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幼兒園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76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幼兒園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1

《彎彎的小船》這首歌曲非常形象生動,很能激發幼兒的激情,活動效果還是比較滿意的。

1、在難點的把握上我抓得較及時到位。在歌詞教學中就用遊戲的方法滲透弱起拍,為了讓幼兒能理解弱起拍的表現,我用示範的方法和孩子互動,孩子馬上明白了,既而互換角色互動,為學唱弱起拍作了充分的準備。

2、演唱風格的把握及發聲方法的引導也比較成功。更好體現進行曲的堅強有力,我引導幼兒發聲時注意口型要圓,聲音要集中並做了示範,通過多次的引導、體驗、孩子有了感悟,能表現出歌曲的風格。

3、幼兒對解放軍打仗的場面和動作比較感興趣,但最容易出現混亂,於是我給孩子一個敵人的目標進行攻擊,可以用不同的武器來攻擊,這下整個場面好看又有秩序。

這個教材我已經無數次的上過,但是每次上課時都會感到新鮮,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教法,每次上完後都有新的收穫和感想。

因為我每次面對的孩子是不同的。也許老師的快樂就在這裏,是孩子帶給你快樂,是孩子需要你去創新。

幼兒園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2

本次的音樂活動目標是讓孩子們在感受音樂歡快旋律的基礎上學唱歌曲,能隨着音樂,大膽地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愉快情緒。

在一接觸這首歌的時候,説實在的作為老師的我並不覺得這首歌好聽,所以活動前也想了很多,希望通過多一些的教學手段能提升孩子們對這首歌的學習興趣。不過,隨着對這首歌的不斷熟悉,我清晰了歌曲的旋律線,調性明快的樂曲,在極具名族風格的樂器伴奏下,顯得非常朗朗上口。看來,對一首歌的印象不是聽一遍就可以概論的。

對歌曲有了信心,在活動的進行中,我也就張弛有度了。孩子們在我很有感染力的範唱中,學習的興趣大增,我也不失時機的請孩子們對歌詞進行動作上的創編。讓我高興的是,班中許多男孩子創編出來的動作很有張力,我及時推廣了這些動作,並將動作和歌詞進行了固定地匹配,這樣做,省去了老師過多的、重複的講解,給了孩子們更多熟悉音樂旋律的機會。短短的一堂課,全班孩子在歌詞記憶的達成度很高。從本堂課的效果上來看,我認為,對於中班的孩子來説,新教歌曲的歌詞記憶問題,完全可以嘗試用孩子們理解的肢體動作進行解析和提示,不需要過多的語言提示來破壞音樂活動的音樂氛圍。通過老師肢體動作的提示,孩子們眼口合一地進行演唱,符合了幼兒學習的直觀性原則,提升了幼兒學習的關注力。

在孩子們記住歌詞之後,我還是發現了一個問題,在幾個相同字的旋律音高上,孩子們唱不準,該是高音的唱低了,該是低音的唱高了。我提醒了許多遍,還是有很多小朋友唱不清。後來我試着用手勢的高低來代表旋律的高低對幼兒進行一定的提示。如歌曲中的第一句“新年帶着幸福,走來,走來!”中的最後一個“來”字是低音,我就將我的手放得低低的;相同的第二句的“來”是高音,我就將手提得高高的,孩子們看到我的提示,立即就能作出反應,犯錯的次數和人數明顯減少了!

歌唱教學中,運用肢體動作來提升幼兒對歌詞的記憶,我認為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只是,我在運用這一教學手段上,還需要不斷的摸索,總結。相信,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會有好的收穫!

幼兒園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3

本次活動的重點環節時在學習歌曲的基礎上創編動作,在這一環節中不僅僅時讓幼兒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更重要的時讓幼兒體會向上的情緒和歡樂積極的情感,並在遊戲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要做到《綱要》中情緒情感佔第一位的理念。運用賞識教育,鼓勵每一位幼兒,讓孩子們在自主的創造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在集體遊戲的氛圍中提升交往的能力。

在學習歌曲方面,我仔細研究了自己的示範唱,從音量,音高,演唱速度上都進行了一些改動。如我將音高調低了一些,為了適合我班孩子實際的演唱水平,另外,我還處理了演唱時的一些表現,使樂曲更加富有情境性。如速度的漸快,音量的漸強,這些改動,從活動反映情況看,還是不錯的。我時示範唱讓孩子們聽得很愉快。孩子們聽到”真是壞”和“使勁啃”的時候,都不由自主的加上了許多自編的動作表示自己的情緒。當我輕輕,跳躍的演唱小老鼠出來的時候,孩子們立刻用動作來給我回應。所以,幾遍以後,孩子們在歌曲的演唱表現上還是表現的很優秀的。

為了讓孩子們在輕鬆,自然的氣氛中記住歌詞,我製作了小貓和小老鼠的頭飾,並以一個小故事的形式來引入本次音樂活動。故事的講述,為孩子們接下來對歌詞的理解和記憶有了很大的幫助。孩子們在我的逐步提問下,大都能將兩段歌詞的內容表現出來。我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合作進行了表演唱,感覺每一個孩子都唱得很投入。這次的音樂活動唱歌部分時成功的。讓一些平時不太願意上台來表現自己的孩子,那些膽小的孩子有了很多的自信心,我也適時的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當他們上台進行了表演,我就給予他們及時的表揚。

我相信通過這樣較為成功的音樂活動,會進一步提升孩子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較為弱的孩子對音樂活動的自信心!

幼兒園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4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並引以為豪。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説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裏,這種情況不在少

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小學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

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説“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説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説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裏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説:“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

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國家的教材建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國一綱一本的格局而出現了一綱多本、多綱多本,這對於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不同教育水平和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間,形成新的教學格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人們的國家太大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幾套教材來作“教學之本”,實在是勉為其難。。就從我們浙江省新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來説,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開始編,九一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實驗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廣使用。編寫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較發達的農村地區”使用,這從九十年代初全國經濟發展的勢態看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地位,無疑是準確的。可問題是,僅從一個面積不大、人文背景相對單純、經濟結構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是顯面易見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定還來教育文化的差異。可我們使用統一教材,就是對這種事實上存在的差異視而不見,這與教育學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從編寫到使用的週期很長,對教材重新作出修訂則所需的時間更長。在現今知識爆炸、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道德面、人生觀、美學觀無不時時處處都在變化着,而唯有我們的教材不變,要學生唱的歌曲不變。這怎麼可能讓學生對我們的音樂感興趣,對我們所唱的歌感興趣?

幼兒園大班音樂活動教學反思5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愛聽故事,對故事有着濃厚的興趣。在授課前先講一個有關歌曲內容的故事,然後自然導入新課,從而激起學生的興趣,再把這種興趣遷移到學習歌曲上來,如教小歌舞劇《小放牛》這課時,老師先繪聲繪色地説故事。然後問:大家還想知道這個故事的具體情節嗎?這節課我們來共同學習“小放牛”的故事(揭示課題)

在音樂課堂上,教材中有很多曲子或歌曲都是有情節的,我們還能運用豐富的聯想,續編音樂故事,創造情節,發展思維。如《龜兔賽跑》。在學完以後,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當作曲家、作詞家、創編後傳,還可以來表演自己編的故事。孩子們的興致自然被教師激發出出來了。

我在教唱歌曲《閃爍的小星》時,首先把這首歌的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從形象直觀中得到美的感受。我問:什麼東西一閃、一閃、亮晶晶,好像千萬只小眼睛,掛在天空會放光明。“同學們,你們猜一猜,這是什麼?”孩子們靠自己的生活感受,很快就會齊聲回答出來“星星”。我肯定這一回答後,接着就説,今天我們來學唱一首美國兒歌《閃爍的小星》。當唱起這首歌時,孩子們的頭腦裏就有一個一閃、一閃、亮晶晶的形象在活動。學生在聽故事過程中,很快就學會了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