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範文(通用4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98W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範文(通用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範文(通用4篇)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導入新課】 魔術——可樂噴泉

【物理性質】

色、味、態、密度

實驗探究一:溶解性

將水倒入裝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旋緊振盪,觀察現象。

介紹乾冰,小結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過渡:二氧化碳能溶於水,難道就只是二氧化碳溶於水麼?二氧化碳是否與水反應呢?

實驗探究二: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入滴紫色石蕊溶液,震盪,觀察現象。

現象: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

分析:是誰讓滴入的紫色石蕊變紅的呢?

猜想1:可能是水

猜想2:也可能是二氧化碳

猜想3:還可能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新物質

演示實驗,分析現象

實驗探究三:水中滴入石蕊,與最初實驗探究二的現象對比。

總結歸納:二氧化碳的性質

當堂練習、佈置作業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導入新課】魔術——可樂噴泉

【物理性質】

色、味、態、密度

實驗探究一:溶解性

將水倒入裝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旋緊振盪,觀察現象。

介紹乾冰,小結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過渡:二氧化碳能溶於水,難道就只是二氧化碳溶於水麼?二氧化碳是否與水反應呢?

實驗探究二: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入滴紫色石蕊溶液,震盪,觀察現象。

現象: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

分析:是誰讓滴入的紫色石蕊變紅的呢?

猜想1:可能是水

猜想2:也可能是二氧化碳

猜想3:還可能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新物質

演示實驗,分析現象

實驗探究三:水中滴入石蕊,與最初實驗探究二的現象對比。

總結歸納:二氧化碳的性質

當堂練習、佈置作業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2、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科學素養: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

3、通過二氧化碳的不供給呼吸的實驗,增強學生關心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加強環保意識。

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應的原理。

2、由現象到本質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提問):人和其他動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麼氣體?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麼氣體?若沒有這種氣體,自然界的'生命活動還能進行下去嗎?(學生閲書p85-86並回答)

(引入):從閲讀知二氧化碳對於生命活動的作用是無比重要的,哪它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呢?

(學生操作):

(1)向已平衡的兩紙袋中一隻傾倒二氧化碳

(2)振盪連接好的汽水和澄清石灰水的兩隻錐形瓶

(3)向學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閲書:p86-87及89乾冰的妙用。

第1頁

學生討論: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教師總結板書):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1)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2)在標準狀況下,比空氣略重(若收集時,用何方法?)

(3)易溶於水(若收集時,可否用排水法)

(學生實驗):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熄滅的實驗。(必須慢慢傾倒)

問:

(1)二氧化碳可以傾倒説明什麼?

(2)蠟燭依次熄滅又説明什麼?

閲書:(引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學生討論歸納: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2)通常狀況下不燃燒(不象汽油等)也不支持燃燒(不象氧氣)

板書: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在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學生實驗)向充滿二氧化碳和空氣的兩隻集氣瓶內分別放入兩隻動物

問:為何空氣裏的活着而二氧化碳裏的不活呢?

討論歸納:二氧化碳不供給呼吸(不象氧氣)

設問:如此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窯、乾涸的深井,應該怎麼辦?

(閲書p87,討論並加以演示)

(展示):兩個集氣瓶,其中一隻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個是空氣,來模擬兩種菜窯,如何用實驗的方法證明哪個能進,哪個不能進?

第2頁

(演示):取兩支試管,分別注入5ml的水,再分別滴入3-5滴紫色石蕊。向其中一隻通二氧化碳,並和另一隻試管作比較。

討論:(閲書p87-88)為何會產生上述現象?

板書:

2、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4

一、發現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現代的教學,應以發現為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首先課前佈置學生預習:①閲讀課本p113—p117的內容;②思考有關提綱中的問題;③分組準備有關的實驗。從而培養學生

的課前預習能力,閲讀能力,親自動手能力和學生互助合作精神。

課堂中當我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的課件後,接着提問:倒入二氧化碳的紙袋一端向下傾斜,説明了什麼?讓學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接着讓學生回答(提綱1):為什麼在擁擠的人羣裏,蹲着比站着難受?這樣既化解知識,使其形象化,把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能力。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研究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打開學生思路,我接着用課件繼續提問:在以下的事實或實驗中,哪些能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探索和發現,激發學生思維,並把化學思維引入課堂,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以達到教學目的。

二、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我在演示可樂瓶變癟實驗中,讓學生觀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可溶於水,通過講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於水,瓶內壓強變小,外面大氣壓使瓶子變癟,讓學生意識到化學與相關學科的知識聯繫。然後提出問題(提綱第2題),聽説一些飲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請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展示一瓶飲料(雪碧),打開瓶蓋後冒出很多氣泡,請兩個同學合作演示實驗檢驗冒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證明二氧化碳能溶於水。從學生非常熟悉的飲料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補充檢驗飲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實驗,讓學生合作演示,既培養學生親自動手能力,又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精神。

我還讓一位同學示範下面的演示實驗:在一個燒杯中放入兩支高低不同的燃着蠟燭,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兩支蠟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其他學生觀察現象並分析討論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實驗中瓶子裏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樣倒入,同時説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點物理性質?學生開始回顧前面知識點,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培養學生分析同一個實驗的不同現象,從實驗現象差異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驗證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中我讓學生分組實驗: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乾燥小花。第一朵噴上稀醋酸,第二朵噴上水,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第四多小花噴上水後,再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老師分析指導:第一朵小花變紅説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第二朵第三朵小花不變色説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然後提出問題第四朵小花為什麼變紅呢?學生(猜想):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還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學生(設計實驗):根據自己的猜想,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學生接着開始(討論交流):請各小組展示方案。最後進行(實驗探究):選擇學生有代表性的一組,讓他們分析原因,從而得出結論——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通過這個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獲得結論,解釋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聯繫實際,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應時,學生展示:每個實驗小組自己預先準備的兩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與學生一起討論完成提綱第4題,提出問題: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層白色固體,這是什麼物質?進行猜想:是不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發生反應?設計實驗:往澄清石灰水吹氣。觀察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並得出結論——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生成了不溶於水的碳酸鈣沉澱的緣故。通過觀察、推理、加上學生的參與,一下子把課堂氣氛推到最高潮。接着又提出問題:為了使用石灰漿抹的牆壁快點乾燥,為什麼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為什麼開始生炭火盆的時候牆壁反而變潮濕?讓學生思考並回答,這樣不僅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體現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講到這裏我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二氧化碳的三點化學性質,並用課件展示。後轉換思維角度,讓學生利用所學性質瞭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促進植物光合作用、作滅火劑,可製造化肥,在工農業生產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這樣既能使學生懂得學習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際意義又,瞭解二氧化碳重要的用途,加強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四、自我評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這節課以學生進行課堂實驗探究為主,我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教學重、難點。學生在“問題情景—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行建構。在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合作探究的快樂,且能對所學的內容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是一堂成功的課。但也有不足之處:這節課由於學生實驗多,學生進行實驗的節奏有點快,使個別學生有點措手不及;在學習“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時,應以此引導學生關注資源、環境等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獲得更佳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