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編4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3W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編4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生齊讀:只要有風輕輕吹過,孩子們就乘着風紛紛出發。)

師:孩子們是怎樣離開媽媽的呢

(電腦演示。)

師:書上用了哪個詞語

生:紛紛出發。

師:怎樣才叫“紛紛”呢教師這兒有兩種意思,你們根據剛才看到的情形來選擇一下。

(出示卡片:1. 一個接一個;2. 一起,一下子。)

(生打手勢同意第一種。)

師:對呀,孩子們是一個接一個地出發的,我們可以用“紛紛”這個詞來表示。

評析:教師先利用電腦演示讓學生對“紛紛出發”有直觀形象的認識,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擇義,水到渠成。

掛住

師:蒼耳是怎樣傳播種子呢

(演示:師拿一株蒼耳,請一位身着羊毛衫的學生從蒼耳旁經過。)

師:你們看,他身上怎麼啦

生:他身上有了兩個蒼耳。

師:書上用了哪個詞

生:掛住。

師:你們看還可以用哪個詞語表示

生:粘住。

評析:教師通過實物演示讓學生看清了“掛住”的過程,並通過換詞來理解詞義,學生興趣濃,學得快,記得牢。

炸開

師:豌豆是靠什麼傳播種子的

生:太陽。

(電腦演示豆莢在太陽底下炸開的情景。出示句子:啪的一聲,豆莢炸開。)

師:看看圖,你知道這句話該怎麼讀嗎聽老師讀,比較一下哪一種讀法好。

(1. 慢讀:啪的一聲,豆-莢-炸-開。2. 較快讀:啪的一聲,豆莢炸開。)

生:第二種好。

師:為什麼呢

生:豆莢是一下子炸開的。

師:有道理。我們一起用較快的速度來讀這句話。

評析:讓學生説出“‘炸’説明什麼,為什麼用‘炸’”這類問題的答案,是很困難的。教師輕鬆巧妙地通過朗讀解決了問題,不僅讓學生懂得了“炸開”的意思,同時又讓他們掌握了朗讀的技巧。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植物傳播種子的三種不同方法。蒲公英要靠風,也就是説有風的日子才能傳播;蒼耳要靠動物來傳播;而豌豆呢,只要在太陽下一曬就能傳播。你們比比看,誰的辦法最好,最容易

生:豌豆的傳播辦法最好。

師:書上是用哪個詞來説明豌豆的辦法比其他兩種好的呢

生:更。

師:對呀,所以我們讀“更”字時要突出它,讀重音。

評析: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領會豌豆的方法好,為學生鋪路架橋,讓學生自己發現並理解“更”字的巧妙之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課前談話

猜謎語

小朋友們,第一次給你們上課,我給大家帶來了幾則謎語,想不想猜一猜?

小小花兒爬籬笆,張開嘴巴不説話,紅紫白藍樣樣有,個個都像小喇叭。(牽牛花)

胖娃娃,滑手腳,紅尖嘴兒一身毛,齊天大聖最愛它。(桃子)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襖,陣陣放清香(荷花)

身體長又長,開花黃又黃,臉蛋兒像太陽,籽兒香又香。(向日葵)

你坐得最認真,這個謎語獎給你答。你的小手舉得最直,請你答。

恭喜你,你答對了,201班的小朋友可真聰明,真不愧是猜謎大王。

二、導入課題

(過渡)剛才大家猜謎語功夫很高,那就再獎一個謎語給大家,噓!聽好了,看看誰的小耳朵最靈!小小傘兵隨風飛,飛到東來飛到西,降落路邊田野裏,安家落户紮根基。(蒲公英)

1.介紹蒲公英

這是什麼啊?大家一起説。(蒲公英)是的,小朋友,你們看到過蒲公英嗎?你來説一説?

瞧,這就是蒲公英,這上面白白的,一根一根的就是蒲公英的絨毛,(出示詞卡片,讀),這個絨字可不簡單,在寫的時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呢?認真看老師寫這個字。請小朋友們拿起筆,在生字本中寫一個。(寫的時候要提醒,你的寫字姿勢最棒!)

請小朋友們輕輕地放下筆。讓我們再和它打聲招呼——讀絨毛。

告訴大家一個小祕密,其實呀,這絨毛裏帶着的白白的,是蒲公英的種子,每當春天來臨,蒲公英就會開出一朵一朵黃色的小花。你瞧,這朵蒲公英花就已經展開了自己金色的——花瓣(讀詞語)!

花開過後,蒲公英才結出一個個毛茸茸的絨球。

2.質疑解疑

A.今天,我們要去看一片有趣的蒲公英,走進那金色的草地。(板書:金色的草地),一起讀課題。

B.這金色的草地可美了,誰再來美美地讀。,讀到這裏,愛思考的小朋友腦海裏會有什麼問題呢?

這金色的草地在哪裏呢?為什麼這草地是金色的?

請你自己讀一讀這段話吧,相信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出示第一自然段,

回答問題,要求説完整。

金色的草地在我們鄉下的窗前。

請你用因為,所以這片草地是金色的。

(你引用了這段話中的一句話,這方法挺不錯。你把草地為什麼是金色的説得更清楚了。)

三、初讀課文

請小朋友們輕輕地捧起課文紙,大聲地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讀完後給每個自然段標上號。

1.小朋友們讀得真投入,詞語寶寶在招呼我們了——

釣(diao)魚使勁合攏(long)

觀察有趣手掌玩耍

一本正經引人注目

A.請學生個別讀。合攏,我們來做個動作,還可以把什麼東西合攏呢?——書可以合攏、眼睛可以合攏(閉上的意思)點到即可。

B.第二行,誰來?你的小手最直,請你。

這個耍是我們本課的生字,你能幫助大家來記記這個字嗎?(而+女)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還有其他辦法嗎?(要的上面部分換成而),你用了換一換的方法。小朋友們要特別注意區分這個要和耍字。

C.兩個字的詞語寶寶讀的很順溜,加大難度,四個字的,能讀嗎?誰來?

讀準一本正經(經的讀音第一聲)你知道什麼是引人注目嗎?(很吸引我們的)那你瞧瞧,我們教室裏的什麼東西很引人注目呀?把話説完整。

D.讓我們一起來跟這些詞語打一下招呼。釣魚——起

2.句子:有些詞語特別調皮,都藏在了句子中,誰來讀?

弟弟也假裝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絨毛朝我臉上吹。(假朝讀音欠輕聲)

3.請小朋友們捧起課文紙,再輕輕地讀一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我”在金色的草地上的哪兩件事呢?(把大概內容説到就好)

“我”在草地上和弟弟玩耍,相互吹蒲公英的絨毛。

“我”發現草地會變顏色,還知道了變化的原因。

四、重點研讀

1、指着板書説——兄弟倆在這金色的草地上盡情地玩耍着。有一天,“我”發現金色的草地還會變顏色呢。草地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呀?請你讀第3自然段,用橫線劃出來,再讀一讀這些句子。

A.草地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呀?誰來把你找到的句子讀一讀?

B.老師也找到這段話了,出示這段話,請你自己讀一讀,圈一圈有關的詞語,草地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呀?

C.指名請小朋友説。(板書:早晨綠色……)

D.你能用下面的填空連起來説説草地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嗎?

我發現早晨草地是__________,中午是___________,到了傍晚的時候,又變成了_____________。

2.草地的顏色變化真多,當時的“我”會有怎樣的心情呢?(驚奇、驚訝、不解)

真是多變的草地,你能把這令人多變使人驚奇的草地通過朗讀帶到大家面前嗎?

3.現在我把這段話,抽亂你還能排一排嗎?

你為什麼這麼排,而且一下子就排好了,有什麼小竅門嗎?

這段話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所以啊,我們寫話的時候,也要注意句子之間的順序。

分三組早、中、晚再讀。

4.讀到這裏,你有什麼問題嗎?

是啊,課文中“我”也和小朋友們有這樣的疑問,你找到了嗎?

你來問?

你再來問?

我們一起來問?

5.是啊,這是為什麼呢?請小朋友們趕緊讀課文,找出答案。找到了用波浪線劃出來。你知道了嗎?自己自讀自劃。

出示這段話。

誰來説,草地這麼多變跟誰有關係呀?(蒲公英的花瓣)

蒲公英的花是什麼樣子的?(出示句子:原來,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

(出示兩張圖片)

拿出你的小手,讓我們來做做蒲公英花變化的樣子。合上、張開,合上、張開。

花朵張開時,——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

一朵蒲公英張開,能讓草地成為金色的嗎?

那第二朵誰來開?你讀

第三朵,誰來

第四朵,

讓我們所有的花朵都開起來吧,一起讀——

6.此時此刻你的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

花朵一朵,一朵合上的時候,你又看到了什麼呢?

是啊,花朵合攏時,一起讀,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變成綠色的了。

7.是啊,多麼有趣的蒲公英,多麼可愛的草地啊!大自然真是奇妙。老師也想和小朋友們合作着來讀一讀這段話。師生合作讀。

現在,你知道了草地變顏色的原因了吧?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句來説一説。

早晨,( ),所以草地是綠色的。

中午,( ),所以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 )。所以草地又是綠色的。

交流。

8、連起來讀第三自然段(配點音樂)

9、引到最後一段最後一句,引出金色的草地,金色的童年,快樂成長……

五、小結佈置作業

1、小結語:

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我們看到一大片金色的草地,也弄清楚了草地變化的原因。大自然是多麼奇妙呀!你仔細觀察也會有所發現。這片金色的草地還帶給兄弟倆很多快樂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2、(機動)請小朋友們把今天學過的喜歡的句子收藏在積累屋裏。

板書:

金色的草地

絨 瓣

早晨 合攏 綠色

中午 張開 金色

傍晚 合攏 綠色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李白在詩中表現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3、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詩人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2、詩人表現雄奇險峻的寫法。

3、品味寓於詩中的思想感情,體會其對待生活的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火車在蜿蜒的秦嶺隧道穿行時,我們自然會驚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必然會想起入蜀“難於上青天”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今天,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一下作者為我們描繪的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二、解題

1、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就屬於後者。

2、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對這首詩的創作曾有一些附會史事的説法,如以為它是諷刺唐玄宗避安史亂入蜀的,幾乎沒有定論,同學們若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考證。但有一點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 。此詩作於天寶初年,這時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前夕,詩人在表面繁榮的背後,彷彿已經預感到潛伏着的社會危機,深感於人生道路的艱難

3、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雲:“《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⑴ 誦讀課文,消滅字詞等障礙:

① 自由誦讀,標出讀不準的字詞、讀不順的句子。

② 對照註釋第二次誦讀解疑,相互討論質疑,掃除一部分文字障礙。

③ 範讀課文,注意聽清字音,聽出節奏,把握感情基調。

誦讀提示:

A、“噫籲嚱……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顯示了感歎的強烈。“噫籲嚱”是驚異之辭。“危”“高”,同義重出,極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B、“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敍述調讀。“蠶叢”四句説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説“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為正意所在,應着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歎。”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凋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敍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D、“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裏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説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歎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E、“連峯去天不盈尺……胡為乎來哉!”

仍是説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為説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歎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F、“劍閣嶺煉而崔嵬……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該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為蜀之門户,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D、“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説語氣讀最後兩句。

H、“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歎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⑵ 進一步理清思路:

進一步朗讀,勾畫過渡性的語句、歸納段意,理清思路。

明確:這首詩以“蜀道難”的“難”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隱憂微愁。

按照詩人的思路和所寫的情景,全詩大致可分為幾個層次?

明確:

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 開頭到“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為第一層。

這是從歷史上蜀道的來歷、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歎高)。

②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使人聽此凋朱顏”。

從蜀道度越之難;道上環境悽清,極寫現實山勢高險(歎險)。

③ “連峯去天不盈尺”到結尾。

從未來人事之險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寫蜀中戰禍之烈(歎戰禍之烈)。

(解説:採用師生共同研讀法,先提出問題,由學生思考、討論,相互爭議,最後教師明確。但在這種層次的劃分上,不可拘泥於一種,比如傳統的分法和我們課本的分法就不一樣。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教師就應大力支持。)

2、討論題:

⑴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它重複出現三次,有什麼作用?

① 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

隨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這就是沈德潛説的“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

②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後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着。主旨句出現了三次:

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後。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歎,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張本。

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意在説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鈎連前後兩層內容的作用。

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

開 篇 主旨句一見

一 歎 高 蜀道來歷

難 行 蜀道高峻

二 歎 險 景物悽清──以“何時還”起

可 畏 山水險惡

主旨句二見

三 歎戰禍之烈 劍閣險要

申 戒 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 尾 主旨句三見

⑵ 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

神話傳説: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這樣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⑶ 全詩最後一段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明確:在風光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後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羣峯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於勸人引為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像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雙關語句,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藴、現實的內涵。

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心懷異志者可能恃險作亂,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正證明了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3、欣賞品味:

⑴ 找出文中最能打動你的句子,並説明為什麼。

⑵ 找出文中在語言上你認為最好的句子,並説明為什麼?

⑶ 在表現手法上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示例一:

“連峯去天不盈尺……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裏?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象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圖畫;接着平緩的推成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如果説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風光變幻,險象叢生。

示例二:

“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為什麼描繪的如此動人?

李白之所以描繪的如此動人,還在於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的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峯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説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嶽”,從蠶叢開國説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而後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也對於表現他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嘯傲現實的浪漫主義精神都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鑑賞要點:

⑴ 句式上:

本詩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詩句,字數從鹼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長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的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

⑵ 結構: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並非簡單的重複,因為它每出現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歎之不足而至於再,再歎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

⑶ 意境:

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歎為觀止。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在詩人的想像中,他彷彿將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千里不絕的圖景一望無餘。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16個字就將民間傳説中關於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出來,使我們彷彿聽到了五丁拽蛇時的大聲呼喊以及隨後一聲使山河改觀的巨響,也彷彿看到無數勇敢的人在高山上開闢道路、架設棧道的情形,不禁要讚歎神力和人工的偉大!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這是詩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見:當仰望眼前的最高峯時,他看見六條龍拉着的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再俯視下面,只見波濤洶湧的急流為大山所阻而激起無數的漩渦──這幅畫又是多麼神奇而美妙!

⑷ 手法上:

變幻莫測,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詩人設想自己沿着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這是寫登上頂峯以後的情形。這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後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麼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遊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悽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着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峯絕壁,砯崖轉石,都會危及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雲“其險也如此”。

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峯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⑸ 情感基調上:

這首詩以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貫穿始終,已經顯示了它的詠歎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歎有三:一歎蜀道之高,二歎蜀道之險,三歎蜀中戰禍之烈。這三歎其實也藴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歎蜀道之高,因為黃鶴之飛至高,猿猱動作最靈,二者皆不得過,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是歎蜀道之險,用勸遊者的口吻寫出,意味尤為深長。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歎蜀中戰禍之烈,詩人用具體描寫方式,再現了“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圖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課堂小結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他襲用樂府古詩,展開豐富的想象,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教材簡析。

今天我要説的課是小學語文第九冊二十二課《鯨》的第一課時。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首先以生動有趣的開頭介紹鯨是特大特重的動物,接着以通俗的語言介紹鯨的演變進化過程,説明鯨是哺乳動物,最後介紹了鯨的生活習性。

二、教學目的、要求。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正確書寫下列詞語:鯨、屬於、前肢、濾出、噸、肺、胎生、判斷。

2、朗讀課文,瞭解鯨的特點和生活習性,認識列舉數學、比較、舉例、比喻等説明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課文介紹的鯨的知識,體會所運用的多種説明方法。

難點:瞭解鯨的進化過程,理解“鯨不屬於魚類,是哺乳動物。”

四、教學時數:兩課時。

五、教學程序。

(一)反饋預習情況,導入新課。

課前預習的好壞是課堂教學效果優劣的關鍵。有良好的預習習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特別是學生平時較少接觸鯨,更要通過課前去收集相關材料,才能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也體現了大語觀教學,把課外閲讀與課內學習相結合。第一環節在瞭解預習收穫後,也可以讓學生談談還想知道鯨的什麼內容,導入新課,調動學習的興趣。

(二) 緊扣訓練重點,放手讓學生自學。

教是為學生會學,教師一定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第二環節根據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即想知道的內容,教師適機疏理,再結合單元訓練重點,提出具體要求。如本單元根據教材編排要求學生閲讀時要能用較快的速度,並能從課文重點展開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 彙報自學情況,深入學習課文。

1、 掌握字詞。《語文課程標準》對五、六年級的識字要求是“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所以要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可通過學生自主彙報或抽查方式檢查、鞏固語基知識,適機引導學生能從課文語言環境中理解新詞,並讓學生説説用什麼方法讀懂的,達到學習方法的交流和積累。

2、 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突破重點。在學生交流讀懂內容時,教師要及時疏理,圍繞“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鯨?”的問題展開學習,教師適當板書,同時結合朗讀指導,訓練語感,加深學生印象。

3、 體會課文説明方法,突出課文重點。在環節過渡上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引發學生思考:“課文用了什麼説明方法?”因為合作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我們平時要加強培養,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去發現,認識列數學、作比較、舉例子、比喻等説明方法。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讀和聯繫實際説話,進一步理解,並初步運用這些方法。

(四) 質疑問難,拓展思維。

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標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學信息反饋和交流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和時間,充分肯定學生善思好問的精神,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像課前的質疑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習後的質疑,不僅能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更能使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由課文向課外讀物發展,真正促進學生的學習。

(五) 佈置作業。

根據學習後的收穫,和還想知道的問題,課外去搜集材料,辦一份小報,第二課時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