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9.48K

【教學目標】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1、學習新詩的鑑賞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意象美和建築美。

2、通過《再別康橋》一詩中意象和語言的賞析,體會詩人內心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新詩的鑑賞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詩中讀出個人的獨到理解。

【教學方法】

本文是高一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首新詩,本課的教學意在使學生培養起對新詩的欣賞興趣,初步瞭解新詩鑑賞的基本知識,學習感受新詩語言和意境的技能。為此,本詩的教學採用如下方法:

1、知人論世法:

徐志摩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他對詩歌的美學追求有着密切的聯繫,也與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康橋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種相似性。引導學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於加深詩境的理解,同樣也能發現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

2、品讀入境法:

本詩所採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極富傳統文化內涵,由此營造出的意境鮮明優美,讓人陶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領會意象的特殊內涵,品味意境中藴含着的詩人情感。

3、對比鑑賞法:

作為一首送別詩,本詩可以與古典詩歌的送別詩在告別對象、告別時的情感、告別時的氛圍等方面構成對比,在對比鑑賞中領會本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教學過程】

一、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讓學生説説他所瞭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歷程:熟識徐志摩的人都稱讚他的性格品行,説他天真摯誠、不計名利、熱情無私、活潑風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歡笑。他一生的風基本來自三個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個女性: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女性是徐志摩靈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劇的根源。徐志摩的生命被熱愛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續:張幼儀自立、自強,繼續侍奉公公,撫養兒子,並在上海創立時裝公司、女子銀行,開風氣之先。林徽因揀拾了一塊失事飛機的碎片珍藏到去世,並提議設置“志摩獎金”鼓勵文學青年。陸小曼終身素服,絕足社交場所,編輯出版《徐志摩全集》成為她唯一的心願。

2、徐志摩的人生經歷: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他可以隨意地選科聽課,也可以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看書、賞景,或者下河划船,盡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

3、徐志摩的詩歌作品:

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片斷,出示《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再讓學生説説讀過的志摩的詩。

二、初讀詩歌,談談感受

情境營造:

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遠的珍藏一樣,康橋的生活和康橋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個永遠的情結。

《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請自由朗讀本詩。讀後,用一句話説説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三、再次研讀,鑑賞詩歌

1、朗讀指導:

(欣賞配樂朗讀,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

注音:

荇(xìng) 斕(lán) 畔(pàn) 溯(sù) 篙(gāo)

語氣:

舒緩、低沉。

節奏:

輕柔、和諧、迴環復沓。

押韻:

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2、內容研討──讀懂詩人:

新詩的內容有很多值得探討之處,諸如語言的運用、意境的創設、情感的變化、結構的安排等,現在,請大家任選一個學習主題,認真研讀課文。研讀過程中,在筆記本上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讀後,學生交流。

可以將問題細化為:

⑴ 你覺得哪些詞語或句子的運用體現了作者的匠心?

“招搖”:青荇隨水流晃動的姿態在詩人眼裏是輕鬆自在的,又彷彿在招手歡迎。“招搖”用擬人手法,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漫溯”:聽從心靈的召喚,隨意地追尋往日的足跡。“漫溯”一詞既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也顯現了詩人的瀟灑風采,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沉澱”:與“揉碎”一詞相照應,舊地重遊,人事已非,依稀可見往日有過的理想和願望。“沉澱”二字包含着對往日的追憶,更隱含了對現實的無奈。

首尾分別用了“輕輕”和“悄悄”:“輕輕”“悄悄”“沉默”營造了寂然無聲、依依惜別的氛圍。“輕輕”側重客觀狀態,而“悄悄”着重主觀意向,寫出詩人不願擾亂康河原有的恬靜與美麗,更顯對康橋的一往情深。

兩個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擬人手法:夏蟲也為我沉默。

⑵ 大千世界的客觀景物我們稱為“物象”,當物象出現在詩中,變成詩人筆下的形象,飽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變成了“意象”。(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

① 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② 為什麼不説楊柳,綠柳而要説金柳?

夕陽照耀下的柳樹,充滿了依戀的柔情。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③ 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④ 夏蟲。連蟲子也在這寧靜而充滿深情的意境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彷彿知道詩人的心聲,為他它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筆下,蟲聲會報春,“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紗窗”;花鳥會哭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與上面的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⑶ 在古典詩歌中,彩雲、金柳、青荇、天上虹等意象具有怎樣的文化傳統?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是形容美麗而倔強的晴雯的;“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是描寫純潔善良的迎春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柔順飄拂的荇菜用來比喻窈窕嫻淑的女子。

《再別康橋》在傳情達意時總是有意無意地選擇那些色彩繽紛,靜謐柔美的意象來表達濃郁的女性情思,這或許是與詩人對母校康橋情人般的痴戀,慈母般的摯愛的情感有關,或許也與他置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有關。

⑷ 在回憶往昔、揮別康橋的過程中,作者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波動呢?

開頭“輕輕的來”,奠定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捨之情,“金柳”“青荇”兩節進一步表達對康橋的無限依戀;拜倫潭裏“沉澱着彩虹似的夢”,依稀可以想見當年的豪情壯志,而這些如今都已成幻夢,令人惆悵不已;“撐篙漫溯”“放歌星輝”是在想象將對康橋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將詩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點;但轉眼間回到現象,“忽然間想起這是一個分手的夜”,無限惆悵重回心中。而對康橋的依戀之情貫穿始終。

3、移情入境,讀出自己:

羅曼·羅蘭説,“從來就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閲讀詩歌時我們常常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處的社會或自己正經歷的時代,進而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從這首《再別康橋》裏,你讀到的是怎樣的自己?請説説本詩最打動你的地方。

舉例:“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灑脱;

夕陽裏再見金柳的羞澀和喜悦;

理想破滅的傷感。等。

四、對比賞析與結構重組

1、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感傷,也充滿了依戀,更讓許多東西變得美好。離別也是文學創作永恆的主題。回顧我們學過的經典詩詞,你記憶中最難忘的離別詩篇是什麼?《再別康橋》跟它們相比,有哪些不同?

學生背誦離別詩名句:

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

在這首詩裏:

⑴ 告別對象由人間轉向天空的雲彩,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⑵ 詩人為別離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⑶ 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見機器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特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2、這首詩中,引用最多的詩句是“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我們學過的唐詩中,有沒有見過“揮手”?請把有“揮手”的唐詩背誦出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現在請仿照《送友人》,把《再別康橋》改寫成一首五言律詩。

〖參考答案

再別康橋

康橋夕陽中,晚雲紅似火。

金柳蕩豔影,青荇搖柔波。

清泉彩虹夢,星輝長篙歌。

揮手悄離別,夏蟲也沉默。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離愁、舊夢

愛 ═════╤═════ 美

(喜悦、依戀) (意象、語言)

(説明:板書設計力求簡潔而含蓄。“愛”和“美”既是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也是《再別康橋》一詩給人的最主要印象,徐對康橋的愛體現在再聚康橋之時的喜悦與再別時的依戀,而本詩的意象、語言均給人極美的享受。而縈繞在詩人心頭和詩句行間的是揮不去的離愁和別不了的舊夢。)

【資料卡片】

1、關於志摩:

梁啟超説:“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胡適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2、我所知道的康橋: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説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3、其他名詩: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複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照應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注:括號內容為評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