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讓初中生插上詩歌的翅膀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8W

                                        王羣麗

讓初中生插上詩歌的翅膀

   翻開初中語文第三冊語文課本,我們欣喜的發現第四單元是由現當代詩歌構成的文學鑑賞單元。蘇霍姆林斯基説:“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教育的藝術》),我們正可以借詩歌來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純正趣味、提高學生的文學綜合素養。 

   

   這裏有郭沫若先生求學日本時的作品,有台灣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有冰心聞一多馮至何其芳的詩歌,甚至有普希金和佛羅斯特具有國際影響的詩人的作品。可以説,是文學、史學、美學結合得比較緊密的單元。 如何引導學生?怎樣引導他們在詩歌的海洋中吟詠性情,徜徉精神,放飛心靈? 

   

   從本質上講,每一個人都是詩人,詩情、詩意、詩心、詩性潛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我思考如何把潛藏在學生內心深處的感情激發出來?設計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學導語是培植心境的第一步工序。導語的情緒色彩應和詩詞的情感色彩聲氣暗通。我們選取用導語去震動學生的心靈,以求先聲奪人之妙。郭沫若的兩首詩都與星空有關,於是我讓音樂課********了個去《魯冰花》,“天上的星星不説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聽完之後,讓同學們説説自己面對星空時候想到了什麼? 

   

   怎樣學習詩歌?她沒有戲劇緊張激烈的矛盾衝突;也沒有小説曲折生動的情節;更沒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詩歌以其凝鍊性、抒情性、音樂性等特點決定了它自有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我們只能透過字面去體味揣摩詩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培養對詩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覺,老師更不能把一首首優美的、空靈的、清新的詩歌肢解成字、詞、句、篇的語言知識點堆積;而應該帶領學生去涵詠,去感悟、去思索。我們只能通過美讀法來體味詩歌的“三美”,即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音樂美是詩歌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特質,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這就是詩歌的音樂美。在琅琅讀書聲中,來體味“星空”的縹緲落寞之情,“鄉愁”的悵惘之意,“紙船”的思念之心;在琅琅讀書聲中, 來揣摩郭沫若的淡淡的憂傷,感受的冰心的女兒情懷,品味余光中席慕容的故土之思。吟出詩詞的情感味、音樂味,讓學生在聽吟或自吟中產生特定的審美心境。當然有條件的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隨機利用掛圖解説、樂曲欣賞或幻燈片等教學輔助手段,物化詩境詩情,對保持學生審美心境更有獨特的其作用。 

   

   清代詩論家吳喬普經説:“意思猶五穀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法國詩人梵希樂説:“散文是散步,詩歌是跳舞。”這兩個比喻準確地道出了詩歌的特點:詩歌的素材和語言是經過提煉濃縮的。因此凡是對錶達語意無重大關係的詞語都可省去句與句之間過渡性的説明也可以不表。在詩歌中,句子成人的省略、句子的緊縮都是很常見的,有時出於格律音韻方面的需要,甚至打亂了句中詞語的排列順序,這就是人們常説的詩歌的“跳躍性”。老師要善於點撥,調動學生聯想力。依靠詩歌的一雙翅膀--聯想與想象--去頓悟詩象的“韻外之致”。這就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詩句之間的空白,完整地領會一首詩的含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進入詩人給我們描繪的藝術境界,領略詩“意境美”。 

   

   當然,教學中不能侷限於課本。為了讓學生對郭沫若由一個全面的瞭解,我聲情並茂的朗讀了《鳳凰涅磐》全詩,開展詩歌朗誦比賽等,要詩歌朗誦比賽,朗誦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誦形式靈活多樣,可配樂,可配舞蹈,可幾人同時朗誦等等。同學們表現出來的高漲熱情,創新精神,不得不令人讚歎。當作文課,我讓同學們自由寫作詩歌的時候,得到了同學歡呼,着和以往作文課上的同學們的歎氣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寫完了,就迫不及待的跑向講台,讓你給他點評。 

   

   正如一位哲學家説的:讀詩使人靈秀。多讀好詩,既能陶冶情操,又會使頭腦變得靈敏。透過詩歌,初中生更多地發現了生活的美,當他們用自己稚嫩的眼睛觀察着,用敏感的心靈捕捉着生活的點點滴滴,用雙手細緻地描繪着自己的理想和感悟,我想語文教育也就有了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