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課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95W

【教學目標】

課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設計

1、學習查找資料和分析討論的方法;

2、瞭解文中説辭的魅力,增加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對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學難點】

《左傳》的語言特點。

【教學設想】

由於學習文言文要付出比現代文更多的認識努力,因此通常學生們對文言文大都敬而遠之。我做過的課堂小調查顯示,多數高一新生都不大瞭解所學文言文的內涵,不瞭解那些隱藏在陌生語言下面的更深層次的人類的智慧,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帶進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説辭語言十分精彩,只有讓同學們也意識到這一點,才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改變對文言文的看法。

《燭》的故事背景對學生們來説非常陌生,要想讓他們瞭解燭之武的大智大勇首先得讓他們理解鄭國所處的危難。可以讓學生親自查找資料,總結收集方法,尤其要學會利用信息化數字圖書館,使他們的自讀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被各個學科在課堂上廣為應用,然而如何操作才更有效率,是老師們更應該考慮的問題。本課希望加強教師在其中的點撥作用,在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的時候在投影幕(或黑板)上給予過程指導。

語文課堂應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因此課尾設計的拓展延伸和課堂練習應讓學生樂於探討並且有話可説。

電腦投影的內容不應該是板書的替代品,圍繞教學設計的課件也應該體現出現代信息技術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教學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學用具】

CAI(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自古以來,英雄在人們的心目中總是佔有重要位置,他們或為民排憂,或為國解難,他們或平凡,或偉大,他們有的不為人知,有的永載史冊。

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燭之武何能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就解除了秦晉兩國對鄭國的圍困?這裏面有着怎樣的大智大勇,讓我們共同探討!

(互動設計1: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曹劌論戰》以喚起對《左傳》特點的回憶,再結合課文註釋①及文後補白所選《中國文學答問總彙》中對《左傳》的介紹,説説我所知道的《左傳》。)

教師補充點撥: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贍完整的編年史,也是優秀的散文典範。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它被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據《漢書》所記,始於漢哀帝時的劉歆。按儒家經學傳統,先師所言為經,後師所言為傳,以傳解經,為漢代官學通例。此書被認定為解《春秋》之傳,便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實際上,此書乃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編年體史書,不能説它是依經作傳,但其記事之詳贍多有助於説明《春秋》。因此,也不能説它與《春秋》毫無關係。

《左傳》相傳也是春秋時左丘明所作,但歷來對此多有異説。現在看來,《左傳》作者實難確指。它與《國語》一樣,並非成於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傳》為名,或與左氏有某種關係。説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於左丘明的傳誦,大概是比較可信的。

《左傳》記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終於魯哀公27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它大約成書於戰國初,與《國語》之成書同時或稍後。二書在思想傾向上也基本一致。不過,《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突出。

《左傳》中記寫了眾多的歷史人物,據不完全統計,約在一千四百人左右。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土、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説客、祝史、良醫、商賈、娼優,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勇等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蹟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雲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解説:此為引導學生走近《左傳》,力求對《左傳》有一個較全面的瞭解。)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2:

瞭解相關背景:

投影秦、晉、鄭三國地理形勢圖,以便對照講解。

補充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幾點史料: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齊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愛生的原因有兩點。其一,鄭國曾兩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後鄭國雖然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動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攻趙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互動設計3:

整體把握:

指導學生初讀課文後,思考:

1、文章所述何事?

點撥:這篇文章記敍了秦、晉聯合圍攻鄭國時的一個故事。鄭國被兩大強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説服秦伯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説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晉的聯盟。秦伯不但不再圍鄭,還與鄭人盟,派兵戍之。晉國迫於壓力,也不得不撤兵,鄭國亡國的危機消除了。

2、事中涉及哪些人,請初步扼要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指名幾位學生回答:

點撥: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國難當頭,他深明大義,以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隻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子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説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説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瞭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於自責者。當鄭國處於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動之以情;接着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曉之以理,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於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互動設計4:

理清思路:

1、學生齊讀文章

正音正字:

貳 函 汜 縋 佚 闕 逢孫 杞子

2、用四字短語概括各段要意

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點撥: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説退秦師。

第4段:迫晉退兵。

三、拓展延伸

如何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這則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根據上一節內容設計導語。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1:

歸納文言知識:

1、古今異義詞

2、一詞多義

3、詞類活用

4、特殊句式

互動設計2:

質疑、問難、深化理解:

讓學生思考提問,師生共同解決。

1、找出本文中前後照應的地方。

點撥:文章開頭兩句話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暗示了事件的背景,這就為全文的發展作了鋪墊。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他們之間並不是無隙可乘,因為秦鄭無根本利害衝突,這就容易使人理解:燭之武所以能夠説服秦君並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開頭的預示而展開的。燭之武説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後也不得不撤退,正是這一暗示的結果。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有頭有尾,結構嚴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圓滿。

2、燭之武在説服秦國國君退兵時,為什麼要提起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這段秦晉交往的舊事?

點撥:燭之武提起的這段往事是這樣的:晉惠公想借助秦國的力量回國為君,便許諾秦穆公,事成之後,把焦、瑕兩座城池獻給秦穆公,作為出兵援助的報酬。當晉惠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並當上國君後。就拒不承認當初的許諾了。現在燭之武對秦穆公本人提起這段往事,看上去是想通過讓秦穆公想起不愉快的往事來離間秦晉關係,其實這其中還包含着一層類比説理:當年您被晉國國君的虛假許諾所騙,為他出了力卻一無所獲;如今您又和晉國國君聯合起來圍鄭,您恐怕還會上當,在滅鄭以後一無所獲。燭之武不是用攻擊和謾罵晉的方式來離間秦晉聯盟──真這樣做恐怕一點作用也不起,而是通過列舉事實以及隱含在事實中類比的道理來説服秦穆公,正因為如此,才能使秦伯説,與鄭人盟。

3、一張一弛是本文情節設置的一大特點,請你結合情節詳細説一説。(指名學生回答)

點撥:《燭之武退秦師》雖然是一篇説理性的文章,但它寫得波瀾起伏,毫不呆板。當鄭國處於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説服秦君,沒想到引起了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生了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也增添了情節的戲劇性。燭之武在遊説秦君的時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於秦無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説: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為緩衝;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説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秦國單獨退兵之後,子犯發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係一下子轉而緊張起來。最後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風波,終於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緊扣讀者的心絃,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4、請你評價燭之武説辭的藝術性。

點撥: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係,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過去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這就使秦君不能不聽從他的説辭。燭之武鬥爭策略的巧妙還表現在,他奉命去遊説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而他在説辭裏表現的是處處為秦國着想,處處替秦國説話,這就更使秦君易於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説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説了五層意思,説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於秦無益,説到秦、晉歷史關係,説到晉國滅鄭之後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説服力。

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拓展延伸

互動設計6:

拓展:

1、文言文閲讀中造成語言障礙的是實詞,而不是虛詞。而實詞又具有多義性。據此,判斷詞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分析義項:

在分析義項的過程中,可以查閲一些工具書,如《辭海》《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把一個詞的全部義項排列出來,確定其本義和引申義及其內部聯繫,力求全面系統地把握詞義。

選擇義項:

詞不離句。在選擇義項的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加以選用。實詞的意義雖然是多樣的,但每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其意義卻是惟一的。

2、正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並正確進行分析評價,就要掌握評價文意的方法和技巧。這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⑴ 瞭解文章的歷史背景,這對準確地理解、分析和評價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⑵ 瞭解作者生平及概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作品的思想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⑶ 從內容到結構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對記敍性的文章,要重點搞清人物、事件,前因與後果,記敍與議論;對議論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觀點,正確理解觀點與材料的關係。

⑷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義。

如此,我們才能正確把握文意,並準確進行分析評價。

延伸:

這篇文章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利用秦、晉矛盾,説退秦國圍鄭之師,瓦解秦、晉聯盟,保住了鄭國的歷史事實。

《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於突出事物的重要環節,善於用簡潔的語句寫出複雜紛繁的過程。《左傳》對戰爭的描寫尤為出色,它注意從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寫出戰爭的性質和起因,並由此在開始便預示出戰事的勝負。在敍述交戰過程時則詳略有致,曲折生動,形象逼真。《左傳》還善於用精煉的筆墨刻畫出人物的細緻動作和內心活動,使人物躍然紙上。《左傳》中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這些對後代的文學,特別是對敍事、議論的文學影響甚大。

本文中燭之武的話雖説是外交辭令,但説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複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四、課堂訓練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用些時間在學習上,因而視網絡為洪水猛獸。對父母説一段話,力求改變他們對上網的態度。

第三課時

一、激趣導入

略。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1:

有關資料介紹: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裏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採納了大臣呂省、郤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2、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予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於晉一事。

3、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鹹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的餘波。

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那麼,請問:

互動設計2:

課文哪些語句最能顯示燭之武高超的遊説藝術?你能否透過語言表述探討其深刻底藴?

點撥:文章第2段對秦伯的説辭最具説服力。

⑴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單刀直入,先言鄭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立場上,替對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縮短了二者的距離,可謂出言不凡!

⑵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再言亡鄭無益。

⑶ 鄰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鄭有害。

⑷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繼言舍鄭有益於秦。

⑸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縱觀歷史,歷數晉國言而無信。

⑹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展望未來,預言晉將闕秦。

⑺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擺事實,講道理,提請秦伯定奪。最終使秦伯説,與鄭人盟,解了鄭圍。

點撥:這種點評式賞析,可使學生認識燭之武高妙的勸説藝術:一是援古例今。有歷史的回顧,有現實的分析;二是善於作比,本意是為保全鄭國,言語上處處為秦國打算。從反面強調亡鄭結果,只能使鄰厚君薄;從正面陳説保全了鄭國,對秦不僅無害,反而利秦,便於取晉。三是語言得體。本是求人,卻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範。可謂有理有利有節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遊説使命。

互動設計3:課文選取哪些內容完成了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點撥:文章雖短,在人物塑造上卻頗具匠心。文章第1段寫國難當頭,燭之武不顧年邁體衰,願受君命,出使秦營,危難之際,突出一個義字。夜縋而出,寥寥四字,用語簡潔,內涵豐富,有場景,有動作,便將垂垂老矣的燭之武形象躍然紙上,真真切切突出一個勇字。至於面見秦君,一番慷慨陳辭,言簡意賅,實實在在體現一個智字。──大義大勇大智。《左傳》善於通過人物語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互動設計4:

難詞點撥:

⑴ 辨析下面兩組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板書:

1、A、既東封鄭( )

B、又欲肆其西封( )

2、A、越國以鄙遠( )

B、蜀之鄙有二僧( )

點撥:此題着重考查實詞理解。第1組封,會意字,從土從寸,表示帝王向諸侯分封土地。本義封賜。如蘇洵《六國論》: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還可引申作名詞,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句用做名詞,即當疆界解。A句封作意動詞,以為疆界的意思。第2組鄙,形聲字,從邑,表示它是地域區劃的名稱,啚聲。按周制,都城的近郊叫鄉,遠處叫遂。鄙是遂所屬的一級居民單位,也泛指邊遠地區或農村。如彭端淑《為學》:蜀之鄙有二僧。B句鄙作名詞講,A句鄙屬詞類活用,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把偏遠的地方當做邊邑。

⑵ 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板書:

1、許之( )

2、是寡人之過也( )

3、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

4、何厭之有( )

5、輟耕之壟上( )

點撥:此題着重考查虛詞之的用法。

答案依次為:

1、代詞,他(指鄭文公);

2、助詞,的;

3、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化句子為主謂短語,作句子的某個成分。此句之所在短語,作全句主語;

4、助詞,作用是將賓語提前,即有何厭;

5、動詞,往,到。

互動設計5:

讀《燭之武退秦師》,往往聚焦於燭之武的表演,對佚之狐其人,我們很少關注。因為在文中,他只有一句話,比起燭之武來,似乎太不顯眼其實只要深入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對之狐實在不能小看。

點撥:且不説國難當頭主動獻策的主人翁精神,先重點分析一下他的那句話。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短短的一句話,包含着三個十分重要的選擇,從這三個選,可以看出他超常的智慧和遠見卓識。

秦、晉兵臨城下,國危矣,足他對形勢的清醒判斷。面對秦、晉虎狼之師,鄭要以武力抗衡,無異以卵擊石;閉城不出,只是坐以待斃;惟一正確的選擇是外交斡旋。佚之狐建議派燭之武去見秦君,是一種積極的外交努。師必退,他對這種外交努力的結果十分樂觀。按一般人看來,當時的情形鄭必滅無疑。佚之狐所以有以上的選擇和判斷,源自於他對秦、晉圍鄭目的,秦、晉之間的矛盾、利害衝突,以及秦、晉二君的為人的深刻而獨到的分析。

其二,對出使者的選擇。危難之中,國家存亡繫於出使一身,而燭之武當時不受重用,且才美不外見。這一點,從他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抱怨中可看出。選擇一個不受用且沒有多少才幹顯現的人擔此重任,足見佚之狐的膽識和眼光。從後來燭之武的所作所為及其效果來看,佚之狐的選擇是多麼英明。

特別閃耀智慧光輝的是對遊説對象的選擇──秦伯而非晉侯。這一選擇,至少顯現出佚之狐三方面過人的分析和判斷。第一,此次圍鄭的直接理由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都是鄭與晉的瓜葛,與秦國直接衝突不大。當然秦國也想稱霸,但要跨過晉國去攻佔鄭國(越國以鄙遠),也不是十分合算的略考慮,所以攻佔鄭國,真正受益的是晉而非秦。由此可知,挑起事端的主導者是晉而非秦。第二,秦、晉聯盟並非鐵板一塊。如上所述,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是晉而非秦,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秦伯聯盟的決心;加上秦晉昔日交往的教訓,朝濟而夕設版焉,更足以讓秦伯引兵而還。話説回來,即便秦伯撤兵,如果晉侯目光短淺,一意孤行,以晉國的實力,滅掉鄭國也不不可能的。從這個層面來思考,燭之武遊説的成功與否,還不在於秦伯是否撤兵,而在於秦伯撤兵以後,晉侯是否亦去之。事實上,秦伯乃還,晉侯亦去之,一切都在佚之狐的度量之內。文章最後一段晉侯所言不仁不知不武,正面反映了晉侯為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側面也反映了佚之狐的高瞻遠矚。其實換一個角度,文章的絕大部分內容都可以讀出佚之狐的卓爾不凡。

互動設計6:對佚之狐的認識,為我們教學本文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設問:佚之狐的話包含哪三方面的選擇?文中哪些內容説明他的選擇英明正確?

再設問:

⑴ 燭之武的推辭能反證佚之狐的英明嗎?為什麼?

⑵ 從地緣和歷史看,秦晉關係如何?

⑶ 最後一段晉侯的話,與燭之武有無關係?為什麼?

總結:國與國的鬥爭,大都集中表現為國力與人才的較量從鄭國轉危為安的史實更能看出人才對國家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佚之狐乃一隻狐──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曾慶培

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現並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

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傑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正是因為這樣,我才對此人產生懷疑。

秦晉大軍壓境,烏雲籠罩着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販夫走卒,倡優乞丐,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國民心頭,肯定猶如壓上了一塊巨石,恨不能馬上飛往前線。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為國紓難,理所當然。毋庸置疑,身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應該是苦苦地思謀過退敵之策,否則,不會有師必退的論斷。戰爭的風雲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燭之武的英雄虎膽及超人智慧而消弭於無形,干戈化為玉帛。作為毫無疑義的功臣──燭之武,一開始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同。緊接着,有一種聲音大了起來,那就是對佚之狐的讚美!甚至有人對他大抱不平!我總覺得有些不對味。在這場保家衞國的戰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樣的一個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國難當頭胸無一計甚至叛國投敵的庸碌鄙俗之輩同日而語,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萬倍!然而,他儼然一個超人,這場波詭雲譎的戰事,彷彿一場戲,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導演,雖然他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但事態的發展和結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預料之中。請注意,我不是在讚揚他。

誰都明白,一開始,燭之武是不願上陣的,這一點也應該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為此事就已經推託過,在次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薦佚之狐給鄭伯),還有誰比他更瞭解燭之武呢?倘若燭之武始終不願上陣,確也無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歎,我們便會覺得以位卑未敢忘憂國之類的道理來要求他甚至譴責他,都是十分可笑的,關鍵時刻肉食者幹什麼去了?最讓人不解的莫過於佚之狐,他的能力應該不在燭之武之下(這從叔蹇一開始就力薦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幾十年來,燭之武一直擔任着鄭國的圉馬(相當於弼馬温)這樣一個卑賤到極點的職務,燭之武能辦到的佚之狐豈會辦不到?可是他為什麼要力薦燭之武而不自告奮勇去見秦君?仔細想來,原因無怪乎三條:一是擔心自己一走,國君身邊再無能人輔佐;二是擔心此去枉費心機無功而返貽笑天下;三是擔心此去吉凶難料而且難保不會出現閃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

正是因為這樣,我才對此人產生懷疑。

秦晉大軍壓境,烏雲籠罩着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販夫走卒,倡優乞丐,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國民心頭,肯定猶如壓上了一塊巨石,恨不能馬上飛往前線。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為國紓難,理所當然。毋庸置疑,身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應該是苦苦地思謀過退敵之策,否則,不會有師必退的論斷。戰爭的風雲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燭之武的英雄虎膽及超人智慧而消弭於無形,干戈化為玉帛。作為毫無疑義的功臣──燭之武,一開始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同。緊接着,有一種聲音大了起來,那就是對佚之狐的讚美!甚至有人對他大抱不平!我總覺得有些不對味。在這場保家衞國的戰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樣的一個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國難當頭胸無一計甚至叛國投敵的庸碌鄙俗之輩同日而語,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萬倍!然而,他儼然一個超人,這場波詭雲譎的戰事,彷彿一場戲,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導演,雖然他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但事態的發展和結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預料之中。請注意,我不是在讚揚他。

誰都明白,一開始,燭之武是不願上陣的,這一點也應該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為此事就已經推託過,在次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薦佚之狐給鄭伯),還有誰比他更瞭解燭之武呢?倘若燭之武始終不願上陣,確也無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歎,我們便會覺得以位卑未敢忘憂國之類的道理來要求他甚至譴責他,都是十分可笑的,關鍵時刻肉食者幹什麼去了?最讓人不解的莫過於佚之狐,他的能力應該不在燭之武之下(這從叔蹇一開始就力薦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幾十年來,燭之武一直擔任着鄭國的圉馬(相當於弼馬温)這樣一個卑賤到極點的職務,燭之武能辦到的佚之狐豈會辦不到?可是他為什麼要力薦燭之武而不自告奮勇去見秦君?仔細想來,原因無怪乎三條:一是擔心自己一走,國君身邊再無能人輔佐;二是擔心此去枉費心機無功而返貽笑天下;三是擔心此去吉凶難料而且難保不會出現閃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

正是因為這樣,我才對此人產生懷疑。

秦晉大軍壓境,烏雲籠罩着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販夫走卒,倡優乞丐,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國民心頭,肯定猶如壓上了一塊巨石,恨不能馬上飛往前線。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為國紓難,理所當然。毋庸置疑,身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應該是苦苦地思謀過退敵之策,否則,不會有師必退的論斷。戰爭的風雲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燭之武的英雄虎膽及超人智慧而消弭於無形,干戈化為玉帛。作為毫無疑義的功臣──燭之武,一開始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同。緊接着,有一種聲音大了起來,那就是對佚之狐的讚美!甚至有人對他大抱不平!我總覺得有些不對味。在這場保家衞國的戰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樣的一個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國難當頭胸無一計甚至叛國投敵的庸碌鄙俗之輩同日而語,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萬倍!然而,他儼然一個超人,這場波詭雲譎的戰事,彷彿一場戲,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導演,雖然他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但事態的發展和結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預料之中。請注意,我不是在讚揚他。

誰都明白,一開始,燭之武是不願上陣的,這一點也應該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為此事就已經推託過,在次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薦佚之狐給鄭伯),還有誰比他更瞭解燭之武呢?倘若燭之武始終不願上陣,確也無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歎,我們便會覺得以位卑未敢忘憂國之類的道理來要求他甚至譴責他,都是十分可笑的,關鍵時刻肉食者幹什麼去了?最讓人不解的莫過於佚之狐,他的能力應該不在燭之武之下(這從叔蹇一開始就力薦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幾十年來,燭之武一直擔任着鄭國的圉馬(相當於弼馬温)這樣一個卑賤到極點的職務,燭之武能辦到的佚之狐豈會辦不到?可是他為什麼要力薦燭之武而不自告奮勇去見秦君?仔細想來,原因無怪乎三條:一是擔心自己一走,國君身邊再無能人輔佐;二是擔心此去枉費心機無功而返貽笑天下;三是擔心此去吉凶難料而且難保不會出現閃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

如果是後面兩條,那麼此人存在着嚴重的人格缺失就是毫無疑問的事,因此,我寧願相信是第一條。可是,鄭伯似乎不是一個親小人,遠賢臣的昏聵之君,從他同燭之武的談話中不難看出他那種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禮賢下士,誠懇待人。以這樣一位賢明的國君為中心的偌大朝廷上不可能只有佚之狐一個能人吧?倘若鄭伯的周圍真的只有佚之狐一個能人再無別的可用之材,那麼問題難道不是出在佚之狐輩身上?他們盡到了舉賢薦能的職責嗎?顯然沒有。那麼他們是不是因為疾賢妒能一直在壓制人才?從文中不難看出佚之狐就是鄭伯最信任的人之一!如果一個國家的重臣眼睜睜看着一個傑出的人才在野外一天天衰老、萎縮而不向君主力薦,你能説他是一位良臣嗎?

燭之武是不是一個人才?他的那番牢騷包含了多少辛酸啊!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是的,風華正茂,渴望一展才華建功立業的時候,沒有人想到他,就在秦晉大軍壓境之前,還有最後機會可以享受暮年生活的時候,又何嘗有人想到過他!而當鄭國黑雲壓城將要天塌地陷的時候,有人想到了他,想到了他的人是瞭解他猶如瞭解自己的佚之狐,想到他是因為需要他深入虎穴以使自己能夠脱身!作為一國之君的鄭伯,確實也該檢討自己的遺賢野外,我們應該譴責他過於信任身邊的大臣,以致耳塞目盲;但,對他,我們也無法再苛求:他怎能衝出老謀深算圓滑世故如佚之狐輩的封鎖?

這不能不讓我想起大型搞笑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劇中的昏君乾隆,一有棘手之事,和王申便連忙舉薦自己的對頭紀曉嵐,然後還要得意地衝紀曉嵐幸災樂禍的一笑,分明是在説:怎麼樣,這回死定了吧?弄得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聰明絕頂的紀曉嵐是進亦憂,退亦憂。

這一招俗稱為踢皮球,説重一點叫借刀殺人。

由此看來,佚之狐堪稱一位踢皮球大師了,在為人上,説他是一隻老狐狸想來也不過分吧?

《曲禮篇》中無母狗

鄭板橋五十歲時初到山東範縣任知縣。有一天,他微服下鄉查學。當他路過一個集鎮的私塾時,聽到裏面一位先生正在教學生讀《禮記》中的《曲禮》一篇。只聽這個先生念道:臨財母苟得,臨難母苟生。鄭板橋越聽越糊塗,轉念一想,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原來那先生將其中兩個毋字都念作母字。

再見那先生,本來正搖頭晃腦地念得起勁,冷不防被這個不速之客哈哈大笑打斷了,心裏很生氣,大聲責問道:你這過路人,我教的書有什麼好笑的?

鄭板橋笑得眼含淚花説:你教錯了,那字不念母,而應該唸作毋(wù)!

不想那先生被當眾指出錯誤,弄得人前出醜,不覺滿面通紅,強辯道:不錯的,不錯的,書上明明寫的是母!隨後惱羞成怒地説:你,你,你是何人?敢來教訓於我?真是豈有此理!

鄭板橋見他如此執拗,不禁臉一沉,嚴肅地説:你為人師表,知錯不改,誤人子弟,從今天起,你就不用教書了。説着從衣襟裏取出一方印信。那私塾先生仔細一瞧,原來是本縣新任知縣鄭板橋,不由得面紅耳赤,慌忙打躬作揖道:請大人息怒,小可有眼不識泰山,實在該死,請縣太爺寬恕,讓我在這裏教書餬口吧!

鄭板橋想了一想,説:那也不難,不過我出一閣聯,你倘能對上,我方饒你。接着,隨口唸道:《曲禮篇》中無母狗。私塾先生絞盡腦汁苦苦思索,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恰當的對句來,只好捲起鋪蓋,垂頭喪氣地走了。

那私塾先生回到家裏,一想起此事便覺得丟人現眼,無臉見人,於是閉門不出,發憤苦讀,決心學有所成。當他熟讀了《春秋》三傳(《左氏傳》、《穀梁傳》、《公羊傳》),考中了秀才之後,終於對上了下聯:《穀梁傳》外有公羊。

後來私塾先生專程去拜謁鄭板橋,執弟子之禮後,表示由衷地感謝。鄭板橋聽了他對的下聯之後,知其學業大有長進,很是高興,便大大地勉勵了他一番,從此以後兩人還成了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