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走出誤區,提高學生閲讀現代文能力(網友來稿)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2.3W

賈春明 榮縣雙古中學校

走出誤區,提高學生閲讀現代文能力(網友來稿)

語文作為基礎工具課,應當努力培養學生閲讀現代文的能力,然而筆者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發現現代文閲讀得分率都相當低,現代文閲讀部分的失誤反映出學生解題能力差,語文感知力、篇章和各種寫作方法分析力、文學鑑賞力都比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教師認為現代文閲讀試題大都遊離於課本,從眼前的功利出發,不如多花些時間講語法,講古文。也有些教師認為現代文易懂好學,教師無“貸”可賣,無“戲”可唱,在教學中或隨意性強,或教學的思路和方法不甚得法。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語文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確的看法,認為讀現代文沒有什麼文字障礙,能看懂,閲讀時走馬觀花,粗粗瀏覽,不加思索,就算了事,可是一問一考就説不出所以然,平常不從課內得益,一到考試考課外文章、語段,就象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了。這些都説明不重視,不研究現代文閲讀的教學和訓練是沒有理由的。

現代我們對現代文命題規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選擇題錯誤選項設置的研究上。識破干擾項的各種手法。有不少的選擇題用排除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要知道為什麼選這個,為什麼不選這個。選擇題中往往有一個"陷井",是同學們容易選錯的,同學們就要學會反干擾,挑出這個干擾項。錯誤選項的設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幾種:

①、斷章取義 ②、偷換概念,張冠李戴 明明是將那件事,答案裏卻説是這件事; ③、以偏概全 ④、改變判斷的性質 ⑤、答非所問,或為原文未談及的問題、⑥、無中生有 所謂無中生有,就是選項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斷出來。⑦、強加因果 、 因果顛倒 所謂強加因果,就是把沒有因果關係的説成是因果關係;把因説成果,把果説成因。⑧、背離語境的暗示,與材料或相關信息相矛盾 ⑨、主次顛倒。次要的變成主要的,⑩對原文中的説法變換敍述角度或表達的方式。 對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對整體材料中居於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進行誇大,從而得出一個不符合實際的結論。對原文有關材料進行錯誤的引申與分析,推斷出錯誤的發展趨勢。

現代文的閲讀,主要是理解內容和形式,而正常的途徑是通過形式去接觸、感知、理解、鑑賞內容。如劉勰在《文心雕龍》裏所説“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他認為從‘綴文’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寫作,往往是先構思、立意、佈局。然後才遣詞造句,但從“觀文”的角度看,倒是先從語言文字入手去理解篇章結構和作者立意的所在,所以觀文的能力就是我們要培養的閲讀能力。“觀文”是一個內涵很豐富的概念,同是一種文體的文章,還有表現技巧的不同,謀篇方法的不同。同一題材的作品,也有作家不同的語言和風格,總而言之,這個“文”是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而這些特點都應該是閲讀中要讓學生認識並有運用於閲讀實踐的能力,但這些方面不能沒有主次,不分鉅細,什麼是閲讀中的“主”呢?筆者認為要作好以下幾點:

一、通讀全文,感知語言

1、 高考現代文主觀閲讀試題,不單單考查對段落和某些主旨句、關鍵句、關鍵詞的理解闡釋,還要考查對整個全文內容的總體把握。包舉萬象,駕馭全局,這是一種更高的思維要求,也是閲讀能力的一種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題的必然選擇之一。因此,我們要觀其大略,通讀全文。只有這樣,才能總體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才不會在做題時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錯誤。面對一篇文章,先整體快速閲讀,弄清文章的體裁及大致內容。是説明文,則先弄清説明對象和説明中心;是議論文,則把握中心觀點;是散文,則看懂描寫對象,抒情基調;是小説,則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徑:一看前端標題,二看文後註釋。

標題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説明文的標題往往直接點明説明對象或説明中心,如《景泰藍的製作》、《神奇的極光》等。議論文的標題無非三種,一種是直接點明中心觀點,如《改造我們的學習》;一種是間接點明中心觀點,如《別了,司徒雷登》;一種是確定論述對象或範圍,如《中國藝術表現裏的虛和實》、《孔孟》等。散文的標題則主要是確定描寫對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樓閣》等;其抒情基調藴含在與標題緊密相關的關鍵性語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句;這些關鍵性的語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還有註釋,則這些註釋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註釋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處及創作時間,實際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論世"。只有結合作者及時代背景,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

2、這裏所説的對語言的感知,不是指語言的基礎的常規性的認字、正音的靜態教學,而是指語言在表達思想情感的動態教學,也就是説是指語言如何準確、有分寸的表情達意,或如何周密有條理的表情達意,或如何形象、生動,愛憎分明的表情達意,這就關係到課文中一些語言現象的分析、理解和運用。

我們首先要考慮用詞,語詞孤立起來是靜止的,單一的東西,而實際運用起來即是活的動的東西了,我們對語詞的理解,只有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才能作出對語詞含義的優劣正誤的判斷,只有理解了語詞的語境義,才能對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如:《荷塘月色》開篇一句就寫到:“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這句中的“不寧靜”是一個關鍵詞語,這是指朱自清作為具有“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凜然正氣的愛國知識分子,面對時局,想“超然”而不安於這種“超然”的深沉的孤獨和苦悶,可見作者去荷塘不是為了賞景而為了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從寫作目的上看,文章不是抒情,而是述志,抓住了這個關鍵詞語,也就不難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再次,我們要考慮句的感知。在著名小説《荷花澱》中當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個舉手報名參加地區隊之後,低着頭説“你總是很積極的”這名話看似一般,但細細品味,卻有豐富、複雜的內涵,其中,既有對丈夫為人的深切瞭解讚揚,又有難以驟然分離的淡淡的哀怨,又如《綠》在千方百計從多角度讚頌梅雨潭的綠之後,飽含深情地説;“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吧?”怎麼理解這個句子?這是作者的想法,把梅雨潭的綠視為女兒綠,又用“好吧”的商量口吻,用擬人法賦予這綠以生命和嬌美,情不能自已,為這美而有生命的綠而心醉神迷,足見愛之深,疼之切,語言的表情達意就是這麼奇妙的表達得淋漓盡致。

總之對語言的感知力是培養閲讀能力的第一個重要的內容,在這方面,可以調動語法,修辭等語文知識,作為理解分析的依據,把靜態的語言知識,化為動態的語言的理解能力,這是閲讀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

二、理清脈絡,劃分層次

文思是“行文思路”的簡稱。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闡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閲讀文章必須能理出作者思維發展的過程。只有理清思維發展的過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準確領會文章達意的真實本質。

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可以設計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思路。第一個問題是:恩格斯在敍述了馬克思逝世的情形後指出“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着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學生討論後明確,這是全文的總綱,是全文思路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又推出第二個問題:課文如何緊扣這個綱來闡述?學生讀讀議議後明確了,課文3一7自然段扣緊這個綱來闡述,先論述馬克思“對於歷史科學”的偉大貢獻,再論述了“對於歐美戰鬥着的無產階級”的卓越貢獻,接着又問第三個問題:最後兩段寫什麼?與前面論述有什麼聯繫?學生明確最後論述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前面的論述是因,後面兩段是由因推出的果,這樣思路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經過這樣的思路分析,使學生不僅能領會本文嚴謹的結構,雄辯的邏輯力量,而且更深切地認識馬克思形象的偉大。

閲讀全文如此,閲讀一個段落也是如此。全文有全文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全文思路的表現就是篇章結構,段落思路的表現是段落的層次,在分析段落層次時應特別注意段與句羣的關係,有的段就是一個句羣,有的段包含兩個以上的句羣,如果段落是由句羣組成偉含兩個以上的句羣,如果段落是由句羣組成,搞清句羣的特點,分析句羣對理解內容,讀懂文章有很大的幫助、如:《在北京大學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的第七自然段是一個句羣,正確地分析這個句羣就能領會作者在這一段中的思路,這是一個總分關係的句羣。第一句話總説對全國青年的希望,其中有兩個重點詞語。下來的幾句話就對應這兩個詞語分別闡述。層次十分清楚。學生如果能領會這點,再舉一返三,對其它類似的語句就能理解了?br>

研究全文文思必須和文體特徵結合,記敍文應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經過、結局,議論文應着重研究論證過程,説明文應着重研究説明順序,這是文思在不同文件中體現的特點。在分析理清一般行文思路時,還應注意一些藝術化了的文思,如《祝福》一語文寫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從而揭露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但魯迅卻不從祥林嫂的第一次喪夫初到魯鎮,第二次喪夫再到魯鎮,最後在魯鎮的祝福聲中死去一路寫來,而是用倒敍法,讓祥林嫂在魯四爺年祝福的鞭炮聲中寂然死去,因而造成懸念,引起人們思考,祥林嫂為什麼會死?她是一個怎樣的人?魯迅一開始就抬出一具屍首向封建社會宣戰,這樣的構思就能達到更好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目的。

研究全文文思還可以從開頭結尾的謀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置方面去考慮。幫助我們更好的找出層次,把文章化繁為簡。

總之,對文章層次的理解力是培養閲讀能力的第二個重要內容,在這方面可以調動記敍文的結構法,議論文的論證法,説明文的説明順序,乃至句羣的知識,化為對文思的理解力。

三、認清手法,明確作用

現代文閲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明確它們的修辭作用,對理解和鑑賞文章很有幫助。

首先我們要注意人稱的運用和變化及其作用。要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知道第一人稱便於直接抒情,自由表達思想感情。第二人稱呼告抒情更強烈感人,便於對話(感情交流)。 第三人稱:直接表現生活,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如。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

第二,我們要明曉修辭手法的好處,並能結合具體語句闡述。要知曉比喻則生動形象,化無形為有形;誇張則表達感情更強烈,烘托氣氛;表達親切,有情趣,生動形象;對偶則整齊,有節奏感;排比則一氣呵成,突出強調,有氣勢;反覆則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強烈;反問則表達鮮明,起強化作用;設問則突出強調。

第三,明確以下幾種表達方式中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向。

肖像描寫:以形傳神動作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點 語言描寫:言為心聲,表現人物性格特點,推動情節發展心理描寫: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再現自然風光,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寄託感情白描:簡筆勾勒,簡潔準確傳神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 細節描寫:準確傳神鮮明插敍: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鋪墊照應倒敍: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敍後議論:畫龍點睛,點明題旨比喻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間接抒情:寓情於景,物,事,含蓄

第四,明確常見表現手法的作用

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 揚抑:在變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對比:突出事物特點,使形象鮮明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鋪墊:給下文情節產生的必然以暗示 ;以小見大:以小見大,表現人、事

四、綜合分析,全面考察

一篇現代文,閲讀的路線我們可以從由言及境的開掘開始,到由事及義的聯想,到由情及旨地體味,到由法及文的分析。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把考試的要點化到平時的訓練之中來,現成正確的思維思路,最終達到準確理解現代文。

有些閲讀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答案意思説出來,且往往有字數限制。這種題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題目難度也大。解答此類試題,要吃透答案的內容要點,吃準表述的範圍由景及情的揣摩、角度和方式,用規範的語言表達。

要提高閲讀現代文的能力,除了明確閲讀訓練的重點外,還應該克服“滿堂灌”的教法,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語文課的本質特徵是工具性,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不待老師講”而“自能讀書”,“不待老師改”而“自能作文”的能力,即具有解決、探索未知的能力,“授人以魚,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知識僅是“魚”,而自學能力則是“漁”,學生有了這種能力。也就發展了智力。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就能在現代文閲讀訓練的教學設計中去尋找最好的指導學生的讀法,想出種種迫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閲讀,自己理解,改變單純由教師灌輸知識,越俎代皰的教法,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習心理,正確引導學生由已知達到未知的彼岸。

作者郵箱: jiazhongshen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