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五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69W

為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一項工程,一個課題的詳細過程。那麼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五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樂音由音調、響度和音色三個特徵。

2、常識性的知道音調的高低與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振幅和距聲源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3、能從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樂音有音調、響度和音色的區別。常識性知道音調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頻率有關,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振幅和離聲源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4、通過觀察聲波的圖形,初步學習利用儀器進行探究,觀察圖形進行分析的方法。

5、通過觀察波的圖形,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科學探究不能光憑人的感觀,還要藉助於儀器,初步建立利用儀器進行測量的觀念。

教學重點: 音調及響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1、音調及響度的區分

2、音色

教具選擇: 刻度尺 橡皮筋 鉛筆 音叉 紙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聲是怎樣產生的?

2、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比較聲在固、液、氣三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3、人耳的聽聲頻率範圍以及頻率的有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

1、情境創設,提出問題

⑴ 播放兩段音樂的片段,其中一段為音樂歌曲,一段為機械噪音。讓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是哪一些,由此提出樂音和噪音的區別。

⑵提出問題:其中音樂歌曲都屬於樂音,那他們同樣是歌曲,又有什麼區別?啟發學生自己提出聲音又大小,高低之分。同時,不同的樂器,不同的人的聲音各有什麼區別。

⑶總結樂音的三個特徵。

並提出問題:這些特徵又與什麼有關係?有怎樣的關係呢?

2、過程展開

A、音調:聲音的高低。

實驗探究音調的高低,組織學生用刻度尺做此實驗。然後進行討論: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不同,所發生的振動現象有什麼不同?由此聽到的聲音有什麼不同?主觀感受的音調高低和刻度尺振動的快慢有什麼關係?記錄下表

伸出長度

振動的快慢

振動的頻率

發聲的音調

1/4

1/3

1/2

3/4

再次提出頻率的概念,並複習其單位。強調一下音調決定於聲源振動的頻率,一般情況下聲源振動的頻率大,主觀感受的音調就高。

學生閲讀書43頁“一些聲音的頻率表”,

總結:音調由聲源的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一般説,兒童的音調比成人的高,女同學的音調比男同學的高。

實驗探究:探究吉他絃線在以下哪種情況下彈撥時發出的音調高?

讓學生用橡皮筋模擬吉他弦來做這個實驗。

結論:越細、越短、越緊的聲源發出的音調更高;

越粗、越長、越鬆的聲源發出的音調更低。

B、響度:聲音的大小(強弱)叫做響度,也叫音量。

提問:如果你想要聽到更響的聲音,你會怎麼辦?那你覺得響度又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活動:把直尺的一部分伸出桌子,保持伸出桌子的部分長度不變,分別用不同的力度撥動直尺。

注意觀察 1、 刻度尺的振動幅度有什麼不同?

2、 聽到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振幅: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

(1)結論:力度越大,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老師活動:敲擊音叉,前面和後面的同學聽到的聲音有什麼差別。可以讓同學到教室外邊或者更遠的地方來聽。

(2)結論:響度與人與聲源的距離有關。

總結: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振幅)、距聲源的距離等有關。

C、音色:又叫音品。

兩個同學同唱一句歌詞(或者同説一句話),讓學生區分分別是哪位同學演唱(説)的,進而向學生提出問題:你是憑什麼區分出他們呢?學生會感性地認識到不同聲源發出聲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①、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D、聲波的圖形 (書中第44-45 頁分別介紹)

波形圖有:波峯、波谷。頻率的高低:圖形曲線中,波峯(波谷)出現的個數多少,表示頻率的高低。

振幅的大小:對應着聲源振動幅度的大小.

三、小結:樂音的三個特徵、定義、決定因素

A、振動越快,頻率越大,聲音越尖鋭,音調越高

B、越細、越短、越緊的聲源發出的音調越高

教學反思

1、以聽聲為主線,恰當的使用了農村教學的實驗器材,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覆感受聲音的三個特徵,使學生的認識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很好地突破了“音調與響度這兩個易混淆概念、聲波圖”等的教學難點。

2、以學生參與為主線,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分工協作、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使不同展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提高了學習效率。

3、學生對樂音三個特徵的認識和展示實驗探究過程,學生代表的準確描述、學生間的密切配合,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很好的做到過渡自然、流暢、科學、有效展示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合作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過程中討論交流、聽聲、實驗探究等,都緊緊圍繞教學重點來展開,讓學生在體驗、合作和探究中學習聲音的三個特徵,氣氛熱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好。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學習目標】

1、認識“荷、珠”等12個生字。會寫“是、朵”等6個字。

2、重點學習第1~3自然段。理解這部分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培養語感,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3、充分利用教材,拓展教材的內涵。有機地結合練習説話,積累“圓圓的”這類結構的詞,想象角色間的對話,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過程】

一、揭題,學習第一段

1、課件出示:

荷葉圓圓

學習“荷”字,學生説説認字方法。

組詞:荷花。

2、課件出示:

荷葉

荷葉除了圓圓的,還是怎麼樣的?

3、課件出示:

荷葉圓圓的,綠綠的。

指名學生朗讀這句話。

齊讀。

4、拓展練習:

荷葉圓圓的,綠綠的, 的, 的。

(大大的、美美的、青青的、涼涼的、鮮鮮的、嫩嫩的)

5、荷葉美嗎?還有什麼也美?

(荷花)

出示荷花圖。

引:荷葉美,荷花也美,寫荷葉的課文更美,想讀課文嗎?

二、初讀全文,學習生字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學習生字。

2、生字檢查與鞏固:

課件出示。

學生自由讀。

指導讀:

開火車(有拼音時一半,去掉拼音另一半同學)。

你讀這些生字時,發現了什麼?

學生自由分析字:

哪些字難讀、難寫、難記。

要點:

珠──組詞:

珠子、珍珠、彈珠、眼珠。

搖──做動作:

搖手、頭、身。

晶──星星、亮晶晶,月亮亮晶晶,玻璃亮晶晶。

透明──課件出示透明的翅膀。還有玻璃、水是透明的。

3、小朋友,你們剛才讀課文時遇到荷葉的哪些朋友?

課件2出示:

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他們都是荷葉的小朋友。

請學生跟這些朋友打招呼。用不同的語句。

一齊逐個向動物打招呼,同時點擊動物。動畫演示。

4、選讀課文:

這些新朋友,你們喜歡哪個?就選擇哪一段話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自由選擇角色朗讀課文。

指名選一段喜歡朗讀展示。

按課文順序,選擇同一角色的起立齊讀。

三、學習第二段

荷葉太美了,所以小夥伴們紛紛跑來,最先跑來的是誰呀?

1、課件出示:

小水珠與荷葉

小水珠説:“荷葉是我的搖籃。”

問:搖籃是什麼?躺在搖籃裏是什麼感覺?

指導朗讀。

動作表演。

2、你們想一想:

水珠在荷葉這個搖籃上可以做什麼?

出示:

小水珠説:“我可以在荷葉上 。”

(睡覺、唱歌、聽青蛙唱歌、看星星、看月亮、休息、跳舞、打滾)

3、荷葉會對小水珠怎樣説?

荷葉説:“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角色對話,隨機動作表演。

四、學習第三段

1、學生讀課文,問:

有什麼問題嗎?

理解“停機坪”。

2、朗讀練習:

“荷葉是我的停機坪。”

3、拓展:

這句話好像少了一句,誰知道?

導:如果小蜻蜓是一條小船,那麼停機坪對它有作用嗎?

出示:

小蜻蜓説:“我是 ,荷葉是我的停機坪。”

怎樣的飛機?你們説小蜻蜓像飛機嗎?

看課件演示。

荷葉是小蜻蜓怎樣的停機坪?

出示:小蜻蜓説:“荷葉是我 的停機坪。”

(安全、美麗、漂亮、好看、温暖、綠色)

4、連起來齊讀1~3自然段:

分角色朗讀。

延引:

荷葉給了小水珠和小蜻蜓無比的快樂。還有小青蛙和小魚兒也在荷葉這裏過着快樂的日子。這些我們就下節課學習。

五、抄寫生字

1、指名學生説説這幾個字書寫時要注意的地方。

2、學生練習抄寫生字:

寫在書上。

挑三個寫。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B案

教學準備

張家界山水的'圖片;配合朗讀的音樂。

教學過程

↘揭題解題,激發興趣

①出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索溪峪的“野”

②讀了課題,老師有疑問了:“索溪峪”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説索溪峪是“野”的?”索溪”是張家界的一條山溪,那“峪”又是什麼意思呢?可以根據字形來揣摩它的意思。(“峪”就是“山谷”的意思。看來,根據字形揣摩詞義真是個不錯的方法呢。)

↘讀課文,解疑惑

①我們知道“索溪峪”的意思了,至於為什麼説索溪峪是“野”的?看誰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請同學們將課文自由地、快速地讀幾遍。

②學生解疑。如有困難,則教師提示:

“野”的本來意思是什麼?那麼在文中也是這個意思嗎?

由此引導學生得出“野”在文中的意思是: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雕飾的。

③那麼文章從哪些些方面寫了“索溪峪”原始、自然的野趣呢?(山、水、野物以及人)

↘精讀課文,談“野”論野

①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選擇一個方面,畫出你認為最能體現“野”的句子。②比較品評,感悟山“野”

這種美,是一種驚險的美:幾十丈高的斷壁懸崖拔地而起,半邊懸空的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這種美,是一種磅礴的美:不是一峯獨秀,也不是三五峯呼應,而是千峯萬仞綿亙蜿蜒,“十里畫廊”,“西海峯林”,令人浩氣長舒。

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雲天,或橫攔綠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則好似“窈窕淑女”。

(1)如果有同學説到其中一句,建議將其它兩句話一起出示研讀,引導比較、體會。

(2)藉助圖片理解“斷壁懸崖”、“千峯萬仞綿亙蜿蜒”、“不拘一格”等詞語之意來引導學生分別感受“索溪峪”的山驚險之美、磅礴之美、變化之美。

(3)選擇其中一句,自由讀,指名讀,教師隨機點撥與引導;教師引讀,學生跟讀。

③領悟寫法,感受水“野”

索溪像是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繞着山奔跑,一會兒撅着屁股,賭着氣又自個兒鬧去了。

(1)你覺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麼地方?其實,在常人眼中,這溪水是什麼樣子?(溪水彎彎曲曲,一路朝前流去)為什麼讀文章時你覺得它野趣十足呢?(引導體會表達效果)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段。

④體會野物的“野”。

(1)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找出體現“野”趣的句子。

(2)用自己的話談談體會。

(3)野性十足的猴子驚得遊客慌不擇路。有感情齊讀課文,讀出“野”趣來

⑤體會人的“野”

人們親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後,也變得“野”了;讀讀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哪一個詞最能看出這一點?(返樸歸真)

大致理解返樸歸真的意思。

再讀這一段,看看遊客們“真”在何處,“野”在哪裏?

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再讀全文,探“野”品“野”

①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索溪峪的“野”。

②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指導思想】

隨着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成了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並具有相對獨立特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本課例嘗試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⑴ 瞭解作者和作品。

⑵ 瞭解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方法。

⑶ 利用字典,掌握“濤、瀾、濁、宛、魄、滌、瀉、蕩、屏”等9個字。

2、技能目標:

⑴ 初步學會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品讀歌詞中的語言。

3、情感目標:感受歌詞所表現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強烈愛國感情。

【重點難點】

通過反覆誦讀,感受黃河雄壯的氣魄和中華民族偉大堅強的精神。

【學法指導】

通過“讀──品──誦──談”的四步進行學習。

【課前準備】

教師──深入認識關於黃河、《黃河大合唱》的知識,做好相關課件和網站。

學生──收集《黃河頌》的相關知識(光未然、冼星海、《黃河大合唱》、抗日烽火),瞭解《黃河頌》的寫作背景並尋找有關《黃河大合唱》的影視聽資料,聆聽黃河大合唱中的豪邁歌聲。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教師引導):同學們,當一個民族處於危急存亡的時刻,我們實在需要沒有母親河召喚!當抗日烽火燃遍中華大地時,詩人光未然隨軍行進在黃河岸邊。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抗敵的戰士,使他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不屈的意志。於是,他向着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

(師)藉助畫面、音樂的力量,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輕聲跟誦《黃河頌》

(生)展示自己課前的所得──《黃河頌》的相關知識(光未然、冼星海、《黃河大合唱》、抗日烽火),瞭解《黃河頌》的寫作背景。

二、個體自主學習,自由誦讀,初步品味歌詞中的語言

1、 自由誦讀《黃河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醖釀感情,自由節選文中幾句或一節,給全班同學誦讀。

3、自我評價,品味課文中的語言。

(教師設疑:你在剛才的朗讀中注意到了哪些問題?哪些地方或哪些詞句不夠滿意,為什麼?)

4、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並提出建議性的意見。

5、全班評議首輪誦讀最佳者,予以鼓勵。

注:教師對於學生:朗誦要求無需過高,對課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過深,相信學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調、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師在此可以做出調整性的解答:

⑴ 語調激昂、感情豪邁。

⑵ 重音所處的詞:奔向、劈成、搖籃、屏障、臂膀……(無需求全)

三、小組合作學習,合作朗誦

1、鼓勵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設計多種形式合作朗誦

例如:人員數量的搭配──二人組、三人組、四人組、男女混合組……

歌詞篇幅的選擇──全文、一小節、甚至一兩句。

詩句的具體分工──學生對所選的語段進行分工朗誦,創造多樣式的朗誦方法。

2、全班評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組合,予以鼓勵。

注:環節的設置意在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領略歌詞美感,將學生的情感逐漸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尋詩歌的朗誦要點

教師質疑:這樣才能更好地朗誦好一首詩?(以本課為例説明)(學生思考、討論)

師生共議得出。如:

1、把握詩詞的節奏、重音。

2、時代背景的把握。

3、對詩詞語言的品味。

4、調節自己的感情。

更多……

學生個體再次自由朗誦,將剛才的所得加以體會。

讓首輪朗誦欠佳者再誦課文,展示自己的進步。

五、再誦課文,探究修辭

配以音樂,將學生的感情調至高峯,教師讀朗誦詞,全班一起朗誦。繼而找出運用比喻、擬人和反覆的語句。

六、聯繫課文,拓展延伸

我們學過的詩歌中,有些詩直白抒情,風格豪邁,有些詩則委婉含蓄。你認為這首詩屬於哪一種?為什麼?你還能從學過的詩歌中再舉出一兩例嗎?

七、學生評價

教師設計學生自我評估表,讓學生進行效果自測。

八、作業

民族的詩人在亞洲巨人的面前,興起了懷古的心情。他向着黃河巨人,哭訴我們民族的災難!於是,《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衞黃河》《怒吼吧,黃河》,曲曲壯歌一氣呵成。請同學們運用今天學習歌詞的方法任選《黃河大合唱》中的一篇進行賞讀,寫出閲讀體驗。

【教學反思】

本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首先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其次,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師生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台,教師藉助論壇這一暢所欲言的平台,使學生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得到了和諧統一。第三、這樣的整合模式所營造的教學氛圍既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任務,既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也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使學生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材簡説】

這篇略讀課文描寫了家鄉山林中一眼美麗的清泉,寫出了泉水的深和綠及冒不完的水泡。抒發了對大自然景觀讚美之情,表達了對家鄉熱愛的感情。課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湧動的特點,以及我對家鄉泉水喜愛的順序寫的。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5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課文開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寫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頭鑲嵌,青苔、綠草、野花環繞,就像一個大花環。泉水色綠且深,清可見底。第三自然段講從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陽光下呈現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講這就是自己家鄉的珍珠泉,表達了家鄉孩子對珍珠泉的喜愛之情。本課表達上的特點是抓住有特點的景物,描寫細膩生動,用詞優美。同時對家鄉的感情充溢其間,富於感染力。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讀自悟中,瞭解珍珠泉的美麗景色,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和家鄉的熱愛之情;二是瞭解敍述順序,積累課文優美語言。 本課的教學重點:瞭解珍珠泉的美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把內容寫準確、寫形象的方法。

2、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並在讀中欣賞、感悟珍珠泉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理解並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並背誦指定段落。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把內容寫準確,寫形象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自學生字,檢查預習,理解詞語,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發展想像

1、同學們,你們看見過泉水嗎?在哪裏見過描述一下。

2、老師帶領大家去作者的家鄉珍珠泉看一看。

⑴ 配樂教師範讀。

⑵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⑶ 問題:你想到了什麼?描寫一下這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然後用一個字來概括。

(創設情境發展想像)

二、自讀課文、討論交流

1、通過字典、詞典、結合上下文、換近義詞等方法,自學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詞語。思考提出問題。

2、討論交流,朗讀體會:

⑴ 説説為什麼叫珍珠泉?出示句子:

① 開始,水泡消失了!

② 水泡閃亮珍珠啊!

③ 這就是美麗的珍珠泉!

⑵ 從中你知道了珍珠泉的什麼特點?請同學們認真讀書體會,跟同伴討論討論。自己讀書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⑶ 小組交流討論,全班交流:

體會珍珠泉水綠、深、清的特點。

⑷ 指導朗讀,讀出珍珠泉水的特點,重點練習朗讀2、3自然段。

第2段指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形成畫面水是那樣綠,綠得像

第3段要讀出泡泡的趣和美。

三、練習朗讀,體會感情

師:假如你是作者,向別人介紹珍珠泉時,語氣是怎樣的呢?心情是怎麼樣的呢?為什麼這樣説?

練習朗讀,體會作者對珍珠泉的喜愛、讚美之情,為家鄉有此泉而自豪。

四、聯繫實際、拓展練習

下節課我們全班同學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請選擇你認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學做介紹。自由結合小組合作。可以有配樂、有圖畫、導遊做介紹、遊客談感受。

(通過動手、動口、配樂以及小組合作使學生理解文中的語言美,學會欣賞美、表現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繪畫、朗讀、品味,感悟美景,並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把內容寫準確、形象的方法。背誦指定的段落。

〖教學過程

一、學習課文

1、同學們旅行開始了,小組以旅行團的形式進行彙報。(品味語言的具體形象)

例:泉的位置:同學張貼繪畫。導遊配樂朗讀。遊客談體會。同學評議。

(從多種角度評價,加深學生對景物特點的理解,發展思維,豐富語言)

2、其他兩個部分方法同上。

3、重點指導學習水泡兒。

(有難度)

教師提示:文章最有趣的部分應是水泡,作者是從幾方面描寫的?你喜歡哪一部分?為什麼?

4、分四個部分進行指導背誦。

5、師生共同朗讀背誦,我們都是小導遊,讓我們帶領遊客再一次欣賞珍珠泉的美景。

(配樂、看圖、加上表情動作,感受美與作者產生共鳴)

6、評價。你這次旅行愉快嗎?談談感受。

7、教師小結總結、擴展:

這篇文章文筆細膩,語句生動、優美,使美麗的珍珠泉展現在我們眼前,那麼作者為什麼能把家鄉的泉水寫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對泉水,對家鄉深深的愛。同學們,你們愛自己的家鄉嗎?

二、佈置作業

請你選取你最喜愛的一處景物,按一定順序把它寫下來,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於美景之中。

點評:《珍珠泉》是一篇內容淺顯,語言優美的略讀課文,本教案能放手讓學生根據閲讀提示,自學課文。自學時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初讀,啟發學生討論交流,課文寫了珍珠泉的哪些特點,課文的順序等。邊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在熟讀之後,注意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以便學生積累。第二課時做小導遊介紹以及談感受,更是本教案的亮點,及時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既培養了學語文的興趣,在膽識、語言的運用、表達上得到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