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政協委員:學英語使中國教育質量遭毀滅性打擊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76W

英語的過程中深受其害,荒廢正常的學業,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到毀滅性打擊,漢語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政協委員:學英語使中國教育質量遭毀滅性打擊

中國網訊 英語是當今世界應用最廣泛的語言,為了加強與外部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我們需要培養大量熟悉和精通英語的人才。但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認為中國應該制定科學的外語教育戰略。

張樹華説,重視和學習英語只是一種手段,是基於我們改革發展的需要,一些教育部門和機構卻本末倒置,將它當作了唯一的目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受其害,荒廢正常的學業,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到毀滅性打擊,漢語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張樹華認為,“英語熱”耗費了大量的教育資源。“英語學習風”現在已經刮到幼兒教育中來。幼兒園時期就開設外語必修課,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和接受能力。中學階段,英語始終是語文、數學之外的三門主課之一。英語在大學被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過不了四級就休想拿到學位。四級考過了,學生要接着準備考六級,準備研究生英語考試。頻繁的英語考試消耗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也使大學的專業課遭到沉重打擊。對很多大學生而言,專業課只要考及格就行;畢業論文也只是走走過場罷了。結果是,中國的大學教學質量每況愈下,已經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

張樹華説,對於浩浩蕩蕩的考研(微博)大軍來説,英語更是具有“一票否決”的關鍵作用。每年,都有很多專業成績優異的考生因為英語沒過線而慘遭淘汰,而一些專業平庸、英語成績突出的考生卻成了錄取的亮點。“考研就是靠英語”的説法在很多老師和學生中頗為盛行。

在張樹華看來,那些從事中醫、古漢語、二十四史研究等工作的,不管在實際工作中能否用到英語,只要參加職稱評定,就必須經過外語考試這道門檻,這顯然沒有必要。

張樹華呼籲,在社會輿論以及教育和用人等政策的影響下,中國社會形成了這樣畸形的語言格局:英語成了我們在這個社會生存的一個資格和門檻。

張樹華認為,“英語熱”耗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成本高、收效低;同時英語教學與應用嚴重脱節,教學陷入自我折磨、自娛自樂的怪圈。學生從小學一路拼殺到大學,12年的英語學習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是為了幾個考試,不能不説是極大的浪費。張樹華引用英語教育界泰斗張道真2010年10月接受媒體關於國內英語教學的訪問時説:“目前國內學生學到的基本都是啞巴英語,而啞巴英語和沒學過英語沒有什麼區別,傳統的考核方式應該被徹底打倒!”

讓張樹華痛心的是,全民學英語的教育方式已經弱化了對漢語言的學習。他説《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0.8%的人確認當前存在漢語應用能力危機。受訪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國內的教育環境缺乏對母語的熱情,國人的漢語日漸退化,這不能不説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為此,張樹華建議:

1、重視中文教育。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基因、文化密碼,承載着一個民族的各種象徵、情感、記憶,承載着他們對起源、目的、價值的共同想象。漢語是傳承中華文明的唯一紐帶,在傳承文化、訓練思維、塑造精神方面起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2、建議從小開始重視中文教育。小學至初中,重視中文語言文字和口語表達的教學。除語文、數學課程外,大幅度減少英語、物理、化學等課程,變成高年級後的選修。大幅度減少各類考試的科目,給孩子體會中文語言和中國文化的邏輯和美感留下空間和時間。

3、治理中學、大學、考研等各教育階段的“英語崇拜症”。確定外語教育中英語與其它外語合理的比重和格局;職稱晉級和幹部提升與外語水平要求不應該一刀切。

4、在大學課程中改變英語教學方向和方法,重視與外語相關的應用教育。

5、除外語專業外,降低外語分數在高考中的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