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李白《靜夜思》文體辯(備課資料)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04W

 李白《靜夜思》文體辯  

李白《靜夜思》文體辯(備課資料)

作者:冷文洲

引言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關於李白《靜夜思》的總集,最早的應該是北宋神宗元豐三年,宋敏求編纂、曾鞏考次、毛漸校正、晏知止鏤板的《李太白全集》。①以後在宋代也有許多關於收集《靜夜思》的本子②。在對李白詩文全集以及選本的閲讀中,不難發現有的選本把《靜夜思》作樂府是選錄,有的選本則作絕句選錄③。本文擬對《靜夜思》的文體進行討論。

一、作為樂府的《靜夜思》

樂府詩最初主要是指兩漢至南北朝樂府機關所採集或編制的用來入樂的詩歌,後來所謂的樂府或樂府詩也包括後世作家仿作之樂府在內。在盛唐詩壇上,李白創作的樂府詩的數量是最多的。據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所錄,李白樂府詩共149首(四言1首、五言80首、七言13首、雜言55首)李白不僅是盛唐樂府詩創作最多的詩人,創作成就也是盛唐詩人中最高的。李白的《靜夜思》許多古代詩歌選本學家和近現代評論家都認為是樂府,原因如下:

1.《靜夜思》的重字現象

從現在《靜夜思》的選本來看,確實重字較多,僅“明”“月”,就出現了兩次,而且和近體絕句的平仄完全不同,因此就有很多人認為它不是絕句,而是樂府。就選本而言,現在我們看見的《靜夜思》並不是它的原貌。最早選錄此詩的本子是北宋神宗元豐三年,敏求編纂,曾鞏考次,毛漸校正,晏知止鏤板的《李太白文集》第六卷“樂府四里”。此詩的標題和全文是:

靜夜思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到了萬曆年間的本子《唐詩選》,文字上卻發生了變化。“看月光”,變成了“明月光”,“望山月”也寫成了“望明月”;而萬曆本《萬首唐人絕句》中“山月”則寫成了“明月”;乾隆本《唐詩別裁集》“看月光”寫成了“明月光”。縱觀這四種版本的文字分歧主要體現了在第一句和第三句上。從《靜夜思》的流傳上來説,宋蜀本是現存最早的《靜夜思》選本,自然其中的文字也就是詩的正宗,且宋蜀本後的《全唐詩》在內的各種李白的集刻本所錄《靜夜思》文本均與宋蜀本相同。而成於明清時期的《李詩選本》,由於當時的臆改之風盛行,在加上印刷上的失誤,則出現了與宋蜀本文本不同的選本,此後李攀龍的《唐詩選》的文本則認為是其刻意篡改的。

所以,在北宋刊本中的原詩中只有“月”字出現了兩次,然而在絕句中有重字的現象也是常有的。《登蕪城》“昔人登此地,丘壟已前悲。昔日又非昔,春風幾能時。”④《宣城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欲斷,三春三月憶三巴。”⑤

除去偶字句的《詩經》和《楚辭》,人們習慣把唐以前的詩歌即漢魏六朝的詩歌稱作古詩,它包括樂府古辭,樂府民歌,也包括這時期文人的創作。古詩沒有嚴格的格律限制,不講平仄,押韻自由,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就《靜夜思》來講,一二三句中的“光、霜、鄉”押平聲“ang”韻。就平仄關係來講,完全不合平仄。這同樂府詩一樣,沒有嚴格的格律,句式自由,然而在樂府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古體絕句,也沒有格律和句式的限制。就這方面來説把《靜夜思》作為樂府,絕句都是説得通的。

2.《靜夜思》自由靈活的句式

    李白樂府的思想內容和句式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繼承了漢魏民歌的特點。胡震亨《唐音癸卷六》“李白詩祖風騷,宗漢魏,下至徐、庾、楊、王亦時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驚動心目,忽然撇出,妙入無聲。”他還説:“太白於樂府最深,古題無一弗擬,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離,離而實合,曲盡擬古之妙。”今人姜宗倫先生的《李白及他的詩》中説到:“他的樂府詩明快秀麗,才思橫溢……無不樸素和諧,情詞感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説是得力於民歌的結果。”這説明了李白的樂府詩受漢魏民歌影響非常大。

    在李白的詩集中,除了樂府詩具有“明快秀麗,語調明快,語言樸素,風格清新,句式自由”的這些民歌的特點,他的絕句是在樂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也具有樂府的特點:如: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

“淥水名秋月,南湖採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淥水曲》

李白的《靜夜思》和其樂府《子夜秋歌》很接近:

“秋風入窗裏,羅帳起飄揚,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有人認為《靜夜思》是仿《子夜秋歌》寫成的,因此《靜夜思》也是樂府詩。但是我想任何詩人都不會用同一體裁,同一主題寫成相似或相同的詩,況且《靜夜思》和《子夜秋歌》都是家喻户曉名作。就像現代的作家,如果兩篇文章都以“相思”為題材,其中句式、語言特點,其中很多文字很相似的話,那麼這兩篇文章能成為傳誦的名篇嗎?不能!所以《子夜秋歌》和《靜夜思》作為李白詩歌的代表作,那麼他們在文體上肯定是不屬於同一種體裁。《子夜秋歌》是大家公認的樂府詩,作為同樣出名的《靜夜思》,那麼也就只能是有別於樂府體裁的詩了。不然,從情理上是説不過去的。

3.《靜夜思》同清商樂府的曲調相同並可合樂演奏

一般人認為《靜夜思》可以合樂演奏的原因是《靜夜思》的韻腳“光、霜、鄉”,都是押“ang”韻,並和同清商樂府⑥的曲調相同。王士禎認為,樂府產生於漢初“世為產生於漢武非也。”在《唐人萬人絕句》序中寫道:“漁陽山人撰宋洪氏《唐人萬首絕句》既成或問曰:“‘先生撰唐人萬首絕句意何為?’應之曰:‘吾以庀唐樂府也。’”⑦由此可見絕句和樂府詩沒有嚴格的界限的。丁龍友説:“絕句從六朝清商小樂府來。”《李詩緯》宋牧仲《漫堂説詩》中説:“五言絕句起自古樂府至唐而盛,李白,崔國府號為擅長。”李淮楨也説:“絕句之源出於樂府貴有風人之致其聲,其趣在有意無意之間使人莫可捉著……”由此可以看出絕句是由南北朝民歌及漢魏樂府發展而來,在句式、語言等都深受其影響。在唐詩發展之前絕句是同樂府一樣可以入樂的,那麼可以看出無論是作為樂府的《靜夜思》還是作為絕句的《靜夜思》也是可以入樂歌唱的。因此,不能因為《靜夜思》能入樂就斷定它是樂府,這種分法是欠科學的。

二、作為絕句的《靜夜思》

    把《靜夜思》作為樂府講,也是講得通的,因為它的確是具有樂府詩的某些特徵。如果《靜夜思》是絕句,那麼它是否符合絕句的特點呢?

1.《靜夜思》的聲律

“絕句蓋取律詩之半,或截取首尾相聯,或截前半首,或截取後半首,或截取中二聯而成。”這就是絕句的含義,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兩類,律絕產生於律詩之後,由律詩發展而來,因此它就同律詩一樣,具有律詩的格律要求:

(1) 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押韻,並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1>A 仄起式:                    

a .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首句入韻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 平起式

a.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靜夜思》的平仄應是:

牀 前 看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 - ︱ ︱ -   - ︱ ︱ ︱ -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 ︱ - ︱   - - - - ︱

首先“牀”押平聲韻,所以應屬於平起式,而“光、霜、鄉”都是押“ang”韻,因此它又是首句入韻式,再將《靜夜思》平仄不同B平起式中b類首句入韻中的平仄相對比,可以發現《靜夜思》的平仄關係同律絕的平仄是完全不同的。

<2>絕律也要求同律詩一樣講究粘對。

A 粘:指聯與聯之間的關係,粘就是粘合,把幾聯粘在一起,形成以一個整體,也就是説下聯出句的平仄必須與上聯的對句的平仄是相同的類型,平粘平,仄粘仄。

B 對:是指律詩的內容各聯出句和對句之間的平仄關係,對就是對立,相反,即是説每個聯的對句和它的出句在平仄上必須相對或者是相反的類型。如:

  寄李儋元錫 (韋應物

去年花裏逢別君,     - - ︳ ︳- - ︳  

                                               對

今日花開又一年。     ︳ ︳- -  ︳︳-   

                                               粘

世事茫茫誰難料,     ︳ ︳ 一 一 一 ︳ ︳   

                                               對

春愁黯黯獨成眠。     一 一 ︳ ︳ ︳一 一  

而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寫得很隨意,容易看出它是既不符合律絕的平仄,粘對,也不對仗,因此它不屬於律詩。

(2)古體絕句是絕句的一種,產生於律詩之前,受樂府民歌的影響較大,古絕為五言古絕和七言古絕,以五言為多,其特點有:

<1>每首四句(同近體詩的絕句)

<2>不講究平仄,粘對(不同於近體詩的絕句)

<3>不講對仗(不同於近體詩中的絕句)

<4>可以押仄韻.

古絕孕育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唐代律詩產生以後,歷代詩人仍有用古絕的形制寫詩,李白作為盛唐詩壇的泰斗也不例外,經上面對《靜夜思》平仄押韻粘對對仗的分析,它與古絕的特徵完全吻合的。雖然不屬於絕律,但是他符合古絕要求。

2.絕句的語言風格和內容

(1)清新活潑、自然樸實、極具民歌風味

丁龍友《李詩緯》:“小樂府之遺,唐人裁為絕句,體之流變,蓋微有辯焉。”這就指出了李白絕句與民歌的關係。民歌的本色便是語調明快,語言樸素 ,風格清新,李白正是學習了民歌的這些優點,不僅求形似更求神似,才創作出大量的具有民歌風韻的絕句佳作。比如:

“宿昔不梳頭,絲髮被兩肩。婉伸郎臃上,何處不可憐?”(《吳聲歌子夜》)

“泛舟採菱葉,過摘芙蓉花。扣緝命童侶,齊聲朱蓮歌。”(《神弦曲採蓮童》)

“送歡板橋灣,相持三山頭。遙見千幅帆,知是逐風流。”(《西面三洲歌》)

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為主,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二。其餘的四言及雜言體詩,篇幅也很短小。這種短小的篇幅、雋永的情味、整齊的形式對形成明快的詩風,具有關鍵的意義。南朝民歌中佔主導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對五言絕句的形成,也起了極大的作用。

《靜夜思》也被普遍認為是仿《子夜秋歌》而成。在通過對兩首詩的比較中不難發現,李白在向樂府民歌學習的同時,在語言與意境上,民歌對他都很明顯的影響。李白並沒有停留在對民歌的繼承上,而是對民歌加以發展,使其意境更優美,語言更凝練。這也成了李白詩歌特別是絕句的主要特色。這種風格看似很簡單,其實是要經過長期的磨練才能達到的境界,正如王安石所云:“看似尋常最奇崎,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從風格形成上來説,除了向民歌學習外,還與李白那種真誠自然的性格有關。只有具有他這種性格的詩人,才能寫出這樣自然、真率、清新、明快的詩句來。《靜夜思》與李白的《杜陵絕句》的這種自然、真率、清新、明快語言風格很是相近: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李白認真繼承了六朝以來的民歌,所謂“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大子夜歌》),道出了這類民歌那種具有很濃的生活氣息,而且調子輕快,風格明快,給人呈現出清新明麗的美,讀起來新鮮、親切、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的這種特色。

(2)含蓄藴藉、感情真摯、詩味雋永、耐人尋味、重煉意與煉字

李白的絕句確實自然、清新,似乎脱口而出,着筆即是,往往使人忽略詩人的錘鍊功夫。其實李白是頗用心於煉意與煉字的。只是因為他的藝術技巧高超,而使種種努力顯得不露痕跡。李白的《靜夜思》就是這樣“不用意”寫成的。他詩中那種精煉含蓄的高超藝術,歷代評論家讚不絕口,也是歷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比如: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

詩人寫一位貴婦人思念自己的丈夫不至而產生的幽怨情緒。詩人飽藴情感,吐出了主人公的一個“怨”字。這就説明了主人公對丈夫的思念之切,感情之深。《靜夜思》也不例外,在短短的四句詩中,詩人緊扣“思”字,寫出了詩人客居他鄉那種惆悵、寂寞、思鄉的真摯感情。詩的最後一句“低頭思故鄉”,中的“思”字,包含了許多內容,足以給讀者留下豐富的餘想,當詩人那思鄉的閘門打開之後,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明月,故鄉的親人,故鄉的往事……都紛紛湧向腦海。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中評論這首詩説:“旅中之思,雖説明卻説不盡。”沈先生是深得其中的韻味的。只有“説不盡”才能詩味雋永,耐人尋味。詩中那曉暢而又含蓄藴藉的藝術特色更使詩增添了異彩。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絕句的藝術特色,就如傅振商所言:“隨意寫萬象醖含,尤為神化,固非學力所能闖其藩也。”《唐詩風雅元音題詞》也如《唐詩別裁》所説:“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絕句把詩人感情世界種的瞬間呈現,他開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以及灑脱的氣息,全都靈光一閃地反映出來,脱口而成絕唱。

像《靜夜思》這樣的思歸之詩,是詩人在大自然懷抱中瞬間觸發的情思和片刻的景象,屬心到神會,一揮而就的自然之作。胡應麟:“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説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因為這是一種高不可攀的境界,是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王安石曾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李白所得也。”《靜夜思》是一首絕去雕飾,純出天然的詩作。全詩都是平常話,口頭語,字面上也沒有什麼驚人的地方,構思也並不新穎。而深摯的情感在平淡之中,經得起咀嚼和回味,受得住時間的洗磨。“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 就如“清水出芙蓉”一般自然清新。

三、結論

絕句是由南北朝樂府發展而來,因此樂府和絕句兩種詩體沒有嚴格的界限,絕句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繼承了樂府的自由靈活的句式、清新樸質的風格。但是絕句和樂府畢竟還是有差異的。特別是在語言上,樂府的語言率直自然,表現出民歌民謠特有的清新質樸的風格,正因為這種風格,所以它就沒有絕句注重“凝字”、“煉意”的特點。況且把《靜夜思》作為樂府講,有些地方是講不通的,而把它作為絕句講的話,雖然它不符合律絕的平仄要求,但是和古體絕句那種不重平仄,語言清新、句式自由的特點是相符合的,而且絕句是在繼承樂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當然也就具有樂府的一些特點,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也就不能因為這些特點説它不是絕句,這是很不科學的判斷。所以從詩歌發展上講,我認為《靜夜思》作為絕句講更合理。

 

孫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