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精華】四年級教學教學計劃四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6.23K

四年級教學教學計劃 篇1

、結合自己的親身瞭解及學生實際的工作能力,選拔班幹部。

【精華】四年級教學教學計劃四篇

收集到一定的資料後,我開始選拔班幹工作。我採取學生自薦,其他學生公選的辦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及能力,選拔出一批班幹部,落實班幹工作,讓他們各施其職,發揮各自得優點及能力。

、制定《學生花名冊》、《學生聯繫卡》,並存檔。

通過這些工作,以瞭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為今後的家訪工作作準備。

三、狠抓學風,班紀

利用班會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學習“兩規範”及班規和其他學校規章制度。制訂“學生操行分”及獎懲制度,形成良好的班風班紀,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班集體中學習。這學期來,大部分同學都能遵守各項規章制度,並能堅持踏進校園就進班學習的良好學風。

四、做好家訪工作。

在國慶節假期期間,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家訪,瞭解了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同時與家長建立了聯繫,在教育工作中共同監督學生的學習。假期過後,回到學校,根據家訪情況,在班上作總結,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同時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進行個別談話,尤其對於“雙差生”,與其談話,共同分析原因,找出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其學習的興趣。

通過以上各項的工作,本學期,我所帶的四(2)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學校的綜合知識競賽和英語競賽中我們班獲得雙冠軍。當然,由於經驗不足,存在的不足還是有的。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還必須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取長補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以求做到更好。

四年級教學教學計劃 篇2

一、學情分析:

大多數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實驗也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做,學生的實驗能力得不到發展,活動時常常耗時低效,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對這學期的教學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熱脹冷縮》、《巖石的科學》、《土壤與植物》、《光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園——地球》、《研究與實踐》等6個單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中、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巖石的科學》單元主要讓學生做土壤成分實驗,知道土壤的結構是由沙、黏土、腐殖質組成;通過實驗認識三類土壤的特點;能設計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等教學內容。《光與我們的生活》讓學生通過學習,全面瞭解光與生活的關係,認識到光給我們的生活既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產生了污染,認識到人類只有科學地利用光,才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進一步體會到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兩方面的影響.《我們的家園——地球》本單元是小學生較全面地認識,瞭解,探究地球的.起始單元,它是以後《地球和地表變化》單元學習的基礎.雖然小學生對自己居住的地球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地球的形狀,大小,地球引力等新的知識領域的探究相對困難些,這也正是需要學習研究的課題.通過本單元學習,可以使學習更好地去了解地球,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用科學的方式去探究地球.《研究與實踐》主要是讓學生自己獨立開展科學研究,教師要適時幫助引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探索精神,從而形成科學精神。主要內容有:植樹,當地巖石種類考察.

三、教學目標:

1、探究土壤的成份及特點(如:保水性)及與植物的關係。

2、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瞭解生物鏈的知識及打破生態平衡的危害,教育學生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

3、瞭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瞭解平面境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4.知道光是有色的,瞭解日光的色散現象.

5、能定性的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理解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相對於其他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6、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瞭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瞭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功能和標識,瞭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認識到各種自然力量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7.能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巖石進行分類,認識到保護資源的重要性.

8.瞭解通過加熱或冷卻可使物體的形狀或大小發生變化,列舉常見的熱脹冷縮現象.

9、通過探究、遊戲、體驗、播放視頻等手段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通過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瞭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瞭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功能和標識,瞭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認識到各種自然力量對地表改變的影響.這些是本冊的教學難點,同時這部分內容也很重要。

五、教學基本措施:

1、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

我所教學的每個班,我打算本着就近的原則給他們分組,每組4-6人,每組學習最好的那個學生為組長,字寫得最好的那個學生為記錄員。組長負責小組活動紀律、安全、組織、分配帶材料等工作,記錄員做好實驗記錄。在教學中逐漸教會他們怎樣組織實驗、交流、帶材料、作記錄,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評價,原則上讓學生先自評、再在小組內評,再推薦優秀學生在班上評。

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它承載着科學教學的所有價值,但現實卻不能讓我們每節課都這樣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於探究的內容、核心內容、重要的內容設計並開展探究式教學,每課進行探究的問題不能超過兩個,如果探究的問題超過兩個,則次要的內容要用其它方法進行變通,如視頻、遊戲等方法組織教學。探究時,要獨立與合作結合起來,能分組做實驗就分組做,不能分組做的老師要演示實驗,不能演示實驗的,要運用多媒體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設計。總之,儘自己最大努力堅決、合理進行探究式教學。

在探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即不強制學生的學習,也不放任自流,用語言、情境、遊戲等到有效手段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2、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科學教學雖然以探究為核心,但其它方法運用得當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運用遊戲、講科學故事、觀看視頻等手段,這些手段有的讓學生親歷過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強材料的直觀性,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這個學期,我將繼續運用這些方法作為探究式教學的補充。

3、向其它學科融合

科學有時向語文、音樂、美術融合,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審美、科學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學習土壤,我計劃讓學生讚美土地,學習珍稀的動植物,我計劃在課堂上開展一次即興演講,探究月球,我打算讓學生暢想未來……

四年級教學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本課程是一項探求在自然常態教學條件下,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力求把這門課作為一像語文、數學一樣的課程要求去實施、去開發,使之常態化,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拓一條有助於學校發展特色的新路子,本學期我們構建“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以信息技術教育為補充與拓展,以勞動與技術教育及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為主要活動形式”的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模式。繼續開展並利用學校周邊有利環境進行課題開發,力求把實踐學習融入學生生活,體現個性化發展的教育理念。

二、具體工作

1、開發綜合實踐活動的資源

(1)開發學校資源。一是利用校園豐富的植物資源;學校的植物園經過上學期的努力,已初具模型,本學期的重點是讓學生親身參與植物園的開發與利用

2、安排好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

每週一節課定為綜合實踐活動課,也可以把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與學校自主使用的課時結合在一起使用。在實踐過程中,要以綜合主題或綜合項目的形式將四大指定領域融合在一起實施,使之彼此滲透,形成整合。

另外,指導老師要充分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的時間資源和豐富的校外資源指導學生以活動小組的形式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期間也可發揮家長的指導作用,以保證活動的質量和學生的安全。

(1)在活動的主題、項目的確定階段,教師應針對學生的文化、科學知識基礎及興趣愛好、學生所處的特定社區背景和自然條件,引導學生確定合理的活動主題、項目。

(2)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蒐集。針對學生的實際和相關的課程資源,在活動開始階段,可以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基礎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利用工具書、使用視聽媒體、做筆記、進行訪談、對資料做整理和分類等方面的技能。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實材料,指導學生運用調查、觀察、訪問、測量等方法;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引導學生形成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形成結論,指導學生着重對活動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穫進行總結和反思。

5、做好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評價工作。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評價應以形成性、發展性評價為主,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的意識。評價應注意多樣性和可選擇性,可自評、生評和師評相結合。在期末做好實驗班級活動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評價工作。

三、綜合實踐教學計劃(暫定)

四年級教學教學計劃 篇4



一、教材簡析

它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這是狹義的理解。廣義的鄉土資源還包括學生所在學校的校園環境、師資狀況、校風學風、學生特長以及學生的家庭環境、家庭生活等。本課題所研究的鄉土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

二,學情簡析:

四年級學生對鄉土還是比較陌生,大部分學生對鄉土不感興趣,再加上課文字又難念,許多同學上課不太認真,比較隨便,效果不佳。

 三,教學措施:

根據本學期五年級鄉土教材的要求、內容和班級學生實際,我決定採取以下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熟悉教材,備好每一堂課,激發學生上鄉土課的興趣,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2、摸索信息技術與鄉土技術課整合的方法,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3、關心後進生,對學習差的學生做好個別輔導,共同提高。

4、做好期末考評。

5、寫好教學反思,汲取上鄉土課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