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詩詞流淌着詩情畫意,史記熔鑄着精魂風骨 教學總結(魯人版高二選修)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16W

  一、以《雨霖鈴》為例談詩詞教學

詩詞流淌着詩情畫意,史記熔鑄着精魂風骨 教學總結(魯人版高二選修)

詩詞中流淌着詩情畫意,成功的詩詞教學,教師應滿懷詩人的激情,創設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啟動他們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緊扣詩詞獨有的審美特質,填補空白,步入意境,進而達到理解詩詞的思想感情和學習祖國優美語言的目的。 

《雨霖鈴》的教學重視品讀。“温柔敦厚,詩教也。”《課程標準》中指出:“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創意和構思、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唐詩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因為我們理解詩歌形象,總是從感受意象開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詩歌鑑賞中居於核心地位的藝術感受能力。鑑賞古詩詞,重要的是解意象。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並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反覆揣摩,體味意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在由淺入深的品讀中感受詩詞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和結構美。

《雨霖鈴》的教學從文本本身入手,以情感帶動情感。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產生的,古詩詞教學首先要積極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以情動情,教師可以用語言引導,也可以適當運用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在教學中合理增設一點音樂或圖畫,用音樂來渲染情境,用圖像來顯示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情感。

《雨霖鈴》的教學重視拓展。《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不能過多地受教材的約束,更不能就詩教詩,教師應將本該屬於課外閲讀的材料帶進課堂,融入教學過程中,要勇於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具有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古詩前要閲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

藉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閲讀,讓古詩教學洋溢着鮮活的魅力,是古詩詞教學的另一特點。但古詩詞學習的拓展必須精心設計,並非簡單地一篇帶多篇,以量取勝。拓展教材的組合形式可以是同一主題的詩:如以“送別”為主題,整合相同資源的古詩詞,採用“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融會貫通;可以是拓展同一作者的詩,還可以整合同一景物的詩。這樣在教學中,我們根據詩歌的體裁特點、內容特點,結合“課標”推薦篇目,擴充閲讀容量,優化整合資源,擴展了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廣度。這樣環節的設計以點帶面,擴展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二、《史記》的教學

《史記》的教學更重視人物的研習鑑賞     

《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刻畫人物和敍事的藝術,堪稱後世的典範。教材中這樣的精彩片段很多,教學中可以就其刻畫人物的藝術,如表現人物鮮明形象的生動的細節、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有分有合、前後呼應、起伏跌宕、有詳有略的情節安排,惜墨如金或潑墨如水的語言風格等等進行研讀鑑賞。在感受、品味和交流自己的閲讀鑑賞心得的過程中,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增加文化積累,提高自己的鑑賞和審美能力。研習鑑賞的方法可以借鑑必修課中學過的詞句揣摩法、點評法、比較法、涵泳法等等,以學習小組的方式組織研習,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小結。  

《史記》的教學更重視精神啟示。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書;它體系完整、規模宏大、視野開闊、見識超羣,它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會着民族的精神。把民族精神引入生活,澆鑄學生風骨,昇華民族精神最為重要。“文以載道”,讓學生終生受益。

 

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