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精選11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23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精選11篇)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篇1

今天要給大家説的是一次語言活動的課後反思,這是我們大班進行的一次很普通的語言活動,它的名字就叫做《如果我是一片雪花》,這是一首很美的詩歌,語句簡短流暢而優美,小雪花神氣而可愛,飄飄蕩蕩,落在大地上給不同的人帶來了快樂。雖然是一節很簡單的三段體詩,卻有着很深的寓意。我在設計時就想通過視、聽、文字全方面的讓孩子去學習詩歌,我下載了動畫並修改符合我班幼兒年齡特點,同時配有音樂,在一開始就讓孩子看動畫,充分感知詩歌中的場景,再聽老師朗誦詩歌,初步感受詩歌,再過渡到邊看動畫邊聽詩歌,最後讓孩子通過文字幫助學習。在實際教學後我進行了反思:

首先要考慮如何讓多媒體發揮最大的作用,發揮出它的優勢,幫助教學。

其次詩歌教學也要注重藝術美。 這首詩歌描述的是小雪花飄到了小河裏,和小魚小蝦做遊戲,飄到了廣場上,變成了雪人,給小朋友們帶了快樂,飄到了媽媽的臉上,去親親媽媽,給媽媽帶來了快樂。這首詩歌不僅語言美,其中的情感也很好,小雪花很可愛,不僅因為它形態可鞠,還因為它有着一顆善良助人的心,這也是在教學中要讓孩子理解體會的地方,但由於我太想然孩子去領悟這一層意義,就有點過之而無不及了,詩歌也是一種藝術,最為重要的是讓還感受其語言的魅力,詩歌本身的魅力,這首詩歌裏的情趣恰好就在於小雪花飄飄蕩蕩落到各個地方,這是小雪花的特性,詩歌裏把它給藝術化了,而沒有有必要非要很功利的讓孩子説出小雪花很愛幫助別人,我們要向小雪花學習等等品德教育,這樣反而會破壞孩子對詩歌優美的體會。美與情感有時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是不需要刻意去説的,孩子的實際語言經驗也是説不出所以然的,但孩子的那顆敏感的心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可以感受詩中朦朧的意境。在這一點上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篇2

寓意優美、情感向上的文學作品能陶冶幼兒情操,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身心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小桃仁》就是這樣一篇好作品。它以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小桃仁變成小桃樹的經過。表面上,它讓幼兒明確植物生長的條件,作品深處卻藴含着強烈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的愛心與親情。本設計以此情感為線索,通過教師語言和表情的處理,引導幼兒去體驗、感受,從而產生受益終生的愛的情感體驗。

1、本活動設計從促進幼兒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發展來確定教育目標,克服了以前故事教學中單純以理解故事、講述故事為目的的做法,目標比較全面、明確、具體。

2、本活動設計以情感體驗為主線。將小桃仁擬人化,變成一個又白又胖的小弟弟形象,幼兒感到特別親切。在理解春風、春雨、太陽光與小桃仁的對話中,通過引導幼兒用不同的詞調説出彼此的對話。使幼兒充分體驗春風的温柔、春雨的清脆、太陽光的慈祥。當小桃仁見到媽媽高喊媽媽時,情感體驗達到了高潮,幼兒和小桃仁一樣體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愛心與親情。這種愛的體驗將使幼兒受益終生。

3、本設計寓教於樂,體現以幼兒為學習主體的思想,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接受了知識、發展了能力。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篇3

秋天是一個萬物生長成熟的季節,也是一個多彩的季節。到處瓜果飄香,樹葉飄飛,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強烈,好想去發現和探索。我們班的主題是隨着季節、氣候等實際情況而定的。在進行語言活動《落葉》前,我利用户外散步的時候,引導孩子們倆觀察樹葉和落葉的區別,也可以請幼兒在看看、摸摸、聞聞等利用多種感官來感知落葉的特徵。並請幼兒來説一説,落葉像什麼?擴散嘗試一下幼兒的思維,為完成目標3,嘗試仿編做準備。

基於對大班散文詩《落葉》的瞭解和本班孩子的時期情況,我把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定位為:1.知道落葉是秋天典型的季節特徵。2.欣賞散文詩,感受散文詩描寫了秋天落葉飄飄的優美意境,想像落葉與小動物之間和諧共處的温馨畫面。3.嘗試根據散文詩的結構進行仿編。這首散文詩描繪的意境很美,雖然三問四比較短小,但充滿着趣味性。而且每一句之間的句式很差不多,孩子們在邊看PPT中的圖片,邊聽老師講述和提問。孩子們在老師的圖片和句式中有所瞭解,也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想説、要説、敢説這樣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為今後發展幼兒的與語言表達能力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在活動的流程中,設計的環節都是層層遞進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幼兒欣賞和理解散文詩。我邊出示圖片邊請幼兒猜測樹葉落在哪裏?接着在請幼兒猜想碰到了誰?把它當成什麼?讓孩子在圖片中找出答案,並能用好聽的語句大膽描述。瞭解了散文詩的句式後再請幼兒嘗試仿編,大班的孩子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想想仿編出了樹葉落在草地上,小青蟲爬過來,躺在下面,把它當做被子。樹葉落在山坡上,小鳥飛過來,帶回鳥窩,把它當成帽子。在仿編前,我請幼兒回憶了一下,大自然中有哪些常見的小動物?落葉還可以當成什麼?這樣的提問可以幫助梳理生活經驗。孩子們一邊仿編,教師用簡筆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可以讓幼兒學念。在活動中也存在了一些問題,比如説可以按照能力的強弱來進行仿編。如能力弱的孩子可以出示簡單的畫面,幫助幼兒仿編。能力強的孩子自己仿編,這樣對每個孩子都有收穫。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篇4

幼兒園已逐步取消了單純的分科教學形式,課程注意了整合性、綜合性而主題活動是目前幼兒園比較流行的一種課程模式。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是幼兒置身於語言環境或語言信息中主動學習的過程。從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這一特點來看,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是無處不在的。生活是語言的源泉,因此我們必須把幼兒在園的全部活動看作是語言教育的活教材。而且語言教育活動不僅僅是指我們組織的一個個專門的語言活動,還包括我們組織的任何一個活動,因為任何一個活動都需要用語言來組織。

那如何提高幼兒們的語言能力呢?教育過程是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幼兒的主動學習,指出幼兒的教育作用更為明顯,它需要幼兒主動地、積極地思考,再主動用語言進行感情的抒發。之前,我設計引導了一節大班的語言活動《夢》,現在回想發現了其中的一些問題並做出了以下反思小結:

《夢》這首兒童詩歌以它優美的旋律及貼近生活的語言來描述小女孩小妮妮的夢,在夢裏,她是甜蜜的,而之所以她會做這樣甜蜜的夢,是因為她幸福地生活在祖國温暖的懷抱裏,整首詩歌不算短。

活動初始,我向幼兒們講述了我自己曾經做過的一個好夢,並講述了我對這個夢的感受,重點講出這個夢是喜悦的,甜蜜的,給我帶來了好心情。接着請孩子們回憶、講述一下他們自己以前做過的夢,並談談夢後的感受。幼兒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都積極地發言。於是我趁機引出課文中的小姑娘小妮妮,並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了詩歌的內容,並配了圖片加於理解感受,隨後通過聽讀和朗讀,讓幼兒加深體會詩歌的意境。

曾有人説過:真正的反思應該是批判自己、推翻自己的過程,我在活動結束後,發現預想的設計有不合適的地方。上課前,我以為我的設計是完美的,自信滿滿的,可在真正實施的過程,我卻發現我的設計有問題。首先,我沒有考慮到幼兒現有的學習能力;其次,我的引導功力不夠高,在引導的過程中出現了表達不清的問題,表達能力和引導方法還有待提高。

每一節課的實施都需要不停地推敲,不停地改進,而我錯在心急,太過於自信,沒能在上課之前多加考慮活動的各環節是否適合在本班實施。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篇5

《螞蟻飛上天》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故事很簡短,卻很有意義。這個活動的難點是讓幼兒能夠大膽想象讓螞蟻飛上天的各種辦法並表達出來。

首先在出示圖片過程中,我改變了以往提問幼兒答的模式,而是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開放式的提問,既關注了故事的本身,又為幼兒創設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使幼兒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語言的創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不再是單一的老師灌輸知識,而是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取知識,開發幼兒創造性思維的潛能。

在活動中,我一直引導幼兒圍繞“螞蟻是怎麼飛到天上去的?是誰幫助它?”這個問題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講述,孩子思維活躍,表現非常出色,他們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如有些幼兒説地方時,一些説在草地上,一些説在草原上,一些説在森林裏,一些説在花叢裏;在説情節時,一些幼兒説是蜻蜓幫助小螞蟻想出讓蒲公英帶小螞蟻飛上天的辦法;一些説是蜻蜓要帶小螞蟻飛上天,可是蜻蜓沒有力氣背小螞蟻,就請蒲公英幫忙;一些説小螞蟻請蜻蜓帶它上天,蜻蜓不樂意,小螞蟻就請蒲公英幫忙等等。當幼兒講述時思維枯竭,快要沒轍的時候,我能及時予以點撥,並適時、適度地引導,於是幼兒也想出了降落傘,熱氣球,飛機,小鳥等會飛的物體。但在天空中,會看到什麼景色,孩子們的回答大同小異,這可能與幼兒缺乏從高處往下看的經驗有關。其實,我可以根據季節,適當的給孩子們提示:春天來了,小草、小花怎樣了?太陽公公怎樣?風兒怎樣?夏天來了,又是什麼樣的?相信孩子們的思路會打開得更廣一些。

由於一個課時的時間畢竟短暫,個別幼兒單獨講述的機會不算多,不能面對全體幼兒,使每一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都獲得提高。這就需要課後加以延伸,讓更多的能夠單獨講述。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篇6

本次語言活動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故事欣賞,從一開始,幼兒的興趣就較大。活動開始的幾個開放性問題,幼兒雖然舉手的很多,但是後來的答案幼兒有許多都是重複的,缺乏了一些想象力。幼兒對於故事內容理解,基本能體會出其中的意思與所藴含的情感,特別是最後小蜥蜴將楓葉送回來後,起初幼兒在“青蛙會不會將蜥蜴身上的樹葉帶走”這個問題上糾結一會,但到最後幼兒都能夠明白青蛙先生對朋友的關心以及小蜥蜴對好朋友的回報了。

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活動的關鍵。在活動的前半段,我主要採用問答的方式來讓幼兒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活動後半段中,我保留了故事結尾,讓幼兒有大膽想象的空間,並且通過討論來猜測故事結局,這樣幼兒不僅可以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來想象故事,還能在討論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也正是因為如此,同一組的孩子們的想法都有些相似,而我在活動中請的幼兒太多了,只要每組請一個即可。最後,讓幼兒完整地欣賞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並且通過提問幼兒“你最喜歡故事中的誰”來讓幼兒感知青蛙先生與小蜥蜴身上相似又不同的美好品格。故事看似簡單,但要讓幼兒想象、討論、理解、表達都不容易。活動前半部分是單純的教師提問幼兒回答,有些簡單了,可以再以多樣的形式來呈現。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篇7

在活動的設計時,我考慮到本班幼兒的特點以及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目標:

1、瞭解漢字的起源,知道漢字是中國人發明的文字。

2、嘗試根據圖畫、象形字認讀相對應的漢字。

3、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漢字,產生對漢字的興趣。

整個活動的設計能夠考慮孩子的特點,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和水平,合理的安排、組織每個環節。活動從始至終都能夠較連貫、較順暢的組織,環節與環節的銜接也能做到承上啟下且逐步加深。活動中,孩子的積極性非常的高,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到活動裏,並在活動中體驗活動所帶來的樂趣。整個活動的設置我都以幼兒為主體地位,基本能達到活動所需要達到的目的。但我在組織的過程當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1、在上課之前,可以讓幼兒在家裏收集更多的有關象形文字的圖片資料。這樣也可以對象形文字有一個更深刻的瞭解。

2、在整個活動的最後我沒有讓幼兒進行發散的思維,只是侷限在了我現有的、準備好的一些材料上,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見漢字,包括廣告牌、宣傳單、報紙、電視等等。

3、在提問時孩子給孩子們多一點考慮的時間,由於太受時間的限制,提問時太過於倉促了。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篇8

《神奇的小火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通過讓一樣物體乘坐小火車這個形式,讓幼兒瞭解到常見的一些事物在小的時候和長大的時候它們的特徵是不一樣的`。

由於活動中有“變”這一環節,因此我在課前對於教具的準備做了精心的設計,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努力使其更美觀些、精緻些,使活動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活動中,我也能充分地靈活地利用這些的教具,使孩子從始至終都保持着濃厚的興趣。

小火車到底“神奇”在哪裏呢?經過前面兩段的講述,大多數的孩子似乎都已經理解了故事的內容,火車能讓事物快速地長大,而倒着開卻能事物回到從前的模樣。可是當問到:“你想把什麼東西放進小火車裏,讓他快速地長大?”時,有的孩子説,我要放進一本小書,讓它變成大書;有的孩子説我要放進一個小皮球,變成大皮球。從這些回答可以看出,孩子們實際對故事中的“長大”是不理解的,他們只關注到了外形大小的變化,對實際的成長沒有很好地理解。在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後,我又對活動進行了臨時地調整,着重幫助孩子對“長大”的概念進行了理解。

《神奇的小火車》的故事情節較為生動有趣,符合孩子愛幻想的天性,因此活動中我對“趣”字有了很好的把握,在經過了孩子們漫無邊際地想象和創編之後,我設計了乘小火車的情境遊戲,讓孩子用形象化地動作去表現事物的成長變化,再讓同伴們一起來猜一猜,這一環節的設置即能讓孩子體驗乘火車的趣味性、神奇性,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一個一舉兩得的事情。在今後的語言活動中值得借鑑。

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事物的成長變化,從而引發孩子對自身成長的關注,而故事的最後一段卻是一個小男孩變成大叔後哭鬧着變為小孩的情節,原來成長不一定會給每個人,每樣事物帶來快樂,原來感受當前美好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這一中心思想對孩子來説是比較難理解的,也成為我們班孩子接下來討論的一大話題,長大好?還是小時候好?孩子們的回答都不一樣哦!讓我們好好地去傾聽孩子,瞭解孩子的心聲吧,相信對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一大啟發哦!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篇9

在進行活動前,為了讓孩子學會欣賞雨景,我特意在不經意時用優美的語言描述雨景引導孩子欣賞,做好課前的經驗準備。在活動中,為了引出小雨滴到了哪些地方,我期望孩子回答是在一些物體上。當我把問題拋出去,孩子的回答讓我有些茫然,孩子説到南昌、廣州等地方。我馬上感覺到我的問題問得不好,問之前應有所鋪墊,如小雨滴跳到船槳上、小手上,再接着問就比較合適了。

為了將孩子引入散文詩的意境,我聲情並茂地朗誦詩歌,當我朗誦完我觀察到孩子們的臉上溢滿陶醉的神情,還想聽下去,看來老師有感染力的語言很容易牽孩子進入意境。趁孩子對這詩歌還很有興趣,我提出創編,這時孩子很樂意接受,有幾個孩子創編得很好,如:雨滴跳到果園裏,與蘋果説悄悄話。

通過這次活動,我認為老師提問時應事先多考慮,然後再選擇合適的問題來提問,既讓孩子打開思維,又可發展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開展活動時要時時融入情境中,這樣才有感染力,活動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篇10

《我們的祖國真大》是一首簡短的詩歌,詩歌內容講述了中國的地大物博,從而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也讓孩子們瞭解我們南方於北方的氣候差異。

首先通過PPT中的中國的地圖進入活動中,其次通過地圖中南方和北方的人們的比較,讓孩子知道中國的廣闊,從而激發孩子的自豪感。為了使幼兒能更有效的記住詩歌,我利用了東西南北的手勢方向,將歌詞中的事物放入相應的位置,幫助孩子記憶。詩歌中的“十月就飄大雪花”“圍着火爐吃西瓜”通過講解以及與我們自身的比較,還有遊戲“找一找,説一説”,幼兒都能夠在遊戲中瞭解了北方的氣候特點,知道南北方有着明顯的氣候差異。

詩歌中心句:偉大的祖國——媽媽,幼兒對於媽媽的概念只侷限在自己的媽媽上,對於祖國媽媽還不能理解,一直有小朋友問:“為什麼要叫祖國媽媽?”在念詩歌時也經常落下這句,在此老師還需要做更多的講解,讓幼兒真正理解句意基礎上,更有效的學習詩歌,不僅知道中國的地大物博,也增進幼兒對祖國的瞭解與熱愛。

老師製作的課件不是很精緻,請幼兒講述聽到的詩歌裏的內容的時候,可以設計,孩子們説一個體現一個,不要一張一張的閃過,沒有給孩子整體的感覺,在設計的目標上教師要仔細斟酌,不要將很多內容一下次融入一個活動中,孩子們學習起來也較為的困難,其實整個活動可以分兩個課時進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語言領域中傾聽與表達中的目標2中願意講話並能清楚的表達中的“鼓勵和支持幼兒與同伴一起玩耍、交談。相互講述見聞、趣事或看過的圖書、動畫片等。”因此在活動中再多一些孩子和孩子的互動,比如説孩子們可以交流自己的爸爸媽媽跟自己講的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有什麼地方不一樣,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分享分享,相信在創編環節效果會更好!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 篇11

活動《落葉》是我們很少接觸到的詩歌欣賞。由於最近都在上有關樹葉的主題活動,小朋友們對身邊的落葉都很熟悉,所以孩子們對活動比較感興趣。特別是最後的仿編詩歌,我發現孩子們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很仔細,袁帥説:“樹葉落在草地上,七星瓢蟲爬過來,躺在上面,把它當做搖籃。”、汪涵説:“樹葉落在草地上,小豬拿起來,把它當做扇子。”等等,小朋友好象對仿編詩歌很感興趣,於是我就把他們編的句子合起來編到詩歌裏,小朋友聽到是自己編的句子,都非常興奮,編的就更起勁了。

雖説到最後活動將近半個小時,但時間好象還是太短。於是,我就請小朋友活動後找個好朋友一起編,或編給老師聽。活動後我想,孩子對仿編詩歌的興趣這麼高,何不請他們把編好的句子讓爸爸媽媽寫好帶到幼兒園來,再編成新的詩歌,貼在班級裏,孩子們肯定會更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