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教學生布局謀篇的基本規律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07W

小學高年級閲讀教學改革淺嘗

教學生布局謀篇的基本規律

 

北京宣武師範一附小 

○張光瑛○ 

常言説:文無定法,有規可循。為了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儘快掌握這“可循”之“規”,使學生不僅“聞一以知二”還能“聞一以知十”。為此,近些年來,我做了一點兒嘗試:即打亂教材的順序,按文體重新組織單元。教學時,同類文章連續講。重點評講具有典型性的一篇或幾篇文章,其它篇目與典型篇目對照講,達到“詳講一篇,通曉一類”的目的。一組文章講完後,從佈局謀篇方面總結出異同點。這樣,既易使學生掌握其中的規律,又可節約教學時間。

下面結合教學實際具體説明。 

一、按文體重新組織單元安排教材順序:期初,將教材按文體重新編排單元。如:寫人、寫事、寫活動、狀物、寫景、書信、詩和古文等。

二、同文體文章縱向對比講:按典型到一般、由淺入深的原則進行教學。詳細講評一篇或幾篇,幫助學生摸索此類文體文章的基本規律,講其它篇目時,從與詳講篇目對比中找出特殊規律,現以“寫人”文章為例加以闡述。

統編九冊教材中有寫人文章11篇,確定《憶鐵人》一文為詳講篇。

《憶鐵人》,記敍了王進喜同志到託兒所錯批了一位阿姨後主動認錯的事,表現他關心羣眾,勇於認錯,嚴以律己的精神,不愧是在工作實踐中運用馬列主義和黨的政策的典範。

講讀時,從佈局謀篇方面着重讓學生讀懂以下四方面:

1敝行乃枷耄焊杷燙人“主動認錯、嚴以律己”的好品質。“寫人”文章就是要“就事論人”的思想品質或特點。

2毖〔模核選材料是生活中一件極小、極平凡而又很典型的事,從而起到“小中見大”的作用。

3輩牧獻櫓:開頭有一段概括描寫,對鐵人一貫關心羣眾,用行動實踐馬列主義和黨的政策作了總的介紹。然後以到託兒所這件典型事例為主要內容,寫他關心羣眾、嚴以律己,這件事是按“一天”、“晚上”、“夜很深了”的時間順序寫的,不僅層次清楚,更加體現區區小事竟然使鐵人從早到晚思緒萬千,無法平靜,從而説明鐵人對羣眾的事真是牽腸掛肚、關懷備至。這“點”和“面”的描寫融為一體,使鐵人的英雄形象更高大、豐滿。鐵人的一貫表現,會深深地感動讀者,典型事例更給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由此,使學生懂得文章不管由幾部分組成,各部分材料要有內在聯繫,共同反映一箇中心。文章的開頭:1965年秋,我搬到鐵人房中去住,他已經擔任了鑽井指揮部的副指揮……”介紹了文章所記敍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特別介紹了鐵人的身份是“副指揮”,他身居要職,卻對“不上串”的小事也很關心,這對下文主動找託兒所阿姨認錯的事作了鋪墊。説明他是用行動在執行黨的政策。結尾:“熄燈的時候,夜很深了,好一陣子我還聽見他在牀上輾轉反側”,用事件結束,自然而含蓄地表現了他對自己嚴格要求的高貴品質。這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與開頭“身為副指揮”照應,更説明他不愧是運用馬列主義的典範,全篇段段相扣,首尾呼應,中心十分突出。

4北硐質址ǎ鶴プ∪宋鍰氐悖正面的、細緻的描寫。其中以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為主,不僅刻畫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還活生生地再現了人物粗獷、樸實的氣質。

在精讀這篇文章的基礎上,再讀寫法與其相似的《一分試驗田》。講讀時,引導學生與《憶鐵人》一文對比,總結出:

1敝行乃枷胍彩恰熬褪侶廴恕鋇乃枷肫分剩號磣艽蠊無私,心裏只有黨和人民。

2毖〔模赫餳事對於一個領袖人物仍是一件小事,而且很典型。

3輩牧獻櫓:也是先概括介紹主要人物的一貫表現棗彭總一向關心羣眾生活,大公無私;再具體描寫一件典型事例:用“種一分試驗田”的故事寫彭總對當時大刮“浮誇風”、踐踏黨的實事求是作風的人進行堅決的鬥爭。由“面”到“點”地寫出彭總不僅關心周圍的羣眾,更關心國家的命運。材料組織上與《憶鐵人》不同之處:典型事件的層次是按種試驗田的過程丈量、深翻、積肥、收穫安排的。由此讓學生懂得同文體的文章有可以共同遵循的一般規律,但由於事件有自身的特點,像種試驗田是“活動”,要寫得條理清楚,按活動過程安排層次更為適宜。因此,儘管是同類文章,也不能一個模式。這就是説,文章雖然“有規可循”,但又“無定法”。所以在讀各篇文章時,先讀懂內容,再從知識結構上找出“共性”與“個性”。開頭,也是開門見山地交待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身份,結尾也是以事件結束,自然結尾的,語言也很含蓄。彭總説:“一畝地才產了八九百斤,就算我們下的功夫不夠,加一倍,畝產兩千斤,頂天了!”這段話中之話是對大刮“浮誇風”的人的無情揭露和有力抨擊,表現了彭總堅決捍衞黨的實事求是作風的高貴品質,暗點了中心。

4北硐質址ǎ核淙灰彩欽面描寫人物,但突出了動作描寫,這也説明表現手法要為內容服務。鐵人“認錯”是需要用“語言”表達,彭總種田自然以“動作”表現。之後,逐一講評正面描寫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少年閏土》、《大倉老師》、《金色的魚鈎》等。仍用對照的方法總結出異同點。

同文體文章,精選一篇,帶動一類,有益於學生領會佈局謀篇的基本規律。之後,再講評佈局謀篇差異較大的文章進行對比,找出“個性”。

比如,《兄弟便是朱德》一文,是以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敵人怕朱德和人民愛朱德這一中心的。為什麼不用正面描寫的手法呢?應使學生懂得,正面描寫朱德英勇善戰、所向無敵是可以的,但複雜的情節,大的作戰場面,就不是幾百字所能包容的。作者用側面描寫,文字不多,描繪出了敵人聞風喪膽、屍橫遍野,足以表現中心,不是更好嗎?

《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屬於特定環境寫人,因為邱少雲在執行潛伏任務,自始至終“紋絲不動”,所以無法正面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作者只能通過寫自己看到烈火吞噬邱少雲時內心萬般痛楚,來展現邱少雲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此外,本文開頭沒有直接寫主要人物,而是用了三個自然段,交代了戰鬥任務和描寫了環境。講讀時,引導學生前後文對照,看到這大段的鋪墊與主要事件和表現人物崇高品質的關係。比如,開頭交代了“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覺。”結尾處描寫邱少雲“為了整個班,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鬥的勝利,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裏一動也不動。”直到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再與前文對照,怎能不被邱少雲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頑強的毅力以及自我犧牲精神所感動呢。本文開頭曾交代一句“我們志願軍準備在黃昏時分發動突然襲擊”與結尾處“黃昏時分,漫山遍野響起了激動人心的口號”相照應,前面的交代很重要,否則讀者就要問:為什麼戰友們看見烈火吞噬邱少雲卻見而不救?

以上兩例的講解,使學生懂得,特定環境寫人記事,就要從內容出發,選取適當的佈局謀篇的方法去表現中心。

一組文章講完後,使學生感受到“文無定法”,卻“有規可循”;“有規可循”卻又“文無定法”。因為寫文章時,無論結構、語言、還是寫作方法,都要服務於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為了便於學生摸索規律,用表格的形式將主要篇目總結於後:お

《狼牙山五壯士》課堂教學實錄

(第二課時中的片斷)

三、審題(一、讀課文。二、質疑。略):

師:《狼牙山五壯士》這個題目告訴了我們什麼?

生:“狼牙山”告訴了我們地點:“五壯士”告訴了我們人物。

師:為什麼不叫《狼牙山五戰士》?這個“壯”字是什麼意思?

生:“壯士”表示了對五位戰士的敬佩之情,對他們很尊敬。

生:因為他們不是一般的戰士,他們為了保護人民羣眾和連隊主力,敢於獻身,所以他們就是豪傑,是壯士。

師:説得好!不是一般的戰士,這個“壯”字是什麼意思?什麼樣的戰士才能稱得上壯士呢?

生:“壯”就是勇敢的意思。

師:誰還有補充?一般的勇敢的人能不能稱為壯士?要勇敢到什麼程度?

生:一般的勇敢不能稱為壯士,勇敢得為了勝利能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才能稱為壯士。

(板書:勇敢,不怕死)

師:勇敢地獻出生命,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壯士。同學們看《狼牙山五壯士》這個題目,除了告訴我們地點和人,還暗含着什麼?看得出來嗎?

生:還暗含着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師:很好!那這篇文章從題目上看,就知道要寫五壯士什麼高貴品質啊?

生:從課題上可以看出五壯士勇敢,為人民不怕死。

四、理文章脈絡:

師:很好,歌頌了他們的勇敢精神。現在咱們看一看,這篇文章從層次安排上,是不是圍繞了五壯士勇敢不怕死寫的。現在看提綱(老師指黑板上的提綱)從文章層次的安排上,這篇文章寫了幾件事?

生:寫了一件事。

師:一件什麼事?

生:五壯士英勇殺敵的事。

師:誰再概括一下,這篇文章寫五壯士一件什麼事?

生:這篇文章寫的是五壯士為了掩護人民羣眾和連隊主力,和敵人英勇作戰,最後英勇跳崖的事。

師:就這麼一件事。按什麼順序寫的?

生:這篇文章按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寫的。

師:哪是發生啊?

生:“接受任務”是發生。

師:哪是結果啊?

生:“跳下懸崖”是結果。

師:那剩下的三段是什麼。

生(齊答):是“經過”。

師:題目叫《狼牙山五壯士》,主要寫的是五壯士,這五段裏哪幾段直接寫的是五壯士,誰看出來了?

生:“誘敵上山”、“引上絕路”、“跳下懸崖”這四段是直接寫五壯士的。

師:好!五段裏有四段都直接寫五壯士,再看這四段裏哪段最突出他們是五壯士?

生:最後一段“跳下懸崖”是直接寫五壯士的。

師:後面一句沒説準,應該説四段都是寫五壯士的,而“跳下懸崖”這段是最突出他們的勇敢不怕死精神。再問大家剩下三段,聯繫課文想,有哪幾段是寫五壯士和敵人面對面鬥爭的,表現出來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生:這三段中第二段“引上頂峯”是寫五壯士和敵人英勇鬥爭的經過。

師:這是一個,還有沒有寫面對面鬥爭的?

生:第一段“誘敵上山”也是寫五壯士和敵人面對面英勇鬥爭的。

五、講讀課文:

師:四段裏有三段都突出地寫了五壯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現在咱們一段一段地看。第一段沒有直接寫五壯士勇敢不怕死,為什麼要寫這段?看看課文,(學生翻開書,看課文)第一段有沒有用呢?

生:有用,第一段是作為介紹情況的一個開頭。

師:介紹情況的開頭,幹嘛要寫日寇“集中兵力”,“大舉進犯”,把日寇的猖狂勁兒寫出來呢?

生:寫了這些更能突出五壯士的勇敢不怕死,面臨這麼多的敵人一點兒也不害怕。

師:好,還有補充的嗎?

生:敵人“大舉進犯”,和六班英勇殲敵是對比寫的。敵人“大舉進犯”是説敵人人數非多,六班只有五個人,説明五壯士是勇敢不怕死的。

師:很好,敵人數以千計,反動氣焰非常囂張,我們就五個人,他們最後是……

生(齊答):以少勝多。

師:對!更能突出他們是壯士,所以這段非常重要,不是沒用的。現在大家來看第二段“誘敵上山”一共分幾個小層?

生:第二段分三層,第一層從“為了拖住敵人”到“把大批敵人引上狼牙山”。這層説的是五位壯士把敵人引上狼牙山。第二層從“他們利用險要地形”到“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這層是描寫五壯士痛擊敵人。第三層從“戰鬥進行很久”一直到“橫七豎八地躺着許多敵人的屍體”。這是寫五壯士消滅了很多敵人。

師:很好。這三層,有幾層是直接寫五壯士的?

生:有兩層是直接寫五壯士的。

師:哪兩層?

生:第一層和第二層。

師:好,這兩層是直接寫他們什麼,表現出一種什麼精神?

生:這兩層直接寫五壯士怎樣把敵人引上山,怎麼殲滅敵人。

師:再説得明確點兒。

生:寫五壯士英勇殺敵,把敵人引上狼牙山,表現了五位壯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師:對,這兩層是寫五壯士英勇殺敵,表現他們不怕死的精神,可以概括成:

(板書:英勇殺敵)

第三層沒正面寫五壯士怎麼英勇殺敵,這層有用沒用?

生:有用,因為第三層寫敵人死得很多,説明五壯士非常頑強勇敢。

生:我也認為這層有用。因為這層説敵人死的特別多,橫七豎八的,都數不過來了。這説明五壯士英勇頑強,殺了無數敵人,更能説明他們是英雄。

師:很好,第三層實際上就是他們英勇殺敵的結果,更突出他們的勇敢精神。那前兩層都寫英勇殺敵,寫法一樣不一樣?看書!(學生認真看書。)既然都寫英勇殺敵,為什麼寫兩層呢?寫法哪兒不一樣?

生:第一層寫他們英勇殺敵,是概括寫,是寫他們怎樣把敵人引上狼牙山。而第二層寫他們英勇殺敵,是具體地描寫他們每一個人怎麼樣打敵人。第二層寫他們對敵人刻骨仇恨,狠狠地打敵人。

師:很好,她剛才説了第一層怎麼寫的?

生(齊答):概括地寫集體。

師:第二層是具體地寫了每一個人。那麼,哪一層最能突出他們是五壯士呢?

生:第二層。

師:現在咱們就來看第二層。第二層共幾句話?看書!(學生看課文。)每句話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第二層一共五句話,第一句是“他們利用險要地形,把衝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這句話是概括地説他們狠狠地打敵人。第二句“班長馬寶玉沉着地指揮戰鬥,讓敵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從這開始是具體地寫每個戰士英勇殺敵。

師:好,她説第一句是屬於概括地寫這五個人英勇殺敵,然後分述每個人怎麼樣勇敢殺敵人的。前面是總述,後面是分述,很清楚的`。後面分別寫五壯士的四個句子都描寫了五壯士的什麼?第一句寫班長什麼?第二句寫副班長什麼?第三句寫宋學義什麼?第四句寫兩個小戰士什麼?用什麼方法寫出來的?平時咱們常講:描寫人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看看用了什麼方法?誰看出來了?

師:我找同學讀一句説一句,是描寫人物的什麼?是語言?心情?還是動作?神態?讀一句分析一句。

生:“班長馬寶玉沉着地指揮戰鬥,讓敵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這句主要描寫班長的動作,説明班長……

師:主要描寫動作?誰有不同意見

生:描寫班長馬寶玉的神態。

師:神態,哪點兒是神態?你説!

生:從“班長馬寶玉沉着地指揮戰鬥……”的“沉着”表現了他非常鎮靜,不慌張。

師:很好,坐下。第二句誰分析一下?

生:“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那個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滿腔的怒火”。這句是寫副班長葛振林的動作和語言。

師:語言在哪兒。

生:沒有語言。

師:別的同學再説。

生:描寫了副班長葛振林的心情。

師:是動作為主還是心情為主。

生:我同意努諾囊餳,寫心情多。

師:什麼樣的心情?你説!

生:“……好像那個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滿腔的怒火。”這兒細緻地描寫了副班長葛振林憤怒的心情。

師:第三句寫什麼?

生:“戰士宋學義擲一顆手榴彈就把胳膊掄一圈兒……”寫了他的動作。

師:很好,坐下。第四句呢?

生:“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繃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這句寫的是表情和動作。

師:表情為主還是動作為主?

生:以表情為主。

師:這四句話有的描寫表情,有的描寫動作,有的描寫心情。通過這些描寫,你能不能看出五壯士心裏想什麼?

生:他們想一定要把敵人死死地拖住在狼牙山上,拖不住敵人,大部隊就要受到很大的威脅。

生:五壯士想的是一定要狠狠打擊敵人,掩護好主力部隊和人民羣眾。

師:好。

生:五壯士這時候想的是:要把敵人死死地牽制在狼牙山上,不能讓他們亂動一步,好給大部隊創造轉移的時間。

生:這時五壯士想的是:把敵人多殺幾個,好拖延時間,讓大部隊安全轉移。

師:五壯士這時候一心想消滅敵人,充滿了對敵人的什麼?

生(齊答):仇恨!

師:那我們讀這段時,應該讀出五壯士是什麼樣的心情?

生:應該讀出五壯士對敵人刻骨仇恨的心情。

師:把這四句讀一讀,讀出對敵人的刻骨仇恨來。

生:“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那個細小的槍口噴不完滿腔怒火。”

師:應該是“噴不完他滿腔的怒火。”我找四個同學一人讀一句,看誰能夠把五壯士對敵人的仇恨讀出來。

(生讀這四句)

師:好。這一段大家讀得還比較好。咱們現在看看第三段寫的是什麼?

生:(齊答):引上絕路。

師:什麼叫“絕路”?

生:就是死路。

師:絕路就是死路。第一段寫五壯士的句子有幾句?

(學生看課文)

生:“走哪一條路呢?為了保護人民羣眾和連隊主力,班長斬釘截鐵地説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知道班長要把敵人引上絕路。

師:她找得很好。這裏一共寫了兩句話,一句寫了誰?

生(齊答):班長。

師:一句寫的班長,另一句寫那四個戰士。寫班長斬釘截鐵地説了一聲“走”,這個“斬釘截鐵”是什麼意思?

生:形容説話時態度特別果斷。

師:那是這個詞的意思,在這兒為什麼要用“斬釘截鐵”地説呢?

生:這就説明班長的話非常堅決、果斷,不是猶猶豫豫地説的。

師:是指在什麼面前毫不猶豫?

生:面臨着死亡的情況下毫不猶豫。

師:怎麼知道面臨着死亡?

生:因為課文説了“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知道班長要把敵人引上絕路。”絕路就是死路,他們明知道走這條路是死路,走上去就下不來了,可是他們還是“斬釘截鐵”地説,表現他們勇敢不怕死。

師:勇敢不怕死。好,是指在生與死的面前,選擇哪一條路?班長絲毫不猶豫,這是一種不怕死的精神。那四個戰士怎麼不一個一個寫啊?

生:因為那四個戰士跟班長想的是一樣的,他們都是想把敵人引上絕路,並且決不能暴露人民羣眾和連隊主力轉移的方向。

師:從哪兒看出想的一樣。

生:“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知道班長要把敵人引上絕路。”從這句可以看出戰士們和班長想的一樣,因為課文裏説了“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和班長一樣,毫不猶豫地把敵人引上絕路。

師:“熱血沸騰”,這説明其他四個戰士也怎麼樣?

生:情緒激昂。

師:情緒激昂想幹嘛?

生:想和班長一起為了祖國獻身。

師:好,跟班長想在一起,行動一致嗎?

生(齊答):一致!

師:哪個詞説明一致?

生:“緊跟在班長後面”的“跟”。

師:光用一個“跟”,其實這話也通,你們看課文,我念念“戰士們熱血沸騰,跟在班長後面。”可以嗎?

生(齊答):可以!

師:可是文章不用“跟”,而用……

生(齊答):“緊跟”。

師:為什麼要加一個“緊”字呢?你説!

生:加一個“緊”字,更説明其他四個戰士心裏想的和班長想的是一樣的。

師:他們想的一樣,面臨犧牲,他們準備什麼?

生:他們都想把敵人引上絕路,掩護人民羣眾。

師:那自己呢?做了什麼準備?

生:準備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師:他們已經準備獻身。

(板書:準備獻身)

誰把描寫五壯士準備獻身的英勇氣概讀出來?

生:“為了保護人民羣眾和連隊主力……把敵人引上絕路。”

師:很好,坐下。那個“走”字應該怎樣讀?

生(齊答):重!

師:讀得重,那個感歎號,表示什麼?你説。

生:非常宏亮,非常重!

師:那是讀法,表達什麼感情?

生:非常果斷,非常堅決。

師:誰為讀?

生:“班長斬釘截鐵地説了一聲‘走!’”

師:誰再讀一遍。

生:“為了保護人民羣眾和……向蓮花瓣走去。”

師:很好,這一段寫班長的語言就一個字,寫五壯士的行動的詞就一個“緊跟”。雖然描寫得很少,一個字一個詞,把五壯士那種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寫出來了。讀的時候要感情充沛。誰能再讀一遍。

教給規律,培養自學能力

--《狼牙山五壯士》課堂教學評析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 陳春瑞

近幾年來,張光瑛老師在高年級閲讀教學中進行了些探索、研究。她改變了過去孤立地一篇篇講解課文的做法,從不同文體文章的特點出發,進行歸類比較,幫助學生認識同一類課文的共性與個性,引導學生探索作者在佈局謀篇方面的基本規律,以達到“詳講一篇,通曉一類”的目的。這樣教給學生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知識,既減輕了過重負擔,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説是一種大膽的嘗試。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閲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我想張老師的教學是符合葉老所談的精神的,是可取的。

張老師是從文體知識入手,教學生布局謀篇的基本規律的,但她並非只注重文章的表現形式,她認為“無論結構、語言還是寫作方法,都要服務於內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在教學中,她注意正確處理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的關係,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出發,理清脈絡,把握作者的思路,從語言入手,理解內容,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為什麼這樣表達。如講《狼牙山五壯士》第三段時,老師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哪幾句是直接描寫五壯士的?(學生回答有兩句話:一句寫班長,一句寫另四個戰士)老師提問:班長斬釘截鐵地説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這個“斬釘截鐵”是什麼意思?(讓學生體會到班長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態度果斷、毫不猶豫,決心犧牲自己,掩護人民)再問:那四個戰士怎麼不一個一個寫啊?(學生回答:因為他們與班長的想法一致,決心把敵人引上絕路)接着問:從哪兒可以看出四個戰士與班長想法一致?(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最後老師又問:為什麼不用“跟”,而用“緊跟”?(同學回答:這説明他們心裏想的和班長想的完全一樣,決心為人民獻身)這時老師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只用了一個“走”,一個“緊跟”就把五壯士那種為人民勇於獻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展現出來,可見一字一詞的運用都是經過作者認真思考才寫上去的。這樣,不僅做到了語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還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從讀學寫,把讀和寫緊密結合起來。

張老師“從文體知識結構入手,教學生布局謀篇基本規律”的嘗試,初步取得了成果。它有利於把握規律,提高自學能力;有利於減輕負擔,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在比較中鑑別,幫學生加深理解;有利於從讀學寫,讀寫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