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荔枝圖序》教學反思3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2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荔枝圖序》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荔枝圖序》教學反思3篇

《荔枝圖序》教學反思1

《荔枝圖序》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介紹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據教學大綱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1、瞭解“序”,認識荔枝。2、夯實基礎,準確掌握重點字、詞、句的翻譯。3、學習簡潔而富於表現力的説明語言,學會賞析打比方、列數字等説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邏輯順序的寫作方法,學習條理清晰的説明順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難,比如:

1、北方農村的孩子基本沒見過荔枝,更不用説品嚐過了。面對這一問題,我在課餘時間組織全班學生去多媒體教室欣賞了一組荔枝的圖片,讓學生們對荔枝有個初步瞭解,這為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2、七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觸説明文,他們對説文明的基本知識並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課堂上,我按照荔枝的“產地——樹形——葉——花——果實——核——殼——膜——瓤肉——漿液——色、香、味”的寫作順序來講解課文、書寫板書,這既介紹了説明文的説明方法、邏輯順序,又便於學生們記憶背誦課文。

3、學習運用簡潔而富於表現力的説明語言是整個課程的難點。於是我安排學生們進行模仿寫作,這一方面能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作者語言的準確和優美,另一方面也鍛鍊了學生們的寫作能力。

《荔枝圖序》共用兩課時,我感覺學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學能敍述出文章主要內容並當堂背誦課文,這説明了學生真正理解了這篇文章。

《荔枝圖序》教學反思2

小學五年級上冊出現了小學課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荔枝圖序》。説實話,剛一看到這篇文時,我真有點不知該怎麼教。一羣五年級的農村小學生,他們能讀懂文言文嗎?我又該怎麼指導他們學習呢?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我精心的設計,這節課的效果特別好。我要記錄下我的經驗和體會,以便更好地促進教學。

1、學文言文要激發興趣。

托爾斯泰曾經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而我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特別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上課之前,我就引導學生説説對荔枝的認識,有的能説個一二來,有的孩子還沒吃過,只在水果店見過而已。於是,我就引出了這篇文章的寫作原由。進而激起了學生要讀懂課文的興趣。

2、讀文言文要降低要求。

對小學生來説,文言文畢竟是一種陌生的文體,裏面的“之、乎、者、也”晦澀難懂,很不好讀,所以在初讀課文時我的要求是:讀準字音。在學生讀的不準確時我又範讀、領讀,帶讀。例如那句:”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雲。”學生經常出現卡殼現象,我就一遍又一遍的不厭其煩的指導,終於都讀準確了。這樣從心理上消除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

3、理解文言文“扶放”並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雖然文言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教師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只是適當地點撥,講解,並沒有逐字逐句地串講對譯。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理解,大體上説出意思就行了。例如,在理解“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一句時,我就是先指導理解“葉如桂,冬青”後面的學生結合註解自己就理解得非常好了。

4、背文言文與理解結合。

這麼長的文言文剛剛讀通,還要背誦.對於孩子們來説難度較大。所以,我採用了邊理解邊背誦的方法。理解一句背誦一句,理解一段背誦語段,理解了全文就背誦了全篇。當堂課就已經有近半的學生可以背誦全文了。

5、學文言文也要注意寫作特點。

這篇《荔枝圖序》的寫作順序及寫法上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在總結的`時候讓學生嘗試着説一説,結果很棒!。

通過這節課,我的學生完全消除了文言文的陌生感。他們已經喜歡上了文言文,喜歡上了我們的國學。

《荔枝圖序》教學反思3

《荔枝圖序》一課是一篇自讀課,一課時就可完成。本着課標、教材、學情的把握,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

1、瞭解“序”,認識荔枝。

2、學習簡節而富於表現力的説明語言。

3、學習條理清晰的説明順序。

4、能夠用自己掌握的介紹物的方法運用到生活。

按照教學目標,課堂上,由學生自由暢談對荔枝的瞭解導入,接着瞭解序,自讀掌握字音字形;速讀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範讀想象荔枝模樣;精讀完成合作探究。這一系列都完成很好,但就是在用自己掌握的方法介紹一種植物或水果這一教學過程中,與自己的預設出現不符,原計劃為了節省時間,只讓一、三、五、七組上黑板展示,二、四、六、八組點評,但由於各組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完成速度參差不齊,沒安排展示的組的成員卻躍躍欲試,面對這種局面,我怎麼辦呢?是按原計劃來,還是把每組最好的都展示出來?看着大家那充滿渴望急需被肯定的眼神,我果斷地做出了決定。雖然這節課延時了,但我一點也不後悔,因為我知道: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學本質上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了一種收穫的快樂,被肯定的幸福,那才是最主要的。

在本節課上,我還有另外的一點收穫,那就是:問題的設計一定要從小處入手,逐層深入,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思維,進行有效教學。切記:一個真正有智慧的老師是善於攪動學生思維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