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怎麼做好中學教育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46W

順應世界潮流 堅持中國特色

怎麼做好中學教育

當代中國的教育,既要順應世界潮流,也要堅持中國特色。習主席有句話説得極好,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我們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中國教育這雙腳做出最合適的鞋。怎樣才算最合適?我的理解,一方面,正確處理好古與今的關係,有因有革,返本開新;另一方面,科學處理好中與外的關係,取長補短,洋為中用。我們要在熔鑄古今中外教育精華的過程中,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之路,這是當代中國教育工作者的歷史擔當和神聖使命。

做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者

中國有兩三千年崇文重教的傳統,獨生子女政策讓崇文重教火上澆油,雪上加霜,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急切。但目前我國的教育資源還不充裕,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十分稀缺,教育條件與老百姓的預期之間,有很大反差。中國的優質學校承擔的壓力,空前絕後、無與倫比,恨不得把吃奶的勁兒都使出來,能多招一個學生就多招一個。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很多科學的教學方法,我們明明知道很好,但不能實施。比如小班制,一個班的學生最多不能超過24人,好不好?當然好!可目前我們能實施嗎?肯定不能!這就是我們最大的苦悶。如何化解這種苦悶?最有效的辦法,是司馬遷講孔子的那句話:“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心嚮往之,至關重要。有些理念和辦法,我們一時做不到沒關係,關鍵是我們知道它是好理念、好辦法,我們目前的工作要盡最大努力向這種好理念、好辦法靠攏,要為將來實施這種好理念好辦法創造條件。仰望天空,腳踏實地,這就是我們應有的狀態。堅持理想不動搖,直面現實不盲目,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徘徊,我們要做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者。

教育改革創新要把握好速度與力度

人大附中近三十年的改革創新,着眼點和着力點,主要放在把握好兩個度上,一個是速度,既要超前,又不脱離國情、不脱離現實;一個是力度,既保持革故鼎新的態勢,又讓教師、學生、家長、同行、主管部門和全社會能承受。把握好這兩個度真的很不容易,稍有閃失,就要出紕漏。把握好這兩個度,才能做教育改革創新的領跑者。領跑者首先要領着大家朝着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同時要時刻關注後面的人,既要給後面的人以壓力,還要讓後面的人使把勁兒就能跟上。因緣際會,人大附中已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中學,我們除了把自己的學校辦好之外,還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我們要在努力擔當中國基礎教育的領跑者中,實現人大附中人的教育自覺、教育自信、教育自強。

中學教育必須是獨立完整的體系

在高等教育已大眾化的今天,中學教育的地位在下降。民國時期,朱自清、葉聖陶、豐子愷、俞平伯、錢穆等等,無數頂級的學者和作家都做過中學教師,那時,中學教師和大學教師的流動是無門檻的,這種狀況在今天已無法想象。今天,小學、中學、大學,中學只是教育鏈條中的一個環節,中學的任務好像就是給大學輸送生源。這樣的定位,對中學教育的傷害是致命的。我一直認為,中學教育必須是獨立完整的體系,必須有自己獨立完整的目標。不這樣,中學教育形不成大格局,做不了大文章,也不可能有大作為大成就。

中學畢業時,正好十八歲。中學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人的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至為關鍵的教育。我們從事中學教育的人,正是要在這一點自尊、自重、自警、自醒,自己先要對中學教育高看一眼,然後才能讓全社會高看一眼。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法治意識、人文情懷,在中學階段完成公民教育,讓他們成為合格的公民。這樣的定位很重要,是基礎性的。方位確定了,才有方向的問題,才有方法的問題。我們的教育改革,我們的教學安排,都要圍繞這樣的方位來進行。

中學是開展通識教育的黃金時期

學校以學為主,學習以通為貴。這兩年,社會各界十分關注“錢學森之問”,也就是中國的學校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其實,在“錢學森之問”之前,錢學森先生曾花費很多心血提倡通識教育,呼喚大成智慧。通識教育和培養大師是一脈相承的。通識教育是大師出現的基礎,只要通識教育蔚然成風,大師出現才能水到渠成。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在大多數人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時代,出類拔萃、顯山露水的人,基本上都是經過良好的通識教育、形成大成智慧的人。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中學最適合通識教育,是培養大成智慧的黃金時期。因為中學不像大學那樣細分學科,有利於學生在知識上全面發展。在文科上有特長的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在理科上有特長的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這在中學是能夠做到的。錯過了中學時代,一旦進了大學,文理學科涇渭分明、壁壘森嚴,要搞通識教育,難度不知要增加多少倍。因此,我們搞中學教學改革,講提升中學辦學質量,主攻方向就應該放在開展通識教育、培養大成智慧上。

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

在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語境下,我們如何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我覺得擺在第一位的,還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自學,既是自己學習,更是自主學習。自己學習好理解,自主學習,是指在自己學習中有獨立的思考。相比之下,自主學習,是更重要的自學。

以後,文盲這個詞,也許指的是那些離開學校後不能通過自學來更新知識的人。進一步講,即使是在學校學習期間,我們自學的東西也肯定比從老師從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多。再進一步講,即使是聽老師講,也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因此,自學,才是學習的常態,才是學習的核心。有創新能力、出創新成果的人,肯定是自學能力強的人,這中間完全可以畫等號。中學培養創新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向內下功夫,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自學的自覺、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這一點,過去很多人認識不夠,現在應該大加強調、反覆強調。

問題意識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金鑰匙”

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注重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學問學問,學必須與問連在一起,而且“問”是學問的發動機。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中進步的。創新人才,首先是善於發現問題的人才,而且是善於在眾多問題中發現核心問題的人才。阿基米德在浴缸裏想出“阿基米德定律”、牛頓在蘋果樹下悟到“萬有引力”,他們都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答問題的'高手。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也不例外。馬克思、恩格斯對全人類的不朽貢獻,就是發現了資本主義的根本問題,併為解決這個根本問題找到了正確答案。因此,所有創新人才都是“問題中人”,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發現並解決了小問題,便成就了小創新。發現並解決了大問題,便成就了大創新。中學培養創新人才,一定要鼓勵孩子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一定要培養孩子在回答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專心致志、鍥而不捨。問題意識,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把“金鑰匙”。“人生為一大事來”,這一大事,或許就是發現並解決一個問題吧。

“減負”根本出路在於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

在今年的全國“”上,中小學生的“減負”再一次成為熱門話題。作為一線校長,我十分贊成“減負”,人大附中這幾年也一直在做“減負”的努力,只有減負,讓孩子快樂地學習,我們才能迴歸教育的本源,真正按教育規律辦學。作為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的會長,我更是真切地懂得,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與“減負”同步;不“減負”,難以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我甚至認為,何止是學生要減負,像人大附中這樣的優質學校要減負,校長要減負,教師也要減負。現在的問題是,學校、校長、教師、學生的負擔都很重,壓力都很大,大家捆綁在一起,白加黑,五加二,連軸轉,都很苦。減負問題是典型的“知易行難”,因為減負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只要高考的指揮棒還在,只要社會心理對教育的預期居高不下,減負很難有大的進展,現狀也很難有大的改觀。我這樣説,絕沒有推卸責任的意思,恰恰相反,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作為一所優質示範學校,我們應該知難而上、迎難而上,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爭取有所作為,有大的作為。

目前,我們在減負上最能有所作為的空間,就是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不斷地有所改進、有所創新,通過改進和創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過去兩堂課講完的,用新的教育方式一堂課講完了,過去兩小時學會的東西,用新的學習方式一小時就學會了,負擔自然就減輕許多。因此,就學校而言,就教師而言,就現實條件而言,目前減負的根本出路,就在於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負擔減輕了,身體才會放鬆,心境才會空靈,工作才會從容;才會有時間讀書學習、加油充電,深入思考一些大問題;才會生髮出更多更大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寬鬆的環境從容地工作,這是我的教育理想,相信也是大家的教育理想。

Tags:教育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