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試説《衚衕文化》的教學(人教版高一必修)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87W

玉溪師院附中     普雙華

試説《衚衕文化》的教學(人教版高一必修)

    各位專家、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説説我對《衚衕文化》所做的講課設計。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全日制普通中學教課書(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它是高一上學期的教學內容。

《衚衕文化》是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為其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所寫的序言。文章也是一篇優美的小品文。軼聞掌故,內涵豐富;結構獨特,耳目一新;語言雅俗共賞,讀之不累;細細品味,不僅飽含濃郁的文化內涵,而且富有哲理。

首先,此文結構清晰,要點明確,是引導學生訓練提取精要,概括要點的好例子。文章按“衚衕的建築特點衚衕文化的內涵衚衕及衚衕文化的發展”組織材料,線索清晰。而且文段中中心句、關鍵詞明顯。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點明瞭衚衕是方正的,人們的方位意識也是方正,規紀的。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説明衚衕的取名俗,生活化,也説明這裏的人們生活實在。

第三段的關鍵詞是“寬窄、很小、多少”。寫的是衚衕的寬窄與數量。衚衕的寬窄説明了住在這裏的人階層有別。衚衕的數量多説明反映的是廣大市民的生活,而不是極少數達官貴人的思想。

第四段的中心句是“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説明這裏的居住環境是方便、安靜的。

第五段的中心句是“衚衕與四合院是一體的”,“衚衕與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方方正正的衚衕兩邊串着的是一個個方方正正盒子式的四合院。進一步寫出這裏生活規矩與安靜,並開始轉入對衚衕所連帶的地方文化的思考。

第六段的“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衚衕文化內涵的中心句。這一段的關鍵句是“住在衚衕的居民大都安上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寫出人們對老屋的情感,是封閉文化的一種表現。

第七段的中心句是“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也講究處街坊”衚衕人的自我封閉,但又重禮,待人不即不離。

第八段的關鍵句是“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民以食為天,在衣食住行四者中,食是最重要的,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首要因素。一個人對“食”的要求最能表明他對生活的態度。汪先生正選中此點。北京人“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北京人對“食”的態度最能證明他們易於滿足。而大白菜文化的內涵又寫出了北京居民惟我獨尊與保守。可見作者選材很典型。

第九段的關鍵句是“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寫出了北京人在政治上的封閉,他們生為民主運動的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其思想本質在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對現時生活的滿足。

第十至十二段對“衚衕文化”封閉性質作更深刻的剖析,指出其精義是忍,封閉的衚衕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當這種期望的水平或層次被人為地不斷壓低時,滿足會來得愈來愈不容易,忍就成了維持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在這段中,作者各選取一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這些材料都是通過北京人在忍無可忍的情境中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以次來暴露正是“忍”支撐着衚衕文化。

十三到十五段,寫了衚衕及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隨着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正走向消亡。可以説,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着北京市民的生態及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作者(老北京們)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也看到它的發展,告別是時代的要求。從中看出作者的理解與灑脱。

所以,此篇文章是學生訓練“提取精要,概括要點”能力的好例子。

其次,此文是汪曾祺散文創作主張的體現,汪曾祺認為散文應給讀者以“滋潤”,“如水滋潤和滲透”,給人以美的享受;向讀者提供“文化休息”,也就是散文要“帶着文化氣息的”、“健康的”、“悠閒的”(見《汪曾祺小品》自序)。作者在此文中憑藉北京獨特的建築--衚衕、四合院把北京市民的平靜安祥、寬和禮讓、恬淡閒散、知足長樂、詼諧幽默,以及處在帝輦之下,皇都之中人們看鍀最多便是“城頭變換大王旗”,看得最透便是仕道的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口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不得不使北京人世故了,這種世故是它們歷經滄桑的結果,這種久經歷史滄桑使他們身居颱風眼處而能保有幾分超然,使他們在靜觀中養成了多看兩步棋的世故與通達,也使他們學會了忍耐。專制體制畢竟太強大,這種體制下的小市民也畢竟太微不足道。強大的皇權要消滅他們,比碾死只螞蟻還便當。他們不得不學會忍耐。忍耐,正是老北京式的世故的要害和精義,“窮忍着,富忍着,睡不着,眯着。”之所以窮要忍着,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安然處之,日子也才可以一天一天過。之所以富要忍着,是因為看慣了鉅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守住那份富。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為睡不着乃心為外界所動,而眯着,則是養成看慣風雲變幻的大氣,靠着這種“忍”、“耐”“眯”,他們在天子腳下才能維持自尊。文中飽含了衚衕人深厚的文化氣息,衣食住行,風俗,道德習慣,讀之猶如聽一個老北京叨嗑,字裏行間流露出他對衚衕及衚衕文化的讚揚與喜愛,傷感與無奈,理解與超脱的複雜情感。“再見吧,衚衕!”“在無可奈何之中,更新的希望在生長。”《日子就這麼過來了》。所以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是對學生進行人類文化的濡染和薰陶的好範例。

第三,這篇文章語言雅俗相間,情感表達含蓄也是訓練學生揣摩語言,積累語言的好範例。學生在第一單元已初步掌握揣摩語言的方法,引導學生揣摩語言如第8段,第12段,可深入體會文中作者的情感,也可以學習借鑑作者的語言風格。使學生養成平時多留心觀察,積累生活語言,運用到作文中,使作文語言活起來。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指出,高中語文學習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中注意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審美情操,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高一年級現代文主要是培養學生理解和分析能力。這個單元訓練重點是瞭解序言的不同寫法,並領悟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所闡述的道理。這實質是概括文章的內容,把握作品寫作意圖。這是閲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高考中的一個能力考查點。它需要具備相當的分析綜合能力,還需要一定的歸納、抽象能力,它涉及到文章的整體,也涉及到局部。概括的是內容,需要理解的延及語言、結構等方面,並用恰當的語言表達。這項能力學生在小學、初中已不同程度的訓練過,學生已初步掌握一些步驟方法,而且前邊又訓練過抓住詩歌意象,揣摩語言,分析意境,體會作者情感;“批文以入情”,分析抒情散文的藝術特色;理清思路,把握演講者觀點,體會情感。在這個單元中學生又學了課文《<吶喊>自序》瞭解了序言知識。加之這篇文章中心句、關鍵詞較明顯,學生基本上可以獨立概括要點,把握內容。但文章寫作意圖,作者情感較含蓄一些,需引導學生揣摩語言,體會情感。

根據以上大綱,單元教學重點及教材分析,我從知識、技能、情感三方面制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力求全面、具體,突出實效性,成為師生學習、探究的導向。具體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知識目標:

1、 瞭解作者的相關情況,衚衕、文化的相關知識。  (認識)

2、 瞭解序言的一般知識。  (認識)

3、 點撥概括要點的方法。 (掌握、運用)

能力目標:

1、 用簡明的語言概括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內涵。  (獨立)

2、 體會作者文中流露出的對北京胡同文化的複雜情感。 (模仿、獨立)

3、 探究人與環境的關係。(模仿、獨立)

情感目標:

1、 感悟本文濃郁的文化氣息,使學生受到醇和的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

文化品味。(反應)

重點是理解運用知識的關鍵,也是探索實踐操作訓練,形成能力的依據。

本課時重點是1、點撥概括要點的方法,並嘗試用簡明的語言概括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內涵。

              2、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使學生受到人類文化的濡染和薰陶,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人文教化。

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對北京胡同、北京人接觸不多),所以深入體會衚衕文化的內涵及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對北京胡同文化的複雜情感便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材處理:

同學們到過北京的很少。即便到過,可能也未必到過衚衕。學生對衚衕,

特別對衚衕文化內涵及作者對這種文化的情感是難於理解的。所以在課前讓學生觀看《北京名勝博覽》瞭解北京的名勝古蹟,北京的雄偉、壯觀、威嚴、大氣。對北京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閲讀馮驥才的《文化眼光》引導學生了解文化,關注文化現象。並預習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線索。

<二>説教法和學法

汪老先生的散文力求給人以“滋潤”,給人以“休息”,文中透露的是醇和的文風,純美的人情與風俗,語文課旨在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並讓學生感受美,表達美。所以教學中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引導發現法,朗讀體味法。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讓學生聽、看,直觀瞭解衚衕的建築特點,從而去體味衚衕文化的內涵,並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去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去體味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根據教材特點,提供了探究的憑藉,又加之“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渴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①這對十五六歲的高中生來説更是如此,所以引導學生探究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發掘本地的文化內涵,開拓學生思維,積累寫作材料,做到讀寫結合,達到舉一反三,“教是為了用不着教”,“授人以漁”的目的。運用教法的同時,學法上以學生為主體,採取小組討論分析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積極思維,暢所欲言。朗讀感悟法,採用默讀、聽讀、自己朗讀、鑑賞讀,集體讀,個別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以讀為本,體會作者情感,突破重難點

<三>説教學設計

   《衚衕文化》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點撥重難點,培養能力。所以教學中我採用讀、議、悟、析、記、遷教學模式。

   課前佈置預習,觀看《北京名勝博覽》VCD,瞭解北京名勝古蹟; 閲讀馮驥才的《文化眼光》引導學生了解文化,關注文化現象。預習課文,理清文章線索,為學習課文,深入瞭解北京的衚衕文化內涵提供感性材料。

1.導入,創設一種文化味很濃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找身邊的文化現象。明確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課題。

達到課始情趣即生。為學習課文營造氛圍,文化薰陶已見端倪。為後文學習瞭解作者的情感作鋪墊。

2.作者簡介。

3、整體感知:劃出衚衕特點,衚衕文化的性質,衚衕文化內涵的關鍵詞語和語句。

1、看聽歌曲《北京的衚衕》。

2、快速默讀課文,思考衚衕特點,衚衕文化的性質,衚衕文化內涵。

3、點撥概括要點的步驟方法。

①把握關鍵的詞語

②把握關鍵的句子(過渡句、主旨句、總括句、含蓄句┅┅)。

③品味含蓄的語句

這一環節採用直觀教學法,提供圖片,給學生以直觀感受,並整體感知點撥概括要點的步驟方法。抓住中心句、關鍵詞理解北京胡同特點,衚衕文化的本質,衚衕文化的內涵。並嘗試概括,形成能力。也為下文具體分析作鋪墊。

4、具體分析衚衕特點,衚衕文化的性質,衚衕文化內涵

(1)、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關鍵詞概括衚衕的特點。

(2)、概括衚衕文化內涵特點,並深入理解衚衕文化內涵。

(3)、揣摩重要語段:第8段,第12段,指導又感情朗讀,體會作者情感。

(4)、討論:衚衕與衚衕文化的聯繫。

這一環節採用朗讀感悟法,討論分析法,分析探究體會衚衕文化的內涵,體現語文學科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揣摩語言體會作者情感。並引導學生從部分迴歸整體,從整體把握作者寫作意圖,體會作者構思之妙,也進一步讓學生明白人與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5.討論:你怎能樣看待衚衕文化的封閉與忍?

這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辨性,能客觀全面的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觀點。

6、討論:衚衕及衚衕文化的發展,感悟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複雜情感,。

(1) 配樂默讀。

(2) 個別配樂朗讀。

(3) 討論分析作者情感。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配樂朗讀,讓學生有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複雜情感,體現語文以讀為本。

7、小結,通過教師小結點明文體特點,歸納作者行文思路,文章語言特色,並從整體上又一次把握文章內涵,及作者情感。

8、學生質疑,教師點撥。課文學完了,留一分鐘讓學生思考質疑,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

9.拓展探究人與自然的關係,主要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發掘本地特色文化,積累寫作材料,達到讀寫結合。舉一反三。

10.佈置作業。課外練筆,課外閲讀。

通過課外練筆,及課外閲讀,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究人與環境的關係,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認識、理解及表達能力,達到舉一反三,遷移運用。

説板書

板書是整節課的綱要,也是一個微型教案,這節課的板書我主要圍繞重難點再次給學生一個清晰的脈絡。板書如下:

             衚衕文化

                  汪曾祺

         忍          方

    忍          方

    和   外觀特點   正

    和          正

    胡          四

    同   文化內涵   合

    人          院

    人          院

    添   關注發展   留

    新          古

    採           風

<四>説效果

這一節課我緊緊圍繞本課時的重難點及學科特點、教材實際、學生情況進行設計。採用多媒體解決學生沒去過北京的侷限。重難點採取合作學習,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集體商討突破。教學中注意以前知識點的遷移運用,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有所獲,並受到美的薰陶。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後邊時間稍緊了點。

注:①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7頁。

主要參考文獻:

1、 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教育委員會編《説課論》

2、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

3、《北京的衚衕》         (翁立著燕山出版社)

4、《中國居住文化》       (丁俊清 著   同濟大學出版社) 

5、《汪曾祺文集 散文卷》  (江蘇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