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6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精選10篇)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本文敍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途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彷彿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是一篇有名的山水遊記,千百年來廣為人贊。

二、結構內容

文章很短,可以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乘船遊覽富春江的季節、天氣情況、行船方式,點出從富陽到桐廬沿途的景色特徵:“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引出下文分別就“奇山異水”的具體描繪。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3段)具體描繪“奇山異水”,先寫“異水”,後寫“奇山”。

三、寫作特點

1.突出景物特徵:作者在本文中所寫的山,是富春江兩岸的山;所寫的水,是富春江的水。由於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徵,因此不能移置他處。

2.視覺與聽覺、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的巧妙結合,為我們繪出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3.作者輕淡而使人不覺地渲染上感情色彩,使全幅畫洋溢着詩情。

四、關於課堂開展關聯作文訓練的教學建議

教學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練習關聯作文,正是一條有利途徑,特別是對於教學過程的優化,最終提高多種語文能力。

《與朱元思書》一般安排一課時。如果從“自讀提示”到疏通字詞,最後完成練習,按部就班,效果很一般。若引進關聯作文,教學過程就可按以下步驟展開:

1.提要求:回憶書信格式,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穿越時光隧道,給吳均先生寫封信,談談對本文的評價。

2.助分析:評論文章優缺點。細讀課文,找出優缺點(自由發言)。

優點:多用對偶,句式整齊,朗朗上口;用詞精練,短短一百多字寫盡兩岸風光;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寫景;寫景狀物善用動靜結合;總分結構一目瞭然,層次感強;寫景不忘抒情,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寫景狀物抓住特徵;語言樸素簡潔,通俗易懂。

缺點:“從流飄蕩”,該是從上游到下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根據“總提分承”,該先寫山,後寫水。

3.注意點:由優點寫到缺點;寫缺點時語氣委婉(生試説,修改);全文語言得體,注意禮貌、客氣。

此過程始終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練習主線”的原則。學生情緒一直保持亢奮,書信寫完,還意猶未盡。在不知不覺中教學目標已經達成字詞句疏通、體會藝術特色、複習書信知識。因此,這個教學過程達到了高效輕負的效果,而且學生印象深刻。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並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鑑賞水平。

4、通過教瀆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達到熟讀成誦。可引導學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在板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幫助學生背誦。

2、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3、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相當的文言文文基礎,可以放手大膽讓學生自主閲讀,合作研討,由教師解決疑難,輔助學習。七班學生會積極發言,要注意引導她們做得更好,教師應認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夠準確理解,創新性複述。二班學生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勵、引導他們主動發言。這是本學期開學學習的第一課,又是文言文,教學時間可以略長一點,學習速度放慢一些,讓學生的學習心態調整好以後再適當加快學習的步伐。因此設計學習本課用三課時完成。

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着中華大地,引得歷代人墨客為之歌唱。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裏是浙江,讓我們聚焦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裏,並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後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為什麼那麼多詩人會一齊聚首這裏,這恐怕得益於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教師配樂配畫面朗瀆課文,學生看畫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縹碧 急湍 軒邈 泠泠 戾天 鳶飛 經綸 橫柯

2、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範讀課文、其餘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於句號,每一個句號後的停頓應小於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後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可以指定某位同學回答,也可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任選幾位同學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增設詞語提綱,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一、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後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一段寫自己遊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冊水總的印象。“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是説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羣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乘船隨着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裏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總領全文)

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2、學生明確:第二段寫水,突出”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是説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説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的色和動態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異水 千丈見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學生明確:第三段寫山,突出“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着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着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峯。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競上”“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峯峯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寫清越的泉聲、悦耳的鳥聲、延宕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於聽,動靜相生。“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具有—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峯,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着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羣峯,扣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 高山寒樹 樹之奇

負勢軒邈 山之勢

泉鳥蟬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橫柯疏條 林之密

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二、學生根據板書所顯示的詞語提綱,嘗試背誦課文。

三、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寫景文字。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反覆誦讀,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探究性思維訓練,理解難句。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1、個體抽查。

2、集體齊背。

二、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請反覆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學生自由發言。

如: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3:“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峯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迴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裏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於他出身於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教師以記者採訪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請學生談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

本文的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2、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

(多媒體顯示)

(1)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6)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學生自由選句品味寫景的妙處。只要學生能説出一點,教師即應給予褒揚。

明確:

(1)“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着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2)“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暗的。“千丈”承“縹”,“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3)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遊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遊”“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可以説是“看似尋常最奇譎,成如容易實艱辛。”

(4)“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5)“夾岸”描述高山聳峙於富春江兩岸,這樣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寫出了山峯壁立之狀。“寒樹”一方面點出了秋天的季節特徵,樹葉凋零、一片蕭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給人一種高寒的感覺。

(6)不但寫出了山峯各依自己的地勢而形成的千奇百態之狀,而且還賦予它以人的心理:個個爭着往上,一個想比一個高遠。寫出了山的生機、活力,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山勢別具一格,個性分明。

(7)這幾種聲響中,有無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蟬、鳥、猿;有昆蟲,有飛禽,也有走獸;有的反映出季節的典型特徵,如蟬鳴;有的又為山林之間所獨有,如泉聲,如猿啼。因此可以説這些聲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響,又反映出山水名區的典型特徵。另外,作者描摹這些音響時,也能分辨出它們之間細微的區別,文筆顯得準確、俊美而又簡潔。如形容水流聲是“泠泠”,鳥鳴聲是“嚶嚶”;寫蟬鳴、猿啼則是“千轉不窮…,百叫無絕”,着重描繪其音調多變和連綿不斷的音響特徵。

3、學生齊誦這幾句話,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

四、課堂小結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的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脱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藉助電腦,創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佈置作業

1、請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提示:不必侷限於課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譯那樣字字落實,可以加入一些有關富春江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關於富春江的詩文,最好能將風物介紹和風景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2、完成《三點一測》

教學行為調整與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美文,應當使學生初步懂得怎樣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一要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二要善於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

朗讀的指導,總的説來,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頓,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使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兩個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範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範。

啟發想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節,然後設問。例如,作者這次是特意選擇一個“風煙俱淨”的日子並且自僱小船出遊;作者説“猛浪若奔”不是從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駛時親自感受到的;“負勢競上……爭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覺,如此等等。根據這些情節設問,也可能引起爭論,更有可能出現教師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難點是“鳶飛戾天”兩句。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閲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設計思想

1、 本文是高一新教材第六單元“水”文化文言文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的名篇,極具審美價值。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比較注重“字字落實,句句清楚,條分縷析”,儘管文章中許多字詞有文言詞法可講,文章的結構也有分析的餘地,但以此法來教學,學生一定會感到寡然索味,學習興趣不大,況且也白白地糟蹋了作品中優美的意境。所以,根據此教材的特點,本着以“學生髮展為主”的原則,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審美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主地朗讀、品味、賞析、想象和聯想等一系列審美的體驗來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意圖。椐此本文定為用賞讀課型來教學。

2、 一般文學作品的藝術世界是由三個世界壘加而成:語言世界——形象世界——精神世界。而其中“形象”是支起藝術世界的實體。要理解文中的意境,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通過對文字的朗讀來感知文中的意思;然後,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海中呈現出作者所描繪景色的畫面,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説的,在腦中要有“一幅畫景”或是“一幅戲景”;最後,再根據畫面去想象作者處在其中會有怎樣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根據審美認知規律來安排教學的步驟猶為關鍵。

3、 一直很欣賞葉聖陶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教,是為了不教”,教材只不過 是個例子,通過此文的教學,為的是培養學生對寫景佳作的一種閲讀和欣賞能力,因此,學生在審美感悟過程中,教師對審美規律的歸納小結也是必要的。同時引入袁中道的《江行日記》既是拓寬教學內容,又是鑑證了學生對寫景小品文的閲讀欣賞能力。

4、 想像和聯想能力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材和課型的特徵為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懷

2、培養學生對寫景佳作的鑑賞能力。

3、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三、課時按排:

一教時

四、教具準備:

1、自制多媒體課件。

2、根據課文內容、意境剪輯的視聽光盤。

3、錄音機。

五、課型:

賞讀課

六、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1、 請學生説出有關描寫江河、湖海、泉水、瀑布等有關“水”的詞語。

(1)、教師示範舉例。

(2)、學生舉例。

[説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調動學生大腦中原有的積累,啟動思維,使其進入學習狀態,同時又與本單元的整體教學內容掛上鈎。

(二)、導之以讀,感受語言美

(1)、明確朗讀應注意的技巧。

(2)、聽著名播音演員趙兵朗讀的課文。

(3)、學生散讀。

(4)、集體配樂齊讀。

[説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通過讓學生自主朗讀、自主涵詠來初步感知文意。

(三)、引之以析,鑑賞意境美

(1)、根據文字,呈現圖景。

(2)、依據情景,品讀、欣賞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小組討論。

(4)、全班交流。

(5)、教師小結。

(6)、在理解的基礎上集體朗讀全文,配以視聽光盤,營造欣賞的氣氛。

[説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通過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中閃現文意的畫面,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句來品讀、感悟、賞析,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進而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美。掌握欣賞寫景小品的特點。

(四)、拓之以文,掌握審美規律

(1)、朗讀袁中道《江行日記二則》(印發資料)

(2)、思考日記寫了什麼內容,體現了作者什麼情感。

(3)、理解並想象“天然一幅煙江幛子”。

[説明] 本教學環節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拓展閲讀,鞏固欣賞寫景小品的能力,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要點】

1、掌握以下詞語:

行旅 桐廬 悠然 領略 鳶飛戾天 經綸 亟思 遁世 縹碧 軒邈 泠泠 窺谷忘反 見日

2、體會本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

3、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等特點;

4、學習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

【教學設想】

1、本文為課外自讀課,但由於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詞較多,故安排一課時課內自讀;

2、重點放在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掌握特點。

【教學步驟及具體教學內容】

1、請生讀課文,正音正字;

2、再讀課文,根據自讀提示,掌握學習重點;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3、學習第一段:

這段總寫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⑴ 讀課文及註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二句:寫乘船江遊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三句:交待江遊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4、學習第二段:

⑴ 翻譯本段;

⑵ 本段承“異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點:

從哪幾方面突出這個特點的?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 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

總之,這一段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5、學習第三段:

⑴ 朗讀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⑵ 先找出寫山的句子,然後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峯──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6、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⑴ 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⑵ 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7、作業:

⑴ 完成練習一,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特點。

⑵ 完成練習二,區別“許”、“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義。

⑶ 完成同步練習各題。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於意藴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瞭解景物描寫的層次、藝術處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賞讀基礎上熟誦全文

【教學難點】寓情於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於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吳均何許人也?南北朝時南朝文學家、詩人。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文書札見長,表現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稱為“吳均體”。本文是一篇另種文體,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學過程

(一)讀其文,疏其義

1、對於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

2、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分組活動)

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

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遊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銅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無數景物,請同學們用波浪線將文中的景物劃出來。

(學生回答:風煙、天山、水流、小舟、游魚、細石、急湍、孟浪、夾岸、寒樹、清泉、小鳥、鳴蟬、哀猿、橫柯、疏條)

(三)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那麼作者寓於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後,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

(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髮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自由探討在當時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四)探尋藝術的魔棒

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悦。我們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語言功底,他還採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寫就了這篇至文?

總結學生的發言得:

1、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起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圍繞“獨絕”二字生髮和描摹。

2、寫景順序上先“水”後“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3、詳略處理適宜,動靜結合搖曳多姿。詳寫“山”,略寫“水”。寫山水動靜結合而又有變化。寫“水”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詳寫動態略寫靜態。

4、善於多角度寫景,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激發人們的感受。

①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視覺:

a、“風煙俱淨,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寫了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

b、“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迴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於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閒適心情。

c、“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用擬人的手法,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5、描寫、記敍、抒情和結尾的議論渾然一體,這裏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脱的畫意。

6、運用了大量的對偶句,讀來琅琅上口;用詞精當優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洶湧,用“競”“爭”形容山峯相互依侍,爭相向上崛起的形狀,用擬人化手法,把靜態的山寫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寫景,描寫富春江之美,在如許美景中自然產生“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隱逸情懷。

(五)小結本文

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脱的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詩情。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6

《與朱元思書》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課,單元主題為“藉助註釋學文言”。與本單元的其他文言文相比難度較小,所以我選擇把它作為文言文單元教學的首篇,旨在給後面的文言文學習探尋一種路徑。根據本單元的“學會讀書”之“藉助註釋學文言”的主題要求,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小組合作藉助頁下注釋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理解和誦讀課文;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賞讀課文,體會寫景手法,品味語言精妙,藉助背景把握情感。

以下主要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與反思:

一、欣賞美景,誦讀美文。

課前利用多媒體播放富春江的圖片,以圖引文,引導學生 “望景生文”,既能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又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順勢導入集體誦讀一環節。學生們的表現很積極,可見這篇文章的背誦關突破了。

二、品讀課文,聚焦美點。此環節具體包括三個步驟:

1、作者是如何評價富春江的山川美景的?全文結構有什麼特點?

2、水“異”在何處?作者怎樣細緻描繪的?(自由朗讀勾畫相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同桌交流後全班交流。)

3、作者從哪些角度,用了什麼方法描繪山“奇”的?(默讀課文圈點勾畫勾畫相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同桌交流後全班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我採用任務驅動,逐層推進的方法,通過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去品讀寫景的妙語佳句,探討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欣賞水平。通過課堂表現看,學生對於詞句的品析沒有現代文讀得透徹,來得快。因為本文從語言外在形式上沒有現代文那麼直白,雖然學生已經理解了原文,可是要讓他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凝練的文字裏讀出作者描寫的情景來,對於部分學生來説還是比較困難的。

三、研讀課文,領悟主旨

《語文課程標準》在閲讀目標中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文化內涵,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所以在這一環節,我適時給學生提供資料互助,讓學生聯繫全文,結合背景資料,自己悟出作者的思想志趣,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學生們的興趣較濃,大多學生都能就作者的志趣談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體味志趣

推薦閲讀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指導學生誦讀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以一篇文章的閲讀激發一類文章的閲讀興趣,趁熱打鐵,推薦學生閲讀同一時期同一題材的文章,拓寬閲讀面,鼓勵學生進行深入的對比性閲讀,在對比中尋求異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五、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作業設計)

改寫導遊詞。這一個環節旨在讓學生學有所得,更要學以致用。利用品讀中領會的寫景方法與技巧進行創作,才能真正提高,這也是閲讀教學的最終落腳點。從第二天收上來的導遊詞看,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還是可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與聯想進行生動介紹。

反思:本課的教學用了兩個課時,還佔用了一節輔導時間。雖然用時較長,但學生掌握的比較紮實,我個人覺得挺踏實,當然再次回味還有諸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若要問我最大的收穫,那便是文言文教學一定要慢下來,引導學生慢慢地讀,慢慢地品,慢慢地悟,慢慢地評。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能通過書下注釋和同班互助瞭解文義。

2、通過品讀能夠理會作者觀察角度的獨特,寫法的精妙,志趣的高雅。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山水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詞彙及全文內容。

教學難點:

1、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本課標題與內容“奇特”之處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

1、個別朗讀,師生評

2、集體讀,點評

三、讀懂課文:

學習古文不僅要求會讀文章,還要能讀懂文章。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

要求:結合課下注釋,如有困難詞句,做上標記。

1、個別嘗試翻譯。

2、師生點評

3、重點難點詞句的解決。

四、研讀課文

通過同學們的努力,我們已經瞭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富春江的美景好象就在我們眼前。同學們,如此秀麗的自然美景,你知道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嗎?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提問:1、文中哪句話概括了富春江山水的特徵?

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師:作者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對富春江迷人的景色作了的高度的概括和讚歎。然而僅僅發出讚歎並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的景色的呢?

生:作者先寫異水,再寫奇山

師:那麼,富春江水的“異”表現在哪裏?

生:①江水清澈之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②江流氣勢磅礴之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師:從以上句子的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清澈透明的靜態美和一種氣勢磅礴的動態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靈彷彿也變得透明而無雜質了。富春江水的洶湧急流,不得不讓人的心情隨之澎湃!可以説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在觀察美景,而是在用心靈去感受美景。

師:作者又是通過描繪幾種景物來寫奇山?從感覺角度看,分別運用了什麼感官?

生:①視覺——山峯、樹木

②聽覺——泉水、鳥叫、蟬鳴、猿啼

生:運用修辭手法

①擬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

②對偶(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小結:富春江的確美,美在它的碧波盪漾,美在它的魚羣穿梭,美在它的寒樹羣山,美在它的鳥鳴猿啼,置身於此山此水中,作者不禁發出感慨,你能在文中找出表達作者內心感受的句子嗎?

五、體情品意:

“鳶飛戾飛者……”那麼作者寓於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

明確: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緒,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師:這山這水,多誘人啊,讓人忘記一切煩惱,一切世俗,讓人的心變得寧靜透明,讀到這句,讓我在感受了自然之美之餘感受到了深遂的情景之美,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

六、神遊家鄉山水

列舉家鄉山水,感受自然之趣

七、作業

1、複習本節內容。

2、完成對比閲讀練習

板書設計:

異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動靜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結合

奇山:形奇(高山寒樹,軒藐成峯)視覺

聲奇(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聽覺

色奇(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視覺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8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訓練點

1、學習先總後分的敍述方法,體味精美清新的語言,積累描繪山水的詞語。

2、背誦全文。

能力訓練點

培養誦讀能力,理解欣賞能力,審美能力。

美育訓練點

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學法引導

1 反覆誦讀。

2 在朗讀的同時充分想象,把文字變成生動的圖景。

3 注重詞語積累,體味語言凝鍊,傳神之美。

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梳理層次,體味本文生動的描寫。

難點:體味語言特色,品味山水景境。

解決辦法:通過朗讀訓練,感知語言特色,理解文章總分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李白詩《朝發白帝城》導入。

這首詩寫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們欣賞一下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樣的流速,周圍的山又是怎樣的?

二、介紹作者和背景

1.作者簡介。

吳均,字叔庠(xiáng)吳興教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南北朝時樑代的文學家。他的詩文多描寫山水景物,風格清新,在當時文壇上產生過較大影響,人們把他的寫作風格稱為“吳均體”。

2.背景。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本文見於《藝術類聚》卷七。由於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閲讀欣賞。“與”:給,“書”:信。

三、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配樂)

2.學生朗讀、誦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中重點詞語。

韻、柯、飄蕩、縹碧、負勢、軒邈、泠泠、相鳴、戾天、息心、經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4.結合註釋,請學生口譯全文。

譯文略。

四、閲讀分析

1.欣賞學習第1段。

全班同學齊讀第1段,然後讓同學歸納這段段意:總寫富陽到桐廬間的山水之美。

特點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是:“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應掌握哪些重點詞。

俱淨:都清散盡淨。

風煙:指煙霧。

共色:同樣的顏色。

從流飄蕩:(船)隨着江流飄浮蕩漾。

獨絕:獨一無二。

2.學習體會第2段。

(1)教師提問:本段寫了富春江水的什麼特點?(組織學生討論)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話體現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3)哪句話體現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鼓勵同學們大膽想像,通過而讀,把課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同學們都動手畫,把畫得最好的選出來,當場表揚,並用電腦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賞。)

第2段寫了水的異,那麼山的奇又表現在哪裏呢?我們學習第3段,看這一段是通過什麼手法表現的?

這一段通過什麼筆法把山寫得充滿活力呢?調動了什麼感覺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賦予靜靜的羣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變得座座生龍活虎。“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這裏的山相互爭高比遠,直上雲霄,充滿積極向上的活力。這是對山的遠觀,而走進羣山,那裏的美景則是:泉石衝激着石頭,發出清脆的響聲,美麗的鳥兒交相鳴叫,婉轉動聽而且韻味十足;再加上蟬聲此起彼伏,猿聲百叫不絕,這裏簡直成了音樂的海洋。

調動的感覺器官是:視覺、聽覺。

面對如此勝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答:作者認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祿的人,只要望此山峯,也會熄滅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於處理軍政要務的官員,見此奇山異水也會流連忘返。這既鮮明地表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幽靜安閒的大自然的嚮往,也浸透了作者對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的傾慕讚美之情。最後四句又回到寫景上來,主要突出此處山高林密,草木葱蘢茂盛。

4.本文的層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總後分。先總寫:用“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着,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裏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處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着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這裏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5.你覺得生動地描寫表現在哪裏?(論討後回答)

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於抓住了景物特徵。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淨”託“色”,“景”中孕“情”。置身於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淨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這裏寫出了山“色”青葱,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6.本文的語言特色怎樣?

本文就是用駢體寫成的。大多是詞句整齊對偶的文體。

通過誦讀,發揮自己的想像,畫一幅畫,突出“奇山”的特點。選優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7.請學生歸納本文中心。

本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自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富春江風光。作者從“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描寫秀麗的山川景物,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間。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從層次結構、語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陽至桐廬一段的山水。理解並掌握總分的寫作手法及形象描繪,以及駢文等寫法。

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請做以下練習。

六、佈置作業

1.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景的?(先總後分)

2.本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景,這樣寫有什麼表達效果?

提示:本文通過視覺寫出了山“勢”高聳(“軒邈”、“成峯”);也寫出了山“色”青葱。

這就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然後通過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這些都展現了大自然的和諧美。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景,給人以大自然和諧天成的感覺,賦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3.作者用“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寫山,參照你乘船或坐車時觀景的體驗,説説這樣寫好在哪裏。

提示:這樣寫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山”寫活了,顯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掌握文言詞句,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領會文章的內容;品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朗讀培養語感,辨析文中寫景的方法,在朗讀品析中感悟情感。培養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討作者的人生態度,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

2、培養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課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文,學習目的一是讓學生領略綺麗多姿的自然風光,二是通過文言文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標,後者是知識和能力目標。而在學習過程中,後者是基礎。所以安排兩課時來學習本課比較合適。第一課時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完成對本課的理解和誦讀過程;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關於本文的寫景特點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去完成,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媒體設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提供(配樂朗誦和風景圖片)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此意境中得到薰陶、感染。也有助於學生想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本單元我們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温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代人的感受,那麼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板書課題,出示課件:課文譯文的配樂朗讀並展示風景圖片)

詩文展示。展示風光課件。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麼優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麼寫成的呢?

師歸納:本文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本文的文體是什麼?駢體文。(課件展示)

三、朗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

1、指導朗讀。(輕重點緩急)

2、先由教師範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等形式。

3、字音障礙。

四、疏通文義

分段理解句子與詞語的意思。

課件展示。

要求學生理解記憶。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想象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討論

(一)理解“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裏,“異”在哪裏。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1.總括本文山水特徵的語句是哪一句?

2、作者筆下的水是怎樣的情狀的呢?結合有關語句説説水的特點。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樣的?運用什麼手法描寫山的?

4、“鳶飛戾天者……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二)寫景要注意條理,請大家分析討論這篇文章寫景的順序。(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教師歸納: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

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誇張將富春江“異水”形象地表現出來;

第三自然段寫“奇山”: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設計問題:作者運用了哪些句子分別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來寫景的?

三、

比較閲讀

對比《三峽》《小石潭記》,找出表現水清、水急和猿啼的句子。

四、品悟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找出表現文章主旨的句子。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

2、讀了本文,你有怎樣的心靈感悟?(學生談感受)

五、寫作手法的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寫景?

比喻、誇張。

2、借景抒情。

六、拓展

現在,全國興起旅遊熱。“五一”或“十一”黃金週前,為了把這個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麗的景點推介出去,富春江旅遊開發公司決定派一些推介員,到各地作宣傳。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員,該如何作宣傳,才能把外地的遊客吸引過去旅遊呢?

(讓大家推薦二至三名同學到前面作宣傳介紹,同時,可以播放風光片作背景)

七、背誦課文。

八、課堂檢測:

1、按原文字形填空

風煙( )淨 直視無( ) 急湍甚()

負勢( )上互相軒( ) 嚶嚶成( )

( )飛( )天 經綸( )

窺谷忘( ) 橫柯上( )

2、用現代漢語説説下列語句的意思。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九、佈置作業

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的景色,作為本課所放錄像的解説詞。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0

【背景】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囿於“精華”二字,強調知識接受,只注重把語法文法講深講透,而忽視了學習主體,讓同學死記硬背,教師死輸硬灌,同學生吞活剝,囫圇吞棗,使教學喪失了主體的獨立性和發明性。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發揮同學的主動性、能動性。為了改變以往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的“獨裁”地位,我在執教《與朱元思書》一課時,把翻譯原文的工作交給同學,讓他們對照課下注釋或利用輔導資料,合作翻譯原文,個別疑難詞句可留到本節課解決。

【優秀教案】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書信體寫景小品,文字清新雋永,富有詩情畫意,便於創設情景,激發同學興趣。因此,執教此課時,我做了如下的優秀教案:調動經驗,誦讀課文——調動情感,進入情境──關注體驗,積累感悟,啟發引導,還精彩於同學。

【教學片段】

一、導入情境

同學小組交流整合預習疑難,提出疑問:

生:我對這個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

師:趕快幫幫他。

生:我覺得根據課下注釋可理解為“比”的意思。

生:我認為“於”字解釋為“比”。

老師適時解答疑難,其實,“甚”在這裏可譯為“勝過、超越”。

生:題目的意思是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內容卻是寫景,這是不是不合理呢?還是另有目的。

生:我覺得作者寫景是為抒情。

師:很好,看來情由景生這一點你深有體會,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帶着這個探究問題,來誦讀這篇美文,身臨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誦讀體驗

師:現在請一位同學當一當小老師,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給大家範讀一遍課文。

同學紛紛舉手,指定一名,同學評價。

師:俗話説:“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會帶給人美的享受,何況吳均在這封書信中描繪如此秀麗、壯美的景色,咱們豈能錯過,跟老師一起來讀吧!

同學跟着我的語氣、語調、語速,帶着欣賞、陶醉的表情小聲誦讀,然後自由誦讀。

構思: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同學創設情境的氣氛如何,直接影響着同學情緒感染的與否。

師:根據你的學習經驗,向大家推薦一下你背誦古文的方法。

生:可以分段背誦,化整為零。

生:我覺得根據譯文背誦效果也很好,因為只有理解的東西記的才牢。

生:既然文中是寫景,它是有層次的,比方本文是先總寫“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富春江景色,後分寫異水和奇山,依照這個思路背就很清楚了。

師:所謂背無定法,但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三種,理解文章的脈絡就很好背誦了。現在我們來想象:天空中萬里無雲,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坐在小船上,隨着江流飄蕩,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多裏水路,全是奇山異水,這在天下是獨一無二的。請大家齊背第 1段。這麼美的景象作者是如何展現在我們眼前呢?

生:這個問題我看出來了,“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了水的清澈,清的一望到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寫出了水的急。

生:我也比較喜歡這一句,用比喻、誇張修辭,抓住水急的特點,形象地寫出了驚濤駭浪的氣勢。

師:如此清澈、急湍的異水怎不令人神往,齊背第2段。

生:寫山抓住了山的高峻這一特點來寫。

師:請舉例説明。

生:高山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這四句用擬人手法突出了山峯的高而險。

師:對語句的品味很到位,誦讀原句。

生:我發現作者通過泉水聲、鳥鳴聲、蟬叫猿啼來寫山的美,這組美妙的聲音讓人留戀忘返。

師:不錯,作者正是懷着對大自然的讚美、嚮往之情來描繪這美景妙音的。到此,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齊讀“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現在,我們就可以解答同學開頭的疑問,書信中的寫景目的是什麼了。

生:我知道了,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生:身處美景忘卻俗世煩憂,放棄名利,表示了作者不追逐名利的思想。

生:勸朱元思到大自然中來,唾棄名和利。

師: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齊背原句。

構思:讓同學以自身的感知為基礎,以吟誦品味為情感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同學與文本、與作者的“心靈溝通”。

師:誰自告奮勇背誦全文?很好,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兒不敢開出自身的亮色,怎麼能夠立身於爛漫的春光中呢?”你們就是美麗的花朵,敢於開放出自身的亮色!下面我們積累古代詩詞中描寫山水的名句,誰來推薦?

生: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生: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生:山隨平野盡,江如大漠流。

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構思:語文能力的形成必需有足夠的語言積累,從某種程度來説,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同學積累的過程。

三、作業

本文與《三峽》作比較閲讀,找出異同和兩文相映照的句子。

構思:在教學過程中,適時聯繫,前後關聯,比較閲讀,可以加強同學對課文的感知體驗。

【反思】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注重傳授文言知識,同學的主體意識漸漸被淡化。本優秀教案重視誦讀對感悟文章的作用,離開了誦讀,同學就難以去直接感受、體驗文本,在誦讀中質疑、探究是解決疑難、理解課文的好方法,同學思維的火花會在誦讀中碰撞。另外,富於啟發性的問題設置、情景的創設,能充沛引發同學的想象,讓同學談自身對文本的理解。新課標中説:“閲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同學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案例改變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尊重同學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同學談感受,積累體驗,自主分析、感悟作品,還精彩於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