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廣東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的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5.21K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璀璨的明珠,它們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和審美情趣,具有了歷久常新的藝術魅力.本課選取了五首唐詩,這五首唐詩寄予了不同的感情以及風格.《山居秋暝》空明寧靜;《從軍行》氣魄雄闊,風格渾豪.《登高》寄託了艱難潦倒的鬱鬱不平,形成沉鬱頓挫的風格;《石頭城》抒發了故都蕭條之感.《錦瑟》基調哀怨、意境迷離。

廣東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的教學設計

一、《山居秋暝》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山水田園詩主要是寫他隱居終南、輞川的閒適生活和山水風光。王詩藝術成就很高。無論是雄奇壯闊的景象,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是細緻入微的自然物態,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對大自然敏鋭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聲音和動態,或素描,或刻畫,揮灑自如,意境獨到。蘇軾概括王詩藝術特色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取景頗具畫家的匠心,而且畫面色彩常映襯得濃淡相宜,這在他的《輞川集》中有集中的體現。王詩語言清新凝鍊,樸素中見華採。

王維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寫山水的名篇,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閒適,清新宜人。頷聯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於石上,清幽明淨的自然美景。頸聯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現了浣女、漁舟。末聯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表現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上,只用了“賦”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用了“比興”的手法。因而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藴豐富,耐人尋味。“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二、《從軍行》(之四)

王昌齡:(698— 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其七絕能以精練的語言表現豐富的情致,意味渾厚深長。 有《王昌齡集》。

《從軍行》為其代表作之一,這首詩描寫了在陰雲密佈、滿眼黃沙的“孤城”中將士堅守邊疆,表現他們殺敵衞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遼闊的青海湖上空,連綿不斷的陰雲把雪山都遮暗了,站在玉門關這座孤城上向四處張望。在沙漠裏的戰場上,出征的將士身經百戰鐵甲都磨破了,儘管這樣,不殲滅敵人決不回家鄉。但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評論家如沈德潛就認為“不破樓蘭終不還”有“歸期無日看”的意味,因而主張學生有自己的理解。

三、《登高》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陽 (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其祖父為杜審言。早年南遊吳越,北遊齊趙,裘馬清狂而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困頓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亂起,為叛軍所俘,脱險後赴靈武,麻鞋見天子,被任為左拾遺,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棄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嚴武鎮蜀,薦授檢校工部員外郎。次年嚴武死,即移居夔州。後攜家出峽,漂泊鄂湘,死於舟中。詩人迭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為“李杜”,對後世影響深遠。

《登高》約作於代宗大曆二年(767)左右,是詩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亂後,詩人留寓夔州。時值九九重陽詩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此詩向為人稱道,楊倫稱“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詩藪》),是詩人七言律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的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首聯以夔州的景物為對象,用高度概括的筆法,寫出了江邊秋景的壯闊與悲涼。詩人選取了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意象,並且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從感覺、視覺、聽覺、聲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寫形容,寫得極為精巧工緻,形象性和節奏感極強,也為全詩渲染了悽清悲涼的氣氛。頷聯緊承首聯而將寫景拓展到更深遠的空間,寫得極為開闊而雄奇。此聯上句寫“落木”,下句寫“長江”,“無邊”、“不盡”深遠開闊,“蕭蕭”、“滾滾”生動雄奇。此句寫得氣勢磅礴,而且又透視着不盡的悲慨之情,體現了詩人沉鬱悲涼的`藝術風格。頸聯轉向抒發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身世飄零之感和悽苦孤獨的情懷。“悲秋”已難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飄零之苦,“獨登台”又添孤獨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筆法寫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懷。尾聯上下句分別承頸聯上下句,“悲秋作客”帶來“艱難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進一步抒發了詩人窮困潦倒的悲涼之情。結尾“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表”(胡應麟《詩藪》)。

此詩在藝術上,把空闊蕭瑟的秋景和悽苦孤獨的情懷融合在一起,寫得蒼勁悲涼,典型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首先,詩歌的語言精工凝練,含藴深刻。譬如首聯短短的兩句容納了六種物象,而且又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形容描寫,可謂字字精當,無一虛設。又如頸聯意藴極深廣,“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羅大經《鶴林玉露》)所以,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地。其次,詩歌的章法也頗有特點:“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胡應麟《詩藪》)。全詩通篇對仗,句句合律,一意貫串,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佈置而又無斧鑿之感。

《登高》賞析(陶道恕)

此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寫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楊倫稱讚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裏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着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羣,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讚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阪”“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着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出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歎,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髮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