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六年級下冊科學優秀的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9.37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下冊科學優秀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六年級下冊科學優秀的教學設計

六年級下冊科學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致力於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大氣污染的定義、白色污染的定義,通過觀察有關圖片認識人類生存環境的嚴峻形勢。

通過小組討論,認識保護身邊環境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1、明確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的含義

2、認識大氣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3、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後,造成大量動植物的數量急劇減少或瀕臨滅亡。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積極面對當今世界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認識到保護環境應該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教學準備】配合教學用的圖片及其他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類還面臨着其他一些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問題、白色污染問題,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的問題。

2、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出示課題:《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二、關於大氣污染

1、説一説平利的空氣質量狀況,簡要説説空氣質量(優、良好、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原因。(河流較多,山上的樹多、草多,工廠少……)

2、引導學生觀察大氣污染狀況的圖片。

3、出示大氣污染的定義。(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

4、集體學習:

A、介紹“造成大氣污染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B、大氣污染後有哪些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

C、人們採取了哪些措施?(關閉污染大的工廠;少開車,使用環保型的交通工具……

5、小結:人類活動是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關於白色污染

1、介紹美國科學家貝克蘭及他的重要發明(合成塑料)

2、瞭解生活中的塑料製品,瞭解塑料製品有哪些優點?

(方便、輕巧、便於存放)

3、出示一些白色污染嚴重地區的圖片。

討論,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不講衞生,亂丟亂放,塑料袋需要一兩百年才會腐爛……)

4、白色污染的定義:塑料製品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叫白色污染。

5、介紹白色污染的直接危害和潛在危害。(用ppt介紹危害,並説明人類活動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6、人們想出了什麼應對措施?(教師通過ppt介紹可降解塑料製品及其優點:風吹日曬雨淋之後,在較短的時間就能腐爛掉。)

四、關於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由於大氣污染、白色污染,造成了生態環境慢慢惡化,一些動植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亡。

2、介紹已經滅亡的動物以及瀕臨滅亡的動植物圖片。

3、人類現在採取了什麼措施?建自然保護區。

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的情況。(四川卧龍保護區、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九寨溝自然保護區……)

五、保護我們身邊的環境

1、出示平利的美景圖。(琵琶島、翠茗園、觀賞橋……我們生活在這樣美的環境裏是多麼幸福!)

2、小組討論:

從身邊的哪些小事做起,就能保護好我們的生活環境?)

六、課堂小結

1、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2、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

3、保護環境應該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六年級下冊科學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生學會制定研究計劃。

2、培養學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資料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生學會制定研究計劃。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1、學生學會制定研究計劃。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資料的能力。

教學準備:研究計劃表、教師蒐集相關知識並製成資料卡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結合學生上一節課的猜想談話導入:我們的猜想與事實相符嗎?這就需要我們開展研究進行驗證。

板書:《追尋人類祖先的足跡》。

二、計劃與組織。

1、學生分組商議,制定研究計劃並填寫好“研究計劃表”。

研究主題

研究目的

組員分工

研究時間

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

活動要求

2、集體交流評議,修改完善我們的研究計劃。

教師強調研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重點是安全。

三、事實與證據(課外探究)。

1、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蒐集證據的方法與途徑。(採訪、上查詢、閲讀書籍……)

2、學生根據研究計劃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蒐集關於人類祖先生活的資料並製成資料卡。

教師指導部分學生開展探究。

3、學生寫好。

六年級下冊科學的教學設計3

教材簡析

《科學家怎樣進行探究》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本單元中起總領作用。教材主要有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為科學家是怎樣進行探究的,這一部分教材提供了一位地質學家的發現所經歷的科學探究故事,讓學生體驗科學家對一個問題所經歷的一個完整探究過程;教材第二部分內容讓學生通過回憶在科學課中經歷過的活動,通過與故事中科學家經歷的科學探究作比較,使學生意識到我們的科學課就是在從事科學探究。結合學生特點,我對本課教材作了下整合,把本課內容分為兩個內容,通過直接導入學習本課地質學家的發現,讓學生體驗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在這部分的小結環節,我則導入學生以前學過的探究實驗《測量擺的快慢》,鞏固學生對科學探究歷程的認識;接着提出探究主題—珠穆朗瑪峯的山上為什麼會有貝殼和魚類等化石,讓學生進行猜想整理,學以致用,再次經歷一次科學探究過程。為了在課堂鞏固環節達到想對應的效果,可以在課前提前收集學生可能的猜想並準備好相關資料。

教學目標

①通過閲讀分析科學家的科學探究實例,瞭解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②按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進行一次小小的科學探究;

③知道科學探究過程中,事實根據和理論依據的獲取非常重要;

教學難點、重點

重點:經歷一次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難點: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對信息的發現、獲取和處理。

學習者特徵

學生經歷了4年科學課的學習,在4年的科學探究活動中獲得了較多的信息,有一定的獲取、處理、傳遞、分享信息的能力,但對經歷一個完整探究環節稍微欠缺,教師要適當引導。活動安排環環相扣,形成:觀察發現—根據自身知識背景提出研究問題—利用以前的研究成果—提出可能的解釋—使用方法、技術收集證據—形成自己的解釋—收集新的證據—補充原有的解釋—發表研究結果。

教學策略: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信息技術

整合方式: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提供有關資料、圖片,輔助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

教學評價

方式策略:學生討論成果彙報、反饋。

教學過程: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一、開門見山

引出課題

談話: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要跟隨一位地質學家的腳步進行一次特別的探究並完成這位科學家給我們的任務,有信心嗎?

開門見山,問題激勵學生。

二、運用探究方法:學習地質學家的發現真實事例

1、閲讀。

2、閲讀並思考,回答。

3、思考、討論、交流

4、分享想法。

1、談話:教材上有一則地質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真實小故事,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進行閲讀,想想這位地質學家是怎麼樣解決疑惑的。(ppt示教材後面問題。)

2、組織閲讀、思考:文中的地質學家是怎樣解答疑惑的?

3、討論、交流:每個環節中,地質學家主要做了什麼活動?

(1)科學家發現了什麼?提出了什麼問題?

(板書:提出問題:杉樹林大面積死亡?)

(2)開始,科學家是怎樣考慮的?

(板書:作出猜想:①同時死亡?②火山活動?③枯萎病?④海水?)

(3)科學家獲得了哪些重要的證據和信息?(板書:收集、分析證據)(實驗法、現場考察)

新的猜想:300年前發生地震?

(4)在獲得初步證據之後,地質學家為什麼要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文章?(與人分享交流,獲得更多的支持)

(過渡:想想:科學家為了收集證據運用了哪些方法?)

(板書:再次收集、分析證據現場考察、記錄交流)

(5)科學家的最後的探究結論是如何得出的?(板書:得出結論。地震)

(6)地質學家的這項研究有什麼意義?

4.小結:

(1):談話:還記得我們五年級做擺的實驗嗎?我們當時是怎麼探究的?

(2):在科學課中,我們用探究的方法學習科學,而科學家也用探究的方法解決科學問題。我們曾經經歷過的科學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相比,有什麼異同嗎?

(3)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有哪些?

在討論交流教材一系列的問題中,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歷程。

三、課堂鞏固

1、談話:同學們,老師前段時間看到了這麼一則信息(出示圖片),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珠穆朗瑪峯的知識?

2、提出問題:正因為珠穆朗瑪峯是最高的山峯,有許多人想研究它,征服它。一次,幾名科學考察隊員登上了珠穆朗瑪峯,就在他們欣喜若狂的時候,一名隊員發現,在山體上有大量的貝殼和魚類化石。假如你是考察隊中的一員,面對這一發現,你會怎麼想?(科考隊員提出一個疑問:這麼高的山上怎麼會有貝殼和魚類化石這些海洋裏才有的東西呢?)

3、作出猜想:同學們,你們可以在小組間交流猜想,並談談為了證明你的猜想,你們準備怎樣收集證據。

(另一名科考隊員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這裏曾經會不會是海洋?)

4、收集、分析證據:同學們可以帶着你們的猜測,一起閲讀小資料。(帶着這一猜想,科考隊員們下了山。他們分頭行動進行研究。有的翻閲書籍,查找關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史料記載;有的勘察地質特徵,研究地殼運動。)

5、得出結論:談談你的看法。(展示、評價)(終於,他們發現,其實地殼分為幾個板塊,每個板塊都在緩慢移動。喜馬拉雅山脈就是由於兩個板塊相互擠壓壟起而形成的。經歷了2000萬年,這裏從海洋變成了最高的山脈,而且還在緩慢地“長高”。)】

6、小結:同學們,你們的探究發現是否也跟科考隊員一樣呢?(展示記錄單、評價)

學以致用,通過事例,讓孩子運用課堂所學的探究方法,經歷一次像科學家一樣的探究歷程,並在這過程中,鍛鍊孩子對信息的發現、獲取和處理能力。

四、課堂總結

暢談想法。

談話1:同學們,你們的發現跟這幾位科考隊員的發現是多麼新奇啊!在發現過程中,你們都經歷了哪些必要的過程呢)?(1.提出問題2.作出猜想3.收集、分析證據4.得出結論)

談話2:説一説你在這節課的收穫。

引導學生課後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