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六年級《分數除以整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95W

整個教學是成功的,具體表現在: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投入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在主動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對“÷2”的算法有了具體的認識,並且分析思考出分數除以整數的一般性計算法則。

小學數學六年級《分數除以整數》教學反思

(1)學習內容來自於生活。

這節課中,選擇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紅毛線,用它作為研究問題的着眼點,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和思考,創設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看的出來,學生對紅毛線的實際長度大膽地進行估測的過程,是極感興趣的,參與的熱情破高;教師藉此,用分數表示這根紅毛線的實際長度,並動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兩段,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同時再一次讓學生估計“÷2”的結果,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一理念。

(2)解題方法來自於學生。

面對新知識的學習,不是教師去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經歷、去交流,對“÷2”的研究確實很到位,想出了畫圖的方法和計算的方法,而且計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從研究的結果看,説明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有去經歷學習過程、探索過程的強烈熱情,這是學生個體的需要,也是張揚學生個性的過程。這一過程恰恰體現了學生們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教學反思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使學生習慣於簡單地接受和被動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內容“生活化”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縱觀整節課的教學,從引入、新課、鞏固等環節的取材都是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2、解題方法“多樣化”

《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探索與創新精神,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列為發展性領域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除了依靠學生自身的生理條件和原有的.認知水平以外,還需要相應的外部環境。這節課上學生一共提出了5種解題方法,其中有3種是我們平時不常用的,第5種是我也沒有想到的。我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及時調整了教案,讓每一個想發言的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儘管他們有些數學語言的運用還不太準確,但我還是給與了肯定與鼓勵。在這種寬鬆的氛圍下,原本素不相識的師生在短短40分鐘的時間裏就產生了情感上的交融。學生有了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併產生進一步學好數學的願望。雖然後面還有兩個練習沒有來得及做,但我認為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題收穫更大,這種收穫不單單體現在知識上,更體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3、師生交流“情感化”

數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係的變革。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努力實現師生關係的民主與平等,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説的話並不多,除了“你是怎麼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説説看”等激勵和引導以外,教師沒有任何過多的講解,有學生講不清楚,教師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説:“誰願意幫他講清楚?”當一次講不明白,需要再講一遍時,教師也只是用肢體語言(用手勢指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在自己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明白了算理。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説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由於教師在課堂上適時的“隱”與“引”,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

4、值得商榷的幾個方面:

(1)形式能否再開放一些

(2)優生“吃好”了,能否讓差生也“吃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