面,通過典型細節和形象暗示反映農村社日人們歡慶豐收,興高采烈的情景。“鵝湖山下稻樑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前兩句明寫村居風光,暗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鵝湖山下鵝鴨成羣,魚蝦滿塘,山明水秀,風光迷人。縱目遠眺,只見田間郊外,稻樑肥熟,長勢喜人。走進村內,只見家家户户,肥豬滿圈,羣雞滿塒。村外村內,到處是一片豐收富庶的景象。“半掩扉“暗示全家出動,人去屋空,一者見出社日歡慶的熱鬧繽紛,引人入勝,二者顯示民風淳樸,豐年富足。三四兩句不寫春社表演的熱鬧場面,單寫春社散後醉人歸家的情景,意藴深長,耐人回味。夕陽西下,樹影斜長,一些為慶祝社日而喝得伶仃大醉的村民,在家人鄰里的攙扶下,歪歪斜斜,搖搖晃晃地回家,他們心裏高興,才狂歌縱飲,而這種高興又是與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密不可分的。全詩無論是寫稻樑肥熟還是寫樹影橫斜,無論是寫雞飛豬叫還是寫村民醉歸,字裏行間無不洋溢着一種歡慶豐收,陶醉生活的情緒。

(五)、杜牧:祈盼的七夕。在我國,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温暖,草木飄香,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相傳每年這個夜晚,喜鵲搭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杜牧的《秋夕》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淒涼心情。“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前兩句描繪宮女的孤獨寂寞,悽清無聊。深宮高牆大院屋內,流螢飛舞,秋意寒涼,銀燭泛黃,秋光暗淡,女主人公正用輕羅小扇撲打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圍繞在她周圍的是揮之不去的孤單落寞。“輕羅小扇”暗示了她被遺棄,遭冷落的悲苦命運。三四兩句將描寫視角從室內轉移到室外。秋夜深沉,寒意襲人,本該進屋休息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舉首仰望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也許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情懷,使她想起了自己的不幸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舉首仰望之中,飽含了多少祈盼,多少悲涼啊!七夕節留給她的有傷痛,也有憧憬。

(六)、張久齡:懷思的中秋。張久齡的《望月懷遠》是望月懷思的名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涯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輝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户,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採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全詩意境清幽而美麗,語言明快玲瓏,細細品味,如嘗橄欖,餘味無窮。

(七)王維:思親的重陽。《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當初,他大概在長安謀取功名,帝都的繁華熱鬧、人海茫茫使王維倍感孤獨無親,重陽節觸發了他這種思親懷鄉的情緒,揮筆寫下了這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前兩句直抒胸臆,用“倍”表現出思親念家的深切、強烈。第一句兩個“異”字,極富暗示性,讓人聯想到詩人異地謀生,諸多不適,輾轉漂泊,孤孑無靠,也烘托出詩人思親的急切、窘迫。後兩句不寫自己思念兄弟,而是遙想兄弟登高望遠,佩戴茱萸的時候少了一人。這種寫法給人的感覺是,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們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説,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對面落筆,行文曲折,出乎常情,卻更見韻致。以人思己寫己思人,則更見思人之深也。這個重陽節,王維過得很艱難

(長沙市雅禮中學 徐昌才410007郵箱:)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