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片斷及反思範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1W

[教學片斷]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片斷及反思範文

[出示句子:上( )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 )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

師:誰能把這兩個空填起來?

生:兩個空都填“zhì”。

師:對嗎?

生:不對。第一個空填“自己”的“自”,第二個空填“至於”的“至”。

師:這兩個字有什麼區別嗎?能調換位置嗎?

生:“自”是平舌音,“至”是翹舌音。

生:“自”和“至”不能調換位置。因為“自”是“從”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

師:那你把“自”和“至”分別換成“從”和“到”後再讀一讀。

生(讀):上從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到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

師:“自”和“至”的用法弄懂了嗎?

生(齊):弄懂了。

師:誰同時用“自”和“至”説一個句子?

生:自山腳至山頂,我爬一個多小時。

生:自鳳崗至東莞,現在可以全程走高速公路了。

師:都不錯。請大家再讀讀這個句子,你體會到什麼?

(生讀。)

生:我體會到圓明園收藏的歷史文化很多。

生:裏面的許多文物年代很久遠,而且每個朝代的都有,很豐富。

生:我覺得圓明園收藏的那些東西都很珍貴,很值錢。前幾天,我看了電視,裏面報道正在北京展出的三件“獸頭”是從外國收藏家手裏買回的,就花了很多錢,而有些文物更是無價之寶,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師:是啊,圓明園裏收藏的文物、藝術品,的確是無與倫比! 圓明園不愧是

當時世界上——

生: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師:請大家再齊讀這一自然段。

(生讀。讀完後一生仍把手舉得高高的,不肯放下。)

師:你還想説什麼?

生:我發現這是個病句。

(師生都吃了一驚,大家一齊把目光投向這位同學。)

師:是嗎?請你詳細説説。

生:我讀這句話的時候,總感覺有點彆扭。後來我用您教的方法,把它縮寫了一下,就成了:上自青銅禮器,下至名人書面,各種奇珍異寶。這些奇珍異寶怎麼樣呢? 句子裏沒説,所以不完整,我便斷定它是個病句。

師:大家同意他看法嗎?

生:同意。

師:你真了不起,很會發現,並且還敢對課本提出質疑,了不起! 好,現在,我們就來當一回編者,根據作者的思路,這句話“治治病”。誰能把它補充完整?

生①: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多得數不清。

生②: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看得人眼花繚亂。

生③: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

生④: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應有盡有。

師:大家為什麼這麼加?

生:作者的.意思是要説圓明園收藏的文物從先秦時代到唐、宋、元、明、清都有、很多,而且很珍貴,所以這麼加。

師:你們真會讀書。如果你是編者,你會選擇哪一句呢?

生:我會選第④句。

師:為什麼?

生:第①句很平淡,很一般;第③句太誇張了;第②句不真實,因為圓明園是一座皇家園林,而且在1860年就被燒燬了,作者不可能到圓明園裏去看過。第④句比較實事求是。

生:我同意他的觀點,但我還想補充一點。這句話很多詞都是四個字組成的,你看“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奇珍異寶”,結尾也用四個字的“應有盡有”顯得押韻。

師: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均搖頭。)

師:那我也同意剛才兩位同學的意見,大家就在書上把這個病句改改吧!

(生改。)

師:不過,剛才關於“押韻”的説法得糾正一下,這不是押韻,是一種內在的節奏感。同學們自己輕聲讀一讀,體會體會。

生:(聲情並茂地朗讀經過自己修改的課文。)

教學反思

今天的收穫可真大!不僅是學生,更指我自己!

備課時,壓根兒沒料到這麼經典的課文裏竟有病句!《圓明園的毀滅》的公開課已經聽過多節,自己也教過一遍,誰也沒發現呀!可能是我們太迷信權威,也可能是我們鑽研教材仍欠深入、欠推敲。看來,這個教訓值得吸取!

新課程有一個全新的理念:教師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我想,學生何嘗又不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呢?學生從書本上、從老師那裏獲取知識,的確沒錯!但學生在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所獲取的能力,所得到的鍛鍊豈可小視?而實際上,學生在生活中所獲取的東西我卻難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因此,學生僅僅從書面上、從教師那兒獲取知識,對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來説,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應重視開發學生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特別是學生之間的相互啟迪、相互討論、相互交流與相互幫助。

值得慶幸的是我今天抓住了這稍縱即逝的機會。當學生對課文提出質疑時,我心裏“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回過神來,給了那個學生説下去的空間,聽了學生的陳述,我心中已是豁然開朗。可問題怎麼解決呢?我乾脆順勢將難題端給了學生,當時只是覺得既然問題從學生中產生,當應該由學生來作結,若我以“權威”的身份自居,一錘定音,似有不妥。於是就發生了學生“修改”課文的情形。就當時的課堂狀態及修改結果來看,似乎較為成功!其一是培養了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書本的科學態度;其二是讓學生平時所學的知識在特定的時刻得到了運用;其三是較好的開發了學生的潛能,豐富了這節課的課程資源;其四是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對幾個句子的比較選擇,是説不出特別的道理的,憑的就是語感。

這節課的教學,還讓我堅定了兩個認識:一、課改的實施,新課標的貫徹,並不是從使用新教材開始的,運用老教材開展教學,同樣可以進行課改、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進課堂、指導教學實踐。投身新課改,我們不能等,等新教材,等別人的經驗。否則,我們將落伍於時代。二、新課標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並不是完全拋棄傳統的教學形式,另起爐灶。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我們應該採取一種揚棄的態度,好的仍要繼承併發揚,改革和捨棄的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弊端。只有那樣,我們才不會在新形勢下將課改神祕化、神聖化,甚至望而怯步,不敢去實施,不敢去探索。片斷中“自”和“至”的比較就很必要。而教學手段是十分傳統的,教學效果也不錯,我覺得這就不能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