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關節》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67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節》教學反思

《關節》教學反思1

1.有效的科學教學取決於學習材料、科學設備、視聽媒體以及教學技術的可以獲得與組織安排。有效的學習環境不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題目和學習活動所需的專用設備,而且要求有範圍廣泛的基礎科學材料。所以在教學中運用教具能調動學生的手、眼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從而獲得直接的感性知識,建立鮮明的表象,然後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討論,師生的總結,學生的科學知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進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在課堂上運用了書中的彩圖;人體骨骼模型;人體肌肉的教學掛圖;人體肌肉的相關電教資料片;手臂活動模型等教學手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説一説、議一議同時使學生明確骨骼、肌肉和運動的關係,重點放在摸一摸和活動體驗上,讓學生了解自己身體常運動部位的肌肉。在課堂上讓學生做一些廣播體操的動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動作,如,彎曲手臂、提起腳跟、握緊拳頭,讓學生認識到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了人體的各種運動。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然後指引學生製作紙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動模型,使學生認識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顯得更直觀、更生動。從而使學生形成一個肌肉和骨骼運動關係的整體認識,

《關節》教學反思2

這一課中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果我們要把這些概念用很科學很專業的術語一一地解釋清楚,那不僅會浪費寶貴的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學生也會覺得越聽越糊塗,最後不耐煩了。針對這一情況,我採取了模糊一點的教學方法。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是讓學生充分參與體驗活動,在經歷親身體驗活動之後,理解概念。

學生在親身經歷整個觀察活動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觀察到的現象和自我體驗實事求是的描述給同學聽,在交流的過程中能不斷完善認識,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修改和補充,得出一個相對完整和科學的結論。學生在描述時老師一定要強調“內容的真實”,也就是必須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想當然的。但在語言的描述方面可以是個性的。如學生在觀察上肢運動後對肌肉的變化是這樣描述的:肌肉變粗了;肌肉變胖了;肌肉鼓起來了;肌肉凸出來了;肌肉變短了;肌肉變緊了;肌肉鼓起來了;手心熱起來了等。這些語言雖然不是專業術語,更談不上科學性,但確實是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到和體驗到的,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臨結束前,我讓學生仔細閲讀作業本上的資料,瞭解更多的有關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知識,並體驗與人分享研究結果的快樂。

課後,我也佈置學生去自己閲讀書本上的單元資料庫,進一步瞭解身體上有關骨骼、關節、肌肉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關節》教學反思3

運動的安全是現代教育中值得重視的一個話題。其實有很多骨骼與肌肉損傷是可以避免的,可學生由於缺乏相關的認識與經驗並不明白。聯繫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將點滴的認識綜合起來,指導他們掌握科學的方法加強運動的安全。

保持骨骼與肌肉的健康對兒童的身體至關重要,對於學習任務繁重,很少鍛鍊的學生們來説,還遠遠沒有認識到骨骼肌肉保健的長遠意義。因此,如何使科學內容的學習與生活聯繫起來,便成了教師設計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學正是從小處着眼,從身邊科學入手,讓學生關注自己,關注健康, 《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運動鍛鍊不同部位的肌肉和關節,我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做廣播操、集體舞來體驗,這樣不僅使他們認識到了運動要多樣化,而且使他們懂得了廣播操是一項很好的運動,為使自己的骨骼、肌肉健康,每天做好課間操很有必要。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運動中應注意的安全問題,我精心挖掘生活題材,設計了案例,讓他們準確地學會了如何在運動中保護自己的安全及如何急救的方法。這樣使學生經歷了從生活問題到科學問題的過程,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關節》教學反思4

第一次有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我感到壓力很大。為能上好這節課,我的教案改了又改,背了又背。時間終於到來,我還以為自己準備充分,可以上好這堂課。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我這堂課上得不比平時的好,反而覺得自己很緊張,教態不自然,有時差點忘記接下來該上什麼內容。結果真的是適得其反!

在指導學生觀察上肢運動時,目的要求不清楚,導致學生在記錄時無從下手,學生對肌肉與骨骼、關節協調運動時的作用理解不到位。這堂課的另一失敗之處是學生在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時,堂下大部分學生都不知在幹嘛,並沒有聽老師和同學一起交流。這樣使得課堂效率大大降低。上完課後,同組的老師們立即提出了改進意見:尋找合適的資料、屈肘伸肘動畫,加深學生對肌肉與骨骼、關節協調運動時作用的理解;在學生觀察手臂伸縮後,教師應該在黑板上粗略畫出手臂的結構,加深印象;教師起引導知道作用,學生才是課堂中的主體,所以課堂上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對骨骼肌肉和關節的協同作用做了個明確的總結。

當晚立即行動,修改了課件和教案,第二天上課,自我感覺不錯,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了。

但是,當我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時,卻發現曾經以為不錯的課在現在看來存在着嚴重的缺陷-----我的教學設計更多的是強調了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忽視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例如:教學目標中“課後查閲資料,瞭解更多的有關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知識,並體驗與人分享研究結果的快樂。”針對這一目標,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只是最後稍微帶過。

但願自己今後能以此為鑑,不再重犯類似的錯誤,努力更新教學觀念,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關節》教學反思5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勇敢的龍虎娃》這一主題中,幼兒對自己身體的運動充滿了探究的興趣,我們順應孩子的興趣,開展了《會動的關節》這一活動,通過自主探索、記錄、分享,以及圖片、視頻的幫助,讓幼兒發現了身體上更多能動的地方,瞭解了關節與運動的關係,同時又對自己身體內部的運動有了一些初步的認知。整個活動實施後,既有精彩之處,也有有待調整之處,接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思所想。

活動精彩之處:

1、 注重激發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

本次活動開頭以"手指兒歌"這一形象的描述來引起幼兒的興趣,自然導入課題。首先我在手指上套好"親親一家人"的指偶,並請幼兒一起和這一家人用手指打招呼,想一想我們的手指為什麼會彎曲?讓幼兒從自身對手指會彎曲這一認識入手,知道我們的手指上有關節。從而讓幼兒比較容易進入探究狀態,並保持持續的求知慾望。在認識關節這一活動過程中,我着眼於以"活動各個關節"來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使幼兒在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玩中體驗,玩中交流,玩中探究”。

2、創設了自主探索的機會,注重了幼兒的親歷過程。

在初步認識了我們身體上的關節後,我又以“活動身體上的關節我們可以幹些什麼事情”為線索,讓幼兒親自體驗人體關節重要性,激發他們認識、探究自己身體的興趣。通過這樣的親歷活動,使幼兒較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我預定的教學目標。

同時幼兒在寬鬆的氛圍中,與小組成員一起邊尋找自己身體能動的部位,邊在人體圖上記錄下大家的發現。幼兒通過觀察同伴、親身實踐等,發現了一個又一個身體能動的部位,探索、發現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活動中為幼兒創設了交流、分享的機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指出:要支持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分享交流,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體驗合作探究和發現的樂趣。在本活動中,幼兒在分組探索、記錄後,就進入了分享、交流的環節。幼兒能大膽交流小組的發現並演示相關的能動的部位,幼兒在這一環節中,還分享到了同伴的經驗。在分享中,幼兒也對其他小組的記錄結果提出疑問,大家也一起通過運動來驗證了記錄結果的正確性。在分享最後,教師梳理、總結、歸納幼兒的結果,再補充一些幼兒遺漏的部位,幫助幼兒積累了更多的經驗。

3、直觀的圖片、視頻,形象的瞭解活動內容。

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的圖片和視頻,幫助幼兒瞭解人體內部的器官以及器官的運動。例如,幼兒對身體上的關節是什麼樣的,關節怎麼運動是沒有什麼經驗的。因此在活動前,我就準備了關節的圖片以及關節運動的視頻,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從而理解關節與人運動的關係。再如:幼兒對人體內部的構造是不太瞭解的,對這些器官的運動也是不清楚的。通過圖片和視頻,幼兒初步瞭解了器官的位置,對心臟、胃腸的運動也有了一些直觀的瞭解。活動中,幼兒對這一部分的內容也是興趣極濃,他們覺得自己的身體很神奇。

有待調整的部分:

1、在感受心臟在動以及脈搏的跳動時,很多小朋友沒有感受到,可以讓幼兒在運動過後,感知心臟的跳動,和肺部的急促呼吸。此外身體的運動,除了關節,還有肌肉,在活動中可以滲透一些這方面的內容,使之更科學。

2、活動中忽略了幼兒對“關節”這一概念是否準確、科學地理解。在引出關節這一概念時,教師要強調它是骨頭與骨頭連接起來,能夠彎曲活動的部分就是關節,並出示骨頭模型,讓幼兒直觀形象深入的理解了關節這一概念。再引導幼兒尋找身體上各個關節,幼兒也能順利正確的找到身體上的各個關節,從而讓幼兒對關節的概念更加準確的理解。

張麗

《關節》教學反思6

《關節》是在骨骼的基礎上,研究關節的作用。這節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通過找關節、綁關節、踮腳尖後腳跟下落的活動,讓學生了解人體關節的部位、功能、結構,懂得關節的類型和運動中的作用。

在找關節中,讓學生在全身摸一摸,學生大多能找到身上的關節,但對什麼是關節,關節的名稱……學生還不是很清楚。此時,拿出人體骨骼模型,讓學生認識“關節”就是“骨與骨相連的地方。”在認識關節的作用。通過幫食指、大拇指、幫膝蓋的活動,讓學生在切身的體驗中,真切的感受到關節的運動作用。在幫手指的活動中,我是安排了每小組的學生兩兩合作,幫助同伴把食指和大拇指用直尺綁緊,試着能不能寫字。學生體驗後,彙報:趙x:當李明把我的手指綁住後,我的右手連筆都握不住了,不用説寫字了。王x:我感覺手指被綁住了後,一點也不能動,很難受。趕緊把我的手指鬆開,我才能靈活地動動手指。黃xx:我感覺很難受。哪有我現在手指沒有綁住的時候靈活呀。哎呀!沒有關節,我就像木頭似的了。在用木板綁住膝蓋的活動中,從每組選了2個學生到講台前,演示給全班學生看。學生在被綁住膝蓋體驗後,彙報:劉xx:我右腿的膝蓋被綁住後,我只能用左腿支撐着走路,很不方便。王x:我感覺,我都快成殭屍了哈哈……哈哈學生一邊樂,一邊紛紛彙報着自己的感受。最後,都一致認為:“沒有關節,我們是像木板一樣僵硬。沒有關節,我們是無法運動的”

在認識完關節的運動作用後,接着帶領學生體驗關節的緩衝作用。

讓全班學生起立,踮起腳尖,然後迅速的用腳後跟落地。接着,再讓學生踮起腳尖後,彎曲膝蓋在落地。比較兩次落地後有什麼不同?

學生在做完這兩個動作後,學生立即彙報:張x:當我踮起腳尖,直接用腳後跟落地的時候,我感覺到我的頭猛的震動了一下,感覺很不舒服。而彎曲膝蓋後,就沒有這種感覺了。

左x:我也是這樣。直接落地的時候,不僅頭有震動,就連牙齒和下巴都感受到了震動。很不舒服。而彎曲了一下膝蓋,再落地,就很舒服了,很輕鬆地就落地了。

同樣的動作,加了彎曲膝蓋,就有不一樣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

生:這是因為有了關節的幫助,才讓我們在落地的時候感覺很輕鬆。

經過這樣的體驗,學生很自然的就明白了關節不僅有運動的作用,還有緩衝減震的作用。

認識關節的連接方式,是本課的難點。在突破這個難點的時候,我帶領學生先做一些活動,讓學生體會不同運動中,關節參與的方式不同。但感覺效果不是很好。怎麼更好的突破這個難點呢?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深入反思。

《關節》教學反思7

本課在學生學習骨骼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學生在瞭解骨骼的之後,就能夠較為好了解關節。在進行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在開始的時候,我播放了一個運動在非常的靈活的運球。然後再播放一個課件是一個在行走的骨架。我問學生為什麼他們能夠這樣的靈活呢。學生還是比較的輕鬆的説出的關節。這樣我就比較容易的導入本課。在本課的教學的導入環節的效果還是比較的好的。然後我開始向學生介紹什麼關節。現在想來,如果我問學生什麼是關節,然後讓學生進行猜想,我想效果會更好的。這樣再介紹的時候,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學生們理解的會更加深刻好的。

在介紹完關節的定義之後,我又想學生介紹我們身體上上主要的關節。在在這個的活動的過程中,我還是幫助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首先我讓學生看圖認識我們身體的各個主要的關節,然後我指導學生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到相應的關節並且去體驗這個關節。這樣活動進行的還是不錯的,學生都非常積極的尋找和感受自己的關節。現在想來,學生的興趣還是比較的高的。

同時我強調,我們身體上的關節不止我們認識這個幾個主要的關節,還有許多的.關節我們可以再課下進行認識。這個時候我相關如果讓學生介紹自己瞭解和蒐集的相關關節資料的知識,這樣效果就會更好的。

在介紹關節的作用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思考猜想,關節有什麼作用。然後再猜想的基礎上進行探究關節的作用。在這個部分的的過程中,我是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來體驗關節的作用,我想在當時如果讓學生設計自己的方法進行體驗,這樣更加符合科學教學的組織的原則。在當時我組織學生進行兩個體驗活動,其中一個是不讓自己的肘關節活動,進行係扣子。第二是跳起落下的時候不彎曲自己的膝關節進行感受自己的關節的作用。同學們都興致勃勃的進行活動,並且深刻的理解的關節的重要作用。

在介紹關節保健的部分比較的簡略,現在想來可以讓學生蒐集相關資料進行學習。

《關節》教學反思8

成功之處:

《關節》就是在繼《骨骼》之後指導學生認識人體的關節,研究關節的作用。這節課始終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通過找關節、綁關節、踮腳尖後腳跟下落的活動,讓學生了解人體關節的部位、功能、結構,懂得關節的類型和運動中的作用。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各項學習活動之中,不僅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也讓學生掌握了科學知識。

不足之處和改進地方:

學生的活動不規範。有些學生不按要求活動,以後,活動要求需要再細緻學生活動之前必須明確活動的目的要求學生按要求去活動。

《關節》教學反思9

在本課教學中力求體現課標中提出的理念要求“教師是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學生的親密夥伴”,引領學生親歷探究骨骼、關節和肌肉作用的活動。

本節課對有關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知識探究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處理方法。在引導學生認識骨骼作用時,直接呈現了“骨架模型”,幫助學生了解骨骼的支撐保護作用,這一做法雖然直白,但能幫助學生降低對抽象事物的理解難度。

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注意對學生的思維引導要有啟發性,注重把握預設目標如期得到生成,使學生真正地學到科學知識、學會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知識。

《關節》教學反思10

本課中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果老師要把這些概念用很科學很專業的術語一一地解釋清楚,那不僅會浪費寶貴的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學生也會覺得越聽越糊塗,最後不耐煩了。針對這一情況,我採取了模糊一點的教學方法。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是讓學生充分參與體驗活動,在經歷親身體驗活動之後,理解概念。

教學中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整個觀察活動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觀察到的現象和自我體驗實事求是的描述給同學聽,在交流的過程中能不斷完善認識,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修改和補充,得出一個相對完整和科學的結論。學生在描述時老師一定要強調“內容的真實”,也就是必須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想當然的。但在語言的描述方面可以是個性的。如學生在觀察上肢運動後對肌肉的變化是這樣描述的:肌肉變粗了;肌肉變胖了;肌肉鼓起來了;肌肉凸出來了;肌肉變短了;肌肉變緊了;肌肉脹起來了;手心熱起來了等。這些語言雖然不是專業術語,更談不上科學性,但確實是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到和體驗到的,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關節》教學反思11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嘗試發現身體各部分的關節,並知道它們的名稱和各自的作用。

2.發展幼兒的嘗試精神和大膽的説話及口語表達能力。學習“關節”一詞。

3.教育幼兒平時要注意保護自己和他人的關節。

【活動準備】 皮球、筐、關節活動小人,人體圖一張,紙夾板、紙夾長臂、線繩、水彩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發現關節,感知關節的重要性。 出示皮球,問可以怎樣玩,講一講可一拍球、滾球、踢球、投籃等,介紹一些規則,檢查鞋子褲子。提出要求玩球時看看你身體的哪個部位動起來了?

1.幼兒分散嘗試活動。 活動後提問:你剛才玩了什麼?身體的哪個部位動起來了?

2.小結:小朋友剛才玩的時候手、腳、腰、肩等部位動了起來,為什麼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會這樣靈活地運動呢? 學習關節一詞。

3、遊戲“機器人與小精靈”。兩名幼兒一個扮機器人將紙夾板用線繩綁住膝關節,雙臂套紙夾長臂。一個扮小精靈,教師扮發出口令。兩人分別取放筐裏的球,看哪一個人先取勝。 引發討論:為什麼小精靈取的快,機器人取的慢?教師與幼兒共同總結;人體如果沒有關節行動起來很困難,有了關節活動起來很靈活方便。教育幼兒要保護自己和他人的關節。

二、引導幼兒發現認識關節

1.引導幼兒尋找身體上的關節,小朋友試着找一找,你身體還有哪個部位有關節?在人體圖上做標記。如:有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髖關節,等等。 小結:原來,我們身體許多部位都有關節,它們的部位不同,名稱也不同。

2.聽口令活動各自的關節,幼兒感知自身的關節。

3、安裝活動小人,用活動小人擺一擺做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