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牧童》教學反思範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69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牧童》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牧童》教學反思範文

《牧童》教學反思1

教學《牧童》以講故事作為課開頭,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之中,有介紹了股市的背景。

錄音範讀古詩,營造學生體味古詩的大意的良好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情緒,接着留足時間讓學生自讀後説感受。

第二環節的設計,教師把主動完全交給學生:先個體學習 自悟 ,再分組互學,然後全班交流反饋自學結果,使學生個個都參與學習,人人都奉獻思維結果。

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想象牧童晚歸休憩的情景,想象詩句展現的意境,感受這樣表達的語言美和音律美。這一環節的設計可謂一箭雙鵰:

(1)通過類比想象,讓學生把相關的事物聯繫起來,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

(2)對學生進行“自主合作 互相學習”的訓練。

總之,有了學生的自主權,學生個性和創造力才能充分的顯現出來。從本節教學設計不難看出,學生自學是課堂主旋律:自讀,自語古詩內容;討論不懂的詞句意思;分組交流學習收穫;全班反饋自學結果等,學生課堂上有時間動口讀,動口説,動腦想,動手寫,自主學習空間大,時間充裕。

《牧童》教學反思2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詩,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發展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今天,我在班級與孩子們共同誦讀了古詩——《牧童》。《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巖所作,呂巖也就是民間傳説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本課我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於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閲讀、感悟、表達與創新。此外,我還採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以突破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採取了這樣五個教學環節:

(一)、以悠揚的笛聲、生動的畫面入手,走進《牧童》

課堂伊始,我先播放了一組牧童生活圖景,並配以歡快的`笛聲,讓學生邊看邊聽。隨後讓學生交流所看所想。這樣的安排,我旨在“快樂”二字上展開教學,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以快樂的心情走進課堂。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三讀古詩,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採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節:

1、一讀字正腔圓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認讀多音字“鋪”、生字“蓑”。

2、二讀抑揚頓挫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師生合作讀出詩的節奏。

3、三讀詩中意境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並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主要抓住“鋪”、“弄”、“卧”鼓勵學生讀出詩中所藴含的畫面。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本首詩的特點是敍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讀出畫面的基礎上,讓學生入詩境,悟詩情。這樣的教學設計,避免了古詩教學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講串問,而是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三)、探作者,體會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即詩人的思想體現。這對孩子們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自然,也是這也是學習詩詞的難點之處。對於三年級的孩子,我們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孩子的實際,因此,在此環節,通過讓孩子看呂巖的資料,捕捉信息來探究詩人對悠閒自樂生活的嚮往,並再次引領學生誦讀古詩。這不僅使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的情感在迴歸和昇華,從而受到情感薰陶。

(四)、拓展閲讀,體會詩作美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詞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為體裁的詩句賞析。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真正做到課內外的有機融合,從而讓學生愛上古詩詞,愛上中華傳統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我給學生營造出了很好的讀詩氛圍,學生參與讀詩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將詩讀成畫,由畫悟情,動情誦讀的效果較好。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將詩中意象進行更有機的組合,使之在學生的腦中形成更完整的畫面?如何打造更開放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學習再上一個層次……我將在深思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尋求前進的道路。

《牧童》教學反思3

《牧童》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牧童放牧晚歸後那種安然與恬淡,自由自在與愜意的生活。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視野裏的。

進入四年級,學生對於古詩的學習已經不再感到陌生,對於古詩學習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澀。於是,課堂伊始,我以複習學過的古詩引入課文的學習,老師和學生一起讀讀自己喜歡的古詩,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感受詩的韻味,激發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學習古詩的一般過程: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學生興致勃勃地朗讀古詩,詩中有思,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有的同學從“鋪”字體會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有的同學從“弄”字體會到了一種情趣;有的同學從“卧”字中體會了那種隨心所欲的牧童生活,還有的學生的腦海裏湧現出許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在彙報的過程中,更是精彩紛呈,充分展示了孩子們個性化閲讀背後的個性化理解。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對詩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詩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導學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裏會想些什麼?學生通過想象,體會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並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課堂中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把自己喜歡的詩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做到讀寫結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學過後,我仔細反思了整個的教學過程,教學中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信任學生,學生也會充分地信任自己,從而產生課堂教學的朵朵美麗的火花,但是反思之餘也發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該隨機進行引導,更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牧童》教學反思4

執教《牧童》一詩,之前進行了細緻的構思和設計,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一一在腦海裏回放了,可以説,在備教材和課前準備環節,我很是花了一些氣力。可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卻仍是不如人意。如今,細細想來,具體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古詩朗讀指導不夠。古詩簡短,字數少,《牧童》是一首七言絕句,全詩二十八個字,但是古詩又不同於現代白話文,有時候一字之差,意思便是截然相反,一個字的妙用,便有着不可言説的韻味。

那麼怎樣讓學生理解這其中妙不可言的滋味呢?我想,一言以蔽之,便是“讀”。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以期望達到讓學生理解的目的;但在課後反思時,我卻發現這些朗讀都缺乏相應的指導,因此學生們即使有了大量的朗讀,也無法達到質變的效果。今後,要加強朗讀的指導,以讀促講,增進學生的理解。

第二,與學生的互動不夠。上課之前,我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但是課堂上卻存在一些缺陷。課後想來,我所欠缺的正是備學生這一環節。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學習行為都不一樣,那麼在不同的環節與問題上,老師該怎樣與學生進行互動呢?這是今後該引起重視的。

課堂不僅僅是老師的,它更該是屬於學生的,是老師和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的途徑。因此,老師在備課這一過程中,就該不僅僅是備教材,更應該與學生建立和諧的溝通關係,進行良好的互動。

第三,教學投入與激情不夠。在整堂課中,我似乎一直都是一個局外人,站在另一個角度冷然審視着這一場課堂教學,這不僅體現在語言的平淡與朗讀的欠缺上,更是與學生互動不夠的體現。因為不夠投入,所以課堂氛圍不夠濃厚,師生互動的高潮無法到達。

今後,我將嚴格按照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來開展備課與教學,不僅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朗讀指導,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力爭達到教學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