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精品】高一語文教學計劃4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01W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一起對今後的學習做個計劃吧。擬起計劃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教學計劃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高一語文教學計劃4篇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 篇1

一、情況分析:

1、教材教學:

高一下學期是高中階段比較關鍵的一個學期,從教材上來看,難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閲讀教學上對學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閲讀理解上升到品味鑑賞,還新增了詩詞、小説等閲讀單元。寫作上則要求學生較好掌握議論文的寫作和應對話題作文的能力。

2、學生分析:

從上課狀態來説,課堂氣氛較好,但大部分學生並未真正跟着老師的學習步伐。學生思維不活躍,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總體來説,兩個班的學生對語文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習慣仍未完全養成,有些學生語文基礎較薄弱,仍不會或不願預習,課堂上聽、記不能協調,不會主動記筆記;大多數學生雖能大致掌握教材內容,但整合、梳理能力欠缺,遷移能力不夠。另外,較少一部分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依然停留在全盤接受教師灌輸的觀念上,在認識和方法上只注重死記硬背,很少深入理解分析。

3、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三和必修四兼顧了文體和人為內涵。每冊由四個單元組成,學習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必修三分別是:小説、唐詩、古代議論文、説明文,形象性、思辨性和應用性兼顧。必修四分別是戲曲、宋詞、雜文、古代人物傳記。小説和戲曲單元不僅要讓學生體會感悟中外名家的精妙之處,還要讓學生把握這類文體額三要素——人物、情節、壞境,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唐詩和宋詞要求學生除了要加強背誦,更要學會對古代詩歌的鑑賞方法。古代議論文和雜文結合本學期的作文訓練——議論文,應用文主要培養學生閲讀説明文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於自然科學的探索興趣。人物傳記單元是高中文言文學習的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句式。

另外,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指導下的課外閲讀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極好方法。所以,還要注意對學生課外自讀的指導和平時的積累。通過課內外的結合,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自學習慣。

二、教學目標: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不斷地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文言文閲讀教學,夯實“雙基”,強化寫作指導,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個性,形成健全人格。不斷地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精神和創新意識,努力開發有活力的語文新課程。

力求合格率達百分之九十,努力拓寬語文知識面,紮實深化語基底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要求學生寫好議論文,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三、工作重點:

1、提高備課質量,繼續學習新大綱,鑽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體現知識和能力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優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加強常規工作的落實和檢查,並有階段性進行檢查小結和制定整改措施。

3、以閲讀和寫作教學為抓手,帶動其他方面的教學工作。

4、強化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名言詩句、文學常識、文化常識、成語等。

5、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和能力,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空間。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 篇2

一、教育教學指導思想

1.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再語文教學中有步驟地落實我校語文組的民主的、開放的和人文化的語文教育理念;

2.推廣我們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已經獲得的經驗,繼續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教法,把課堂的研究性閲讀推向深入,爭取形成一套與新課標配套的新課型並加以完善。

二、學情分析

本屆高一學生由於入學成績總體偏低,故情況不容樂觀,初中基礎普遍不夠紮實,閲讀能力、分析鑑賞能力及對文章整體感知能力均令人擔憂,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語文。所以,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探索改進講與練的方法並努力提高效益,就成為這一階段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體系和構建,在試驗修訂本的基礎上作了“四大改革”:一是建立了閲讀、寫作、口語交際三線並行的教材編寫體系;二是破除了比較複雜的記敍、比較複雜的説明、比較複雜的議論三個階段模式,閲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為中心編排,而是結合能力培養目標和課文本身實際組織單元;三是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供學生在課外閲讀;四是設計了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閲讀教材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高一階段着重培養理解分析能力,高二階段着重培養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高三階段着重培養研討、評價的能力。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人文性,教材的文學氣息濃,對於豐富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情操意義重大,二是工具性,重思維訓練,重能力培養。文言文的閲讀仍然按朝代先後的循序編排,但是篇目有所減少,難度有所下降,對於學生高中文言文的入門非常有好處。

寫作教材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第一冊按寫作心理要求編排,突出了學生個體主體能力要求,第二至五冊按常用文體能力要求,分點訓練,分體訓練,第六冊按寫作過程編排,突出了各種文體的共性要求。

第二冊口語訓練的重點,培養單向的口語交際能力:傾聽、應答。探究性學習着眼於對文學作品主題的多種解讀、書法文化的思考。

四、教學構想

1、繼續貫徹國家課程標準計劃的教學思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新教材的“減負增效”尤為重要,加強探究性閲讀教學和創造性作文教學的實踐和總結,共同研究課堂三種方式的變革(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

3、閲讀教學要以“點”帶面,關注能力培養的不同層級目標,不斷反思教學的實效性。寫作、口語、文言等內容可作穿插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語言的感悟、文言的積累、文化的積澱、文學的評鑑等教學要點的夯實。

4、自由寫作實踐活動也納入正常的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之中,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活動。此外,在常規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等語文實踐性能力的培養。

5、繼續探討新教材活動課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式。

五、教材處理

1、以單元教學為“點”,以讀寫實踐為“鏈”,拓展常規教學思路。

新編語文教材以實現不同能力層級目標而劃分“單元”,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三個維度編排,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因此,教師在使用新教材過程中,要注意教學單元的整體性、能力性以及讀寫結合的“系統性”,還應注意“閲讀”部分與“寫作、口語”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學,避免單一的直線式重複性教學。

2、精講“教讀課”,指導“自讀課”,逐步形成探究式能力課型。

每個單元精講1—2篇“教讀課”,以“課”為例,舉一反三,側重能力的全程培養,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達“教,為了不教”之目的。“自讀課”必以學生自學為主,強調自學課型的內在特點和學法指導,不可將“自讀”與“教讀”兩課型作簡單化 “一刀切”的辦法處理。

3、重視文言文閲讀能力培養,增強學生文化底藴。

本學期的學習重點還是應放在積累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增強學生文化功底之上。計劃將文言文單元穿插到現代文單元中進行教學,本學期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文言文閲讀興趣,抓好誦讀和默寫指導,並適當為其補充有關文言知識。

4、推薦課外閲讀書籍,擴大學生閲讀量,不斷提高語文積累和素質。

充分利用學生的課餘時間,學生的課外閲讀,必須安排一定的課時,對學生進行閲讀指導,提出具體的閲讀意見,做到有計劃、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過場。或點評或自讀或檢測或講座或串講……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將課外閲讀教學落實到實處。本期推薦課外閲讀書籍篇目有《吶喊》《彷徨》《唐詩三百首》《紅樓夢》《論語》《孟子》。

六、具體措施:

我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高一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課改成員。所有成員都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並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合作性學習。落實課前預習疑難問題收集制。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努力創設交流、表達空間。

(三)、多閲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閲讀內容外,我們將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上的資源,讓學生閲讀更多的課外知識,同時要求做好摘記,寫讀後感、隨筆等,這樣,提高學生閲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既達到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課前語文活動突出成語、古詩詞、好書等介紹。

(四)、改變做練習的習慣

如何處理練習問題,我們嘗試以下辦法:

1、整合原則。將練習處理融合到課文教學當中,在課堂上解決。因為練習是圍繞課文內容和單元要求而設計的,它對課堂教學起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決不能將課堂教學與練習的處理分割開來,而應該將二者巧妙地整合,有專家説:“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練習的某些問題能夠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解決。”這樣,既讓學生學得輕鬆,又能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2、自由原則。新課標在練習設計上富有彈性及開放性,這就為教師和學生自主處理練習提供了靈活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和不同的教學對象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此外,教師在處理練習時應留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各取所需,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學生可以把練習中的字詞抄上幾遍;可以發揮想象,把這些字詞連綴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書中含有以上字詞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實際選擇練習的形式。總之,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不再把練習當成負擔。

3、重視過程。傳統的處理練習的方式是注重結果,追求答案的準確性。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常常預先設計好結論,然後讓學生千方百計進入所謂標準答案的窠臼。這種消極接受的方式, 剝奪了學生獨特的閲讀體驗,把學生變成了不善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兩腳書櫥”。而重視過程策略,是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過程策略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解和細化。對於一些難度不大的理解性練習,教師也不要急於讓學生説答案,而是先讓他們思考,並將思考的過程説出來,最後再説出答案。運用過程策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4、評價策略。評價是一種檢測激勵機制。對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做出評價,能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用評價策略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過去,我們一味強調終結性評價,用百分制、劃分等級等方法來評價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缺乏形成性評價的意識。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評價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主動參與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注意發現並及時表揚他們取得的微小進步,淡化學生之間的差異。同時,練習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克服過去那種學生練習由教師裁決的單一模式,除了教師評價,還可讓學生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或讓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從而在評價活動中,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的興趣,又培養評價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和進步的信心。

總之,新教材練習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加重學生的負擔,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課文。課上,引導學生動起來,質疑問難,深入探究,師生一起切磋學問,砥礪思想;課外,通過少而精的作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培養能力。課堂內外,都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為完成我們的課改目標,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所有成員將團結協作,發揚二中人刻苦鑽研的精神,在集體備課、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電子備課、電腦教學的優勢,羣策羣力,努力探索並走出一條課改的路子,使學生真正想學、樂學和會學,真正愛上語文這門課。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 篇3

結束了高三後的漫長暑假,又重新走入課堂。新學期又如約而至。學校又有了新的面貌,也迎來了新一批懷揣夢想的孩子。這一學期我教高一3班和4班的語文課,剛經歷高三的緊張的教學和系統複習,接觸新高一的學生,無論在教學上和課堂上都要做相應的調整,高一級上學期,是學生從初中向高中過渡,適應高中教學的關鍵時期。學生能否掌握好高中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良好習慣,本學期的教學至關重要。現作簡單計劃,如下:

一、高一級學生剛從初中升學上來,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語文科更是其薄弱環節,不少學生對學習語文存在着懼怕心理,對高中語文的學習更是茫然不知所措。利用最短的時間和班主任、學生溝通,儘快瞭解學生,以做好因材施教。第一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的任務不僅在於讓學生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要求,更在於通過中考和高考試卷的對比分析,讓學生更好地明確語文知識考點的遷移,完成初中向高中學習目標的轉化,更好地適應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

二、緊抓語文基礎,落實日常教學工作,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充分了解高中語文與初中語文在知識、講法、學法上的區別,以儘快適應高中的語文課堂。日常語文教學還貫穿寫字、背誦等基礎訓練。寫字訓練一方面是為了正字,另一方面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坐功”,這對於16、17歲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發生轉折的高一級學生來説應該是不無裨益的;背誦一定數量名詩名篇名句,有利於學生開拓視野,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口頭表述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三、利用高一上半學期充分打好學生的基礎,充分調用語文晨讀鞏固我省考綱中背誦篇章中初中的那部分內容,並計劃讓同學自由訂閲《讀者》《意林》等雜誌,拓寬學生的閲讀範圍。

四、本學期計劃兩項工作重點,一是打好學生文言翻譯的功底,一是多留作文,從高一抓寫作,堅持不懈。

五、以考代練,學會知識遷移,及時訓練。

新高一年部繼續實行月考訓練,訓練以日常學習內容為主,考試作為日常學習的再次訓練。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 篇4

一、情況分析:

1、教材教學:

高一下學期是高中階段比較關鍵的一個學期,從教材上來看,難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閲讀教學上對學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閲讀理解上升到品味鑑賞,還新增了詩詞、小説等閲讀單元。

寫作上則要求學生較好掌握議論文的寫作和應對話題作文的能力。

2、學生分析:

學生在高一上學期的語文學習還處在比較被動的狀態下,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欠佳。語文基礎知識掌握不夠好,課外遷移不夠,閲讀和寫作能力還有待加強。

二、本學期教學目標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不斷地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文言文閲讀教學,夯實“雙基”,強化寫作指導,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個性,形成健全人格。不斷地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精神和創新意識,努力開發有活力的語文新課程。

三、工作重點:

1、提高備課質量,繼續學習新大綱,鑽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體現知識和能力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和優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加強常規工作的落實和檢查,並有階段性檢查小結和整改措施。

3、以'閲讀'和'寫作'教學為抓手,帶動其它方面的教學工作。

4、強化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名言詩句、文學常識、文化常識、成語等。

5、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和能力,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空間。

四、具體措施:

1、以模塊教學為“點”,以讀寫實踐為“鏈”,拓展常規教學思路。

新編語文教材以實現不同能力層級目標而劃分“模塊”,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三個維度編排,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因此,教師在使用新教材過程中,要注意教學模塊的整體性、能力性以及讀寫結合的“系統性”,還應注意“閲讀”與“寫作、口語”的交替式(穿插)教學,避免單一的直線式重複性教學。

2、精講“教讀課”,指導“自讀課”,形成探求式能力課型。

每個模塊精講“教讀課”,以“課”為例,舉一反三,側重能力的全程培養,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達“教,為了不教”之目的。“自讀課”型必以學生自學為主,強調自學課型的內在特點和學法指導,不可將“自讀”與“教讀”兩課型作簡單化“一刀切”的辦法處理。

3、重視文言文閲讀能力培養,增強學生文化底藴。

新教材的文言文古典文化氣息濃郁,但本學期的學習重點還是應放在積累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增強學生文化功底之上。計劃文言文模塊教學,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文言文閲讀興趣,並適當為其補充有關文言知識。

4、用好《讀本》,擴大學生閲讀量,不斷提高語文素質。

《語文讀本》已作為高中教材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必須安排一定的課時,對學生進行閲讀指導,提出具體的閲讀意見,做到有計劃、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過場,切實抓好《讀本》“讀好”的工作。或點評、或自讀、或檢測、或講座、或串講……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將《讀本》教學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