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今天,我們怎樣評價學生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88W

                中國教育報     2003-07-23     記者 李建平 

今天,我們怎樣評價學生

 

[新聞背景] 

為了推動中小學評價與考試改革,研究和解決評價改革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教育部於2000年成立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評價研究”項目組,由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董奇教授主持。兩年多來,“評價項目組”組織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及一線教師,積極開展研討與培訓活動,就評價改革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研究,為實驗區評價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專業支持。 

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最大的難點,因此,它必然成為新課程實驗能否深入進行的關鍵環節。構建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學校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的教育評價體系,是新課程實驗的重要任務之一。兩年來,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區迎難而上,伴隨着新課程實驗的深入,中小學評價與考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評價的內容、方法及手段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裏有表面的、看得見的,感同身受的變化,但更有深層次的、不易被察覺的卻影響未來的變化。教師們創造着新的評價方式,用智慧詮釋着評價的真正含義。在這看似平凡的評價中,昇華了教育的境界,超越了傳統的觀念,體現了教育的本質意義。 

1 評價是激勵學生髮展的“泵” 

在北京光明小學,一次上課時,老師問了一個問題,一位平時學習較差的學生舉起右手,老師請他回答,他站起來,什麼也不會。老師問他:“不會,為什麼舉手?”他説:“同學們老説我不敢回答問題,我也想舉一回手,沒想到,老師偏偏叫了我。”下課後,老師和他約定:“以後你不會的時候就舉左手,當你會的時候就舉右手,我準叫你。”老師的理由是,既然學生站起來,就要讓他體體面面地坐下去,以使他充滿自信地又一次站起來。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的確立,是對評價改革的重大突破。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精確的結論,更不是給學生一個等級或分數與他人比較,而是瞭解學生髮展的需求,重視被評價者的差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評價和反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強調通過反饋促進學生改進,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評價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勵學生髮展的泵。 

發展性評價,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課,每一個教育環節之中,使其成為一種微妙的教育工具。 

2 捕捉最佳教育時機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賞識,怎樣藝術地鼓勵學生的進步呢?在江蘇無錫市錫山區實驗學校,教室的牆上畫着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樹枝上貼着學生的照片,一顆顆閃閃發光的星星,掛滿枝頭,它記錄着孩子們的點滴進步。 

為了鼓勵孩子發言,老師在上課時,用滿懷希望的目光注視全班同學:“小朋友,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訴大家,好嗎?相信你能行。”激勵的話語,熱切的目光,使一隻只膽怯的小手高高舉起。 

“我還有補充,螞蟻還可以做藥。” 

“你知道得真多。”老師誇獎道。 

“我不喜歡螞蟻,它會咬人。” 

“你有切身體會。”老師鼓勵他。 

“我知道螞蟻有兩個觸角,它是靠碰撞觸角把消息告訴同伴的。” 

“你的知識真豐富。”老師邊稱讚邊獎給發言的同學一顆小星星。課後,同學們把小星星貼在成長樹上。 

評價,作為師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話語,是孩子們的陽光,是課堂的生命,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這種評價低起點,小目標,勤評價,快反饋的做法,學生最感興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撥動孩子的心絃。 

現代心理學表明,當學生某種良好的行為出現之後,如能及時得到相應的認可,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形成愉悦的心境,並使同類行為繼續向更高層次需要做出積極努力。如今,口頭評價已經成為教師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種表現。 

評價的方法與技術也發生了變化,黑龍江寧安實驗小學尹玉蘭老師班裏有一名留級女生,學習吃力,常常受到批評,精神壓力大,每天總是用怯生生的目光注視着老師。一天,她的字寫得特別認真,尹老師面帶笑容地説:“來,握握手,祝賀你取得的進步。”放學後,她跑回家,興奮地告訴媽媽:“今天老師和我握手了,我敢和老師説話了。”從此以後,孩子的目光不再躲避老師,每天有説有笑,學習也變得主動了。 

教師以滿腔的熱情、飽滿的精神、豐富的情感,對學生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豎起大拇指的讚許、拍拍肩膀的激勵、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評價,它像一絲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這種評價,簡便、直接、有效,雖然沒有量表,也無法記載,但對學生的成長起着重要的作用,誰能説它不是評價呢? 

3 成長記錄 記錄成長 

實驗學校在對傳統評價方法進行改革的同時,還使用了科學、有效、簡便、易行的新方法。成長記錄袋(或檔案袋)作為一種新的評價方式,在語文、數學、外語、科學、藝術等學科中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並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改進,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成長記錄是近10年來國外興起的一種新的評價方式,運用於各類課程的教學與學習評價中,其主要特點是彙集學生作品以展示學習上的進步,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綜合評價。 

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發展性評價。它除了幫助學生與教師瞭解學習與進步的狀況外,對於學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創造性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同時,它不僅反映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反映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從而有效地克服評價標準單一、片面強調學業成績的做法。 

請看一位教師寫的評語:本單元我們學習了收集、整理和表達數據。小明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記錄數據,知道如何求平均數,瞭解了統計圖表的特點。他做的統計圖表是全班最好的,但他在使用語言解釋統計結果方面有一定困難,望繼續努力。小明評定等級B。這個結論不是一個籠統的等級或分數,而是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進行深刻精確的描述,這樣的評價是不是比分數、名次更能説明問題呢? 

在學了百分數應用題後,教師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把從報紙、廣播、電視等多種渠道獲取的信息記錄下來,並説明百分數的意義及應用。學生的積極性可高了,他們將收集的資料用作業紙、彩色紙畫出圖表,配上各種插圖,拿到班級交流。這種收集和積累活動,受到學生的歡迎。因為,它比單純的作業、測驗和考試生動有趣,並能在接觸實際的過程中提高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實驗學校還通過“檔案袋”、“收穫袋”等方式,收集起記錄學生成長與進步的一件件實物,一篇篇作品,最滿意的作業、自畫像、尋找到的生活中的數學、一題多解、相片裏的故事、與各科學習相關的資料、小製作、習作隨筆、家長反饋卡、小組評議、統計圖表……還有的學生作業做錯了,老師鼓勵他再做一次,然後將兩次或三次作業裝訂在一起,讓學生體會自己的進步,而“作品集”、能力彙報會、學習成果展覽更是從情感、態度、能力等多方面展示學生的成績,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並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改進,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如今,立體動態地評價學生,已經成為班級文化、校園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種評價,相比那種板着面孔打分、評比,來得更活潑、更便捷,也更為有效。它培養了學生的反思能力,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與考試焦慮,減少了學習過程中的消極心理感受,增加了學生成功的體驗。學生非常喜歡這種評價方式,在記錄的過程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收集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提高的過程,每個袋子都是沉甸甸的。捧着它,學生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有的學生甚至抱着檔案袋又親又笑。 

4 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 

究竟誰是評價的主體?這是評價改革不可迴避的問題。以往,教師是評價者,是絕對的權威,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評價。如今,評價的主體在發生變化,實驗學校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參與到評價之中,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也許有人會問:“學生究竟有沒有自我評價的能力?小學生怎樣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請看一位小學生的自我評價過程:一次,他交上一份寫字作業,並給自己評分為A+,老師看了以後,打了一個A,並寫了一句批語:“字跡要工整。”學生拿到作業本後,寫了一句話提醒自己:“字跡要工整。”第二次完成作業後,他給自己評分為A++。老師判作業時,去掉了一個+,又寫了一句話:“字太大了。”學生在完成第三次作業時,在本子上又寫了一句話:“字要寫小點。”作業完成後,他給自己評分為A++。這次作業老師滿意地打了A++。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大慶直屬機關四小在每個教室的牆壁上都設了一個小展台,孩子們隨時把自己認為最好的作業、有創意的作品、數學日記等貼上去,他們在這個空間裏自主取捨,獨立思考,學會比較、反思,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老師還為學生設計了一個記錄冊,裏面設置了一些小欄目“今天我上學了,我能記錄下來。”“今天我上課發言了,我給自己一顆星。”學生根據自己的表現,用圖畫、粘貼為自己評價。如在“我有信心能做到”欄目裏,學生認為自己做到了,就在相應的欄目裏塗上顏色,在“我有進步” 

的欄目裏,學生根據自己的進步,貼上紅花、桃子。學生很喜歡這種評價方式,每一次填寫的經歷和感受,都在激勵着他們學會反思。有一位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是:“我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認識了不少字,我對自己很滿意。”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樹立了自信心,接下來的學習態度一定是積極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個人在認識別人的品質時,就開始形成對自己的評價能力,只有在他人的評價中,才能不斷調整自我的評價。在實驗學校,教師不僅讓學生自評,而且讓學生互評。 

開始,學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別人,有時在評議中甚至發生爭議和衝突,教師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和他人。一次,在一所實驗學校,學生針對小明能否得“星”爭論不休:“我不同意小明得‘星’,因為他昨天作業忘做了,是後來補的。”“我同意小明得‘星’,我們小組學習好,是因為他組織的好。”小明究竟能不能得“星”?老師把爭論拿到班上,請其他同學評議。有的同學説:“我同意他得‘星’,因為看人要多看優點,只要進步大於缺點,就可以得‘星’。”還有的同學説:“小明這個星期比上個星期進步多了,雖然忘了一次作業,但他能及時補上,而且補得很好,我們該原諒他。”通過這樣的小組評議,學生體會到什麼是真誠,懂得了讚美與欣賞別人,學會了寬容。 

教師們説:“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激發起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這就是實驗區的教師,他們在新課程實驗中,以艱辛的勞動和智慧,創造着嶄新的教育評價,創造着孩子美好的明天。 

5 創造嶄新的學習評價 

一年多的實驗結果表明,新的評價理念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可和接受,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但是,由於評價與考試改革的各個環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局部的、單項的改革往往難見成效,必須同時關注評價的若干環節和整個過程。對學校的教學質量如何評價?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如何評價?仍然是課程改革所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學習評價是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評價,也是評價改革最核心的內容。為此,各實驗區着重在學業成績評價、考試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根據新課程標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學習過程與方法”也應該成為評價的內容。紙和筆的測驗,偏重於考查對知識的記憶,卻無法考查學生在真實的、動態的情景中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那麼,如何在實際生活及廣泛的背景中,通過多方面的觀察、記錄、分析,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應用及創造能力進行評價?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包括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心理品質、溝通交流、合作學習、動手操作、觀察能力、組織能力、創造精神、社會責任感等,實驗學校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方法,如在“行為習慣”考查中,教師設置了這樣的.情景:將一把掃帚放在教室前面顯眼的地方,讓被測試的學生走進教室,觀察學生是否將掃帚放回原處。在“心理品質”測試中,主要觀察學生能否大膽展示特長。在“溝通交流”考查中,除考查學生如何發表見解外,重點考查學生是否傾聽別人的見解,並做出自己的評價。在“社會責任感”考查中,讓學生講講2001年中國所發生的重大事情,談一談本市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及對策,以此考查學生對國家及社區關注的程度。 

有的學校對初中一項環保專題探究活動的評價,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和稱量自己家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個城市或鄉鎮每週生活垃圾的總量。組織學生設計問卷,調查每個家庭對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處理方式,寫出調查報告。然後評價學生能否實事求是地分析調查活動的數據,能否積極主動地完成收集一週垃圾的任務,能否獨立思考,提出與他人不同的見解,是否在調查報告中表現出對社區垃圾污染環境問題的憂慮,能否在調查報告中積極提出垃圾處理方式的建議……除了教師評價外,還鼓勵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價,促進各方面的溝通與交流。 

吉林省農安縣還設計了數學課堂學習行為觀察表,不僅瞭解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觀察學生是否敢於提問題、大膽嘗試與驗證,能否有條理地表達、思維過程是否清晰、學習活動是否有計劃等。 

以往的考試,主要是紙筆測驗,而且是一次完成。而如今,增加了許多操作性、實踐性的內容。如二年級數學測試,要求學生量出小組每個人的身高,並記錄下來。到操場上量一量20米有多長?走一走,大約有多少步?藝術課的試題是,用歌表演的形式表現美好的春天,用熟悉的樂器演奏一首喜歡的樂曲。讓一年級的學生聽音樂《請來看看我們的村莊》,説説音樂裏有哪些小動物,並且畫出來。科學課讓學生討論“漁民想讓漁網在水中圍成一堵牆,將魚羣圍住,能用什麼辦法使漁網在水中立起來?”讓學生做實驗,將乒乓球、橘子、雞蛋、暖壺木塞、蠟燭、玻璃球等物品按沉浮分類。檢測桌子是否放平了?請學生分析西北地區沙塵暴產生的原因,應採取哪些措施防治?評分標準中增加了“興趣濃厚、富有情感、表情豐富”等內容。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如今的評價,關注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而且包括過程和方法,尤其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許多實驗學校,考試還可以不限定在某一時間,而是一個階段,一個過程。方法一改變,思路大大開闊。寧夏靈武實驗區設置了三類試卷,即自主答卷、合作答卷、複試卷,題目分為必答題和選做題,還有遊戲題、探索題、謀劃題,綜合運用題,歌舞表演題等。開放性試題由教師編制測試卡片,讓學生抽取,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進行答辯、講解,學生評分,而且提供再次解答的機會。有的學校採取分項考試和分散考試的辦法,還有的實行多種水平的分層分卷考試,有的還可以重考和免考。青島實驗區在命題時調整了設問方式,用與學生交流的方式提問,增加對話性的題目,使題目變得輕鬆活潑,具有激勵性。如一年級語文試卷“連一連,細心點,你一定能做對。”“看一看,寫一寫,你一定能寫對。”“找朋友”、“給詞語找家”等。 

這樣的考試,無論是觀念、內容、方法都是全新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這種寬鬆、和諧的氛圍裏,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最好的發揮。 

在對考試結果的處理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小學實行等級制,不公佈學生成績,不排名次,全面分析學生的進步與不足,並提出改進要點,幫助學生制定改進計劃。評價結果的表述,不再只是單純的分數或等級,而是全面地刻畫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知識背景、經驗、認知特點、思維水平、數學理解、數學才能及其發展過程和數學能力傾向等,還包括一些説明和建議,如學生學到了什麼,更適合學什麼、做什麼等。它是改進教學的一種參照,是學生終身學習歷程中的一種記載。教師極其認真慎重地對待每個學生平時考試、測驗的結果,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總結,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不斷地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透過這些細小的變化,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教育觀念的變革。正是這一小小的改變,極大地釋放了學生的創造潛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Tags: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