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91W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徵,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2.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速讀感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品味領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孤獨”與“成長”的內涵,感悟人生。

學習重點:

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品味“孤獨”。

學習難點:品味“孤獨”與“成長”的內涵,感悟人生。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收聽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後》感受氣氛。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自主學習

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人物形象

請快速閲讀課文,並用下面的句式概括人物性格特徵。

從 中我讀到了一個孤獨的杜小康。

從 中我還讀到了一個 的杜小康。

2、找出環境描寫,體會作用

請跳讀課文,找出文中環境描寫(鴨羣、蘆葦蕩、暴風雨)的語句,並思考這些描寫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梳理心理成長過程,品味孤獨

2、理解“孤獨之旅”內涵,感悟人生

五、展示交流

六、歸納總結,教師寄語

不要把孤獨當成痛苦,孤獨也是一種享受,孤獨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獨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七、佈置作業:

1、請以“我的孤獨”為題,寫一段話,字數不限。(必做)

2、閲讀《草房子》(選做)

學後反思: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瞭解主人公成長的歷程,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説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鑑賞小説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

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1、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2、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説意味。

【課前準備】

1、瞭解作者。

2、預讀課文。要求:疏通大致情節,劃出精彩細節和優美的句子。

3、藉助工具書掌握生字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個故事:佛祖問眾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弟子們説:“用菩提葉去遮蓋它。”“用淨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會乾涸,那麼人呢?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會,會怎麼樣呢?(學生自由答:孤獨、寂寞、瘋狂)今天我們就要跟隨一對父子去進行一次“孤獨之旅”。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二、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預習所得,教師在學生答問基礎上補充

1、曹文軒,1954年生於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説《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患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説《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年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2、字詞檢查在早讀時完成。檢查預習,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學生快速閲讀課文,複述課文主要情節及內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隨父背井離鄉,到人跡罕至的蘆蕩放鴨。孤獨、寂寞和恐懼迫使小康漸漸走向成熟。在一場暴風雨中小康獨自一人出去尋找逃竄的鴨子,他感到自己長大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提問作者是怎樣來表現社小康成長的過程的?並找出有關的語句來加以分析。

(主要通過了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事件的細小環節或對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寫。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軟弱、戀家

2、“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克服想家,展望未來

3、“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軟弱

4、夢到母親,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軟弱,已經受磨練

5、遇到暴風雨時的種種表現──鎮定、勇敢、堅強、負責

6、找到鴨子又迷路時,他哭了起來──情緒的發泄。是委屈的,激動的哭

7、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想起母親……長大了,堅強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勇敢堅強的面對現實

8、他驚喜地發現鴨下蛋了──成長的自豪和驕傲

總結: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分析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賞析環境描寫

文章的成功之處是對人物的成長過程採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心理變化的軌跡,而文中環境描寫也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關語句並分析。

1、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天地空曠,在杜小康聽來這叫聲顯得無比寂寞;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們“覺得自己成了無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寫照。鴨子越長越大,是它們使杜小康成長。當暴風雨來臨之時,杜小康勇敢地追趕鴨羣,他經受住了“磨難”,“長大”“堅強”了。鴨子們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鴨子和杜小康都經歷了自己的成長過程。

作用: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它們與杜小康一起成長。

2、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們使杜小康在恐懼中成長。

3、風雨──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

作用:給杜小康成長的機會和舞台。

總結歸納:小説中的自然環境描寫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也為人物活動提供舞台。分析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 六、理解“孤獨之旅”含義(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深層次地理解主題)

1、孤獨之旅:杜小康在孤獨之中成長的過程。

2、“孤獨”可以概括為兩點:

⑴杜小康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離開同學、學校,對一個少年來説,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長大的夥伴,也就等於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夥伴.也等於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羣,等於失去了人文環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質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放鴨生活中,父子之間一種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實是一種空虛、貧乏生活的表現。

⑵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的恐懼,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和無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題。

七、總結

作者通過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孤獨,如何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人民文學》主編肖復興説“《草房子》,是一首詩”。作者不是詩人,卻憑着他對兒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愛創造了小説的詩的世界。作者在這裏把草房子作為一種美好的象徵。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題。

八、聯繫生活實際,拓展學習(作業)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長的催化劑。結合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談談你對此的認識。(課堂)

2、講述你所體驗的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課後)

3、《同步閲讀感悟》的第10課。(課後)聯繫實際,鼓勵學生做一個勇敢面對人生挫折的人。板書設計10*、孤獨之旅(曹文軒)

1、細節描寫的作用: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2、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也為人物活動提供舞台。

3、“孤獨之旅”的含義:杜小康在孤獨之中成長的過程。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孤獨之旅》是一篇故事簡單但內藴豐富的小説。課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的成長曆程。孤獨,是生活給予人生成長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題目,小説命名為“孤獨之旅”,藴含深刻意味。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既能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又能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真正讀懂“孤獨”,迎接成長中“孤獨”,豐富人生內涵,樹立奮進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而小説中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如鴨羣、蘆蕩、風雨)又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教讀課文,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體會環境、細節描寫對人物刻畫、主題表達的重要作用。

為此,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自讀中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讀中進入情境,體會作品意藴;在研讀中聯繫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

學情分析

初三的學生戲稱: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將與寂寞握手,和孤獨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與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與利祿,在痴等……他們似乎有着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與穩重,對一些問題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經具備了一些能力,但不夠全面、客觀,看問題也不夠深入。他們所説“孤獨”,更多時候是“為賦新詞強説愁”,更多的是面對考試壓力時反映出來的較情緒化的表現,甚至有時是對現實的畏懼,非常需要我們適時的引導。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厚實、嬉鬧、乖巧、驅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詞語。

2、理解小説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能力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説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

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孤獨”一詞,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為文化層面、精神層面的理解。

教學設想

這個故事生動感人,很容易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但文章較長,深入解讀可能會受到課堂時間的影響,所以我欲採用關鍵詞教學法,以“孤獨”、“驅除”“長大”三個詞語作為切入點,並把這三個關鍵詞連成一線形成教學主線,以朗讀、品味、感悟為主要方法,由點到面展開教學。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文脈,又能緊抓文章關鍵,突破開去,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世界,從文字到文學到文化,啟迪學生感悟知識的靈性,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實現學生認識由膚淺到深刻、由表層到深層的螺旋式轉化,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語文的世界有鳥語花香,亦有疾風驟雨;有温情脈脈,亦有殘酷無情。正如我們的人生之旅,有快樂,亦有痛苦。有句話説“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世界又何嘗不是處處有生活呢?讓我們把眼光投向課文《孤獨之旅》,與杜小康一起度過成長的一段經歷吧。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形成“閲讀期待”心理,為進入文本做準備】

二、感知課文

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文章寫了一個什麼故事?以小説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的方式用一句話概括。

例:可概括為少年杜小康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磨難,尤其不得不“孤獨”,但他逐漸學會面對“孤獨”,驅除“孤獨”,最終長大、變堅強的故事。(打出字幕)

同學們覺得這句話中哪幾個是關鍵詞?

師明確關鍵詞:孤獨、驅除、長大。

小結:這三個關鍵詞不僅可以用來表述故事情節,也是我們解讀文本的密碼。

【文章較長,此環節既抓住課文重點,又培養了學生閲讀小説的能力】

三、以詞解文

曹雪芹在《紅樓夢》的第一章有這樣一段話:“各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説起根由雖近荒唐,細按則深有趣味。”這句話其實教給我們一種讀書方法“細按”。“按”什麼意思?考察,細細的考察,我理解也就是從細節的地方讀起,某一句話、某一字,細細品味,從“字詞”裏挖掘,才深得其中的趣味。今天我們就從很細的地方進入,以詞解文,走近杜小康。

(一)關鍵詞“孤獨”教學

1、誰來説説“孤獨”是什麼意思?請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

學生可能的答案:寂寞、無聊、孤單,有時無助的感覺也是一種孤獨……

重點指出:孤獨≠無聊。

“無聊”多指一人無所事事,對生活缺乏興趣,無聊者尋求的是消遣。

“孤獨”一詞字典中有孤單、孤立無所依附的意思,既可指處境,但更傾向心理情感方面。

【 讓學生講出體驗,能鍛鍊他們深入探究的能力,使他們更易理解課題】

2、小説中哪些詞句可以解釋“孤獨”? 請學生找出體現“孤獨”的語句,並注意體會。

例:①、“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沒有其他聲音,天地又如此空曠,因此這叫聲既顯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奮”。

(朗讀指導:句中“天地又如此空曠”的“又”去掉行嗎?不行,一個“又”放大了杜小康處境的艱難,朗讀時要突出杜小康恐慌又無奈的心理。)

品析:一切景語皆情語,鴨聲不會真有寂寞之意,寂寞的是杜小康。這是以景物描寫烘托人物心理。

②“杜小康想聽到聲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這不可能。”

品析:這句心理描寫直接反映了離鄉背井的孤獨、別離母親與夥伴的孤獨、空曠浩茫環境的孤獨。

(朗讀指導:句中“然而”,要讀得深沉無奈,因為這種孤獨是杜小康無法擺脱的。)

★教師引導:文中還有哪些類似的環境描寫?或文中這樣的心理描寫還有嗎?

例:③ “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愈為真切;

④、寫暴風雨一段“早上,……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寫景如在眼前,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⑤、“他望着父親,眼中露出一個孩子的膽怯。”“他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越來越單調” (引導:這句心理描寫,你能代杜小康説出來嗎?請你換位思考:當你是杜小康,當你面對這樣的環境,你會怎樣?)

……

小結:單調乏味生活的孤獨,對於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產生大反差打擊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隨父親放鴨生活中還要承受這種種孤獨無異於雪上加霜。他內心的苦痛、迷惘與掙扎,在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一環節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及對環境心理描寫進行分析品味的能力,重在激起學生積極思考的熱情,通過換位思考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孤獨”二字。突出教學重點】

(二)關鍵詞“驅逐”教學

過渡:在杜小康的世界,“孤獨”已經無處不在,他怎麼辦?我在文後“讀一讀,寫一寫”中發現了這個詞——驅逐。

1、“驅逐”什麼意思?先請學生解釋詞語,再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説。例:杜小康驅逐了孤獨,“不再恐慌”; 杜小康他們不能迴避孤獨,只能“驅逐”孤獨……

2、師生朗讀課本74頁“後來,父子倆都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這一段,並反覆朗讀“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這兩句。

★朗讀指導

a、他們不可能迴避孤獨了。

B、他們已不可能迴避孤獨了。 (多了“已”讀來什麼感覺?)

C、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根本”什麼意思?改讀出什麼語氣?)

通過比較朗讀,明確:當環境別無選擇時,當現實無法逃避時,你只有面對,只有迎接。於是你將會發現“孤獨”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於是你發現孤獨原來是塊試金石。

3、材料鏈接:

千古文人孤獨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撿卻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

解説:從這些材料,我們發現“孤獨”不僅是種心理,更是一種文化。

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江畔獨吟到李太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月影同醉,從到蘇東坡的“揀起寒枝不肯棲”的不合流俗到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淒涼,孤獨與寂寞像一個因子,刻進中國文人的骨髓裏;像一個影子,鑲嵌在他們的生命中。使得“孤獨情結”蓬勃地生長在中華文化的沃土中。它是中國文人獨立精神花園,是中華文化獨特的氣質與內藴。

這些千古文人從不掩飾自己的落寞與淒涼,於是在他的文字中我們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清冷幽曠之情,有着詩意的傷感,但並不頹廢,反而還時時透出一份堅毅與執着和勇於擔當的勇氣。他們在孤獨中掙扎,用自己的倔強與高傲堅守着心靈的自由與對自由的不懈追求。

教師小結:願同學們學會品味孤獨,走進中國古代文人最美麗的精神花園,品味中國古代文人最豐富的文化內涵!

【此處材料鏈接,引領學生不僅從字面理解“孤獨”,更是從文化層面理解】

(三)關鍵詞“長大”教學

過渡:杜小康儘管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驅逐” 孤獨,但我們不可否認當他學會面對孤獨的那一刻,他變堅強勇敢了,他也在無形中“長大”了。

1、找出表現杜小康“長大了”的段落,劃出與“長大”有關的語句進行品讀(尤其是心理描寫的句子)。

2、討論交流:請學生按照下列句式説一段話:

我認為杜小康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3、生活的磨礪,暴風雨的洗禮,讓杜小康長成了小小男子漢。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樣的人和事影響着你的成長,給予你有益的啟示?

總結:因有孤獨陪伴,人生方顯“堅強”,因有孤獨錘鍊,人格方顯“崇高”。 懂得品味“孤獨”的人,他的靈魂才能在人世間挺立。

【引領學生從精神層面理解“孤獨”】

【詞語藴涵情感,課文關鍵詞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點、燃燒點,語文關鍵詞教學就是要藉助關鍵詞帶領學生點燃心中的情感。本課三個關鍵詞“孤獨”、“驅逐”、“長大”形成一線,使教學環節呈現出串珠成線的清晰感,並且達到讓學生用自己心靈去觸摸語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與經驗去觀照語言文字,深入挖掘每個詞語背後所藴含的文化內涵。】

四、結束語:

讓我們學習他們——勇於面對世間的清冷和內心的寂寞的文人們——屈賈、李杜、蘇軾乃至後來的蒲松齡、曹雪芹,他們在人生的不幸中綻放出自己的燦爛的。以敢於擔當的情懷,在世間的不平中求得內心的平靜,才能夠以堅貞卻又灑脱的形象傲然面對人生的苦難,拈花微笑,滿透蒼涼卻又有着包容與寬恕。

五、作業、

1、閲讀曹文軒的小説《草房子》。

2、請以“成長的腳印”為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記敍文。

六、板書

孤獨之旅

曹文軒

長大

驅逐

孤獨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體驗成長的感受。

2、學習小説的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學習小説環境描寫的作用。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 體驗成長的感受。

⑵ 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2、難點:

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鬧(xī) 覓食(mì) 驅除(qū) 雍(yōng)

舊茬兒(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厚實:富裕。

嬉鬧:笑着鬧着。

覓食:尋找食物。

驅除:趕走,除掉。

迴應: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3、閲讀全文,思考課後練習。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節選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軒。

2、導語:

同學們到了初三,身體長高了,都覺得自己長大了,但是你心理“長大”了嗎?這篇課文描述一個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到蘆葦蕩裏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着他同時也錘鍊着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長大。你有這樣“長大”的體驗嗎?

三、正課

1、速讀課文,理清小説的故事情節:

討論並歸納: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們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2、提問:找出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徵。

討論並歸納:

⑴ 小木船趕着鴨子,不知行駛了多久,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不見油麻地時,他居然對父親説:“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戀家。

⑵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現在,佔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他盤腿坐在船頭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説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頭,開始展望未來。他對未來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嚮往的。

⑶ 杜小康到達蘆葦蕩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蕩給人壓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軟弱。

⑷ 在蘆葦蕩中放鴨的孤獨感強烈地壓迫着他。“杜小康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裏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我要回家……”這是小説第二次寫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顯然有更深刻的內涵。第一次是剛離開家,便產生的一種失去依託的感覺;而第二次則是在感受到蘆葦蕩放鴨生活的艱辛和孤獨後在夢境中表現出來,這才是刻骨銘心地想家,雖也表現他的幼稚、軟弱,但他畢竟經過一段艱苦生活的磨鍊,已成熟多了。

⑸ 在蘆葦蕩遇到暴風雨時,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跟父親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鴨欄。當鴨子逃散時,他緊緊地跟隨着它們。不顧臉和腳受傷,一邊追,一邊呼喚着他的鴨子。到暴風雨將歇時,依然還有十幾只鴨子沒被找回來,他雖然“一臉的傷痕和烏得發紫的雙脣”,但堅持去找鴨子。這些描寫都表明杜小康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在關鍵時候能表現出鎮定、勇敢、堅強和負責精神,他已經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⑹ 當杜小康找到鴨子時,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覺到他已累極了,躺在蘆葦上。“他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説-個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杜小康這裏的哭,並不是悲哀,傷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可能是非常複雜的情緒,因此,連他自己也講不清。

⑺ “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裏嚼着,望着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母親就代表着家,任何遊子都會想念家,因為家是自己的根,心靈的港灣。孩子的心裏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夥伴,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這次沒有哭,他已經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了更多的獨立性,能夠面對現實勇敢、堅強、負責地對待,這就是心靈的成熟。

總之。小説通過杜小康與父親離家到蘆葦蕩放鴨的經歷的敍述,描寫了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

3、提問:你有過這種成長的經歷嗎?請與同學交流。

4、提問:找出小説環境描寫的段落,説説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

⑴ 寫杜小康對遠逝的家的眺望和鴨羣扇形水流的描寫,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和戀家。鴨羣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永恆,並不好玩。這些更增添了對在家鄉生活的留戀。

⑵ 寫黃昏時炊煙和河面的熱氣,是那麼的單調、虛無,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 寫蘆葦蕩的寬闊無邊,給人一種壓迫感,反襯出杜小康的膽怯、害怕和恐慌。雖有清香的氣味,螢火蟲的亮光和水鳥,但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但這種壓迫感,孤獨感也是對杜小康的一種磨鍊。

⑷ 寫蘆葦蕩的暴風雨的兇猛,把小説的情節推向高潮。更是對杜小康性格的考驗和鍛鍊。在這場暴風雨中,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有責任心的男子漢。

四、小結

本文通過多處的細節描寫表現杜小康的性格特徵和成長過程。寫得具體、生動,真實可信。文章還多次地進行環境描寫,不僅襯托了人物的心情,創造了氛圍,還通過環境描寫推動情節的發展,形成高潮,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5

一、導入新課:

二、走近作者:

曹文軒:1954年1月生於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學作品集:

《憂鬱的田園》、《暮色籠罩下的祠堂》、《紅葫蘆》、《薔薇谷》、《少年》、《大水》、《追隨永恆》、《三角地》等。

長篇小説: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等。

三、學習目標:

1、進一步把握小説的三要素

2、品味表現主人公成長過程的細節描寫、心理描寫

3、審美欣賞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作用,領會優美的意境

4、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塑造堅強的人生

四、學習方法:

1、速讀——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2、跳讀——品味細節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

3、賞讀——賞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4、研讀——在交流體驗思辨中,加深對“孤獨”“成長”“哭泣”“堅強”“責任”等情感的認識,在探究中自主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五、整體感知課文

1、速讀全文,用自己的話概括小説的情節

2、明確這篇小説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到偏遠的蘆葦蕩放鴨,經歷了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磨練,最終在暴風雨之後“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的蘆葦地

六、品味賞析

跳讀課文,品味一下作者是通過對人物的哪些描寫方法來表現杜小康的成長過程的?

(請找出文中有關語句分析他的成長過程)

細節描寫:前景茫然 —— 害怕孤獨 —— 面對孤獨 —— 戰勝孤獨

語言描寫: 幼稚 —— 懦弱 —— 堅強 —— 激動

七、合作探究

1、 小説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出色,請賞讀課文,欣賞環境描寫對人物刻畫的作用,小組合作找出有關語句加以分析

(鴨羣、蘆蕩、風雨)

作用:渲染孤獨的氣氛,造就杜小康堅強的性格

2、“孤獨之旅”的含義是什麼?

(1)離開同學、學校,離開村莊、人羣,交流減少,寂寞空虛。

(2)對自然環境恐懼,對前途恐懼

八、板書設計

孤獨之旅

曹文軒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節: 恐懼孤獨 —— 面對孤獨 —— 戰勝孤獨

環境(自然環境):渲染孤獨的氣氛,造就堅強的性格

九、拓展

杜小康給你留下什麼印象?你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

十、當堂檢測

(一)、填空:

1、《孤獨之旅》選自一部關於少年成長的長篇小説《草房子 》,作者是( 曹文軒 )。本文主要刻畫了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他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 恐懼 )孤獨、( 面對 )孤獨、( 戰勝 )孤獨,最終經受住了“磨難”,“長大了”“堅強了”,與鴨子一起成長起來。

2、文中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是(渲染孤獨的氣氛,造就堅強的性格)。

(二)、説話訓練

每個人都在不斷成長,通過生活中一些小事,懂得關心別人,熱愛勞動,懂得某種道理等。請以“我長大了”為題談談自己成長的經歷。

十一、送幾句名言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 巴爾扎克

好的木材並不在順境中生長;風越強,樹越壯。

——馬里歐特

在寒冷中顫抖過的人倍覺太陽的温暖,經歷過各種人生煩惱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貴。

—— 懷特曼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瞭解小説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2.標題的含義。

教學建議:

1.在自讀中學會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讀中逐步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

3.在研讀中聯繫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

4.教學方法可以小組討論、個人感悟為主。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提到“孤獨”二字,我們總會感到淒涼,酸苦,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該多好。可是小小少年總要長高,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我們而來。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孤獨的滋味。可以説孤獨隨時間而來,孤獨使生命更加燦爛。同學們,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説《孤獨之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默讀時注意在文中圈點勾畫出主要信息。

2.檢查預習字詞情況。

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嬉鬧、摻雜、給予、撩逗、凹地、膽怯

積累下列詞語:厚實、嬉鬧、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重點朗讀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誰讀得好。

(1)剛開始,杜小康想回家,父親則不肯,怕自己也會像兒子一樣突然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小木船趕着鴨子……杜雍和這才將船停下來”。

(2)到達蘆葦蕩後,父子感受不同,兒子“害怕”,父親也有些“慌張”,卻安慰自己的兒子。從“這才是真正的蘆蕩……並且遲遲不能入睡”。

(3)隨着時間的流逝,父子倆感到孤獨。從“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4)最惡劣的天氣中,杜小康經受了考驗。從“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最惡劣的天氣……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後那羣鴨的羽毛上……”

學生朗讀時,注意體會人物心中的孤獨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4.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______________故事,表達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的主題。

(學生只要説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2)本文雖是長篇小説的節選,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要求學生閲讀課文,理清小説的故事情節。

提示: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三、精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語言

1.學生再次閲讀課文,選取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段高聲朗讀,並説説為什麼寫得好。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的角度和歸納的方法。

2.學生提出探究討論的問題,四人小組討論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全班師生互動,鼓勵獨創性見解。

如:可以讓學生給課文換一個標題,並比較自己所擬的標題與原標題哪個好,為什麼。通過這一練習,進而讓學生理解課文標題的含義,並體會其妙處。

提示: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説,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羣,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入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如: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並説説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

提示:

(1)有關鴨羣的描寫: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關蘆葦蕩的描寫: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台。

如:默讀課文中有關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關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思考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

提示:

出發時:茫然,恐懼

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

安頓之後:感到孤獨

時間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後天晴:堅強。

總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獨生活中終於“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也可以給學生提供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描寫,讓學生根據課文情節先後的順序重新排列,或讓學生據此複述課文。

A想上學(我不去放鴨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

C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哇哇大哭起來……

D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説完就又走了。

F望着異鄉的天空……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G現在,佔據他心靈的全都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未知的。

H最大的敵人……它就是孤獨。

I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經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J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

K驚喜地發現鴨子下蛋了。

四、研讀課文,結合自己的體驗談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感受。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

2.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請你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師對學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適當給予點撥與提示。

五、課外作業

學習本文後,讓學生明白,人物和環境總是互相依存的。離開了環境,人物便沒有活動的天地,人物性格的發展便失去了依據。請結合自己的成長曆程,寫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環境描寫。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瞭解小説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説的故事情節。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二、細讀賞析

1、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並説説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

(1)有關鴨羣的描寫: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關蘆葦蕩的描寫: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台。

2、人物形象分析:

杜小康是一個______________人,根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體驗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感受。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

2、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請你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師對學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適當給予點撥與提示。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學會對精彩語句的品析,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2、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重點

理解課文主題,感受主人公的成長曆程。

體會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表現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難點

體會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表現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學法】

(一)教法:點撥法 情境教學法 延伸拓展法

(二)學法:圈點批註法 質疑探究法 體驗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生活體驗導入,進入故事情境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討論一個人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面臨的話題——孤獨。

請同學談談對孤獨感受。

二、默讀課文,感受孤獨之旅

1、按照小説的情節發展“離開油麻地——來到目的地蘆蕩——放鴨的日子——抗擊暴風雨,保護鴨羣——鴨子成大,下蛋”的順序複述故事。

要求:結合杜小康心理活動變化過程。

2、解題:孤獨之旅

“旅”,旅途、歷程

三、品讀語句,走進人物心靈,感受人物的成長曆程

(一)、上半場劇情——孤獨的杜小康

1、快速閲讀1——34段,找出體現杜小康巨大孤獨的句子,並做簡要分析。

教師示例: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

A、(2段)他站在船上,向後眺望,除了朦朦朧朧的樹煙,就什麼也沒有了。

正面描寫(動作),具體刻畫出杜小康離開故土依依不捨之情和無限惆悵與失落之感。

B、(13段)黃昏,船艙裏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裏的惟一的炊煙。它們在晚風中向水面飄去,然後又貼着水面,慢慢飄去。

環境描寫,渲染了空闊和荒蕪,表明人物失去了人文環境,烘托出杜小康內心巨大的孤獨。

預設:

鴨們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們才忽然覺得自己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了。它們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惟恐自己與這隻惟一的使它們感到還有依託的小船分開。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

杜小康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裏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

“我要回家……”

(教師過渡語:杜小康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他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羣,失去了人文環境,倍感寂寞;來到了“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和前途的渺茫,是自閉、消沉、絕望呢,還是勇敢地戰勝他呢?)

(二)、下半場劇情——感受杜小康的成長。

1、聽35—48錄音,你能否用一個或幾個關鍵詞來概括下半場劇情的內容?(堅強、勇敢、成大)試找出一處描寫加以分析。

預設:

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兒,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彷彿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裏,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即使這樣,臉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蘆葦葉割破了。他感到腳鑽心地疼痛,他顧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這是頭年的蘆葦舊茬兒戳破了他的腳。

杜小康的一隻腳板底,還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親的腳印裏,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後的那羣鴨的羽毛上……

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

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並且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深淺不一樣的藍羽、紫羽,在陽光下猶如軟緞一樣閃閃發光。(齊讀品味)

他驚喜地跑過去撿起,然後朝窩棚大叫:“蛋!爸!鴨蛋!鴨下蛋了!”(個讀品味)

杜雍和從兒子手中接過還有點温熱的蛋,嘴裏不住地説:“下蛋了,下蛋了……”(個讀品味,加以想象)

(教師重點抓住,環境描寫、細節描寫來引導分析)

(三)、質疑探究

古人説:“讀書貴在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你們有哪些疑問呢?我們一起來探討。

(四)、順勢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

學生討論:明確本文通過對杜小康因失學而不得已隨父親放鴨的孤獨之旅的記敍,表現了主人公在飽受精神寂寞和惡劣自然環境折磨的過程中一天天長大、堅強的心路歷程。

四、遷移拓展,塑造堅強自我

教師小結過渡:突然遭受家庭變故而失學的杜小康歷經恐懼茫然,在孤獨恐懼中磨練,磨練後的堅強,他長成了小小男子漢。人生之路,漫長而又艱辛,每個人都要“獨自走過”,尤其是現代化的今天,孤獨已經成為人類根本無法迴避的一種“人生狀態”。“面對孤獨”,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種必然。請同學們結合杜小康的成長經歷對謝鑫炎同學説幾句心裏話。

(朗讀謝鑫炎的作文《秋日懷想》,同學們課堂練習)

五、課堂小結

引導同學閲讀小説分析人物的方法和課文給我們的人生啟示這兩個方面了小結

六、作業設計

1、課後閲讀小説《草房子》或觀看電影《草房子》

曹文軒,1954年生於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説《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患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説《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年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2、寫一段環境描寫來烘托自己的心理(沮喪;痛苦;孤獨;愉快;激動;寧靜閒適等)。

七、贈言:

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巴爾扎克【法】

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 ——赫胥黎【英】

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 ——紀伯倫【黎】

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 ——歌德【德】

【板書設計】

一片茫然

感到害怕

杜小康 孤獨之旅 注滿了孤獨——不再恐慌

長大了,堅強了

成熟了,小男子漢

正面描寫(動作、語言、心理…) 側面烘托(環境——水面、蘆葦、鴨羣、天空…)

鴨羣(象徵)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9

【指導思想】

1、知識與能力:

理解小説以其鮮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以及廣闊的自然風景和社會場景。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閲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快速瀏覽的方法,把握課文梗概;運用小説的人物、民用工業節和環境三要素梳理要點;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寫對渲染氣氛、抒發感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體會課文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

本文課堂教學兩課時。

一、導讀──整體感知

1、你有過孤獨的體驗嗎?請用簡潔的語言敍説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樂,有痛苦。有的人在歡樂幸福中成長,有的人在孤獨艱辛中成長。讓我們把眼光投向課文《孤獨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長的一段經歷吧。

2、閲讀課文,感知內容、(小説的三要素)

A、快速默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要求學生:

──標出生字新詞,查閲工具書注音釋義。

──抓住要點概括杜小康的放鴨經歷。

──引導學生評價、補充同學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師小結:

──評價學生概述的得與失。

──歸結概述課文的要求:抓住要點,突出重點;語言簡潔,敍述清楚。

二、導思──理解探究

3、分析故事情節:再讀課文(默讀),列出故事情節提綱,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要求

學生:

A、速讀之後列出情節提綱;

B、合作交流、修改提綱,教師巡視指導;

C、篩選較為成功的提綱在全班交流,將選出的提綱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學觀摹、評價,修改;

D、分辨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以屏幕上修改後的情節提綱為線索,在課文中找出根據進行探討)。

明確:抓住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心理的發展進行指導性總結。

強調:故事情節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離家隨父野外放鴨的行程生活及定點生活所經歷的艱辛與孤獨的具體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長過程中生活艱辛、精神孤獨的人生旅程。閲讀小説,首先應該掌握故事情節。

4、分析人物形象:

學生思考:

──課文中主要人物是誰?找出表現杜小康生活艱苦、精神孤獨的語句,探討。

──杜小康經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難?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麼?

──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明確:突出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生活情況及其心理變化過程,引導學生加深對主要人物飽經生活磨難而逐漸“長大”的成長經歷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於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5、欣賞景物描寫句段,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學生活動:

A、勾畫出課文中景物描寫句段。

──自然景色的描寫;

蘆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風雨: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杜小康在暴風雨中博鬥,表現了成人般的堅強與勇氣。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

──鴨羣活動情景的描寫。

“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天地空曠,在杜小康聽來這叫聲顯得無比寂寞;

“將主的小船團團圍住”──鴨子的恐懼感受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鴨子“覺得自已已成了無農技漂游者”──是杜小康的心量寫照。

B、讀景物描寫句段,欣賞描寫語言和描寫技法。

C、探討景物描寫的作用。(一邊自由朗讀句段,一邊欣賞與之相關的屏幕畫面,文字、畫面結合,引發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體會杜小康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內心活動,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環境中的孤獨情感,從而探究景物描寫的作用。)

D、回憶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如魯迅的《雪》、高爾基的《海燕》、紀伯倫的《組歌》等,區別本文景物描寫與詩歌散文中景物描寫的異同,讓學生領會小説中的景物描寫除渲染氣氛、抒發感情外,還可以推動情節發展。

明確:小説中的景物是為了把人物擺到特定的景物環境中去展現豐富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課文中的景物描寫與杜小康的成長旅程有着直接的關係。

6、探討課文的藝術特色,欣賞課文的寫作技巧:

A、教師提示:文章的寫作特點可以從文章的構思,文章的選材剪裁,文章的表達方式,文章的語言等方面去思考。

B、要求學生:

快速瀏覽課文,説説你對課文寫作方面最欣賞的一兩個方面,教師板書學生口述要點,引導學生羣體評價研討。

老師補充寫作特點,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根據品味欣賞。

明確:不同的同學,由於各自的生活經歷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欣賞角度不同,導致對課文某些問題的理解不同,這是正常現象。但是,隨着閲讀量的不斷增加,,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就能共同發現一篇文章的閃光點。

7、歸納全文,質疑問難,切磋砥礪:孤獨的含義是什?

明確:杜小康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隨父親去放鴨,離開的社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抽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杜小康來到陌生的地方,感到一種恐懼,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二是對前途的恐懼。

三、導用──鞏固運用

8、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想像思維能力:觀察生活中某位有個性的人,瞭解他的成長曆程,虛構一個小故事或寫一篇小小説,在班上交流。

9、語文作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