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5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顧茅廬》教學反思(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篇1

3月7日有教研組的一節公開課,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學上。3月3日是週五,我在班級試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內容是否恰當,孩子們是不是感興趣。同校的李老師也前來聽了我的課。李老師只是覺得課堂結束的時候有些倉促,其他還好。何以最後倉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羣裏看到要上的課是《三顧茅廬》後,我就決定上第一課時。因為去年教研組的活動中,中心校的陳老師上過第二課時,她是市級名師,我怕跟她差距太大,畢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組上課。而且,我也想挑戰一下第一課時的課堂,聽聽大家的評價。學習了區教研會議的精神,加上自己對於課時內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學設計的初稿。擔心過於追求第一課時的飽滿度,導致安排內容過多,所以先要試試能上到多少。結果估計原有的設計需要多出10分鐘的時間,最後練筆環節必須刪掉。

2、學生預習情況影響課堂的進展。從課堂反映來看,我班大多數的同學預習還不夠充分,意外生成較多,處理生成環節需要的時間較多,課堂內容就進展較慢。如此瞭解到學生的預習效果,對於借班上課有更多的心理準備。

3、自己對教案還不夠熟悉。有漏掉的預設環節,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學;也有顛倒的環節。

總的説來,我認為自己的課堂預設還比較充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比較大。下一步,需要抓緊時間修改教學設計和課件,比如目標的設計是否貼切、重點的把握是否準確等問題都是要仔細考慮的。還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節課,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篇2

每位教師都看到了《三顧茅廬》這篇文題目的左邊有一枚郵票,不知大家對這三國演義的郵票有多少了解?我不是一個集郵者,我説不太清楚。所以在網上找了一下。下面就是我查找到的部分資料:

《三國演義》無疑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裏最令人激動的一本書,戰爭藝術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畫都達到一種相當高的高度。很久以來,民間一直津津樂道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張飛的粗中有細,趙子龍的一身是膽,關羽更是被人為的神化;更令人歎服的是,有很多軍事家最初是從《三國演義》中學會了戰爭的指揮藝術……

《三國演義》系列郵票從1988年發行第一組開始,到1998年十年間共發行了五組郵票,共20枚郵票3枚小型張,以“桃園三結義”始,至“三分歸晉”而終,內容上基本包羅了三國時期的主要戰役和重大事件。因為《三國演義》的政治傾向是“尊劉抑曹”,因此郵票設計內容也是以劉備一方為主,其中對孔明先生的偏愛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和他有關的郵票共有“三顧茅廬”、“舌戰羣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赤壁鏖兵”、“白帝託孤”、“孔明班師”、“空城計”、“秋風五丈原”九枚之多,基本包括了諸葛亮一生中所有重大事件。當然,無庸置言,這些故事也是書中濃墨重彩所描繪的精彩華章。《三國演義》五組郵票設計時都是採用中國工筆重彩畫的形式在仿古絹上繪製而成,為了在方寸之間表現出原著的神髓,設計者頗費苦心。在五組郵票中,前兩組由陳全勝所設計,主要描繪了三國前期主要人物與事件,劉關張、呂布、貂禪、趙雲、曹操、諸葛亮都在此時粉墨登場。後三組全部由温州書畫院專業畫家戴宏海設計,核心事件是赤壁之戰,第三組描繪的是赤壁之戰前兩軍的鬥志鬥勇,包括膾炙人口的舌戰羣儒、智激孫權、蔣幹盜書、草船借箭四個故事,為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戰勝作好鋪墊;第四組描繪了赤壁之戰及戰後形勢,包括合肥之戰、彝陵之戰;到第五組後,三國英雄老去,劉備、曹操先後辭世,三國故事基調也由雄壯變為悲涼,郵票在選材上如白帝託孤、秋風五丈原無不貫徹這一基調,最終由三分歸晉收尾。

過去教這篇文章沒有注意這一點,我本人是把原著拿來對照着讀,並且還找了《三國演義》電視劇錄製了這一部分,那樣做,學生很容易理解了課文,當然我還要求學生讀一讀,三國演義》,但因為該書屬於半白話文,學生讀不懂,興趣不濃,所以沒有一個學生讀下去,當然一些東西還是看了現代版或者圖文並茂版本,後來因為其他文章的教學思考,也就沖淡了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今天再讀這篇文章,心裏想着能發現到什麼,就是這枚郵票讓我停下來思考,我覺得該課教學還可以這樣走,即把這些郵票找來(網站上五組郵票全有圖片),讓學生從郵票開始。並且引導學生試着讀懂郵票,想郵票中的一件件事,然後引發學生讀起課文。也就是説,課文中的文字其實就是對那枚郵票的解讀[言外之意,寄信用這枚郵票,其實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喲,這不也是本課所要學生思考的嗎?]。這樣教學,我們就感覺這枚郵票的存在還是有着許多價值的,感覺這篇文章其實與郵票也有着一定的聯繫。學生既理解了郵票,又理解了三國中的一個事件,又明白了許多道理,何樂而不為?

這篇課文不復雜,我們這樣引導學生閲讀,也會引發部分學生用這種方式去解讀另外那些郵票,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用這篇文章的方式寫剩下的那些郵票,其實這也是一次主題習作訓練。這類文章怎麼寫?就是看着郵票,讀著名著,用自己的筆來表達,那就行了。非常簡單的寫作,就可以從這枚郵票開始。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篇3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曆史不太瞭解,不利於理解課文,所以我課前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了這段歷史,從東漢末年羣雄紛爭的局勢一直講到到後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中間涉及到了桃園三結義、關雲長刮骨療毒、諸葛亮七擒七放孟獲等故事,還梳理了三國中幾個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這一番介紹,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我講述這段歷史時,教室裏靜悄悄的,幾十雙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隨着我的講解,孩子們的眼神時而雀躍,時而安靜;時而緊張,時而激動;時而嚮往,時而敬佩。看到他們這可愛的樣子,我又是欣慰又是自豪。學生的求知慾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學習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精讀課文時,孩子們的表現真的讓我刮目相看。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孩子們一次次精彩的回答讓我忍不住為他們喝彩!不信你看:王沁嵐説:“從‘劉備想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這句話中,我體會到了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陳妍惠説:“從劉備責備張飛可以看出他們兄弟三人對諸葛亮的態度是不同的,張飛脾氣火爆,缺乏耐性,有點瞧不起諸葛亮,而劉備對諸葛亮非常尊重,一心想招納他。”;吳相成説:“從劉備和諸葛亮‘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中我感覺到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他不擺架子,非常尊重諸葛亮的才華。”在氣氛熱烈的課堂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地發表着自己的看法,他們獨特的閲讀感受讓我既驚訝又驚歎,以至於我激動得只會説“你真會讀書”、“你理解的真好”諸如此類的話了。

雖然這篇課文的學習用去了整整兩節課的時間,但是到了下課時,學生還是有些意猶未盡,我“乘機”佈置了課後閲讀《三國演義》的作業。我不知道學生在課後能不能找到這本書,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讀完這本名著。但我知道,這節課上,學生向我、向文本敞開了心扉,自由自在地表達了感受,無拘無束地彰顯了個性,我們師生都深深地沉浸在了這個著名的歷史故事中,痛痛快快地學習了語文,享受了語文,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心中的語文課!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篇4

《三顧茅廬》是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的內容改編而成。課文記敍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時我抓住了“劉備誠心誠意拜訪諸葛亮”這條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找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字、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讀好句子來理解課文。學生通過默讀課文,潛心和文本對話,紛紛找到了文中的關鍵詞句:①第二小節中張飛和劉備的對話。張飛“嚷道”“捆來”,短短的一句話,一個“魯莽”“草率”的猛張飛躍然紙上。孩子們讀起張飛的話語都饒有趣味。瞭解了張飛的態度,孩子們又談起劉備的表現。從“生氣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們看出為了諸葛亮,劉備對自己的結拜兄弟都動了火,足以説明他的“誠心”。②在體會“恭恭敬敬”一詞時,我向他們介紹了“恭”字的含義,底下的小字加一點,其實是“心”的變體,這個詞語就表示對發自內心的尊重別人,從而在詞中感受劉備的誠心誠意。③體會劉備的一些行為“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地走進、站在台階下等候、快步走進”,通過體會這些細節描寫,孩子們體會到了劉備對諸葛亮的虔誠和敬重。④抓住時間詞“半晌工夫、一個時辰”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還告知他們劉備當時已經47歲,而諸葛亮年僅27歲,讓學生領悟到劉備顛倒軍臣之禮,體會他的謙虛有禮和不恥下問,更深入地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可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的過程,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篇5

文中第二自然段寫的是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着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劉備為什麼“生氣地説:‘你一點也不懂尊重人才……’”?什麼叫尊重人才?怎樣才叫尊重人才?諸葛亮是人才嗎?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如果學生不明白,就無法理解當時劉備為什麼“生氣”。那怎樣幫助學生解惑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仔細讀書,從課文中找到“人才”的解釋——文中第四自然段,進而觀察劉備是怎樣對待人才的——文中第三自然段“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同諸葛亮見面”。最後,回到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再去解答先前的種種疑問。此時,學生對此處劉備的虔誠、張飛的粗魯已能把握的入木三分。

文中寫劉備第三次見諸葛亮時,表現得極為虔誠,總是“輕輕的”。

(1)到諸葛亮的家後,劉備“上前輕輕敲門”。此時,劉備並不知道諸葛亮在睡覺,除了説明劉備一向有這種好習慣望,更能説明文章後面的他和諸葛亮之間的“魚”“水”情誼,心有靈犀。

(2)當得知諸葛亮正在午睡後,“劉備輕輕地走進去”,等候諸葛亮,則是進一步寫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3)等候多時的劉備終於等到諸葛亮醒了,於是“快步走進”草堂。既説明劉備求才心切,也隱含着劉備怕耽誤諸葛亮的時間之意,充分表現了劉備對人才的尊重。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課文是一個歷史故事,出自《三國演義》。這個故事的內容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都並不陌生,尤其是班裏幾個男生,對《三國演義》中一些人物和內容津津樂道,非常感興趣。所以,人物介紹我基本上穿插在課文講解中,放手給學生自己去説,通過人物特點來讀好課文,理解課文,感受課文寫法的妙處。

我從課文的標題出發,引出課文的主要人物:誰三顧茅廬?去拜訪誰?為什麼要三顧茅廬?結果怎麼樣?從中可以看出劉備對人才的尊重。緊接着,我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能看出劉備尊重人才的地方,寫上批註,接下來的一系列學習活動都圍繞着一個大問題展開。這個過程中,學生能找到很多相關的語句,包括人物的語言、動作等,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他段落中,學生也能找出一二。每找到一處,我就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感想,並帶上自己的理解把句子讀好。提到故事中的人物時,順便讓學生簡要介紹一下,在知道了張飛的魯莽、劉備的禮賢下士以後,學生能很好地把人物的語言讀好,通過這兩個人物的對比,更能進一步感受到劉備對人才的尊重。此時,恰好引出課文中側面描寫的寫作手法,以張飛的魯莽襯托劉備的尊重。介紹完側面描寫,很自然就引出正面描寫,就是直接寫劉備的語句。討論過程中,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

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寫一開始學生沒有注意到,我提示學生説這一處描寫我覺得很有意思。通過朗讀,有的同學讀出了諸葛亮生活的地方景色優美,非常寧靜,就好像他本人一樣不願意爭名逐利。有的同學從“山岡蜿蜒起伏”讀出了山路難走,劉備能夠親自前往,也可以看出來他尊重人才。我讓他們再次讀了讀其中的比喻句“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卧龍。”這僅僅是描寫了隆中的山岡嗎?學生肯定地回答“不是”。我範讀了一遍,特別強調後面的幾個字“一條等待事假騰飛的卧龍”,這條“卧龍”不僅僅比喻“山岡”,還是……我語氣提高,此刻,有的同學恍然大悟,大聲説出“是説諸葛亮!”所以,諸葛亮,還有一個稱號,人稱……學生馬上回答“卧龍先生!”

整節課只討論了一個大問題,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體會了人物,練習了朗讀,也學習了寫作手法。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篇7

剛剛結束了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的第三單元教學,偶有所感,就事論事。

第三單元在全冊中是英才篇,主要敍述了三篇歷史故事,包括三顧茅廬、祁黃羊薦賢、公儀休拒禮。相對於上單元的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在這一單元的課堂學習熱情明顯高漲許多。尤其是在同學們之間相互介紹自己所熟知或查閲的三國小故事和古人軼事方面,興趣甚濃。

之前設計這一拓展環節時還以為學生要麼懶得去查而依賴教師,要麼只懂機械的照讀所查資料。而事實不僅讓我滿意,而且出乎我的意料。課堂上,這一環節參與的學生高達3/4,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交流。而在這一部分學生中的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話,以説故事的形式向大家傳遞的。平日裏在歸納概括上存在困難的他們,竟然能流暢的將故事説完整,雖然依舊存在措詞問題,但是在邏輯上還算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我原本打算10—15分鐘完成的環節,不得不延長到一堂課,而且我認為給出這一堂課是值得的。

這節課讓我改變了原先對一部分學生的看法,也讓我認識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真諦。但是,欣喜之餘,我也竊竊的有一點內疚。疚從何來?聽我慢慢道來……

剛看到第三單元第一篇《三顧茅廬》的時候,我心裏面就有些許的沒底。課文內容雖然是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但是在教授時介紹人物、導入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而對於《三國演義》本身,我在大學時候雖讀了幾遍,但由於文本脈絡的錯綜和我本身的閲讀興趣,始終沒能在大腦中形成清晰的印象。這就造成了我對這部著作的模糊理解,最終為我的備課和上課添了不少麻煩。在備課的過程中,我不得不在網上搜集一些包括人物介紹、相互關係、事出起因等關於課文背景的資料。為了保證教學內容的準確,我甚至重新對相關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資料進行記憶。但是意外還是在課堂上發生了。

在我介紹劉備是如何得知諸葛亮此人時,一時忘記了中間的介紹人,只模糊的記得有個龐德公。我説出口沒多久,我們班的巫樂瑩就好奇的問我:“老師,我怎麼記得姓徐?”我一時語塞,因為我也不確定。而下面的學生中也有弱弱提出疑問的,最後我不得不承認:“老師很久沒有看《三國演義》了,現在也記不清了,等我查清了再告訴大家。”後來查閲後確定為“徐庶”。而在《三顧茅廬》的最後拓展環節和《練習3》的處處留心教學中,我更是自愧不如,有很多故事都是孩子們告訴我的。

事後至今,我始終覺得內疚。一來,作為教師,自己並沒有在備課中做到準確無誤,致使在課堂上給孩子們留下了錯誤的印象。二來,自己當初的語文基本功還未打紮實,使得這單元的教學經常感到黔驢技窮。最終,自己在課堂上只有聽的份兒。

這些年總是一再強調,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一方面要傳授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知識,另一方面要注重孩子情感道德等的培養。而我的課堂上,風向似乎更傾向於後者。如何加強語文的工具性,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值得我深思、慎思。

我的大學老師就説“語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她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説無處不語文。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更應注重孩子們語文素養的培養。一篇課文在手,字詞教學必不可少,文化思想的薰陶也極其重要,而在這兩者之間的餘下內容卻易被忽視。這些“餘下內容”,現在在我看來卻是最為豐富的。教材中任何一篇課文都是“點”,在每一個“點”的背後,都有許多值得挖掘的教學材料。小學語文,文本比較簡單,在這些簡單的文本背後藴含的是包羅萬象的文學世界。《三顧茅廬》的背後是《三國演義》,《江南春》的背後是普世詩人們的憂國憂民,《普羅米修斯盜火》的背後是口手相傳的古希臘神話,《珍珠鳥》的背後是馮驥才所倡導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作為教師,倘若不能以小見大,由點帶面,那我們真的有負教材編寫者們的良苦用心了。

所以,我總會在端給學生一碗水的同時,瞥眼斜視一下自己的尚未盛滿的破桶,慚愧!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篇8

《三顧茅廬》本是篇離我們甚遠的歷史文章,這樣的故事對於我們大人來説,或許是極感興趣的,但對於四年級的小學生,在他們還沒有自主地極大的興趣去理解歷史的前提下,這樣的課文是棘手的。但《三國演義》是我國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説,代表着古代歷史小説的最高成就,應該讓學生接觸這部名著。我迎難而上,選擇了這篇課文上了一堂公開課。

一、課前,瞭解情況,充分鋪墊。

教學不打無準備之仗。兩週前,我就作了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我們這些四年級的農村孩子,讀過《三國演義》的幾乎沒有,看過電視連續劇或者少兒版的《三國演義》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學蒐集過大量的三國人物卡,對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我們拉出來就上這篇課文,很可能出現學生遊離於課堂之外的現象。作為課堂主人的學生無法真正進入角色,無法真正體驗感悟到文章所藴含的人文精神。於是,我佈置了一項長時間的預習作業:建議同學們自己去閲讀《三國演義》;建議同學把蒐集過的三國人物卡帶到學校,在課間玩耍時互相交流;同時,我也利用晨會課、中午午讀時間給同學講三國故事。雖然,孩子們只是模模糊糊、囫圇吞棗地瞭解了一些三國內容,不過,這樣做,很好地激發了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探究課文的慾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課中,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寫出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課堂上,在學生自主預習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小組合作交流:文中哪些詞句能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如:第二自然段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來凸顯劉備的“誠心誠意”。我讓學生分角色讀張飛與劉備的對話,感悟人物形象:張飛性情耿直,於是“嚷道”,劉備“生氣地説”。兩句對話,一段對比,為劉備“誠心誠意”地拜訪諸葛亮做了鋪墊。

又如:第三自然段作者更是從“離……還有半里多路……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半晌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等動作、神態描寫,讓學生繼續感悟劉備的“誠心誠意”。

隨後我用一個問題“諸葛亮是否值得劉備如此誠心誠意的邀請”串起了四、五自然段的學習。

總之,在這一課中,我抓住了“誠心誠意”一詞進行展開學習,整節課給我一種“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暢快,學生也從“誠心誠意”一詞中感受到了劉備的禮賢下士、張飛的粗魯魯莽、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

1、指導朗讀不及時,方法不夠到位,沒有起到讀中進一步感悟劉備誠心誠意的作用。

2、學生在小組彙報時,並沒有按課文的順序進行,也由於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夠強,調控不了這種狀態,內容顯得有些“亂”。這也是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篇9

一、以學生自我感悟為主,還給他們讀書的權利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這節課,尤其是引用學生體會劉備邀請孔明時的誠心誠意時,體現得最為明顯。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劉備的誠心誠意時,那麼學生又是怎樣在文本的評議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學生先讀出找出句子讀一讀再寫下自己的感受,繼而引導學生讀句,説感受,在交流的過程中沒有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相互補充,説出自己個性的理解來,我只在其中起到點撥的作用。這樣學生獲得了自生讀書的時間和自由支配的權利,學生感悟線條才能由粗轉細,細化在語言文字的每一個細節之處。這樣為生生、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究其原因,我覺得主要教師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注意到了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為學生架設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橋樑。

二、注重尊重學生的語文素養,加強聽説讀寫的訓練

説到底,語文學習應該是學生聽、説、讀、寫的訓練,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必須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為學生紮實的語文素養鞠躬盡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説説。教學中我課始默寫課題、課文主人公,再根據板書説課文主要內容,這樣的訓練簡單有效,實用。在引導學生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時,我讓學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台階下等候的情形,並對學生分角色進行採訪,採訪劉備當時的想法,採訪諸葛亮耳聞目睹後的想法,採訪旁觀者的想法,通過這一系列的對話,對學生的説話進行了紮實而深入的訓練,起到了感悟文章與提高語言能力的雙重效果。

三、引進經典充實課堂,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

此文是一篇歷史故事,一篇經典的歷史故事,教學時我們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們要由這一個範例,引入更多的經典,繼而激發學生課外去閲讀的興趣。教學劉備責備張飛的話時,引入了《桃園三結義》的典故加深學生體會劉備為諸葛亮居然責備生死兄弟張飛的這種誠心誠意;教學劉備下馬步行時,引入了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禮儀讓學生體會劉備的誠意;教學第4小節諸葛亮對劉備提出策略時,引入隆中對的典故,同時補充諸葛亮為劉備所打的勝戰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結尾補充閲讀《出師表》節選,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對劉備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經典引入,既充實了課堂,豐厚了文本,也激發了學生課外閲讀《三國演義》的興趣。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篇10

《三顧茅廬》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有關內容改寫的。呈現給我們的文本刪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寫,那麼編者的意圖是什麼呢?仔細閲讀了教材,研究課後習題,明白了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後的關係以及景物描寫的方法。明確了這些,開始我的教學設計。

原本想在第二課時解決所有問題,但又感覺容量有些大,又是中心學校二期質量工程驗收課,所以將景物描寫訓練放在了課下,同時我想借助本課的教學激發學生讀《三國演義》的興趣。教學時我抓住了“劉備誠心誠意拜訪諸葛亮”這條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找表現劉備誠心誠意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讀好句子來理解課文。課堂上,學生基本能找到這些句子,談自己的體會時都有自己的感悟。通過讓學生理解劉備拜訪孔明時的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劉備的誠意。在品讀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時隨機理解比喻句前後的關係也達到了教學目的。

課後,我發現有很多的不足:

1、第一課時因為字詞處理有些粗糙,因而第二節課上對於一些詞語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2、對學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預設有出入時,不能順勢而導。這不僅僅是缺少教育機智,而是沒有把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的表現。

3、對學生已經理解並能讀出來的東西耗時太多,整個教學前鬆後緊,因而設計的幾個環節進行得有些草草而過。

4、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為了不教。在備課的時候只想到以本課為契機激發讀三國的興趣,卻沒有想到指導學生用讀本課的方法去讀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