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合集4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4W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後所制定的書面計劃。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合集4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角度:藉助多角度運筆方式,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主要教學步驟:

1、速讀課文,要求學生把握登山隊員突擊主峯的主要經過。

2、跳度課文,要求學生選讀最能表現登山對員集體主義觀念和獻身精神的語句。

3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相關寫作活動。

寫讀訓練實施過程:

1、引導學生分別從情節

詳略

寫景等角度,快速瀏覽課文。

2按教學要求,教師提出如下寫作題目,讓學生討論:

A寫內容提要,概述登山隊員登上地球之顛的經過

B寫心得體會,談談自己對劉連滿等隊員精神品質的感想;

C改寫課文片斷,用劉連滿的口吻敍述他這天的登山經歷;

D仿照文中的寫景語句,寫幾句描寫晨光或夜色的話。

3學生從上述題目中選取一個進行寫作。

4、先小組後全班進行交流。

5、學生推薦課文精彩片斷,供全班齊讀品味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給4個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2、能正確用字,減少別字。

3、知道一詞多義現象,並能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判別詞義。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寫成“非……不可”的雙重否定句式。

5、能把句子中殘缺的部分補充完整。

6、能用摘錄法概括一段話的大意。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改寫句子,用摘錄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難點: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確定詞義。

教具: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揭題,整體感知。

二、指導第一題。

1、讀準每個字的兩種讀音。

2、口頭組詞交流。

3、比較歸納,掌握規律。

di:箭靶的中心 she:多用於長條形的東西斷了

的 折

di:真實、實在 zhe:一般常用於東西弄斷或彎曲

san:由聚集而分散 juan:把東西彎轉裹成圓筒形或圓筒形的東西

散 卷

san:沒有約束或零碎不集中 juan:常指卷子

4、書面組詞。

三、指導第二題。

1、自由書空,想想每個字容易寫錯的地方。

2、指名逐一板演,強調易錯處。

3、認真抄寫。

四、指導第三題。

1、學生自改別字。

2、交流,訂正。

3、比較組詞,加深印象。

五、指導第四題。

1、自己讀句子,想想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有什麼不同。

2、交流討論。

驕傲:(1)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2)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生氣:(1)因為不合心意而不愉快。(2)生命力,活力。

自然:(1)不勉強,不呆板。(2)表示理所當然。

3、小結:有些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據語言環境正確理解。

第2課時

一、引入。

二、指導第五題。

1、分析例句。

(1)自由讀,想想兩句話的意思。

(2)比較異同。兩句話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表達的句式不同,原句的“一定”換上“非……不可”,在語氣上更肯定。

2、試改第1句。交流。

3、獨立練習第2句。

三、指導第六題。

1、回憶一個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哪幾部分。

2、判斷每句話缺少了什麼。

3、補充缺少部分,注意加上標點。

4、交流糾錯。

四、指導第七題。

1、自由讀,思考這段話主要寫了什麼。

2、想想:概括這段大意,可以用什麼方法?為什麼?(用摘錄法,因為有概括性的句字)。

3、劃出概括性的句子並加以整理摘錄。

五、課堂小結,完成練習。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概述

《 秋天》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純淨的詩篇。在這首詩中,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複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畫面清靜,悠遠,朦朧。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 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本詩語言流暢、優美,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是一種藝術享受。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目標:初步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做到熟能成誦。感知課文內容,能説出文中描繪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徵的景物。

2.過程與方法目標: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過描繪畫面、品味語言、仿寫詩歌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秋天,讚美秋天,熱愛秋天,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揣摩詩歌的清麗意象和準確生動的語言。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鎮中學,學生對 學習語文較感興趣,但學生大都來自農村,語感較差,語文素質參差不齊。

2、通過平時的觀察、瞭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級兩班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語言詞彙,具有初步朗讀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學生具體的學習寫景的抒情詩歌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朗讀全詩。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創設情境、以讀促悟、先扶後放、“雙主”教學法。創設有利 於調動學生情感的多媒體情境,在大量的語文“讀”的實踐中,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探究性教學活動。

2、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方法

本節課信息技術成為創設情境、描繪圖畫、品味語言的工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信息,從而徹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工具。

3、根據教學本課的實際情況,我選擇以下的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聯想想像法。 (3)比較閲讀法。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課前教師下載製作多媒體課件,在多媒體教室裏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2、教學媒體選擇分析表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人新課

1、媒體播放美麗的秋景圖畫。

2、導語: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但是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悦。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 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3、媒體出示作者照片及簡介: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配樂範讀音頻。學生勾畫字詞並感知語言節奏。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2、學生試着配樂朗讀。要求讀出感情。

3、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學生輕聲的自由朗讀。請學生注意朗讀的語速、節奏、停頓等。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加以評價,並正音

4、學生齊讀全詩。。

5.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那麼這首詩是悲秋的還是喜秋的呢?

(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後,形成了一定的能力,這種能力如果能被他們自己清晰地意識到,就能進一步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 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出示思考題:

a.為什麼説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2、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討論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 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讚美的感情。

3、、圖畫描繪:出示詩歌所描繪的三幅圖景的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説説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b、展示課件圖片,學生根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畫面。

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裏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悦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着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着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着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着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載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 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悦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裏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4、研讀賞析,品味語言

a.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由遠及近的順序。

b.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並説説你的感受。(播放課件)

例:優美語句賞析,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嗎?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閒的心情。

5、互動釋疑:學生提問,小組全班相互解決

(四)教師小結,課外拓展

1、教師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閒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閒、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①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比較閲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體現素質教育要求,把評價的側重點放在學生的課堂表現上,圍繞學生主動學習及課堂的表現來進行形成性評價;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評價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便於掌握和應用。本節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評價內容:課堂表現評價、學習效果評價

2.評價方式: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表現給予肯定,也是一種自信心的表露。

小組評價:是指小組間的互相評價,具有促進小組合作的作用。

教師評價:這裏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以及小組完成的作品進行一個全面的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八、幫助和總結

説明教師以何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設計相應的不同幫助和指導,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給予不同的幫助。

在學習結束後,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簡要總結。可以佈置一些思考或練習題以強化學習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或補充的鏈接鼓勵學生超越這門課,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領域。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

⑴學會本課出現的生字、結合上下文理解新詞。

⑵理解重點句

①“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②“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

③“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2、能力訓練點:

⑴培養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⑶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瞭解窮人的美好心靈,向學生進行關心他人、奉獻愛心的教學。

4、美育滲透點:

體會窮人夫婦的心靈之美。

【學法引導】

1、教師教法: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感情朗讀,激發學生情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學生學法:

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感情朗讀課文。展開想象,以昇華情感。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難點:

⑴分析掌握桑娜內心的矛盾,體會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點。

⑵展開想象,續編《窮人》這個故事是難點。

2、疑點:

體現桑娜內心矛盾的重點語句。

3、解決辦法:

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活動設計:

啟發,談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教師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讀課文。

2、學生活動設計:

⑴自讀自悟,勾畫重點詞句,質疑問難。

⑵小組討論重點問題。

⑶感情朗讀課文,表現主人公心靈美好。

⑷續編《窮人》這個故事。

 【教具準備】

自制Flash課件、Internet網絡、提供學生上網帳號。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紹課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學課文: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誰?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呢?用一、二句話説一説。

預設: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桑娜和她的丈夫雖然日子過得極其艱難,但仍然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這樣一件事。

二、深入課文,讀中悟情

師:請自由朗讀課文的1~7自然段,看看從課文的字裏行間我們都會有哪些感受?

1、學生自由讀課文,寫感受、找問題。

2、師巡視,並於個別學生交流。

預設:感受:貧窮、勤勞、辛苦(危險)。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朗讀有關環境描寫的句子和桑娜為丈夫擔驚受怕的句子。

師小結。

三、讀悟結合,感受美德

雖然他們的日子過得極其艱難,但還是毅然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難道他們沒有想到今後的生活嗎?

1、師:你從哪裏體會到的,快速默讀課文,用曲線畫下來。

2、生討論、交流。

3、指名讀課文,師相機作朗讀點撥。

4、誰來説説你認為桑娜和漁夫是一個怎樣的人?

5、學生交流。

四、總結昇華

1、小結全文。

2、總結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