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擺脱議論‘套子’”作文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三選修)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23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擺脱議論‘套子’”作文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三選修),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擺脱議論‘套子’”作文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三選修)

教學設想

中學生作文力戒“假大空套”,要用自我的眼睛去認識世界,用自我的頭腦去思考事物,用自我的獨特鮮活的方式去評説生活,有“我”立論,深入議論,讓每一篇文章都成為獨特的思想之花,這已經在作文教學,也在近年的高考閲卷中形成共識。像“提出觀點——材料簡單相加——重提觀點”的“套子”文章,是很難得到閲卷者認可的,毫無疑問會被判在基準分以下。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引領學生擺脱議論文寫作的“套子”。

教學過程

(課前自主交流展示)

一、導入新課

1、明確目標。

2、板書課題。

二、案例分析

1、屏幕出示一篇例文,學生通讀。

要有遠大目光

目光是否遠大常常決定着事情的成敗。現實生活中鼠目寸光的人難成大器,而有遠見卓識的人則把握成功。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遠大的目光引導我們走向輝煌人生。

翻開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在長遠目光引導下創造出輝煌人生的人們向我們走來,太史公司馬遷就是其中的一位。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解而觸怒了漢武帝,被施以宮刑,可以想象,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啊!可他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打倒,含辱忍垢,寫成了《史記》,從而名垂青史。正是長遠的目光引領着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殿堂。

現代社會中也不乏像司馬遷一樣在遠大目光引領下走向成功的人。

20世紀80年代末,全英文的電腦開始從香港滲入內地,帶動了中國“漢卡”市場的升温。身處深圳大學校園裏的史玉柱,敏鋭地發現了“漢卡”的巨大利潤後,他鷹隼般的目光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市場了。從那一天開始他就在這遠大目光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巨人集團、征途網絡。

有一個很經典的營銷故事也很好地印證了我們的觀點。兩個鞋廠的業務員被派到非洲某個小島上進行考察。一業務員考察完後對老闆彙報説:這裏沒有市場,這個島上的土著人都不穿鞋。另一業務員考察完後對老闆彙報説:這裏可是個大市場,他們都沒有鞋穿。面對同一個市場,二者的考察結果大不一樣,這就是遠大的目光的作用。

在這些成功的商業事例之外,我想到了我國那些加工蕨菜的百姓們,他們為了多賺錢,就縮短了蕨菜加工的時間,將採來的蕨菜放在火炕上烘乾,結果遭到了日本的退貨,這就是目光短淺斷了自己的財路。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有的人常常會為了眼前的利益,損害長遠的利益;為了局部的利益,損害整體利益,這使我們與成功失之交臂。請記住,遠大的目光成就輝煌的人生。

2、學生評析例文。

⑴請學生從總體上談談對例文的印象。

⑵請學生回答:這是一篇議論文,它的論點是什麼?

⑶再請學生回答:文章最突出的論證方法是例證法,列舉了哪幾個實例?

⑷要求學生對文章論點的提出和運用事實進行論證的過程進行否定性評析,認識其議論“套路化”的弊病。

提示:

觀點與標題均套用“公眾語言”,未能融入自己的思想,不像是中學生的口吻,給人以“傳聲筒”的感覺。

運用司馬遷的實例,沒有把着眼點放在“遠大目光”上,只是材料與觀點簡單相加,讓讀者認為是搬套材料。

運用史玉柱的實例,基本套路是“材料+觀點”,缺乏必要的有説服力的分析,沒有在材料與觀點之間真正建立起邏輯聯繫。

運用業務員營銷的實例,還是“材料+觀點”的套路,未能充分説理,且論證方法單一,分析不夠到位,給人套作印象。

運用蕨菜產銷的.實例,能夠從反面論證,但未對材料進行分析,讓人感覺是在簡單呆板地碼放材料。

結尾迴應開篇,再現觀點,使文章的結構很完整,但只是簡單重複,是結論性的“套子”。

3、教師歸納學生的評析。

⑴根據學生評析板書或運用多媒體展示。

套用“公眾語言”要有遠大的目光

立論無“我”

司馬遷寫《史記》

材料+觀點史玉柱創業

論證“套路化”業務員營銷

蕨菜產銷

簡單重複

結論性的“套子”迴應開篇觀點

⑵對例文評析作總結。

這篇文章符合議論文體的要求,觀點比較明確,有完整的議論結構,尤其是從不同角度選取古今中外實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但是,給讀者的總體印象是行文套路化,議論不夠深刻。首先,文章的觀點似乎是“借”來的,不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其次,選取的一些材料也多是簡單地套用,沒有完全融入自我的思想之中,沒有充分地利用好,分析挖掘不夠,未能觸及問題的本質;第三,論證的方法也很單一,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也未能將道理講深講透;第四,語言過於平板,句式缺少變化,顯得不夠自由靈活,也弱化了文章的説服力;第五,全文只有700多字,與高考“不少於800字”的要求有差距。因此,本文在閲卷場上最多可得40分。

三、升格支招

1、請學生討論探究如何擺脱例文的“套子”。

2、屏幕出示升格文章(用紅黑兩種顏色的字),請一學生朗讀。

遙望天空方可見雲霞

目光是否遠大常常決定着事情的成敗。現實生活中鼠目寸光的人難成大器,而有遠見卓識的人則多能把握成功。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遙望天空方可見到輝煌的雲霞。

翻開華夏五千年的史冊,能以長遠目光創造出輝煌人生的精英數不勝數,太史公司馬遷就是突出的代表。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解而觸怒了漢武帝,被施以宮刑,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可他並沒有被眼前的挫折擊倒,而是放眼遠觀,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傳之其人,通邑大都”的遠大目標的指引下,含辱負重,最終寫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而光照千秋,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增添了燦爛的一筆,從而名垂青史。正是有了長遠的目光引領,司馬遷才走向了成功的殿堂。

長遠的目光會指引人們克服重重困難,追求更遠,最終走向成功。細究中外每個成功人士之成功祕訣,幾乎無不具有遠大的目光。

20世紀80年代末,全英文的電腦開始從香港進入內地,帶動了中國“漢卡”市場的升温。史玉柱敏鋭地發現了“漢卡”的巨大利潤後,他鷹隼般的目光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市場了。從那一天開始他就在這遠大目光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假如史玉柱當初鼠目寸光,不從別人羨慕的安閒的事業單位辭職,他怎能掘得第一桶金?假如他從巔峯跌入低谷後不將遠大的目光瞄準保健品市場,那麼又怎麼會有我們今天家喻户曉的“腦白金”?如果離開了遠大目光的指引,還會有巨人集團、征途網絡的存在嗎?可見,是遠大的目光造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位商界奇才。

國外一家鞋廠的兩名業務員到非洲考察市場。一名業務員考察完後對老闆彙報説,這裏沒有市場,這個島上的土著們都不穿鞋;另一名業務員考察完後對老闆彙報説,這裏可是個大市場,他們都沒有鞋穿。面對同一個市場,為什麼考察結果會有這麼大的反差?關鍵就在目光。第一名業務員只將目光收在當前——不穿鞋,自然無市場;第二名業務員將目光放在未來——沒鞋穿,對鞋的需求將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因為目光遠大,所以第二名業務員能發現沒有鞋子的地方就是一個前景廣闊的市場,同時也就註定了他成功的可能。二者的業績清楚地告訴我們:遠大的目光引領我們走好成功路上的每一步。

相比之下,今天有一些把牟取利益放在首位的人,做事就缺少長遠眼光。如我國某地方企業為了多出口蕨菜,多賺錢,就違背蕨菜的正常加工程序,而將蕨菜放在火炕上烘乾,結果遭到退貨。這種急功近利的經營理念所帶來的結果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鼠目寸光,難成大事。

在面臨競爭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絕不應鼠目寸光、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如果眼光短淺,那麼就只能與成功失之交臂。

請記住:希望高遠,不一定能翱翔雲天;但是遙望天空,方可見到雲霞。

3、請學生將升格文同原文對比閲讀,並進行討論交流。

提示:

標題和首段,將原文“公眾語言”改為中學生生動形象的語言,觀點中有“我”。

第二段,突出材料與觀點之間的聯繫,將例證法與引證法有機結合,説理更進一層,更有力量,也更能展示出作者積澱的豐厚。

第二段,變生硬、呆板的過渡為自然、靈活,避免材料的堆砌感。

第四段,運用假設論證法深入分析,再次突出材料與觀點的聯繫,且變換為排比反問句,説理更加深刻,論證更加有力,語言表達更有文采。

第五段,運用對比論證法突出材料與觀點的邏輯聯繫,分析更為到位,更能令人信服,從整體上看手法也更多樣化。

第六段,既突出了材料與觀點的聯繫,又注意照應開篇,體現作者具有較強的整體謀篇意識。

結末,以形象化的語言結束全篇,呼應文題,重申觀點。

4、師生總結互相點撥。

提示:

這篇升格文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立意、選材與結構,但是顯然有了很大的提升。首先,突破了原文簡單套路化,將所選取的材料更好地融入“我”的思想之中,更充分地發掘材料,“放大”了它們與文章論點相關的內涵,使之服務於分析論證。其次,突破了原文論證方法的單一化,將原文簡單化地實例論證轉化為運用多種方法來論證。例如第2段運用引證法,第4段運用假設論證法,第5段運用對比論證法。使用多種論證方法,不僅增強了論證的力度,而且使得行文富有變化。再次,突破了原文議論語言的套路化,將原文“説理腔”太濃的議論語言轉換為新鮮多姿的語言。比如標題的修改,意思雖未變,但是“面孔”卻更新鮮,也使得觀點中“有我”。又如升格文句式更富有變化,且多處運用了排比句、反問句,這樣語言的轉換,淡化了“套語”的説教感,使得説理更有力。這篇文章在閲卷場上可判為一類卷,應在52分以上。

四、探究小結

如何擺脱議論文寫作的“套子”呢?一要在思想上“突圍”,讓讀者感覺到你不是在充當別人思想的“傳聲筒”,你的觀點不是簡單搬套“公眾語言”,而是有自己的思想,或者即使是別人的思想,也是經過自己大腦過濾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二要在論據材料上“突破”,將所選取的材料融入“我”的思想之中,充分地發掘材料,深入地分析材料,“放大”它們與文章論點相關的內涵,使之服務於分析論證;三要在結構形式上打破“八股”,變材料簡單的碼放為靈活自如的運用,變呆板的用料為更加多樣更加鮮活;四要儘可能地在論證方法上多樣化,如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假設論證法、對比論證法等等;五要在論證語言追求鮮活有力,避免“公眾腔”的“議論面孔式”。(劃線句子板書或運用多媒體展示)

訓練設計

我願站在高處,因為那裏能聽到上帝的聲音。(托爾斯泰)

我貼在地面步行,不在雲端跳舞。(維特根斯坦)

這兩句名言寓意各有不同,它們引起你怎樣的思考?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