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精華】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四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9.99K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計劃吧。你所接觸過的計劃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四篇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單元教材基本分析

(一)本單元教學哪些知識?教材的編排有什麼特點?

方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

1.方程的特徵,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2.等式的性質,解只有一個運算符號的方程;

3.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解答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全單元編排七道例題、兩個練習,最後還有整理與練習。

本單元教學內容的編排有三個特點:

1. 在教學方程的特徵前先認識等式。因此,教學方程從再認等式開始是必要的,符合知識之間客觀存在的聯繫,也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

2. 依據掌握知識的一般規律,教學方程知識先初步認識方程,再教學解方程的方法,然後應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教材以等量關係貫通全單元,在認識方程時藉助現實的相等情境寫出方程,在應用方程時把實際問題的等量關係用符號化的方式抽象成方程。方程的概念隨着這條主線逐漸形成。

3. 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這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的,有利於中小學數學的銜接。為了便於教學,把等式的性質分成兩條,解方程分成兩段。這樣編排體現了知識由易到難,技能從會到熟,等式性質及其應用緊密結合。

(二)教材為什麼用天平圖創設情境?怎樣教學方程的意義?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它的兩臂平衡或者不平衡,分別表示兩端的物體質量相等或者不相等。教材多次以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例1寫出的等式表示2個 50克砝碼和1個100克砝碼的質量相等,例2寫出的式子有的是等式,有的不是等式,儘管每個式子裏都有字母x,聯繫天平圖能體會各個式子的含義,從經驗系統裏提取等式的正例與反例。

教學方程的意義,要指出它的主要特徵。如果讓學生把例1和例2裏的五個式子分類,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種情況。儘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後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了方程的特徵。

教學方程的意義,要體會它是一種數學模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徵,並不是本質特徵。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係,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係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

(三)為什麼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怎樣教學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

過去,小學數學習慣於用四則計算各部分的關係解方程。中學數學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顯然,中小學關於解方程的教學長期不銜接。雖然小學階段的教學效果不錯,學生解方程的技能熟練,但只能解比較簡單的方程。進入中學以後,原有的思維定勢干擾了繼續學習,不能適應較複雜的方程,造成中學階段教學解方程的難點不在知識本身,而在消除原有的思維習慣。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改進了小學階段的教學,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等式的性質分成兩條教學,例3是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結果仍是等式。例5是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是0的數,結果仍是等式。教學等式的性質,仍然用天平平衡的情境,容易體會天平兩邊的物體質量發生相同的變化,天平保持平衡,由此得到等式的兩邊進行同樣的運算,結果還是等式,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例3從四組天平圖得出四組等式,編寫很有層次。每組左邊的天平與等式是原來的狀態,右邊的天平兩邊添上或去掉同樣的砝碼,相應的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各組天平與等式,都是等式性質的一個具體案例。第一組等式由已知數組成,後三組等式裏含有字母,等式從不含有字母到含有字母,體現了性質的包攝性。前兩組等式的兩邊加上相同的數,後兩組等式的兩邊減去同一個數,四組等式合起來得到一條完整的性質。教材讓學生在各組右邊式子的括號裏填數,體會兩邊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在圓圈裏填等號,體會原來等式變化後仍是等式,從而充分感知等式性質的內涵。

例5教學等式的另一條性質,編寫思路與例3相同,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教學時要注意三點:一是第一組天平圖的兩邊添上的物體與原來物體的質量相等,要把這種現象視作原來的質量乘2。第二組天平圖把天平兩邊的物體都平均分成3份,去掉2 份,剩下1份,要理解成原來的質量除以3。二是根據天平上物體的質量發生變化以及天平保持平衡,先在每組右邊式子的括號裏填數、圈裏填等號,再把各個等式的兩邊進行相同的變化,結果仍是等式,抽象出等式的性質。三是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兩邊不能除以0,把“0不能做除數”的經驗遷移過來。至於等式兩邊都乘0,結果是0 = 0,雖然也是等式,但已失去了現實意義,因而等式的兩邊一般不同時乘0。

本冊教材不要求解未知數是減數的方程。

例4先看天平圖寫出方程,把解方程置於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中,體現這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學生能在天平圖上直觀地感受求正方體的質量,只要在天平的兩邊都去掉10克。教材中小卡通的思考是對直觀思維的抽象,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為了得到x的值,要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二是使方程左邊只剩x的方法是等式兩邊同時減去10。例題示範瞭解方程的步驟和書寫格式,其中x+10-10=50-10是關鍵的一步,在初學解方程時,應要求寫出這樣的一步。

在學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要領之後,為形成解方程的能力,教材做了三點安排:首先是第6題的天平兩邊都去掉1個梨或都去掉3個橘子,很快就能得到答案,藉助圖畫直觀地為濃縮解方程的思維過程作了鋪墊。接着在第7題裏讓學生在等式右邊填寫運算符號和數,還要想想左邊怎樣才能只剩x,右邊應該填什麼,為什麼,“扶”着學生簡化書寫過程。最後是第9題的找錯與改錯,防止簡化書寫時發生類似的錯誤。

應用第二條等式性質解方程,教材的編排與前面相似,也是編排了一道例題和一道“試一試”,本冊教材不要求解未知數是除數的方程。

(四)本單元列方程解決哪些實際問題?怎樣教學?

由於本單元只解含有一個運算符號的方程,因此只能列方程解決一步計算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相差關係、倍數關係中較難的問題,以及已知圖形的面積求有關長度的問題,如果列算式解答,分析數量關係要進行連續的推理,如果列方程解答,思路比較順暢。一個問題用什麼方法解答,是由問題的數量關係決定的。在數量關係式裏,如果未知數量在等號的一邊,已知數量在等號的另一邊,溝通了未知與已知的聯繫,那麼列算式解答。如果等號的某一邊既有已知數量,也有未知數量,那麼列方程解答。本單元要讓學生體會為什麼列方程解題,為什麼設未知數為x。這些體驗是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獲得這些體驗就會自覺遵循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教學例7與“試一試”,突出尋找等量關係的思維過程,利用實際問題裏的相差數或倍數,從“多幾(少幾)”“是幾倍”等概念得出等量關係。例7的等量關係在討論中得出,“試一試”的等量關係讓學生填空寫出,凸現等量關係對列方程的支持作用。實際問題用圖畫、表格、文字等多種形式呈現,有益於形成尋找等量關係的能力。單元結束時的“整理與練習”,討論“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是怎樣想的”,自我評價“根據數量間的等量關係列方程”的學習狀況,都是引導學生體驗等量關係在解題中的地位與作用。

(五)與以前的教材比,本單元教材還有哪些變化?

本單元教材與過去的教材相比,還有兩點變化。一是關於得數的檢驗。過去和現在的教材都重視檢驗,但是,過去注重對解方程的檢驗,而且十分強調格式。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列出等號左邊的算式並算出得數;要與等號右邊的數比較,寫出“左邊=右邊”;最後還要寫出結論:x等於幾是原方程的解。由於格式煩瑣,用於書寫檢驗的時間比解方程還多,因而學生把檢驗視作負擔,被動地進行。現在的檢驗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檢驗解方程是否正確,另一種是檢驗實際問題的答案是否合理。例4裏“把x = 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兩邊是不是相等”指出瞭解方程的檢驗方法,至於檢驗的過程則不要求寫出來。本冊教材裏的方程只有一個運算符號,學生會感到用口算進行檢驗很方便。教師要允許學生用口算進行檢驗,減少書寫麻煩,這樣才會自覺檢驗,形成習慣。例7的檢驗不是代入原方程,因為代入原方程只能檢驗解方程,不能檢驗列出的方程是否符合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這道題要檢驗算得的小軍跳高成績是不是比小剛多0.06米,可以利用1.45 - 1.39、1.39 + 0.06或者1.45 - 0.06中的任何一個算式進行檢驗。只要結果符合題意,列方程和解方程就都是正確的。

二是本單元例4的最後只指出“求方程中未知數的值的過程,叫做解方程”,沒有講“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方程與方程的解是兩個概念,容易混淆。學生必須懂得“解方程”的意思,否則看到冠於數學習題的“解方程”還不明白要求做什麼,應該怎樣做。至於“方程的解”完全可以用“方程中未知數的值”代替,後者容易懂。因此,不提“方程的解”減輕了學生不必要的學習負擔。

二、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質,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會用方程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式與方程的過程,積累將現實問題數學化的經驗,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和符號感。

3、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等習慣;獲得一些成功的經驗,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產生對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的認識及處理意見

1、重點:理解方程的意義,會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2、難點:等式性質的理解及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3、處理意見:

(1)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尋找等量關係,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此,在教學方程的意義和解方程時,利用天平圖和其他圖畫直觀形象地顯示等量關係,滲透尋找和利用等量關係的思想方法。

(2)暫時不要鼓勵對數量關係的發散性思考,也不要提倡列出的方程多樣,確保把握和應用事件裏的最基本的等量關係。這對以後的教學十分重要。

四、學情分析

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係的數學模型。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完成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計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係的只是,並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它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教材首先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等式和方程,瞭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探索並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學會解只含有加法或減法運算的簡單方程;會列方程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此外教材還安排了整理與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

五、對重要教學情(景)境的安排説明

1.教材第2頁的試一試的第2題與練一練的第第3題在列方程時不能列成“20-12=x、16.8÷4=x”,它們雖然是方程,但仍是算術思路,不易讓學生體會數量間的等量關係,對今後的教學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2.教材第8頁的例7,結合情境圖教學時,主要是能找出等量關係,當然關鍵還是要會解方程。且應讓學生了解用方程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是:找等量關係;寫設句;列方程;解方程;檢驗。

六、對課內外練習的選用意見

1.教材中第2頁的試一試、練一練中的第3題要讓學生先口頭説一説意思,然後再列方程,這樣便於學生理解掌握等量關係。

2.教材第4頁的練一練第1題與第6頁的第7題相類似;第8頁的練一練第1題與第10頁的第2題相類似。目的都是讓學生正確運用等式性質,體會解方程的策略和思路,理解解方程的關鍵步驟。

3.教材第13頁的“探索與實踐”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在操作與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七、單元教學課時安排建議

本單元共8課時教學,另可增加1課時進行綜合檢測與講評等。具體安排如下:

第1課時:教學1-2頁的例1、例2和“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1-3題。

第2課時:教學3-4頁的例3、例4和“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4-6題。

第3課時:完成練習一的第7-12題。

第4課時:教學第7-8頁的例5、例6和“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和練習二的第1-4題。

第5課時:教學第8-9頁的例7和“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和練習二的第5-7題。

第6課時:完成練習二的第8-12題。

第7課時:指導學生“回顧與整理”,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1-4題。

第8課時: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5-7題和“探索與實踐”部分的兩道題。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四(3)班和四(4)班。四(3)班現有43人,男女生比較平均,課堂紀律相對來説比較好。有十幾個學生上課非常積極,每一個都會搶着回答,有個別學生還能説出與眾不同的想法。思維能還是比較不錯的。當然也有幾個比較調皮的,特別陳越同學不僅上課不認真聽,而且很會搗亂,時不時地會突然發出一聲尖叫。打亂了課堂教學,我是苦笑不得。四(4)班現有42人,由於我擔任這個班的班主任,跟他們接觸的多,交流的也多,對每一個學生都很瞭解。這個班的學生也很給面子,上課都非常積極,動手操作能力,同學合作能力也相當不錯。當然也有不和諧的因素。希望通過這學期的學習能夠有所提高。

二、教學內容及分析

這冊教材包括下面的內容:四則運算;位置與方向;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三角形;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活動等。

在數與計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小數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有關小數概念的知識和小數四則運算能力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認識了簡單的小數,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在本學期裏學生將系統地學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大小的比較、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等,並在此基礎上學習比較複雜的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使學生很好地理解小數的意義,能用小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初步學習用小數知識解決問題。有關四則運算的順序和運算定律的知識也是小學生應當掌握的有關計算的基礎知識,並且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接觸到了有關內容,例如有關混合運算,學生已經學習了從左到右依次計算的混合運算式題,初步瞭解了小括號的作用。

在本學期裏學生將系統地學習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重點學習含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為學習列出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打下基礎;運算定律則主要是在學生已有的直觀認識的基礎上對有關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加以概括和總結,並學習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位置與方向、三角形兩個單元,這些都是本冊的難點或重點教學內容。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特性,進一步瞭解確定位置的方法。使學生在探索圖形的特徵、圖形的變換以及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的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學習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學會看懂此種統計圖並學習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統計的觀念。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計算內容,教學用所學的整數四則運算知識和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初步體會植樹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感受數學的魅力。同時讓學生學習應用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教材四年級數學下冊,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的。編者一方面努力體現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同時注意所採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實驗教材具有創新實用,開放的特點。另一方面注意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既注意反映數學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使教材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發展性。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學生,由於知識脱節,單元知識能過關,但綜合能力較差,對於概念理論知識理解過於膚淺,對知識運用也欠靈活,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比較浮躁,計算能力較差,還需進一步提高,應用題分析能力還可以,個別學生仍需繼續輔導。從學生習慣方面看,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馬虎,丟三落四,抄錯數,不用直尺等許多學習習慣有待改善;還有個別學生由於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三角形,位置與方向,折線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活動等。其中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特點

1、改進四則運算的編排,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

2、認識小數的教學安排,注重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4、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和統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於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四、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瞭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教學重點、難點:

1、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瞭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在綜合應用中,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1、在實踐活動中。初步瞭解分析研究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六、教學措施:

1、深入教材,認真備課,定好單元計劃,提前一週備課。

2、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側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3、抓重點、難點、各個環節的突破。

4、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抓好素質教育,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課堂40分鐘的利用,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

5、對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教科書掌握例題、習題之間聯繫,舉一反三,靈活學習,真正地把知識學會。

6、精心設計作業,有層次,講究目的性、科學性。

7、抓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耐心輔導,因材施教。

七、教學進度安排:

四則運算----------------------8課時

位置與方向--------------------6課時

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14課時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18課時

三角形------------------------8課時

小數的加法和減法--------------10課時

統計--------------------------4課時

數學廣角----------------------4課時

總複習------------------------4課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4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一班現有學生46人。其中,優等生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在平時學習比較認真、努力、主動,他們接受新知識能力強,學習新知識較快,具有良好的數學學習基礎。這些學生平時作業認真,每次完成的質量也很好,測驗成績穩定,並且成績也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後進生,他們對學習數學學習不是很感興趣,學習不主動,數學的基礎比較差,計算能力和分析應用題的能力都不強,加之對學習馬虎的態度,平時沒有較好的學習習慣,上課不專心聽講,注意力不集中、貪玩,老師留的作業不認真完成,這些學生在各種測驗中成績不盡人意,還需要加倍的努力。

二、本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簡易方程;多邊形的面積;因數與倍數;認識正負數;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加減法;對稱、平移和旋轉;統計。

觀察物體和多邊形的面積兩個單元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探索並體會各種圖形的特徵、圖形之間的關係,及圖形之間的轉化,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及公式之間的關係,滲透平移、旋轉、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三、本冊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義、等式的性質,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並解決問題。

2、使學生在理解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比較熟練地進行分數加減法的筆算和簡單的口算,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認識真、假分數及帶分數,能將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

3、結合具體實例理解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的意義,會分解質因數。理解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及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會找兩個數的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和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結合現實素材理解約分的意義。會約分,會進行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4、探索並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計算它們的面積。

5、欣賞生活中的圖案,靈活運用平移、對稱和旋轉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6、結合具體實例認識折線統計圖。知道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會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數據,能根據需要選擇條形或者折線統計圖。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7、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有目的地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經歷觀察、操作、類比、驗證、歸納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感受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

教學重點:簡易方程,分數的意義,多邊形的面積,統計等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簡易方程,分數加減法,多邊形的面積是本冊教材的難點教學內容.

五、主要教改措施及思路:

1.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思品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例題、練習題的設計,力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及思品教育因素,結合教材內容適時適度的對學生進行思品教育。通過計算和應用題的解答,培養學生仔細的良好學習態度,以及題後驗算的良好習慣。

2、以學生為主體,提倡啟發式教學,注重嘗試教學,激發學生求知慾。

3、重視抓課堂教學改革,通過“5+35”模式啟迪學生的思維,採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要求作業在課堂上完成,並及時反饋。

4、做好後進生的輔導工作和優等生的培養工作,實施“課內補課”的方法,組織互幫互學。

5、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遷移類推能力,以及思維的靈活性。

6、認真備課,精細分層設計練習及作業,上好每一節課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7、多和學生交流、溝通,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解開他們心中的結,讓他們在快樂、輕鬆的氣氛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8、賞識每個層次的學生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並及時鼓勵他們,多表揚和肯定、批評、增加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9、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數學能力。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數學能力,是小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挖掘教材藴含的因素,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六、教學進度課時安排:

一、珍稀動物――簡易方程9課時

二、水產養殖場――多邊形的面積11課時

三、團體操表演――因數與倍數5課時

四、中國的熱極――認識正、負數3課時

五、校園科技周――分數的意義和性質8課時

六、圖案美――對稱、平移與旋轉5課時

七、剪紙中的數學――分數加減法10課時

八、獲“聯合國人居獎”城市――統計4課時

九、下跳棋――可能性2課時

數學與生活3課時

綜合應用2課時

回顧整理――總複習 5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