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15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8.18K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15篇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多數學生能夠認識15個生字,會寫6個字,並能組兩到三個詞。

2、三分之二的同學能夠做到正確、流利、比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3、能夠一邊默讀一邊提出問題。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在小黑板上寫需要認識的字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同學們你們最敬仰的人最誰?學生交流

老師談出自己小時候最敬佩的人是科學家,因為覺得他們有學問,有知識,什麼都知識,所以也覺得他們説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例如:在我心目中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她説的許多話我至今還記憶猶深,例如:“人無毅力將一事無成。”“榮譽獎章只能做為孩子們的玩具。”等等,大家有沒有自己瞭解的科學家?誰能為同學們介紹一番?

請小組交流,老師下去巡迴。指兩名同學當眾交流。(8分)

2、法國也有一位科學家,他的名字叫朗志萬(板書),誰瞭解他的故事?(如果沉默,可佈置同學課後繼續去查找他的資料。)

3、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個朗志萬與孩子們之間發生的有趣的故事,請同學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動手做做看》是誰給我們的建議?為什麼要強調動手做?自由朗讀課文兩遍,思考這兩個問題,並找到與老師的問題有關係的兩個段落進行詳細認真地閲讀。

4、結合問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四七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指名讀。反覆讀第一句,思考伊琳娜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伊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不盲從,不懂就問。)

指名讀媽媽的話,集體媽媽的話,説説你認為媽媽是個什麼樣的媽媽?

指導朗讀媽媽的話:“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反覆朗讀這句話,體會“光”的含義。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們以後遇到問題也要自己親自實踐一下,例如《小馬過河》一文。

(媽媽很會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自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答案,這説明媽媽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只有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才能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

第六七自然段:

小組一人一句,合作讀二遍,思考朗志萬是一個什麼樣的科學家?

朗志萬是個非常幽默的人,他故意設下陷井,其實不是在哄騙孩子,而是在引導孩子們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動手實踐的方法,來獲得真理,這是對孩子們科學精神的一種有意識的引領。

這種引領對孩子們來説是終生難忘的。

體會伊琳娜在與朗志萬交流前後態度的變化,由越想越生氣到高興地笑了,體會伊琳娜內心思想感情的變化。

整朗讀四到七自然段,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筆,然後進行小組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5、檢查認字的情況

給課後要認的字加上拼音,同位互相批改,注意認真批,如果被老師發現有批錯的現象,要扣批的同學的分。

小組長記下各位同學的扣分和得分的情況。

6、學習書寫生字:

考:注意引導學生寫準橫的位置。組詞:考試 考驗 考查

獲:引導觀察上下結構,注意草字頭寫大一點,下邊左邊和右邊的都與狗有關,思考這個字的內涵。 組詞:獲得 獲取

志:注意引導學生寫準上面的士,可以出字謎:士兵的心。志氣,志向 志願 同志

智慧:注意指導學生在寫時注意智字上寬下窄,慧字上中下各佔三分之一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2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初讀課文,認識10個生字,會寫2個字。

2、正確地朗讀課文,抓住伊琳娜的情緒變化的語句,感受故事的趣味,並通過動手做實驗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你知道哪些科學家?

2、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法國科學家,他叫朗志萬。教學“朗、志”,給“朗、志”組詞,出示圖片用“朗志萬 法國 科學家”説一句話。

3、出示伊琳娜圖片,再來認識一個女孩 “伊琳娜”。教學“伊”,給“伊”組詞。

教學“琳娜”,有什麼特點?(形聲字,左中右結構)。指出“琳”讀前鼻音。

4、在他們兩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學完課文13課 《動手做做看》 你就會明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

①學生大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讀好對話。

②標出課文的小節。

2、檢查反饋

學生分節讀課文。

ⅰ)朗志萬向伊琳娜提了哪個問題呢?請一生來讀第一節。出示這個問題“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麼?”

請別的小朋友也來提提這個問題。

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個奇怪的問題。

ⅱ)面對這個奇怪的問題,小朋友們有哪些不同反應?

請一生讀2、3節,請一生讀4、5節,請一生讀6、7節。

ⅲ)點評學生朗讀

三、探究學文

1、對科學家朗志萬提出的問題,小朋友們有什麼反應呢?

學生交流,指導朗讀。

2、伊琳娜怎麼想?她又是怎麼做?

學生交流。媽媽怎麼説?指導讀好媽媽的話。

出示伊琳娜怎麼做的句子。抽生讀、齊讀。

3、讓我們也來動手做做看。怎麼做呢?

第一步:杯子裏裝滿水;第二步,把金魚放進去。

請學生上台做實驗。要一邊説,一邊做。大家仔細看,水有沒有漫出來呢?

4、看到這個結果,伊琳娜非常----(驚訝),讓,我們用驚訝的語氣讀這個句子。

出示句子“哎呀,和郎志萬説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指導朗讀

5、拓展説話,出示句子:伊琳娜非常生氣,她想:( )。

第二天,她就去找朗志萬,誰能來讀一讀伊琳娜的話。齊讀伊琳娜的話。

6、你覺得朗志萬是不是在哄騙小孩呢?出示朗志萬的話,讀一讀。同桌分角色讀6、7節。

7、拓展説話,出示句子: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她對朗志萬説:( )。

8、小結:現在,你們明白朗志萬提這個問題的目的嗎?(預設:他就是想通過這個問題告訴我們,平時要動手做做看。不輕信、不盲從科學家。)

伊琳娜就是居里夫人的女兒。我們小朋友也要學習伊琳娜,遇到事情都要動手做一做。

四、鞏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抽生讀 開火車讀 齊讀

2、給哄、騙組詞

五、寫字

1、哄、騙:分析字形、結構特點。

2、師板寫“騙”。

3、學生書寫。

六、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二、朗讀深化。

1、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小組練習讀----競賽讀。

2、伊琳娜值得你學習嗎?為什麼,你想對她説什麼?

三、拓展

1、從課外書或網上收集科學家説過的一些名言,想想對我們有什麼指導意義。

2、讀童話故事〈小馬過河〉,再把自己讀後的感受説給小朋友或爸爸媽媽聽。

四、寫字

反思:上好這堂課,簡單理理自己的思路,有以下幾點:

一、感覺今天同學們學習狀態比較好,因為後天學校安排同學們去春遊,心中不免擔心,可能會有個別同學分心,會坐不住。看來,我的擔心是多慮的,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比較好,不僅都靜下心來,專心聽講,還積極開動腦筋,舉手發言。

二、感覺今天上課比較順。從談話揭題,到隨文識字,到探究學文,直至完成寫字教學,師生配合比較默契,達成預設教學目標。

三、在本課中,識字教學比較紮實。能聯繫學生舊知,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識字。同時,在教學中,結合文本,結合低年級學生實際,安排了幾次比較有效的説話練習。

四、在教學中還是有些遺憾。如在引導學生讀、説朗志萬提的問題時,忽視了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奇怪”在哪裏?要是能落實“奇怪”,可能效果會更好。

探究關注點:課堂教學高效性,識字教學的有效性的探究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課文簡述在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不盲從,不懂就問。伊琳娜的媽媽也很會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自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答案。朗志萬和伊琳娜的媽媽都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育環境,是非常有利於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

【學生分析】

這篇課文中科學家以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同時這篇課文對於孩子們來説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實驗更是充滿了神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對於生字,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基礎,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本課的生字要放手讓學生自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讓學生懂得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凡事要動手做做看。

【設計理念】

課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感悟,因此在學習本課的全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的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所藴涵的深刻含義。

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將課文中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體會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注重他們學習的過程,關注他們識字的方式的多樣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會認1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並且讓學生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問題導入

老師想請教大家一個問題:這有兩個鐵球,想想如果我從高處讓他們同時落下,你認為哪個先着地?(學生暢所欲言)到底誰説的對呢?我想學習了今天的這篇課文你會知道該怎麼做的。(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採用問題導入的形式給學生創設了一種情境,這樣他們不僅對問題有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對所要學習的新課也興趣大增,會有主動學習的願望。新課改中指出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慾望,這樣我們才能收到好的學習效果。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首先,老師想請小朋友分段朗讀課文,其餘同學認真聽,聽完之後用自己的話説説這篇課文講了誰的什麼事。(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無論是讓學生的讀還是聽,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時培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要自己能讀懂課文,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2、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讀完之後劃出你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識記字形。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無論在課堂中有什麼樣的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使學習對他們來説成為一種樂趣。同時關注學生的差異,讓他們自己找不認識的字,這樣的學習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師把生字朋友請到了大屏幕上,你還認識嗎?(採用各種方式識記生字)説説你是用什麼好的方法記住他們的。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檢查學生的認字、識字情況,充分的肯定每個學生識字的方法,給他們鼓勵和自信。

三、 細讀課文,整體感悟

1、孩子們,在課文中找一找,奇怪的問題是什麼?奇怪在哪裏?“滿”與“漫”一樣嗎?有什麼不同?按他所説,放進一條金魚,結果是什麼?這個問題是誰提出來的?在你的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科學家?(學生自由發言)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聯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抓住重點的字詞理解科學家的話,從整體上讓學生知道這個奇怪的問題為什麼“奇怪”。

2、當科學家提出這個問題之後,小朋友們各有什麼反映?(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接受知識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經驗為住,這一環節採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理解當時小朋友的反映,這樣更為生動形象一些。

3、他們都相信了嗎?他們為什麼相信?(崇拜)你認為他們説的對嗎?你們的想法和伊琳娜是一樣,她也認為不對,但是卻想不出什麼道理,有了疑惑。孩子們當你們對一個問題有了疑惑的時候你們是怎麼做的?那課文中的伊琳娜呢?

設計意圖:新課程改革中強調知識的學習和對問題的理解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歷,讓他們從把課文中的事例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當自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會是怎麼來處理的?把自己的行為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進行比較。

4、對,她去問了媽媽,那她的媽媽是怎麼告訴她的?“光想”是什麼意思?“光”能換成別的詞嗎?聽了媽媽的話,伊琳娜是怎麼做的呢?

四、現場實驗,驗證説法

1、孩子們,你們相信他的實驗嗎?那你想怎麼辦?

設計意圖:結合本文所學的內容讓學生也親自動手實驗一下,檢驗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實驗是否是對的呢?讓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實踐。新課改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僅有想法,更要有行動。

2、(做實驗)你看到了什麼?想説點什麼?科學家一開始在我們的心目中是那樣的偉大,小朋友是那麼的崇拜他,但是他卻告訴小朋友們一個錯誤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氣。那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氣了?你生氣的時候會怎麼説?試着讀讀課文。

設計意圖:將課文中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所看到的實驗和自己的仔細觀察看到的結果來用事實證明科學家的話是不對的,從而讓學生有一種成功感。

五、總結課文,昇華課文

1、科學家真的是在騙我們小朋友嗎?(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的目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應該能夠理解科學家當時為什麼要“欺騙”小朋友,從而讓他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不管什麼事,只要是自己有懷疑就要親自動手做做看。

2、孩子們,想想當伊琳娜去質問他的時候,科學家為什麼哈哈大笑?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3、聽了他的話,伊琳娜還會生氣嗎?為什麼笑了?可能説什麼?

設計意圖:新課改中指出,讓學生充分的體驗,讓他們有體驗的過程。在這裏就設計了這麼一個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角色轉換,如果自己是科學家、是伊琳娜當時會説些什麼呢?

4、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看看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設計意圖:在學完了課文之後,再一次從整體上讓學生來把握課文所要講述的內容,有一個反饋的過程。

5、課前的問題你知道怎麼做了嗎?

設計意圖:課文的前後照應,在課前提到的問題要讓學生在學習完了之後想到解決的辦法。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課文,帶着答案離開課堂。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4

教材簡説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在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上,可謂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在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不盲從,不懂就問。伊琳娜的媽媽也很會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自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答案。朗志萬和伊琳娜的媽媽都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這一課會帶給孩子們很多啟迪。

設計理念

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感悟,因此在學習本課的全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所藴涵的深刻含義。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將文中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體會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教學目標

1.複習鞏固本課“琳”“漫”等10個生字,指導寫好“朗”“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中受到啟發。

3.喚起不迷信權威、勇於動手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作為一篇敍事性教材,識字量不大。所以理解課文內容成為本課時重點,體會伊琳娜情感的變化,感受趣味,受到啟發是難點。

教學準備:課件、水、杯子,金魚等實驗用品。

教學過程

一、實驗激趣,引出課題。

1、課前趣味實驗。

2、導入揭題:只要我們動手做做看,看似複雜的事情就會變得簡單,有時還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呢。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第13課《動手做做看》。

3、交流討論:你喜歡自己動手做事情嗎?你自己動手做過哪些事呢?

(設計意圖:課前實驗既能緊緊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又和本課內容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創設了一種輕鬆愉悦的情境,激發探究的慾望,引起孩子對課堂學習的濃厚興趣,為本課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鞏固字詞,指導寫字。

1、出示詞語,檢查認讀。

2、複習過渡:這個故事裏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他是──郎志萬(板書)。

在你的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科學家?

3、指導寫字:寫好“朗”“志”兩個生字。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第一課時識字掌握情況,在和故事人物再次熟悉的情境中,巧妙地再現生字,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字、寫字習慣。)

三、深入課文,探究閲讀。

1、過渡: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喜歡給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今天他的問題又本是什麼呢?孩子們又是怎麼回答的?

2、情境體驗,走進伊琳娜。

問題一:疑惑。為什麼疑惑?

重點理解: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説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

“他們”指的是誰?當伊琳娜疑惑的時候,她向誰請教?

出示媽媽的話:“不能光想,你要動手做做看!”對照課題加深理解。

問題二:生氣。為什麼生氣?

朗讀感悟:哎呀,和朗志萬説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讀出驚訝的語氣)

過渡:科學家一開始在我們的心目中是那樣的偉大,小朋友是那麼的崇拜他,但是他卻告訴小朋友們一個錯誤的答案,伊琳娜越想越生氣。

指導朗讀:“您怎麼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問題三:高興。為什麼高興?

揭示原因:讓我們來聽聽科學家的解釋,出示課文最後一段。

明白道理:科學家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3、現場實驗,驗證説法。(這一環節,可根據課堂情況隨時調整順序)

4、拓展説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説……

(設計意圖:針對敍事性教材的特點,採取了採用圖文結合、情境體驗、深入淺出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課文,通過指導朗讀讓他們獲得各自獨特的閲讀體驗。將課文中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來用事實證明科學家的話是不對的,從而讓學生有一種成功感。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實踐的科學意識。)

四、總結全文,朗讀明理。

1、故事當中的三個人物,你喜歡誰?為什麼?

2、合作朗讀全文。(老師引讀,學生接讀對話)

3、拍手讀兒歌:《雙手和大腦》

(設計意圖:師生合作朗讀全文,是對文章的一次整體迴歸,在朗讀中和評價中使學生明白道理,受到啟發。昇華故事的教育價值)

五、拓展延伸,課外實踐。

1、知識拓展:科學家的故事。

2、課外實踐: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教具準備】

課文錄音,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板書:動手做做看)

上課之前,老師想講一個故事給小朋友們聽,看誰聽得最專心。

故事內容:

法國有一個科學家,他的名字叫郎志萬,有一天,他對幾個小朋友説:“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但是,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麼?”有的小朋友説:“因為金魚身上有鱗。”有的小朋友説:“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郎志萬都搖搖頭説:“不對!”你們猜猜這是為什麼?

1、聚精會神地聽故事。

2、學生七嘴八舌談自己的見解。 通過故事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拉近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以便於在課文的探究與朗讀中體會文章涵意。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嗎?那就快來讀讀新課文吧!

教師巡視學生自學情況,以便隨時給以幫助。

1、檢查自學情況。你知道問題的答案了嗎?你是從哪裏知道的?讀讀有關的句子。

説説你是怎樣記住的?

2、指導朗讀第5和最後一自然段。(重點讀好人物的語言)

3、課件出示這兩段中出現的8個生字詞:

伊 琳 娜 志

漫 哎 哄 騙

你能用“哄騙”説一句話嗎?

小結: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的自學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習任務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學生用手指着字,自己朗讀課文,尋求問題的答案。生可能出現的答案是:金魚放進去,杯裏的水也會漫出來,從第5自然段中看出來的。 郎志萬是故意騙小朋友的,從最後一段話中看出來的。

2、學生同桌在一起練讀。指名朗讀,評價。

3、認讀出示的生字。師生合作讀、同位讀、小組讀、男女賽讀、開火車讀。

指名3~4人説句子。

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培養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獨立識字的能力。使學生在自己創設的較為熟悉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符合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教學原則。三、再讀課文,體會理解 哄騙別人本來是一件不好的行為,科學家郎志萬為什麼要哄騙大家呢?讓我們再來認認真真地讀一遍課文,體會一下他的用意。

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對其他學生提出聽的要求。

相機認識剩下的3個生字。

課件出示生氣和微笑兩張頭像,朗讀屏幕上出示的句子,談出對伊琳娜的看法。

1、讀指定段的課文,重點讀好文中對話。認真聽,聽後認真評議。

讀後談見解:

科學家是想讓小朋友們明白:不能盲目相信別人的話,要動手做做看。

2、師生合作讀,範讀,小組分角色讀,全班齊讀。小組交流。

讀評結合,可以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朗讀過程中,對課文的朗讀體現多元化。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反思,豐富內心感受。

四、寫字指導 重點指導4個上下結構的字“志、智、獲、慧”。

提示:

“志”要寫得上下勻稱;

“智”要寫得上寬下窄;

“獲”要寫得上小下大;

“慧”要寫得上中下各佔三分之一。

認真觀察、練寫生字。

五、語文實踐 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説……

小組交流,選代表班上交流,然後寫下來。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

3、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樂於實踐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生詞卡、魚缸、金魚。

教學過程:

一、複習生詞

師:昨天,我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看,是誰?(伊琳娜)還有呢?(朗志萬)還有其他詞語,我們也來讀一讀吧。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質疑問難

1、聽錄音,思考課文中主要寫了誰?(板書:伊琳娜)

2、出示伊琳娜的兩張頭像:觀察,説説伊琳娜的表情。(生氣、笑)

3、看了這兩幅圖,你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嗎?

A、伊琳娜為什麼生氣了?/什麼事情讓伊琳娜生氣了?

B、伊琳娜為什麼笑了?/伊琳娜怎麼又笑了?

三、再讀課文,細細品味

解決問題A:

(一)朗讀1到3自然段,思考:

1)朗志萬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

2)書上的小朋友是怎麼説的?

1、指名回答第一個問題。

2、同桌互讀書上小朋友的話。

3、從他們的話裏,你知道他們同意朗志萬的觀點嗎?

(二)對朗志萬的提問,伊琳娜又是怎麼想的?她為什麼要動手做實驗?請默讀4到5自然段。

1、讀句子: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説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

2、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萬的觀點嗎?

3、從這裏,可以看出她是個怎麼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不輕信別人的話)

4、她為什麼要動手做實驗?

讀媽*的話:媽媽説:“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女生齊讀。)

5、請一女生上講台做實驗。

做完後,讀句子:哎呀,和朗志萬説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齊讀。)

6、此時此刻,伊琳娜,你是怎麼想的呢?(很生氣,覺得受騙了。課文裏也有一個説被騙的詞,你能找出來嗎?——哄騙,齊讀並板書出來。)

小結:原來伊琳娜是因為這件事而生氣的!

過渡:那後來她怎麼又笑了呢?

解決問題B:

1、四人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6到7自然段,並劃出伊琳娜和朗志萬的對話。

2、朗讀伊琳娜的話:您怎麼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1)指導朗讀:這句話,該用什麼語氣來讀?(生氣、質問、急匆匆)

2)多種形式讀:個別讀。(3人)

過渡:聽了伊琳娜的質問後,看朗志萬又是怎麼回答的?

3、讀朗志萬的話: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1)自由練讀。男生齊讀。

2)伊琳娜聽懂了什麼?(不要不假思索地相信別人的話,對待別人説的話或提出的問題,不光要動腦筋想一想,有時還要動手做一做。)

3)伊琳娜為什麼聽了他的話高興地笑了?

4)她會對朗志萬説些什麼?(四人小組討論,並以小組為單位,把她會説的話寫出來,要求儘量寫長一點。)展示兩個人。

4、配樂分角色朗讀對話。

四、聯繫實際,情感昇華

1、現在,你們對開始提出的問題還有不明白的嗎?

2、你喜歡伊琳娜嗎?為什麼?

3、配樂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靜思名言,深化知識

師:在本節課將結束的時候,老師送給大家一句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名言:實踐出真知。希望你們永遠記住它,讓它指引你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

生:齊讀、背誦。

六、擴展閲讀

1、童話故事《小馬過河》

2、《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緒變化的語句,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動手實驗進一步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

抓住描寫伊林娜情緒變化的語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信息資料】

生字卡片、圖片、實驗器材。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一、啟發談話

同學們,我們人類都有兩件寶貝,知道是什麼嗎?(雙手和大腦)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離不開動手和動腦,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動手做做看。(板書課題)

二、圖片導入

出示兩張圖片:這個小女孩怎麼了?(一個是撅着嘴巴生氣的樣子,另一個是面帶微笑的樣子)這個小女孩就是伊林娜。她為什麼生氣?又為什麼笑了呢?學完課文《動手做做看》你就會明白了。

疑問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正是課文的疑點,以此為切入口,利於突破重點,激發探究讀文的興趣。

〖對話平台〗

一、自讀

1、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自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組內交流識字收穫:在小組內講一講自己會認的字,讀字音,再組詞,並説説自己是用什麼方法記住的。

3、全班交流彙報:説説你認識了哪些字,是怎麼記住的?

識字教學應該以遊戲和活動為主。二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採用小組交流彙報的形式,達到資源共享,有利於提高自主識字的效率。

二、讀思

1、指名檢查讀文,師生共同評議。

2、默讀課文,畫出伊林娜情緒變化的句子,引導學生質疑。

(教師梳理問題:伊林娜的為什麼生氣?又為什麼笑了?)

3、以小組為單位讀書解決問題,教師巡視指導。

順着伊琳娜情緒波動的原因探究讀文,不僅能較好地朗讀課文,更有利於使學生感悟到伊琳娜是親手實驗後才發現了科學家的話是不對的,更便於學生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三、交流

伊林娜的為什麼生氣?

1、小組派代表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穫,組內其他成員補充。

2、伊琳娜生氣地責怪朗志萬“哄騙”了我們,真的是“哄騙”嗎?結合課文説説理由。

⑴“哄騙”是什麼意思?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善意的哄騙能激發孩子動手操作的慾望;不過也要謹防生活中惡意的哄騙,提醒學生正確區別對待。

⑵你能否換一種語氣説這句話?

⑶練習讀這句話,教師進行指導,注意反問的語氣。

3、指名讀媽媽的話:“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⑴讀句子,體會“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⑵反覆讀句子,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

4、指導朗讀:小朋友説的話要用肯定、想當然的語氣。媽媽説的話要用鼓勵的語氣來讀。

四、實驗

1、按照課文中的描寫,和伊琳娜共同做實驗驗證猜疑。

2、學生談談自己實驗後的感受。

親自動手實驗,使學生切身體會到伊林娜生氣的原因,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動手做做看,積極參與實踐的意識。

五、寫字

學習寫“哄、喝、提、題”四個字。

1、學生仔細觀察:你覺得應該提醒大家注意什麼?

2、做一做“原來是這樣”的發現問題的遊戲。教師可以先做發現示範:示範書寫“哄、喝”兩個字,然後自言自語:“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寫好看,口字旁得寫得高一點,小一點。哦,原來是這樣啊!”“提、題”是左右結構,“題”是半包圍結構,“題”字中“是”的“小腳丫”伸得好長啊!

3、學生臨寫一遍,然後請學生同桌或小組合作、探究,發現規律性的東西在全班交流。

用情境式的遊戲指導書寫,更利於激發學生書寫的興趣,使他們體驗到書寫和發現的樂趣。

第二課時

〖對話平台〗

一、複習

1、開火車檢查生字。

2、指名分角色朗讀1~6自然段。

3、默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思考:伊林娜為什麼笑了?

二、交流

1、指名讀朗志萬的話,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

2、讀讀下面的句子,你覺得哪種説法是正確的?

⑴科學家講的話,我們都應該儘可能地去試一試。

⑵我們要懷疑科學家講的話。

⑶當我們對科學家的話有懷疑時,一定要想辦法證實一下。

⑷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態度和思維方式。

3、假如你是伊林娜,聽了朗志萬的話,你會説些什麼呢?

此環節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教師可以當記者進行採訪,同時建議學生把想説的話寫下來。

三、朗讀

1、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示範讀──分組練習讀──競賽讀。

2、伊林娜值得你學習嗎?為什麼?你想對她説什麼?

四、拓展

1、從課外書或網上搜集科學家説過的一些名言,想想對我們有什麼指導意義。

2、讀童話故事《小馬過河》,再把自己讀後的感受説給小朋友或爸爸媽媽聽。

3、你能發現爸爸媽媽或老師説的、做的有不對的地方嗎?細心觀察,親自實踐,有禮貌地指出來。

從課內走向課外,在各種語文活動中強化學生不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五、寫字

1、學生練習書寫,教師相機指導。

2、班級交流展示,對於寫得好得同學獎勵一面小紅旗。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1、會認“朗”等10個生字,會寫“另”等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3、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想象,並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

【課前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當你們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你們是怎麼做的呢?(鼓勵學生自由發言,老師隨譏評價)

2、今天,老師要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齊説“伊琳娜”)“伊琳娜”在遇到疑問的時候,是怎麼做的?(板書課題:動手做做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識記生字

1、輕聲讀課文:

注意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要多讀幾遍。

2、自主識字:

學生自己識記生字,對自己認為難記的字,想辦法把它記住,把不好記的字標出來。

3、小組內交流學習生字的情況:

介紹自己是怎麼記字的;討論不好記的字怎樣把它記住。

4、全班交流:

全班齊讀去掉音節的生字,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

5、書寫生字:

討論如何把字寫正確、寫好看;完成課後“我會寫”的內容,老師巡視指導;學生展示自己所寫的字,老師隨機評議。

三、學生自讀課文,用“──”勾出科學家朗志萬提出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孩子們,誰來告訴大家,科學家朗志萬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課件出示朗志萬的問題,生齊讀)

二、再讀課文,討論交流

1、學生自讀課文,想想孩子們聽了科學家的問題是怎麼想的?用筆勾畫出來。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符號。

2、小組討論解決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3、交流體會:

老師重點引導體會句子中帶橫線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敢於實踐。

⑴ 伊琳娜越想越生氣,第二天一早就去問朗志萬:您怎麼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⑵ 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他説:“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想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

三、拓展課文內容

1、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你想這時他可能會説些什麼?

2、學生思考後自由發言。

3、鼓勵學生把自己説的話試着寫下來。

4、老師小結。

四、鞏固生字

做組字遊戲,出示要求會認、會寫的字,學生進行組詞競賽。

五、課外作業

動手做做課文中的實驗:把放入手中的物體變一變,仔細觀察,滿出水的多少與放進物體大小有沒有關係。

【教學後記】

我國教育家葉聖陶説,要使學生“自己讀書”,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都要從這個目標着眼,採取適當的訓練措施,使學生的閲讀能力一步一步地向着目標邁進。閲讀教學除了着重培養閲讀能力,同時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要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認真讀書,一邊讀,一邊想,一邊動筆圈、點、畫、記,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讀書時坐姿端正,注意用眼衞生;善於使用工具書;堅持課外閲讀等等。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2、難點:課文的感情朗讀、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識字、小組合作檢查、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投影儀、卡片、圖片、古箏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趣

1、直接揭題。

2、設疑:

⑴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了誰?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板書:朗志萬和伊琳娜

他們之間的不同學生可能會説年齡大小,引導學生説出身份的不同。

⑵什麼樣的人才能叫科學家?

有學問的科學家跟伊琳娜會發生故事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畫生字新詞。

2、找出小朗志萬説的話,做上記號。

三、學習生字

1、自學課文,畫出生字,多讀幾遍。

2、同桌互讀生字和課文。

3、檢查自學情況:

⑴説説你幫同桌糾正了哪個音。

板書這些生字,學生齊讀生字。

⑵識字遊戲:

①師説生字偏旁,學生猜字;學生説偏旁學生猜字。

②小兔開門遊戲。

⑶認讀生字詞語。

4、寫字指導:

重點指導:“朗、喝、騙”字。

5、初步感知課文:

⑴課文講了朗志萬和伊琳娜的一件什麼事?

⑵出示朗志萬的話:一個杯子裝滿……這是為什麼?

讀一讀,你讀懂了什麼?

教師可做以下引導:別的東西指什麼?但是放什麼水不會漫出來?

用句式“除了裝滿水的杯子放進其他東西,水都會”。

⑶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疑問嗎?

四、生練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生字

1、認讀詞語。

2、板畫“杯子”和“金魚”,板書:水漫出來了。

二、朗讀感悟

1、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

2、書上的小朋友是怎麼説的?

學生讀有關句子,從他們的話裏你知道這幾個小朋友同意朗志萬的觀點嗎?

板書:同意

3、你對他們的回答有什麼看法?

4、伊琳娜是怎樣想的?

讀句子: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説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

“他們”指的是誰?帶進去讀一讀。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萬的觀點嗎?

板書:不同意

假如你就是伊琳娜你會有什麼想法?

從伊琳娜不像其他小朋友人云亦云,可以看出她有什麼樣的品質?

(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輕信盲從)

5、遇到問題,你是怎麼做的?伊琳娜是怎麼做的?

如:查資料、請教等等都是學習的好方法。

讀媽媽的話:不能光想,自己動手做做看!

理解“光”字。

6、伊琳娜在動手做實驗中發現了什麼?

出示杯子和金魚,讓學生上台做實驗。

讀句子:哎呀,和朗志萬説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

7、互動:

此時此刻的伊琳娜會怎麼想、老師當記者來採訪。

8、朗讀伊琳娜説的話:

您怎麼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理解“哄騙”,多種形式讀。

9、朗志萬真的是哄騙嗎?説説自己的理由。

為什麼他會笑?你從他的話裏知道了什麼道理?

10、伊琳娜為什麼聽了他的話高興地笑了?她會對朗志萬説些什麼?

教學名言:實踐出真理!

三、朗志萬的話,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1、我們要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的態度和思維方式。

2、當我們對科學家的話有懷疑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證實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伊琳娜值得你學習嗎?為什麼?你想對伊琳娜説些什麼?

四、實踐活動

收集名人名言。

【板書設計】

金魚圖其他小朋友(同意)

朗志萬水杯圖

水不會漫出來伊琳娜(不同意)水漫出來了

科學家的話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課後反思】

小孩子的思維最容易被牽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們老師上課提一些導向性的問題:“這張圖美嗎?”學生肯定會迎合你回答:“美──”!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以及提倡學生質疑問難。選入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見,敢於質疑的好素材。如果我們教師只停留在“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個科學素養的培養定位上,顯然過於膚淺。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説是知識的權威。”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讓學生感悟這道理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也是動手做做看的前提,發明創造的關鍵!也是現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質啊!我們天天喊着“尊重學生”,我們可以瀟灑地把課堂對學生拱手相讓,可以允許學生自選作業……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們老師對教材沒有深層的處理,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養的機會啊!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10

《動手做做看》是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一、複習導入

板書:哄 騙

你們還認識嗎?(齊讀)

指導書寫:陳彥如欺騙老師説,他把一匹馬壓扁了,同學們一聽,鬨堂大笑。(送入田字格,帶讀詞語:哄騙、鬨堂大笑、欺騙)

回顧課文:

①課文中還有一位小朋友也被哄騙了,她的名字叫“伊琳娜’。(板書),是誰哄騙了她呢?朗志萬(板書),他是法國著名科學家。

②誰能用黑板上的詞概括一下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情?(科學家朗志萬哄騙了伊琳娜。)

二、學習課文

(1)圍繞“哄騙”展開討論:

①讀課文,思考:朗志萬是怎樣哄騙伊琳娜等小朋友的?

討論:屏幕出示朗志萬的話:請生讀—理解—齊讀

重點理解“漫”

討論:對於朗志萬的問題,小朋友是如何回答的?

同學們,人們一般會懷疑科學家的話嗎?(不會懷疑)

那麼,對於科學家朗志萬的話,小朋友們有沒有懷疑?(沒有)

所以一位小朋友毫不懷疑地説: “因為金魚身上有鱗。”(讀出毫不懷疑)

所以另一個小朋友十分肯定地説: “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讀出不假思索)

(2)圍繞伊琳娜的實驗揭示文意——“動手做做看”。

a 伊琳娜覺得他們説對了沒?(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有説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她回到家裏問媽媽。)

b體會媽媽的話,理解其中的含義

出示:媽媽説:“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①體會“光”在句子中的意思,並用這句話隨時提醒自己 ②讀好媽媽的話。

C 讀第五自然段,思考:

伊琳娜動手做了嗎?

她是怎麼做的?

結果怎樣?

交流:①結果是:“哎呀,和朗志萬説的不一樣。”

②你們能用朗讀把伊琳娜生氣的樣子表現出來嗎?注意讀出質問的樣子。一起讀讀。(讀第六自然段)

③體會她當時的心情。(伊琳娜看到這樣的結果是怎麼想的?)

(3)釋題:不是真的哄騙,昇華主題:敢於質疑。

①看到這樣的結果,她是怎麼做的?(生氣、質問)

②朗志萬聽到伊琳娜生氣的質問會有什麼反應?

出示: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他説:“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想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討論:①朗志萬是不是真的在哄騙小朋友呢? (板書:哄騙加上引號)

②伊琳娜聽懂了科學家的話,你聽懂了嗎?

讀了朗志萬説的話,我知道了不要隨便相信別人的話,要自己去試一下才知道

③你能把你的理解用這樣的方式總結一下嗎?〈課件顯示:()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

④討論:平時你懷疑過大人説的話嗎?

三、總結:

老師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親自試一下才知道。

爸爸媽媽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認真想一想。

電視裏做的實驗結果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⑤。那科學家的話是不是不要信?讀課文結尾朗志萬的話,説説應該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教師提示下面幾中理解引導學生討論。

a科學家講的話,我們都應該儘可能地去試一試。

b我們要懷疑科學家講的話。

c當我們對科學家的話有懷疑時,一定要想辦法證實一下。

d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態度和思維方式。

(4)、分角色讀課文,想想伊琳娜是個怎樣的孩子?

分角色讀全文

討論小結:伊琳娜是位敢於質疑的孩子。

介紹伊琳娜:是居里夫人的女兒,也是一位科學家。

四、拓展

讀《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做實驗:杯子裏裝滿水,在上面放上一張紙,然後把杯子倒過來,水會不會灑出來呢?

五、板書設計:

動手做做看

科學家 敢於質疑

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課件、一個玻璃杯、一張紙。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11

一、創設情境,兒歌引入

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動手不動腦,事情辦不好;動腦不動手,啥也辦不到。動手又動腦,才會有創造。

設計意圖:這是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上已學的一首兒歌。採用孩子們喜愛又熟悉的兒歌導入,實現新舊知識遷移,給學生創設了一種輕鬆愉悦的情境,引起孩子對課堂學習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所要學習的新課也興趣大增,會有主動學習的願望。(新課標指出——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興趣和願望,這樣能更好地實現學生學習主體角色轉換)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請小朋友分段朗讀課文,儘量讀正確;其餘同學認真聽,聽出讀的同學是否讀正確,聽完後用自己的話説説這篇課文講了誰的什麼事。(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無論是讓學生的讀還是聽,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時培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要自己能讀懂課文,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2、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讀完之後劃出你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識記字形。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無論在課堂中有什麼樣的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使學習對他們來説成為一種樂趣。同時關注學生的差異,讓他們自己找不認識的字,這樣的學習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師用多媒體把生字朋友請到了大屏幕上,開火車讀、齊讀生字,檢查學生的識字情況,邊識字邊鞏固識字方法,採用各種方式識記生字,説説你是用什麼好的方法記住他們的。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檢查學生的認字、識字情況,充分肯定每個學生識字的方法,給他們鼓勵和自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悟

課文的小主人公是誰?她遇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

1、在課文中找一找,奇怪的問題是什麼?奇怪在哪裏?“滿”與“漫”一樣嗎?有什麼不同?按他所説,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樣”指的是什麼?那麼結果是什麼?這個問題是誰提出來的?在你的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科學家?朗讀科學家的話,前兩句讀出肯定的語氣,第三句讀出提問的語氣。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聯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抓住重點的字詞理解科學家的話,從整體上讓學生知道這個奇怪的問題為什麼“奇怪”。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技能。

2、當科學家提出這個問題之後,小朋友們各有什麼反映?

設計意圖: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接受知識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經驗為主,這一環節採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理解當時小朋友的反映,這樣更為生動形象一些。

3、前兩個小朋友相信了嗎?他們為什麼相信?(崇拜科學家)你認為他們説的對嗎?伊琳娜是怎樣想的?(她認為不對)但是卻想不出什麼道理,有了疑惑。生活中當你對遇到問題的時候是做的?看看課文中的伊琳娜又是怎麼做的?

設計意圖:新課程改革中強調知識的學習和對問題的理解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歷,讓他們從把課文中的事例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當自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會是怎麼來處理的?把自己的行為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進行比較。

4、對,她去問了媽媽。想想説説: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伊琳娜,會怎麼向媽媽那請教?她的媽媽是怎麼告訴她的?把媽媽的話多讀幾遍,想想:“光想”是什麼意思?“光”能換成別的什麼詞呢?媽媽的話是什麼意思?聽了媽媽的話,伊琳娜是怎麼做的呢?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將文中情景置於生活中,進行思維和語言表達訓練。朗讀並理解媽媽的話,體現語文教學的基本主體。

四、現場實驗,驗證説法

1、孩子們,你們相信她的實驗嗎?那你想怎麼辦?

設計意圖:結合本文所學的內容讓學生也親自動手實驗一下,檢驗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實驗是否是對。讓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實踐的科學意識。新課改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僅有想法,更要有行動。

2、(做實驗)你看到了什麼?想説點什麼?科學家一開始在我們的心目中是那樣的偉大,小朋友是那麼的崇拜他,但是他卻告訴小朋友們一個錯誤的答案,伊琳娜越想越生氣。那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氣了?設計意圖:將課文中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所看到的實驗和自己的仔細觀察看到的結果,來用事實證明科學家的話是不對的,從而讓學生有一種成功感。

五、總結課文,加深理解

1、伊琳娜的實驗結果和科學家説的一樣嗎?這時她心裏怎麼樣?生氣了的表情是怎樣的?説話的語氣會是怎樣的?她生氣的時候的表情會是怎樣的?會怎麼説?朗讀課文中伊琳娜生氣了説的話,讀出生氣、質問的語氣。

2、科學家真的是在騙我們小朋友嗎?(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的目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應該能夠理解科學家當時為什麼要“欺騙”小朋友,從而讓他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不管什麼事,只要是自己有懷疑就要親自動手做做看。

3、聽了他的話,伊琳娜還會生氣嗎?為什麼笑了?可能會説什麼?

設計意圖:新課標中指出,讓學生充分的體驗,讓他們有體驗的過程。在這裏就設計了這麼一個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角色轉換,如果自己是科學家、是伊琳娜當時會説些什麼呢?

4、分角色演讀課文,師生共同再現課文情景。

設計意圖:新課標中指出,讓學生充分的體驗,讓他們有體驗的過程。在學完了課文之後,在這裏就設計了這麼一個環節,形象再現課文內容,再一次從整體上讓學生來把握課文所講述的內容,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感受和反饋的過程。

六、課外拓展,昇華主題

1、教師表情講述《小馬過河》的故事,讓孩子們再次感受親自實踐的重要性。

2、説一説:學了課文,聽了故事,你明白了些什麼?

設計理念:通過説一説,讓學生充分表達,並引導學生表達完整,一方面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訓練學生的對文章內容和思想的概括、理解能力,從説中更加深對文章中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感悟,以完成本課知識技能訓練目標,併為進入三年級學習篇的訓練打些基礎;完成課堂情感目標——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培養正確的科學態度——敢於質疑、善於思考、勤於實踐。

3、在教師的贈語聲中結束課堂教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勤動手和腦,才會有創造;

勤動手和腦,成功就近了;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12

教學理念:

《動手做做看》選自人教版語文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第四單元。本單元的教育專題是“用心思考,勇於創造”。《動手做做看》是本組單元的首篇課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的課文。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⑴ 認讀10個生字。

⑵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2、過程與方法:

⑴ 通過自由讀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⑵ 鼓勵學生用自己已有的.識字方法去自主識字。

⑶ 通過朗讀和實驗認識“動手做做看”的意義。

⑷ 通過課外作業鼓勵學生動手做做看。

3、情感與態度:

⑴ 感受動手做做看的樂趣,認識動手做做的意義。

⑵ 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讀10個生字。學習“朗”、“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動手做做看”的意義。

教學準備:

1、生字卡。

2、做實驗的用具。

課時安排 共兩節課,上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兒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不知道同學們是否還記得一年級學的一首兒歌: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能做工,大腦能思考(生答)。

2、這首兒歌告訴我們,平時碰到什麼問題,都要動腦筋思考,有時,還必須動手做做看。

3、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13課《動手做做看》(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以兒歌創造情境,導入課文,一可以讓學生興趣盎然,使學生有“閲讀期待”;二可以很自然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中去。

二、初讀課文,認識新字

1、自由讀,要求:

⑴ 圈出不認識的字。

⑵ 標出自然段。

2、識記生字:

⑴ 學生當小老師帶讀拼音。

⑵ 教師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比如: 朗:可聯繫學生平時的學習生活組詞,如:朗讀。

志:士+心。或編字謎。

漫:換偏旁:慢──漫。

鱗:為什麼會是魚字旁。

伊、琳、娜:是形聲字。或做加法識記。

哎:為什麼有口。

哄:做加法,口+共。

騙:馬+扁。

⑶ 學生齊讀帶拼音的生字。

⑷ 變魔術:請學生閉上眼睛,老師拿出沒有拼音的字卡讓學生説説有什麼變化。再問學生少了拼音朋友,還認識這些字嗎?緊接着讓學生開火車讀字。

⑸ 將生字寶寶送入課文中,讓學生齊聲讀課文,看能否讀通課文。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題,而二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所以在教本課生字時,我注重去啟發學生自己説一説自己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另外,通過小老師帶讀、齊讀、開火車讀、將生字送入課文中讀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識記生字。

三、默讀全文,小組討論問題

1、貼出伊琳娜生氣、高興的頭像,問學生伊琳娜為什麼生氣?為什麼高興?

2、學生默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尋找答案。

3、學生分組交流答案。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默課,並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與交流的廣闊空間,便於發揮各自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又利於培養學生傾聽他人意見和積極合作的好習慣。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2、學習本課生字,認識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2、使學生懂得科學家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教具準備】

生子卡片、課件、調色盤、畫筆、金魚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一、激趣導入,出示課題。

一隻杯子裏裝滿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張紙,杯子倒過來,水會不會出來。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怎麼做?出示課題《動手做做看》。

二、自由讀課文質疑。

1、對別人提出的問題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你動腦筋了嗎?動手做了嗎?讀讀課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樣做的。 (課件出示插圖)

2、提出不懂的生字詞或課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詞:

鱗:魚類、爬行動物或少數哺乳動物身體表面具有保護作用的薄片狀組織,由角質組成。

哄騙:用假話或手段騙人。

(2)理解難句:

“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是科學家朗志萬的話,意思是朗志萬不是真的哄騙孩子;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教育學生不要輕易地相信權威,凡事要親自動手做一做。

三、再讀課文,小組討論:

1、默讀思考

(1)課文中哪部分寫了科學家朗志萬向小朋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小朋友是怎樣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麼做的。

(3)伊琳娜是怎麼説的。

(4)你贊成“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嗎?

2、彙報:

課文(第1-3自然段)科學家提出為什麼往裝滿水的杯子裏放一條金魚,水不會漫出來的問題。

(第4-5自然段)寫了伊琳娜親自動手做實驗,發現科學家的話是錯的。

(第6-7自然段)寫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明白了他這樣做的目的。

3、學了“動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麼?受到了什麼啟發?

本文通過寫伊琳娜自己動手做實驗,明白了一個道理,教育我們不要輕信權威,對別人提出的問題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多動腦筋想,多動手做。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重點難點:

1、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2、難點:課文的感情朗讀、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識字、小組合作檢查、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投影儀、卡片、圖片、古箏曲。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趣。

1、同學們,你們遇到問題是怎麼辦的?

(生自由發言)板書:動手做做看

2、就課題提問。

伊琳娜(出示生字卡片,隨即學生字)。

教師個案:

1、直接揭題。

2、設疑:

⑴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了誰?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板書:朗志萬和伊琳娜

他們之間的不同學生可能會説年齡大小,引導學生説出身份的不同。

⑵什麼樣的人才能叫科學家?

有學問的科學家跟伊琳娜會發生故事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畫生字新詞。

2、找出小朗志萬説的話,做上記號。

三、學習生字。

1、抽讀:開火車認讀生字卡片(必須快速記準字音),舉手搶答組詞。

2、齊讀:去拼音讀(平翹舌、前後鼻音拼讀一遍,連讀三遍)。

3、識字遊戲:

A、將生字卡片發到守紀律的學生的手,師問:誰是xx。生答:我是x,xxx。

B、開火車讀。

4、生互相交換識字經驗。

換偏旁識字:慢—漫篇—騙

偏旁歸類識字:哎、哄

利用形聲字特點識字:琳、娜

聯繫學生生活識字:朗讀課文的“朗”謎語:士兵的心(志)

5、認讀新詞:

伊琳娜志氣問題提問提水浪漫朗讀哄騙起鬨喝水騙人哄騙

6、寫字指導。

喝、哄:口要寫得高、小一點。

朗:左邊不是良。

提、題:兩個是的區別。

教師個案:

1、自學課文,畫出生字,多讀幾遍。

2、同桌互讀生字和課文。

3、檢查自學情況:

⑴説説你幫同桌糾正了哪個音。

板書這些生字,學生齊讀生字。

⑵識字遊戲:

①師説生字偏旁,學生猜字;學生説偏旁學生猜字。

②小兔開門遊戲。

⑶認讀生字詞語。

4、寫字指導:

重點指導:“朗、喝、騙”字。

5、初步感知課文。

⑴課文講了朗志萬和伊琳娜的一件什麼事?

⑵出示朗志萬的話:一個杯子裝滿……這是為什麼?

讀一讀,你讀懂了什麼?

教師可做以下引導:別的東西指什麼?但是放什麼水不會漫出來?

用句式“除了裝滿水的杯子放進其他東西,水都會”

⑶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疑問嗎?

四、生練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生字。

教師個案:

1、認讀詞語

2、板畫“杯子”和“金魚”,板書:水漫出來了

二、朗讀感悟。

1、“動手做做看”是誰給我們的建議?為什麼要強調動手做做看。

2、結合交流以上問題,朗讀課文有關段落。

媽媽説:“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①讀句子,體會“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覆讀句子,用它隨時提醒自己。

3、圍繞“哄騙”引發爭辯

①伊琳娜生氣地責怪朗志萬“哄騙”了我們,真的是“哄騙”嗎?

結合課文説説理由。

“你怎麼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的小朋友呢?”

A、用恰當的語氣讀這句話。

B、結合上下文理解“哄騙”。

C、你能否換一種語氣説這句話?

②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善意的哄騙能激發孩子動手操作的慾望;不過也要謹防生活中惡意的哄騙,提醒學生正確區別對待。

教師個案:

1、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

2、書上的小朋友是怎麼説的?

學生讀有關句子,從他們的話裏你知道這幾個小朋友同意朗志萬的觀點嗎?

板書:同意

3、你對他們的回答有什麼看法?

4、伊琳娜是怎樣想的?

讀句子: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説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

“他們”指的是誰?代進去讀一讀。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萬的觀點嗎?板書:不同意

假如你就是伊琳娜你會有什麼想法?

從伊琳娜不像其他小朋友人云亦云,可以看出她有什麼樣的品質?

(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輕信盲從)

5、遇到問題,你是怎麼做的?伊琳娜是怎麼做的?

如:查資料、請教等等都是學習的好方法。

讀媽媽的話:不能光想,自己動手做做看!

理解“光”字。

6、伊琳娜在動手做實驗中發現了什麼?

出示杯子和金魚,讓學生上台做實驗。

讀句子:哎呀,和朗志萬説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

7、互動:

此時此刻的伊琳娜會怎麼想、老師當記者來採訪。

8、朗讀伊琳娜説的話:

您怎麼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理解“哄騙”,多種形式讀。

9、朗志萬真的是哄騙嗎?説説自己的理由。

為什麼他會笑?你從他的話裏知道了什麼道理?

10、伊琳娜為什麼聽了他的話高興地笑了?她會對朗志萬説些什麼?

教學名言:實踐出真理!

三、朗志萬的話,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1、我們要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的態度和思維方式。

2、當我們對科學家的話有懷疑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證實一下。

教師個案:

四、總結課文。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伊琳娜值得你學習嗎?為什麼?你想對伊琳娜説些什麼?

五、實踐活動。

1、讀童話故事《小馬過河》把讀後的感受告訴他人。

2、發現他人的過失,有禮貌的指出來。

作業佈置:

蒐集科學家的名言,想想對我們有什麼的生活與學習有何指導意義。

課後反思:

小孩子的思維最容易被牽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們老師上課提一些導向性的問題:“這張圖美嗎?”學生肯定會迎合你回答:“美——”!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以及提倡學生質疑問難。選入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見,敢於質疑的好素材。如果我們教師只停留在“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個科學素養的培養定位上,顯然過於膚淺。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説是知識的權威。”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讓學生感悟這道理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也是動手做做看的前提,發明創造的關鍵!也是現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質啊!我們天天喊着“尊重學生”,我們可以瀟灑地把課堂對學生拱手相讓,可以允許學生自選作業……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們老師對教材沒有深層的處理,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養的機會啊!

《動手做做看》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主要內容並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的含義。

3、動手實踐,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疑問。

 【教學重點】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

【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教學媒體】魚缸、金魚。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3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2、根據上節課的學習,誰來説一説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學習課文(1~4自然段)

1、再讀一遍題目。師:像“動手做做看”這樣的字樣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都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説的呢?請同學們輕輕打開書,拿出筆在書上畫出相關的語句。

(師板書:朗志萬 媽媽 伊琳娜)

2、過渡,師: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喜歡給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今天他的問題又會是什麼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他提的問題,並讀一讀。(指名讀)

3、如果當時你在場聽到這樣奇怪的問題,你會怎麼想呢?

4、師:課文中還有兩個小朋友,他們是怎樣説的呢?請同學們找到兩個小朋友説的話,同桌分角色練習讀一讀。

同桌分角色自由練習朗讀。

師引導:我認為這兩個小朋友的話應該讀出想也不想的感覺來。想也不想可以用我們學過的哪個詞來代替?

生答:不假思索、毫不猶豫!

(師相機指導,讓學生讀出自己的這種感覺。)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加入你們的行列,和你們合作讀好這篇課文,你們願意嗎?(師導讀,生接讀。)

師: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有一天給小朋友們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

生:“一個杯子裝滿了水……這是為什麼呢?”

師:一個小朋友毫不猶豫地説──

生:“一定是金魚身上有鱗。”

師:另一個小朋友肯定的説──

生:“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

師:伊琳娜覺得他們説得都不對,但自己也想不出道理來,於是回去問媽媽,媽媽説──

生:“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5、你如何理解媽媽説的話?(投影出示這句話)

⑴ 換詞理解“光”。

⑵ 指導朗讀: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鼓勵性的語氣)

⑶ 你怎樣評價這位媽媽?

⑷ 如果你遇到什麼問題去問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會怎麼説呢?

小結過渡:教育的成功是有多種因素的,不要冷落生活中孩子任何一些看來幼稚可笑的問題,充分調動孩子們去親身動手動腦解決問題。

三、學習課文(5~7自然段)

1、伊琳娜受到媽媽的啟發和鼓勵決定自己動手做做看,我們來重複一下她的實驗經過好嗎?

(學生動手做實驗)

2、師:你聽到一位鼎鼎大名的科學家提出一個問題,通過你自己的實驗證實與他説的不一樣,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呢?

3、伊琳娜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在文中找一找這樣的語句,你怎麼理解?小組討論學習:

⑴ 想:“哎呀,和朗志萬説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

① 指導朗讀“哎呀”。

② 換詞理解“漫”。

⑵ 做:伊琳娜越想越生氣,第二天一早就去問朗志萬:“您怎麼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①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您作為一名科學家不應該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您本來就知道放進—‘條金魚後,水也會漫出來,還提出這樣的問題,哄騙我們小朋友。)

② “第二天一早”可不可以説:“第二天”或“一早”呢?(着急生氣地質問,想得到一個結果。)

③ 指導讀出生氣的語氣。採取學生自己練讀、評讀的形式完成。

4、體會朗志萬話的意思:

出示句子,理解意思。伊琳娜聽懂了什麼?

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他説:“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⑴ 理解“哈哈大笑”(會心的笑,善意的笑,為有孩子敢於挑戰權威而笑,為自己的啟發下有孩子去驗證而成功的笑。)

⑵ 比較:媽媽:“你動手做做看。”(板書:你)

朗志萬:“要動手做做看。”(板書:要)

[媽媽是提出的建議和鼓勵;朗志萬是啟發同學們應該怎樣去做;伊琳娜由聽了科學家的話的迷茫,到得到媽媽的建議到自己親身(板書:親身)去實踐,已經證明了一個深奧的道理:(板書:實踐出真知)]

師小結: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別人的話。對待別人説的話或提出的問題,不光要動腦筋想一想,而且還要動手做一做。

5、分角色配合讀第六至七自然段。

四、總結

1、讀後,你從伊琳娜動手做實驗這件事中,受到什麼啟發?(拿出本、動筆寫一句話,強調書寫。)

2、你贊成“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嗎?

(組內陳述觀點和理論、集體彙報。)

Tags:教學 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