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平行線的教學設計範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45W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平行線的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平行線的教學設計範文

平行線的教學設計1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平行線,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和檢驗兩條直線是否平行。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畫平行線和垂線的方法畫長方形和 正方形。

3、培養學生關於平行的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直尺和三角尺,一張紙和兩根鐵絲,長方體;學生每人準備直尺、三角尺、一張白紙和兩根鐵絲。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下面哪幾組的直線是互相垂直的?(投影顯示)

指出:在這裏的相交直線裏,有兩組直線相交成直角,所以是 互相垂直的。

2、引入新課。

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除了像上面這樣有相交的關係之外, 還有不相交的情況。我們今天就研究兩條不相交的直線的關係,這就是平行線。(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認識平行線。

(1)在投影儀上出示畫的長方形。

老師把長方形的兩條長邊分別向相反方向延長,成為兩條直 線。請同學們看一看,這兩條直線會相交嗎?

指出:長方形兩條長邊延長後,這兩條直線不會相交。請同學們打開練習本看一看,(老師出示練習本説明)如果延長練習本上的兩條橫線,得到的兩條直線會相交嗎?

指出:練習本上橫格線所在的兩條直線也不會相交。

追問:長方形兩條對邊、練習本兩條橫格線所在的兩條直線,都有怎樣的特點?

請同學們看一看第120頁上的三組直線,哪個圖中的兩條直 線不相交呢?(注意以“直線”的概念説明第二組是相交的)

指出:第三組的兩條直線是不相交的。

(2)提問:我們剛才看到的,長方形對邊延長成的直線、橫格 線所在的兩條直線、書上第三組圖中的兩條直線,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指出:它們都是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板書:不相交的兩條直 線)

追問:再來看一看,長方形對邊延長成的直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嗎?(用手勢在黑板上表示)練習本橫格線所在的兩條直線和書上第三組中的兩條直線呢?(用手勢表示)

指出:這裏都是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板書:在同一 平面內)

提問:現在你能説出上面每一組的兩條直線是怎樣的兩條直 線嗎?

小結: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板書: 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板書:互相平行)

追問: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時,它們的位置關係是怎樣的?

(3)下面哪幾組直線是互相平行的?為什麼?

提問:圖②裏兩條直線為什麼不平行?圖⑧裏兩條直線為什麼也不平行?在圖④裏,誰是誰的平行線?(注意説明直線a是直線b的平行線,或者説直線b是直線a的平行線。不能單獨説一條直線是平 行線。)

指出:只要是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就是平行線。

舉例:例如,黑板面相對的兩條邊可以看做是平行線,雙槓的 兩條直槓可以看做是平行線。

提問:平時生活裏還看到哪些物體的面上的線可以看做是平 行線嗎?

(4)請同學們拿出白紙,像老師這樣在上面擺兩根鐵絲。(在 投影儀上演示擺成平行狀)

提問:這兩根鐵絲平行嗎?為什麼? 再請同學們按老師做的擺。(用紙擺成異面不相交直線)

提問:現在這兩根鐵絲不在同一平面內嗎?看一看這兩條直線相交嗎?可以説這兩根鐵絲平行嗎?為什麼?

説明:這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個平面內,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強調:平行線是指的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要看 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首先要看在不在同一平面內,再看是不是相交。

2、認識平行線的性質。

用投影儀出示兩條平行的直線。

提問: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怎樣?現在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畫幾條垂直的線段,(複合片投影)一起來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請大家看每一條垂直線段的長度,有 什麼共同特點。(在投影片上用直尺量線段長度)

提問:你發現平行線間垂直線段的長度有什麼共同特點?

指出: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

3、教學畫平行線和檢驗平行線。

(1)畫平行線。

我們已經認識了平行線,怎樣畫出平行線呢?請大家看第121頁上是怎樣畫平行線的。現在看老師來畫平行線。示範畫平行線並説明:

第一步,用三角尺畫一條直線。但三角尺不要離開直線,暫時先按住不動。

第二步,用直尺貼緊三角尺的另一邊,移動三角尺。注意直尺不能移動。

第三步,沿三角尺原來的一邊再畫一條直線。

這樣畫出的兩條直線就是平行線。

請大家在自己練習本上,按剛才的步驟,畫兩條平行的直線。(老師巡視指導)

(2)檢驗平行線。

如果有兩條直線或線段,怎樣檢驗是不是互相平行呢?請看上第121頁上是怎樣檢驗的。

①出示黑板上畫的平行四邊形。説明按剛才的步驟,還可以檢驗一組對邊是不是平行。

老師邊示範邊説明:

第一步,把三角尺的一邊和平行四邊形一條邊重合;

第二步,把直尺貼緊三角尺的另一邊;

第三步,移動三角尺,使三角尺的這條邊到這個四邊形的對邊。

看一看,三角尺的這條邊與四邊形的對邊重合嗎?説明什麼?

誰來説一説,剛才按哪幾步檢驗平行線的?

②畫兩條不平行的直線。

現在我們按剛才的三步來檢驗一下,這裏的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

老師示範,説明每一步步驟。

提問:三角尺一邊與直線重合嗎?説明什麼?

⑧請你按這樣的三步檢驗書上左邊一個四邊形,看左右兩邊是不是平行。

讓學生一步一步做,老師巡視學生每一步做得對不對。

提問:這個四邊形左右兩邊平行嗎?經過檢驗,這個四邊形的兩組對邊有什麼特點?

指出:這個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1題。

提問:第1題哪幾組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的,哪幾組不平行?請檢驗一下第一組和第三組的直線,到底是不是互相平行?

2、練習二十三第8題。

請大家自己檢驗一下練習二十三的第8題,看看每個圖形中哪兩條線段是平行的。

提問:第一個圖形怎樣?第二個呢?第三個圖形有幾組對邊互相平行?

指出:前兩個圖形都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第三個圖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3、練習二十三第9題。

老師先作示範,説明第二步移動三角尺時,要使三角尺的哪條邊通過直線外已知的一點,再畫直線。讓學生在書上畫平行線,老師巡視指導。

4、練習二十三第11題第(2)題。

請同學們看書上第11題第(2)題。你能用畫平行線的方法, 垂直的兩條線段作長方形的兩條邊,畫出這個長方形嗎?試試看。 老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三第7題,第11題第(1)題。

六、 教學反思

這一課時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在教學前我對這點就很熟悉,教了四年的數學我深知這一課的難度,一般一節課時完不成的,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就注意了這一點。結果正如我所料,做練習時真的就出現了很多問題。

《平行線》 這一內容不僅僅是讓學生會畫平行線與垂線,理解平行線與垂線的特性,還引導學生會判斷、檢驗兩條直線分別是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體會平行線和垂線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學以致用的習慣。

在教學平行與垂直這部分概念時,我結合具體的生活場景,從學生熟悉的窗框、地磚入手,引入學習內容,自然地使學生在比較中初步感知垂直這種特殊的相交,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現象後,及時地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接着通過三角尺鞏固了對垂直的認識,並讓學生在一組判斷題中總結了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關鍵是什麼。最後讓學生舉生活中垂直的例子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表象,鞏固了對平行與垂直的認識。

在教學畫平行線與垂線的過程中,先讓學生用身邊的材料(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摺紙等)想辦法自己創作兩條分別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直線,充分給學生機會展示各類方法。讓學生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反覆體驗,逐步獲得對垂直平行的清晰認識,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激活了他們的思維。

學生理論知識很好,在實際操作中有問題了,三角尺的方法不知所措,直線外一點的位置不同,三角尺的使用有了難度,看了還是在新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決定再用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鞏固並加強知識的運用。

平行線的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進一步瞭解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掌握有關的符號表示;

(2)讓學生經歷用三角板、量角器畫平行線的方法,積累操作經驗;

(3)在實踐操作中,探索並瞭解平行線的有關性質;

2、數學思考

能在觀察和想象兩直線存在平行關係,並在實踐、探索中獲取平行線的有關性質。

3、解決問題

能在觀察、想像、實踐、操作中發現並提出問題,初步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4、情感與態度目標

認識到通過觀察、想象、實踐、操作、歸納可以獲取數學知識,體驗數學活動富有探索性,人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平行線”是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第二節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三個課時,這一課時是本節內容的第一課時,在這一課時裏,通過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的模型,想象有轉動的過程中存在有相交的情況,從而得出概念及平行公理,那麼本課時教學內容的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兩條線存在平行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兩直線平行的有關性質,為今後學習平行線的判定做好鋪墊。本課設計的主要思路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實踐、操作等方式,使學生經歷實踐、分析、歸納等過程,從而獲得相關結論。

學生在觀察、實踐、操作之前,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想象木條在轉動過程中的位置變化情況;

2、實際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平行線段,要把它們看成直線;

3、強調畫平行線時要使用工具,不能徒手畫,還注意不能只畫橫平或豎立的圖形,要讓學生畫出一些變式圖形。

三、學校與學生情況分析

萬寧市第二中學是萬寧市一所普通中學,大部分的學生來自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一般。我校七年級的學生沒有通過選拔考試,只是按要求就近入學。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基礎以及學習習慣較差。但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淡化了知識傳授、接受學習、模仿訓練等傳統的模式,而注重學生學習興趣與態度的培養,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另外,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他們都具有好動、好勝、好強的心理特點,現在在我所任教的班級中,學生已初步形成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學風,學生之間互相提問的生生互動的氛圍已逐步形成。

四、教學設計

(一)情境引入

演示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的模型(如課本P13圖5?2—1)讓學生觀察,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直線a與b不相交的位置呢?這時,直線a與b的位置關係如何?在這種位置時,又有哪些性質?

揭示課題(板書):5、2、1平行線

(二)探討“情境引入中的問題”

活動一:

活動內容: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兩直線被第三直線所截的模型,進行轉動操作實踐(固定b與c,轉動a)。

活動方式:每位同學都動手實踐,同桌互相交流,並在班上反饋。

提出問題:

(1)轉動a,直線a從在c的左側與直線b相交逐步變為在右側與b相交,大家仔細觀察,再想象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存在a與b不相交的位置?

(2)在生活的身邊,有很多線是平行的,大家找一找,我們教室裏的哪些線是平行的?校圖內有哪些線是平行的?

(3)同學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平行線,也找出了很多的平行線,那究竟怎樣的線叫平行線?

(4)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有幾種位置關係?

活動結論:

①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②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相交與平行。

注:教師通過實例告訴學生,平行線必須在同一平面內。

活動二:

活動內容:讓學生回憶活動一或讓學生再次轉動木條a,並仔細觀察其變化情況,在黑板上出示課本P14圖5、2—3,讓學生畫平行線。

活動方式:每位同學都動手操作實踐,以前後桌四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交流,並選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饋。

提出問題:

(1)在活動一:轉動木條a的過程中,有幾個位置使得a與b平行?

(2)讓學生拿出工具畫圖,在P14圖5、2—3中,試過點B畫直線a的平行線,能畫出幾條?再過點C畫直線a的平行線,能畫出幾條?

活動結論: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活動三:

活動內容:教師出示自己準備好的圖片(課本P14圖5、2—2),讓學生觀察、分析、討論、交流。

活動方式:每位同學都仔細觀察分析,以前後桌四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交流,並選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饋。

提出問題:

(1)平行線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有時也可組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教師出示如課本P14圖5、2—2的左圖),在這一個圖片中,哪些線是平行線?他們之間又有什麼位置關係?

(2)在體育活動中也存在着平行線(教師出示如課本P14圖5、2—2的右圖),在這個圖片中,旅遊池中的隔道繩之間有什麼位置關係?

(3)以上兩個實例中,説明了平行線具有什麼性質?

活動結論: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麼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三)知識的鞏固與應用

1、課本P19習題5、2第7題。

2、選擇題。(用小黑板展示)

下列説法中不正確的是( )

A、過任一點P可以作已知直線a的平行線。

B、同一平面內的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是平行線。

C、過直線外一點只能畫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

D、平行於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

(四)小結

從本節課的學習活動中,你有什麼收穫?(由學生自己小結)

(1)知識內容小結:①平行線的定義及其符號表示法。

②平行線的兩條性質。

(2)學習方法小結:可以通過觀察、想象、實踐、分析等方式,來獲得平行線的有關知識。

(五)作業佈置

課本P20習題5、2第11題。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了三個活動來完成,上完這節課後,自我感覺比較好,因為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比較積極、主動,由於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模型、圖片都比較感興趣,全班學生都認真、主動地參與了觀察、想象、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得出結論。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

感到不足的地方:

第一,由於學生的基礎不夠好,有少部分的學生雖然積極參與了活動,但難於得出結論;

第二,在實踐畫圖的過程中,操作顯得不夠熟練;

第三,由於學校班額的人數過多,在小組討論、發表意見時,不能夠讓所有小組的代表都有發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