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高效課堂建設經驗交流會學習心得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85W

覃虹蘭

高效課堂建設經驗交流會學習心得

本次學習聽了四屆示範課和由李正濤老師做的《如何把名師公開課變成普通教師家常課--中小學語文教師學習轉化名師高效課堂》的報告,示範課採取同課異構(即同意一課題不同的構建方式)的形式,讓名師先上,先派優秀教師後上,從課堂的不同構建方式中對比尋找分析優缺點,我想其目的有這樣兩個方面:一是讓縣派的骨幹教師在名師的指導下有一個提升,培養他們的現場學習力,二是讓所有聽課教師在感受兩種不同課堂構建模式中這樣三點:一是語文並不難教,也就是説要教好語文,其實路徑不止一條,扶手不止一個,二是每一個名師都是從一個一線教師開始努力、發展、成長起來的。三是名師的高效課堂同樣能走進普通教師的教學實踐中,變成家常課。

本次給我們講課的老師有:

武鳳霞,特級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省教師教育專家,省首批名師,省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省學術學科帶頭人。出版了個人教學專著《武鳳霞講語文》。

鄭桂華,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華東師大語文課程與教材研究所所長,上海市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副主編,上海市新課標初中語文教材特約撰稿人,上海市青語會副理事長。

曹修燕,安康市石泉縣城關一小楊柳分校教師,縣極骨幹教師,石泉縣教研室教研員,曾分別在縣市級賽教中國榮獲一等獎。

鄭寶琴,中學一級教師,從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17年,任教於陝西省旬陽縣桐木初級中學。

這次出去學習時間雖不長,只有兩天,但我的體會還是比較深刻的,我認為名師的課堂教學中有以下這樣幾個方面是值得我去學習的:

一、有層次性的目標設計。如鄭桂華老師在上《安塞腰鼓》這一課時,他設計了三個層次性很強的目標。第一層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感受這是一篇充滿豪邁激情的文本(這個事學生很容易體會到的),她是這樣做的:讓學生自讀課文,生讀後問:心情怎麼樣?(生答:亢奮、激動、驚心動魄),然後又問:文中哪些詞語讓你驚心動魄、讓你心情亢奮?請回憶一下並在文中找出來。由此,她的教學目標就很自然的上升到第二層目標,即發現這種豪邁激情是怎麼表達出來的?接下來和學生一起分析感受文章第七、第八段文字中排比的並列、遞進兩種運用形式可增強文章語言氣勢,比喻句喻體的選擇也可增強文章的氣勢,學生明白了以後馬上又讓學生在文中其他地方找出體現排比兩種基本方式的句子、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句子,接着又引導學生找到了穩重的感歎句、用反義詞對舉的句子、運用反襯手法的句子,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體會那種強烈的氣勢,這是她讓學生明白了原來可以通過以上這些表達技巧來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藝術感染力。此時,課堂教學目標就上升到了第三層目標,即為什麼《安塞腰鼓》會有着這樣充滿激情的表達形式,在完成第三個目標時,她特別強調學生需要特別關注的是作者劉成章是在陝西出生、生長、上大學、工作的經歷和陝北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風民俗,以此讓學生理解作者更能將安塞腰鼓寫的如此激動人心,在同學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豪邁、奔放、驚心動魄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陝北漢子的豪邁、奔放、以及作為陝北人的劉成章是如何深情的愛着黃土高原上的那片土地。鄭老師的語文課不同層次的目標設計,九最大可能的避免了學生沒話説的情況,課堂教學結構的推進性很強,她的課重點在於訓練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表達力,完成了語文課應該達到的教學目標。這就是她所説的語文教學應將文本所隱含的語文核心價值凸現出來,而適當的弱化文本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科普教育價值、社會生活認識價值及思想品德教育價值,把語文教學從關注文本內容轉到重視文本形式上來,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與文本表達的統一,即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在《安塞腰鼓》中她認為最有語文價值的地方是做平的詞語、句式的表達形式與思想情感的關係。她在把握“語文核心價值”不變的同時,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不斷在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她的課解決了“怎麼寫”“為什麼這樣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着桑問題。她的課堂教學設計有挑戰點、發展點(突破點)和提升點(生長的),從而實現了真正的教語文。一屆成功的課不是看課堂活不活躍,熱不熱鬧,而是看你的學生變化了沒有,發展了沒有,她的學生上完這節課,會有感情、有氣勢的朗讀了,會分析排比、比喻、反覆等修辭手法的作用和知道運用這些表達技巧來表達思想情感了。

二、板塊設計簡約、清晰、有推進性。鄭寶琴老師在上《端午的鴨蛋》一課時,她至設計了兩個主問題,每個主問題提出後她為了引導學生學習又分別設計兩個小問題來達到其目的,在客廳的每一環節,他引導學生主動了解關注汪曾祺的散文特點及其個人喜好,因為汪曾祺不僅是作家,還是美食家。所以就從《四方食事》中找到了這樣一的話出示給學生:有人説汪曾祺其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筆法述美食之精華,自然別具一格,尋常小味,但細細品味,卻常有味外之味。--《四方食事》,她在資料的下面出示一個問題:怎樣理解兩個“味”?這無疑使學生產生了很強烈的興趣,展開了一個短視的討論、交流活動。接下來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並提出了第一個主問題:汪曾祺在文中寫了“何物”?“何味”?同學們通過讀課文很容易找到“何物”即“鴨蛋”。 於是她引導學生再讀課題《端午的鴨蛋》,出示了第一個小問題:作者在文章開頭寫了端午節的哪些習俗?(生積極的),師又引導學生説:這是在作者的家鄉高郵,因此端午的鴨蛋很有江蘇高郵的地方官特色,這很自然讓學生體會到“地方風味”。接下來出示第二個小問題:作者家鄉的鹹鴨蛋有什麼特點?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第三段寫鴨蛋既好看又好吃,因此學生體會到其“美味”,又找到了鴨蛋可作孩子的飾物,鴨蛋殼中放螢火蟲好給孩子帶來快樂的段落,句子讓使學生自己體會到了其中的“趣味”。此時,第一個目標已達到,接下來出示了第二個主問題:你從中還體會到了哪些味之外味?並指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試從內容,情感,語言等方面説説體會出了什麼味道?從內容上體會出對家鄉的懷念和對兒時生活的懷念的味道。從情感上體會有語言的親切,句子短小,地方方言,文白相間的多種語言柔情和在一起的幽默感。即本文味之外有思鄉的情味,生活的滋味。語言的韻味。此時本節課的第二個目標已順利達到。課堂的結尾,是讓學生自由説出本節課的收穫和感想。她的這節課這樣安拍的目的我想應有兩點:一是想讓學生端正生活態度,平凡不要忽略。就像文中平凡的語言不會乏味,平凡的小事物中藴含着味外之味,希望學生不要忽略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因為平凡中也有精彩。也在啟迪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慢點走,體味平淡生活中的滋味。二是平淡中見真情,見幽默,見風趣。

三、她們更關注學生的需求,發自內心地期待每一個學生有所發現。如鄭桂華老師在講《安塞的腰鼓》這一課時,她讓學生自己找句子並分析講述作者是怎麼傳遞那種氣勢的,學生於是從中發現了排比、比喻、反覆等修辭手法以及感歎句的應用,對比反襯手法原來都是可以增強文章為什麼會充滿豪邁的氣勢時,她有意強調學生特別關注劉成章在陝北出生,成長及工作在陝北生活的經歷,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作為個土生土長的陝北作家更深愛着黃土高原的那片土地,也就比任何能寫出那麼充滿豪邁氣勢的《安塞腰鼓》。作者對家鄉的腰鼓,家鄉的人,家鄉的那片土地的熱愛之情由此而生。同時,引導學生理解黃土高原美,並不意味着江南就不美,(文中有一句“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這就推出了另外一個課前預設之外的目標,目的是讓學生在感受黃土高原的美 的同時,江南也有另外一種美。

又如,鄭寶琴老師在講《端午的鴨蛋》一課中,在學生簡介作者時她有意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曾祺的散文特色,(這是為了後面實現教學目標做準備的),在結尾時讓學生説本節課的收穫與困惑等環節都體現了她們更關注學生的需求,發現自己內心期待學生有所發現。

然而,他們發自內心期待學生有所發現這一目標又是通過整堂課的互動完成的。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學生與本文的互動。如生生互動中學生髮現了別人的優缺點,就拿朗讀來説,生生互相傾聽,再讓沒讀好的學生重度,從而實現了學生由不會讀到讀的好,讀的有感情的轉變。又如生生課堂上交流課前的預習成果,促使學生在預習的內容上相互補充,方法上相互借鑑,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即自由地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讀課文)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感受文本,通過對文本的語言,寫作手法的分析,理解體會作用,情感,從而學會表達。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使得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一步一步達到目標的終點。這就是我要向名師學習的第四個優點:注重課堂的互動,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三者真正的融洽。而我現在的課堂上有些環節的討論實屬無效討論,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缺少實適、恰當的評價,學生合作有效指導。學生的交流缺乏真誠,總之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我要向名師學習的第五點是:當學生能力還沒有達到相應水平時,一定要給學生“搭台階”。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過程中,都要教給學生恰當的方法,才能真正實現目標,學習前學生在“山腳”,目標就好比“山頂”,要想讓學生爬到“山頂”,教師必須給學生搭一個一個台階,幫助他們一步一步爬上去,否則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如武鳳霞老師在講《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時,讓學生想象作者四五十年後回到德國走在大街上是怎樣看花的情景並讓學生用語言來描繪這一環節中,她為了達到語言表達訓練的目的,她不是讓學生憑空想象或説讓學生想象就算了,而是採取了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指引過程,即“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到“線”(花的海洋)到“面”(學生回到語言表達),她給學生出示了一則課外的但又十分適合學生要想象的這個畫面的文字資料,先讓學生讀一遍,再讓學生將資料中的主人公換成作者然後讓學生再讀出來。於是學生就有了語言材料,表達就容易多了。這就是她所説的給學生“搭台階”或者叫“工具、支架、扶手”等。

總之,名師的課堂很紮實,他們的紮實體現在思路的清晰上、在板塊的設計上、在每一個細節上,在課堂的開放中、在知識的運用中、在課堂適時適當的停頓中,還在有寫有練當中。

聽了名師的課,回頭再看看自己的課,才發現目前我的教學確實還存在很大、很多的問題。以下是我的語文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幾種現狀和名師的課帶給我的深思考:

一、我的教學目前還停留在“教科文”階段。所謂“教科文”就是把課文中的主要 內容作為教學重點,課文裏寫什麼知識,我講什麼知識,考試中就檢測什麼知識。如教《兩小兒辯日》,就藉助自然科學知識分析誰對誰錯;教《荷塘月色》就讓學生體會荷塘如何美,找哪裏是比喻哪裏是擬人…...,教朱自清的《背影》就帶領學生重點分析父親過鐵道爬月台為兒子買橘子時的動作的艱難,從而體會深深地父愛,殊不知《背影》中最有語文價值的地方是樸實的語言。因此我的課堂就走向了一種程式化,一節課中往往都是這樣安排環節的:寫了什麼?講了什麼?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這樣機械的、膚淺的詮釋課文內容,零碎的教授語文知識的模式,不僅學生越聽越沒勁,連我自己也感到厭煩。有時候葉子課堂設計、技巧、課堂氣氛上有些探索和更高的追求,如為課文找一個好的突破口,設計一段精彩的開場白,一段值得回味的結束語,這看似對課堂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謀篇佈局、起承轉合都比較恰當,課堂教學看上去也很熱鬧,氣氛也很活躍,但是,精巧的設計往往是按照教師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順着教師預想的教學思路進行的。常常把學生的基礎、理解力、表達的隨意性等可變因素排除在了課堂之外,一旦學生的問題超出了設計範圍,我就不知所措了,不是生拉硬扯、強迫灌輸,就是聽而不聞、迴避問題。聽了名師的課之後,我覺得這樣的課看起來結構完整但很生硬,表面熱鬧但和名師的課比較起來顯然缺乏生成性,聽了名師的課後,我明白了要實現真正教語文,首先必須轉變教學立足點,即要把我的課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課,而不是老師教的語文課,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我的課堂的教學流程還立足於:先怎麼教,再怎麼教,後怎麼教,通常是這樣設計:步驟一,導入並揭示課題,步驟二、預習反饋,步驟三、進行新課初讀感悟課文,步驟四、重點研讀,步驟五、拓展延伸,這種教學視角意味着“其着眼點在於教師,着眼點於“怎麼教”着眼於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而名師們通常是這樣設計的,先怎麼教,再怎麼教,其教學設計是步驟一,學生朗讀課題,步驟二、檢查生字新語,朗讀和預習課題,學生暢所欲言,他們教學視角就意味着“着眼於學生,着眼於學生怎麼學,着眼於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聽了名師的課後,我認為我的課必須轉換視角,以學生為中心,不論是在教學目標,教學步驟哪個環節,關注的焦點不能再是先教什麼,再教什麼,而是要考慮根據這樣一個內容,可以用什麼方法,在教學內容呈現不同階段,可以採取什麼方法。 

對照名師的課,回來後我將自己的課做了一些改進,如在上高爾基的.《海燕》這一課時,因為這一課的重點就是把我海燕的形象及象徵手法的運用。在上課前,我首先想到了這麼三點:本文塑造了一個怎樣的海燕形象?是怎樣塑造的?為什麼要塑這個形象?基於這三點,我把我的教學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在學生自由交流高爾基的個人資料(作品、成長經歷)之後自由解讀課文並感受海燕的形象,在這個環節我採取的是給課文擬副標題的方法。目的是幫助學生打開閲讀的思路,較深層地感受海燕英勇無畏、樂觀堅強、自信豪邁的形象。因為在課文原題的基礎上,給文章再加一個切合內容的副標題,並非輕而易取的事,不認真讀原文不行,對原文沒有一定的理解不行,不理解原題也不行。因此,擬副標題有利於打開學生的閲讀思路。當學生擬出一個切合要求的副標題的時候,其實對課的理解已經有了一定的深度。通過這個方法完成了第一個目標:本文塑造了一個怎樣的海燕形象?於是我問學生海燕的英勇無畏、樂觀堅強你是怎麼體會到的,文中哪些句子又體現這些特點,找出來並分析。由此進入課文的第二個目標:作者是怎樣塑造海燕個形象的?在這個環節上我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海燕形象的句子,分析作者用哪些方法來達到刻畫海燕這個形象的目的的,學生找到了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方法以及(將海鷗、海鴨、企鵝與高傲的海燕的)對比襯托、環境烘托(寫大海、烏雲、風、雷電渲染一種激烈的鬥爭環境,烘托出海燕大無畏的鬥爭精神)等寫作手法的運用,這一過程讓學生明白了可通過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方法和對比、環境描寫等寫作方法來塑造人物的形象,也仍學生學會了分析修辭手法以及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有利於他們以後的自主閲讀和寫作。此時教學很自然就進入到第 三個環節:作者為什麼要塑造海燕這個形象?在這個環節我採取的方法是:讓學生結合作者的個人成長經歷及寫作背景來理解海燕的代表性、典型性和象徵意義。由此完成課堂教學的第三個目標:象徵手法的的理解運用及它在文中的作用。高爾基父母早逝,由外祖母撫養成人。他從小就受到苦難生活的折磨,11歲就外出謀生,為了維持生計,他當過學徒、腳伕、鋸木工、園丁、麪包師等,20歲後,他開始在俄國各地流浪。長期的流浪生活,使他有機會接觸底層社會,使他對人民疾苦很瞭解,他也嚐盡了人間的辛酸,因此他更能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痛苦,他的筆名“高爾基”俄語就是“痛苦”的意思,意為“用筆書寫人民的痛苦,為人民的痛苦吶喊”。他創作本文是再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前夕,當時歐洲發生了工業危機,蔓延大部分工廠倒閉,工人紛紛失業,俄國工人運動浪潮不斷高漲,動搖着沙皇統治的根基。大學生們紛紛上街示威遊行,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親眼目睹了統治勢力殘酷鎮壓百姓的現實,他以高度的警惕性和敏鋭的洞察力預知一場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並以敏鋭的藝術感悟力創造了海燕這個革命先驅者形象。以此來號召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和迎接革命暴風雨的來臨。通過結合這個背景資料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海燕”形象的象徵意義(即革命的先驅者),大海、海浪象徵具有無窮力量的廣大人民羣眾、、、、、、我的教學在達到了以上三個目標後,接下來由革命的暴風雨、自然地暴風雨想到生活中的暴風雨,你該怎麼做?(要求就此話題,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我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一使學生端正生活態度,培養在逆境中的良好心態。二是讓學生有充分地自由表達的時間,然後再總結寫成一個小作文,從而達到思、説、寫的三統一。當然,這個環節我也有指導:方法一,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方法二,藉助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奮起成長的最終成功的事例來説自己改怎麼做。

我的這個教學設計主要模仿的是鄭桂華老師在《安塞腰鼓》中的不同層次目標設計的教學方法,上了之後通過和我以前的課堂比較反思,我覺得還是用現在這種方法更好,學生更容易懂,更關鍵的是學生的興趣比以前強多了,學生的反響比以前的課要好,在這個課堂教學設計中,我找到了挑戰點(通過擬副標題的形式,挑戰起了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從而讓他們每一個人都切實感受到了海燕的英勇無畏、樂觀堅強)。我找到了突破點(通過學生自行找句子分析,朗讀突破了把握海燕形象這個重點和難點)。我也找到了提升點(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象徵的表現手法及其作用,懂得了人應在逆境中奮起)。

最後,我想説的是這次出去學習也是我參加工作8年以來第一次出去,但如果以後像這樣的學習機會,就我個人而言,我是絕對不會錯過的,所以希望領導給我們一線教師多提供,多創造一些這樣的走出去學習的機會,其實每走出去學習一次,也是對學習者的一次鞭策和給學習者一次成長的機會。李政濤老師説,一節成功的課,學生走出課堂和走進課堂時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是一羣變化了的,成長了的,發展的學生,我們老師又何嘗不渴望走回來時與走出去時完全不一樣,何嘗不希望教學歷程中多幾次這樣的“完全不一樣”。當然,我知道,教師的成長更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將每一次學到的新理念、新方法結合自己的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運用,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創新,讓自己不斷變化,不斷髮展,不斷成長。

    以上只是我這次去學習的一頂點心得體會,説得不好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覃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