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46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正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表達情感的方法。

學習過程:

一、板題、示標。

同學們,提及戴望舒,我們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着油紙傘,“丁香一樣地接着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的炮火點燃了民族鬱憤,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而在“獄中題壁”,並且“用我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放聲歌唱“永恆的中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板題)。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投影顯示)。

二、資料助讀:

1942年,詩人戴望舒因為在報紙上編髮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我用殘損的手掌》就作於

那個時候。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歌

三、第一次“先學後教”(一讀詩歌,掃除生字詞)

1、師:下面先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比誰能讀準字音。你先讀,其餘同學認真聽,發現有讀錯的地方,請舉手幫助糾正。

(一人讀幾句,如有讀錯字音的,則説停,並引導學生更正,教師板書;如無,則罷。)2、齊讀字詞兩遍。

四、第二次“先學後教”(二讀詩歌,放錄音,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邊聽錄音邊練習讀,3分鐘後比誰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指名學生朗讀。

3、討論:糾正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五、第三次“先學後教”(三讀詩歌,理解,背誦)

1、自學指導:

下面請同學們一邊小聲讀背這首詩,一邊思考課後一、二兩題,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6分鐘後比誰會背全詩,並能回答兩個思考題。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瞭解學情。

六、檢查自學

背誦詩歌

1、指名背誦

師:會背的同學請舉手,比誰背的好,

(若舉手多,則檢查;若不多,則再給兩分鐘;生若背錯了,請其他同學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誰背的好

3、齊背這首詩

(二)思考與練習

1、小組交流:

師:同學們,大家已能熟背全詩了,通過自學能把課後練習一、二都正確回答出來的同學請舉手。有不會的,哪道題不會,那就請前後桌討論(可進一步弄懂某些詞語的含義)

2、全班交流

(1)師:誰來回答第1題?(喊多名學生回答)

板書:先是悽楚憂憤——熱切期盼

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板書: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師:同學們,消極的、冷色調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的後半部

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同學們在以後的寫

作中也可以運用對比的手法來表達情感。

七、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三

要求:1、寫片斷作文

2、300——500字

(2)師:誰來回答第2題?(喊多名學生回答)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2

【教學依據】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帶給讀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這是詩人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用愛和恨、痛苦和希望編織成的一首熱愛祖國,憧憬光明的詩篇。隨着詩人的神思遐想,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從塞北的長白山,到中原的黃河,從江南水鄉,到嶺南至南海,面對一片山河破碎的淒涼景象,詩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裏行間;可那“遼遠的一角”,卻依然“温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深情的讚頌解放區是“永恆的中國”,他把祖國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託在解放區。這鐵窗關不住的愛國情能夠給予中學生強烈的情感薰陶,使他們瞭解詩人在那種苦難的時代和環境裏是怎樣的執著愛國,也啟發他們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該怎樣以自己的方式熱愛祖國,這就是本課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價值所在。愛祖國愛家鄉是語文學習中着眼於“人的發展”的一個永恆主題,本課也不例外。相信在詩歌閲讀的潛移默化中能夠如新的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給學生“關於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關於詩歌的學習,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瞭解詩歌、散文、小説、戲劇等文學樣式”。對於九年級的學生而言,重點應該放在從語言入手領悟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內涵、情感上。課標也要求:“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有表現力的語言”。在這裏,強調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要有“體驗”。體驗什麼?體驗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體驗作品中的情感並實現自己情感上的認同。因此學習這首詩歌,要引導學生關注詩中飽含着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特別要注意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新課程標準還對學生提出了“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的要求。因此,本課仍然要求學生在課前查閲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並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賞析,寫下簡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時查閲相關資料,做好相關鏈接,到九年級時應該已成為一種學習習慣。),目的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還首次對學生的閲讀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一要求的重點在於強調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閲讀中的問題。“合作”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目的是發揮大家的智慧、集體的力量。為此,本課選擇在體驗詩中的情境和形象、體驗詩中的情感和內涵時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不是以老師的講解取代學生自己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評價,而是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表達自己獨特的閲讀體驗,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共同解決閲讀中的疑難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閲讀中得到營養,這樣的教學才真正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隨着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詩中展現出一幅祖國山河破碎、災難深重的圖畫,可謂筆力縱橫,想像飛揚。學習本課要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