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滴水穿石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師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1W

設計意圖: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先是講安徽廣德太極洞內一塊石頭被水滴穿,接着講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來列舉三位名人因着這種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後揭示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

考慮到課文的這一脈絡,我分幾步設計了教學程序:開始先讓學生談談“你對滴水穿石這四個字有怎樣的理解”,意在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這是知識的基礎部分;然後通過學習第一部分讓學生了解滴水能夠穿石的原因,接下來通過學習文中的三個例子,讓學生們懂得具有這種精神便會取得成功,為了讓他們對此有更深的體會,課中我安排了“小小交流會”,把課內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最後讓學生在自悟中得到啟示。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我們已經通讀了課文,誰來説説,你對“滴水穿石”這四個字是怎樣理解的?

2、課文的作者在觀賞了安徽廣德太極洞內這樣一塊石頭後,欣然提筆,把它寫了下來。看看,課文哪一部分是寫“滴水穿石”這件事的?

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媒體出示課文第二節)學生自讀課文。這一段文字老師也讀了好幾遍。有一個詞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這個詞是“接連不斷”。(點擊詞語)你想,這麼微不足道的小水滴,往下滴啊,滴啊,不間斷,不停止,這多不容易啊。你們讀了這段文字有感想嗎?和大家交流交流好不好?(抓住“一個地方”“幾百年過去了……”“鍥而不捨”“日雕月琢”這些詞理解,隨學生的交流點擊詞句)

2、不管歲月如何滄桑變化,水滴就對着一個目標,重複着一個動作:滴,滴,絕不停止,絕不放棄,這就叫“持之以恆”(課件出示“滴水穿石”動畫圖),多麼令人佩服啊!能把這一節讀好嗎?

3、現在你能用一句話把“滴水穿石”這件事説清楚嗎?

4、“滴水穿石”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在作者眼裏,他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嗎?它還是一種精神,一種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第三節最後一段話就説得非常清楚,我們一起讀。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為了説清楚這個道理,作者舉了一些例子,他列舉了哪些人?三個人中,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現代的,有古代的,用一個詞説就叫——(古今中外)。

2、(分別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頭像及相應文字)請你選擇一個最佩服的`人物來讀,用心讀,把你的敬佩之情放進去讀。

(李時珍事例:請同學和老師比賽讀,齊讀。

愛迪生事例:男女同學分角色讀。

齊白石事例:所有敬佩他的人齊讀。)

3、作者看到太極洞內滴水穿石的情景,於是聯想到了這三位名人。其實,從古到今,具有這種精神的人還有很多。課前老師佈置大家去搜集了事例。現在,我們來開一個“小小交流會”,好不好?

(課件出示)要求:(1)、仿照課文介紹一位名人事例,不超過100字,用上學過的詞語更好。(2)、舉事例,蒐集名人名言也可以。

程序:(1)、修改自己蒐集的原始資料。

(2)、小組交流,推薦代表上台交流。

4、學生交流。

5、(課件出示貝多芬頭像及《命運交響曲》背景音樂)老師也去搜集了資料。大家看,這是誰?我們學過寫他的文章《月光曲》。貝多芬從28歲開始聽力逐漸減退,到50歲雙耳全聾。這對一位作曲家來説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但他沒有放棄對音樂的追求,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創造出最美的音樂。他説過一句有名的話:呃住命運的喉嚨,絕不能向它屈服。二十多年來,他一直在無聲的世界裏譜寫最美的樂章。持之以恆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曲子在世界樂壇掀起狂瀾,他的作品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光芒萬丈的珍品。(音樂漸響再漸弱)

6、聽了這麼多事例,你有感觸嗎?現在,你最想説的話是什麼?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這就是你們從“滴水穿石”的精神中得到的啟示。這段話你會填嗎?

(課件出示)目標專一而不——,持之以恆而不——,就一定能夠——。

這段話是作者在看了安徽廣得太極洞內“滴水穿石”情景後心跡的真實流露,也可以説是一段名言,我們要好好品讀。

2、其實,從一年級到現在,我們學過許多方面的內容,比如這些成語故事,你會填嗎?

(課件出示)繩鋸()精衞()聚沙()

只要工夫深,()

五、作業。

1、把這些成語故事講給大家聽。

2、採訪身邊的一位成功人士,介紹他滴水穿石的精神。

評析: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課的成功與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節課中是否滲透或體現了教學思想。在備這節課的過程當中,我竭力想在我的教學中體現以下思想:

1、儘量做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機整合。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及相應的學習方法和評價手段。遵循這一原則,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優點是十分明顯的,比如在理解“持之以恆”這個詞語的含義時,課件設計了水滴從巖石上方不停地往下滴的鏡頭,配上滴水的聲音,輔於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誦,持續一分鐘後——這時間對於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來説已經足夠長了,所有學生都理解了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再比如在強化“滴水穿石”精神的時候,媒體出示貝多芬的頭像和音樂,加上教師的語言渲染,一下子把學生的興奮點提到最高處。可以説,課件的輔助教學的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2、儘量做到訓練和感悟並舉。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在教學中我力求體現這點,比如對“持之以恆”這一詞語的理解;比如通過朗讀來加強對三個名人事例的理解;比如對“滴水穿石”啟示的出示等等。

3、儘量和學生“平等對話”。新課程標準提倡“對話式”學習方式,目標就是老師和學生能達到心靈的溝通。教學中我採用“師生朗讀比賽”這一形式,這自然是有“示範”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想和學生達到水乳交融的目的。

4、儘量注重教學資源的拓展延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並要求學生增強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遵循這一點,我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小小交流會”這一內容,學生在課外通過廣泛的蒐集,獲取了資料,加上“仿照課文改編”這一形式,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體會。

但是,這節課中也有非常明顯的問題:

一、對“滴水穿石”的成因這一部分學得不好。教學這部分時,我的目的在於教學生通過抓關鍵詞理解內容,因此做了一個示範,談了自己對“接連不斷”的理解。誰知學生一點也不買帳,自己談自己的,陸雅丹的想法甚至早已超越了本段教學,顯得很深刻了。這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好不容易才生拉硬扯地把他們的思路拉回來(拉回我的教案)。可見我的備課中還沒有備好學生,(他們課前為了上好課,對課文都做了比較詳細的預習)可見我的備課還存在着很大的問題,而且課上還是以我的教案為中心。

二、對三個名人事例的理解不夠。對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想通過朗讀來代替分析,我想這個想法應該是可以的,但問題是強調了朗讀,卻又忽視了基礎知識的理解,比如一些很好的詞語,都“滑”過去了,學生沒有受到應該受到的教育。

三、對教材不敢大膽取捨,囿於教材。課文最後作者把太極洞內的水滴和雨水比較,進一步説明水滴的鍥而不捨,藉此揭示“啟示”,其實“雨水”這段比較是多餘的,但要講到“啟示”,就必須講到雨水。在教學過程中,我怎麼講都覺得彆扭,但還是講了,頗有畫蛇添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