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27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教學反思

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教學反思 篇1

《轉個身兒來跳舞》是一個情緒比較輕快的音樂活動,比較符合我們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應該是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活動。

活動開始部分讓幼兒聽着好聽的音樂——教師彈奏的鋼琴聲,到活動場地中間自由做喜歡的動作,隨意表現自己,我為幼兒提供了讓他們自由表現的機會,幼兒們表現得都比較活潑,很感興趣。讓幼兒隨着音樂節拍拍打手,孩子們中儘管有幾個沒能拍打對節奏,但開始都能表現的比較積極,隨歌詞拍打節奏,重點練習拍附點節奏,帶領幼兒拍打了多次,有幼兒雖然口中唸對帶附點節奏的歌詞,但口手並不一致,拍打帶附點節奏對我們班小部分幼兒還是有些小困難的。

學唱歌曲部分,開始表現得很不積極,或許不是他們對此歌曲不感興趣,而是上一環節的拍打節奏讓他們並不是很喜歡。二十多人的合聲一點都不響亮,或許還能誇張的用“弱弱地合唱聲”形容,見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從“高漲”到“低谷”,立刻想了個辦法——用鼓勵、獎勵的辦法,吸引幼兒,“重拾”孩子們對活動的興趣,這個辦法還真能行,活動一下可以説達到了“高潮”,見孩子們情緒、興趣高漲,我真為之高興。歌聲整齊響亮、個個表現積極,請幼兒分組來表演歌曲。在好聽的演唱歌曲聲中,自由舞蹈,快樂地結束了本次活動。

《綱要》中的藝術部分指出:要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尊重每個幼兒的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教學反思 篇2

“一一對應”是比較物體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不僅可以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數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現相等關係,這是幼兒數概念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步驟。

幼兒的“一一對應”觀念形成於小班中期。他們在學會了區別“l”和“許多”的基礎上,可以學習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相等或不相等,即所謂的“一樣多”和“不一樣多”。在比較的過程中通常會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對應一般有兩種:重疊對應(即將第一組物體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排成一行,再把第二組物體一個一個分別疊在第一組物體的上面)。並置對應(即把第一組物體排成橫列或豎行,第二組物體一一對應分別擺在第一組物體的下方或左、右方)。本節活動就是採用了並置對應,和物與物的一一對應(即相關物體的匹配)的方法,讓幼兒通過實物操作來判斷出兩組物體之間多、少和等量關係。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促使我們在活動中以遊戲為載體,以幼兒的操作為手段組織教學。本次活動以孩子們感興趣的小動物形象,通過給小動物餵食的遊戲情節,增強了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又根據他們依賴於動作思維的特點,為他們提供了直觀生動的操作材料,滿足了他們觀察、探索、動手操作的機會,使他們在玩一玩、排一排的過程中感知到抽象的數、物之間的邏輯關係。

在活動中教師沒有向幼兒傳授一一對應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這有利於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利於他們以後對數概念的理解。如:在讓幼兒喂小雞時,教師沒有演示操作方法,只是告訴他們:一隻小雞喂一條小蟲。孩子們明白要求後,自然地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了操作。

不足之處:對幼兒來説,語言不僅僅是重要的交際工具,還能幫助思維發展。幼兒在認識數學概念的過程中,更需要語言來幫助理解概念的內涵。他們通過操作、擺弄等外部動作“內化”為思維活動,再通過語言將感性認識予以整理、歸納、概括、明確概念的內涵。

我們小班的孩子剛進入幼兒園這一新的環境中,因為,不敢説、不願説,往往造成了在數活動經驗積累上的困難和在語言表達能力上的不完整性。在教學中我忽略了這一點,只關注到少數幼兒,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對個別特殊幼兒沒能做到耐心施教。這也是我以後的工作中所要注意到的。

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教學反思 篇3

小班幼兒剛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由於年齡小,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塗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中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塗抹,畫出的物體不太規範,因此,幫助幼兒提高繪畫技能,使幼兒學會繪畫的手段,表現他們內心意圖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教學的繪畫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激發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由於幼兒年齡小,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們只會持筆亂塗亂抹,來體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伴隨着這種體驗,他們對畫畫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急於教孩子畫些什麼,也不必強調幼兒畫得像不像,因為這樣易使幼兒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去引導、呵護、培養。提高幼兒的這種興趣,如:為幼兒提供各種繪畫工具、材料,使幼兒在高興時能隨時拿起自己喜歡的材料來自由描繪、表達,教師應時刻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歡的”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由塗畫,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認識繪畫工具及材料

幼兒繪畫中,不能單一隻用一種繪畫工具來做畫,這樣容易導致幼兒沒有新鮮感,因此每次作畫教師儘量要讓幼兒感到繪畫課的新鮮和好奇。剛開始我讓幼兒先用水彩筆學畫畫,當孩子對水彩筆畫有一定的瞭解,使用時幼兒便會感到不新鮮,這時,教師便要換其他的繪畫工具,如:油畫棒、棉籤、手指點畫、水粉顏料、調色盤等。使幼兒感覺到繪畫工具的多種多樣性,使幼兒對繪畫興趣進一步提高。

三、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教幼兒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小點表示花朵、小草、樹幹,用橫線表示棍子、繩子、欄杆等。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再逐步畫欄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筆及對筆的控制力。

四、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五、舉辦畫展、重視評價作品,給予表揚。

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佈置在室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説:“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後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麼繪畫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昇華。

《瞭解居住的地方》是一節以社會領域為主的小班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引導幼兒初步瞭解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環境,知道自己家的地址,從而激發幼兒對居住地周圍環境探索的興趣。

在本次活動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首先請爸爸媽媽幫忙在家中告訴幼兒自己家的準確地址,並在回家的路上對自己家周圍的環境進行觀察,初步瞭解自己家周圍的環境,從而為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活動過程中,我的導入環節新奇有趣,利用走迷宮的形式導入,熊寶寶玩累了想要回家休息,可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請小朋友幫忙,幼兒對活動充滿了興趣,通過小朋友幫助熊寶寶回家,引出幼兒對問題的思考:為什麼熊寶寶會不了家了?從而引出主題:對自己家周圍的環境不瞭解,不熟悉。在展開環節,我通過一連串的提問:你的家住在哪裏?住在幾樓?你家附近都有哪些環節設施場所?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並且在這一環節對幼兒進行適時的鼓勵,這種對幼兒的肯定讓幼兒充滿了自信,我的充分提問讓班級中幾乎大部分幼兒都有機會進行表達,注重了提問面向全體和對幼兒的鼓勵教育。然後,我出示一些幼兒常見的場所圖片,如:診所、學校、飯店、廣場等,聯繫了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此外,我還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我為每一名幼兒都提供了一張場所圖片,請幼兒找一找、圈一圈,從中找出自己家周圍的場所,並且進行標記,從而讓幼兒的知識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加深。幼兒的最喜歡的就是遊戲,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在活動中也為幼兒提供了遊戲:帶路。讓幼兒在快樂的遊戲中內化了對周圍環境的探索興趣。最後,我請幼兒欣賞我們生活的城市濟南一些有特色和著名的場所風景設施等,讓幼兒的認識得到擴大和提升。

本次活動物質準備充分,活動前的準備體現了家園共育和家園合作,活動過程中關注全體幼兒的均衡發展,環節緊湊,過渡自然。注重提問面向全體,能夠聯繫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遊戲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完成了教學目標。我覺得不足的是活動氣氛平淡,應該再提升一下課堂的活躍氣氛,教學過程平穩,缺乏亮點。其次,沒有動靜交替,缺乏互動環節。另外,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性,這都是我今後應該注意和學習的地方。

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教學反思 篇4

數學活動《區別裏外》是小班階段的孩子應該掌握的方位概念,要會正確地辨別某物在某物的裏面或者外面。因為“裏外”這個詞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所以孩子們對此並不陌生,但是並不代表着孩子對這些方位掌握了。通過實物的演示操作,讓孩子初步感受了裏外是有參照物的,隨着參照物的改變,裏外也會改變,是相對應的。這個其實對小班的孩子來説,還是比較難的,通過操作,部分的孩子有所瞭解,但很多的孩子還是處於茫然的階段。

我想,數學活動本就存在着很明顯的個體差異,如果只是整齊劃一地進行集體教學是不能讓每一個孩子瞭解的,所以個體的操作還是很有必要的,對於這個內容,我採用了“藏東西”和“找東西”的遊戲,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再次體驗“裏外”。 平時就喜歡躲躲藏藏的小班孩子,對於這個遊戲很喜歡,大部分孩子在多次躲藏中,瞭解了這一知識點。

在小結的時候,我想着用數學的術語來告訴孩子這一對方位詞是相對的。可是在講出來的時候,又覺得很生硬,不知道孩子們有沒有聽懂。

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教學反思 篇5

通過這次月檢的過程中,讓我發現很多讓老師們驚奇的事情,小朋友們可以更好的自己去朗讀兒歌,更好的去認知這個兒歌,這樣的兒歌可以琅琅上口。我想這樣的結果是不停地去堅持滲透兒歌的結果。每天在不同的時候,利用充分的時間,為小朋友們播放兒歌,而在每次聽的時候,其實他們都是在記憶和複習的過程,我建議老師們應該抓住這樣的契機,更好的讓孩子去接受知識,而不是讓他們死記硬背。

對於億童英語來説,幼兒們通過vcd的觀看,豐富的圖片,琅琅上口的音樂,標準的發音,更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樣,利用充分的時間去播放vcd,讓孩子在觀看中加深印象,從“冒話”似地復讀,到認識獨立説出單詞,唱出整首歌曲,而這個時間是很漫長的,只有老師的不停堅持,才會在階段時間內收到效果。而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每天的教學環節中,都是在不停地堅持做着為了同一個目標的事情,我相信一定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這次月檢就是一次堅持的結果,是孩子從認知到理解的過程的結果。

每一個孩子的未來都是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塑造來成就的,而每一次上課,每一次的朗讀,每一次的複習,都成為了孩子成長的階梯。可愛的孩子們,老師相信你們可以通過努力,達到同一個效果,那就是為了美好的明天,努力創造,為了自己的未來,打下最輝煌的基礎。老師相信你們,加油。

幼兒園小班教學反思(三)目標:

發現物體的對稱性,根據提供的已有圖形,畫出與物體相對稱的另一半。

準備:

具有兩組相對稱的圖形若干,幼兒活動材料第二冊第19頁《有趣的對稱圖案》、水彩筆。人手一張長和寬為4釐米和3釐米的彩色紙、剪刀、水彩筆。已拼插好一半對稱圖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過程:

一、後面躲着誰(教師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圖形或實物,讓幼兒猜猜後面會是什麼。再是讓幼兒折對稱圖形)

二、找朋友(展示圖形片,請幼兒在提供的圖形中找找每個圖形的朋友,説説它們為什麼是朋友,再集體觀察兩個圖形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意義)。

三、找一半(讓幼兒説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對稱物體和自己身體上有沒有對稱的地方,指導幼兒操作活動材料,找出對稱的圖畫並塗色請幼兒觀察已經拼好一半的圖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對稱的另一半)。

修改後活動方案:

目標與上面同。

準備:

三張對稱圖片:三角形,花朵,小鳥。

對稱及不對稱圖片若干。

操作紙每人一張:有找對稱塗色的,有畫對稱圖形的。

過程:

一、猜一猜(分別出示三張對稱圖片的一半,讓幼兒猜出後面是什麼。三張全出示後引導幼兒觀察左右兩過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意義)。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張圖片,讓其尋找對稱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尋找對稱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體做對稱的動作)。

四、畫一畫(在操作紙上先找對稱圖案,再塗色對稱圖案,最後畫對稱圖案的另一半)。

活動設計的反思:

這是一個對“對稱”含義理解的活動,而“對稱”的物體、圖案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告訴幼兒“對稱”的條件,幼兒能容易找到,但是這種方法回到了原來的“灌輸、傳授”式,

幼兒在活動中永遠是處於被動者。所以如何讓幼兒主動學,樂意去尋找發現,這是活動設計的關鍵。如今有了首席備課人,但設計的活動思路不屬於自己,要使這活動儘量減少紕漏,那就精心的構思活動方案,琢磨活動過程,把握每個活動中每個環節,活動後進行反思。因此活動前我仔細琢磨了原活動方案,總覺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應手去實施,因此對活動進行了修改調整,讓幼兒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的幾個環節中,引導他們發現了“對稱”所需的條件,每個環節清晰、明瞭,重點突出。

活動目標的反思:活動的目標實而在,不空不廣也不難,並已在過程中很好的體現,特別是“發現物體的對稱性”我覺得非常好,都是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而得到的正確答案。是一種主動學習的反映。

活動過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動的第一環節。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讓幼兒在快樂的“猜一猜”後,自己去尋找左右兩邊的異同點,這就是重點。在猜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高漲,因為我對幼兒的猜測答案都沒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們就特好奇,給下面的“尋找”增加了更大的興趣。在我的鼓勵下,他們都積極主動的尋找着每張圖片兩邊的相同點與不同,最終自然的發現了“對稱”的條件:形狀、顏色、大小、圖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讓他們找不同點時,我提出了一個帶有誤導性的問題:“找一找兩邊有什麼不一樣”,因此幼兒就從細微之處找不同,還真的找到了線條不直、圓圈不圓之類,沒有一個幼兒會從方向上去觀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們“看看小鳥吧朝哪邊”,幼兒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顯然這是我的提問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這環節讓我滿意的是話比較簡潔不多,靈活的面對幼兒的“猜測”。讓我遺憾的就是:問題設計不妥,帶來了誤導或多或少的耽誤了教學活動的時間。

“找一找”是對“對稱”含義的理解後的初次應用。我就請班上學習、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兒回答,結果是多數幼兒對“對稱”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還有極少幼兒有些模糊而出現錯誤,因此就在他們的錯誤中提出問題並極時幫他們解決了問題,使幼兒更加理解了對稱的意思。

“做一做”是為了增加一點趣味性,前二個環節都是以説為主,而做一做即是讓他們鞏固“對稱”的理解,又是能讓他們好動的身體能得到輕鬆片刻。雖是動的一刻,但師幼配合非常默契。

“畫一畫”的操作活動有看、想、找、塗色、畫的過程,是前面學習的綜合反映。在此中我覺得不足的是:在幼兒操作前沒有再次或是小結一下對稱條件,也沒有示範,因此很多幼兒出現了對稱的顏色沒有用上,他們只是塗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許幼兒塗色時會主意到色彩的變化與對稱。

這就是我對“有趣圖案”整個活動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細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