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32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1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試圖體現以下兩點:

一、抓住基點,覆蓋全文,簡簡單單教語文。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結構緊湊,故事性強,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顯,但我並沒有以“幾個出乎意料”來組織教學。因為我覺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讓我們從字裏行間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靈的,並從中體會“給予是快樂的”這一情感體驗。再説文章內容淺顯易懂,應該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因此,我從學生的學習情感和體驗出發,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動的兩處話”,展開教學過程。通過“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話語”,讓學生總體感知文本內容並引發感動情緒;然後給足時間,在學生潛心會文後交流“為什麼小男孩的話深深地感動了你?”讓他們在情感上與文本產生共鳴,從字裏行間感受到小男孩一心關愛弟弟的美好心靈。最後通過“找快樂”、“説快樂”的説話訓練,引導學生獲得“給予是快樂的”的真切感受。這樣的流程既體現了教學過程的簡潔與整體性,又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較好地落實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同時,這樣簡簡單單地教語文,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讀到文字裏去,也能讀出濃濃的語文味的。

二、潛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語文。

閲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不斷叩問文本,品味語言,與文本展開充分對話,由此產生情感共鳴。在叩問文本、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培養語感,在情感陶冶的過程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因為我們的目標在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此,我努力引導學生潛入文本,在讀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説話中感悟。比如:通過談體會,多種形式的朗讀,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給予、不是炫耀而是關愛弟弟”的美好心靈躍然紙上;然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讓他們進入角色去經歷去體驗“小男孩、弟弟及保羅他們是如何度過了這個難忘的夜晚的?”最後通過“找快樂”、“説快樂”的説話訓練,既使學生的語言、思維得到了發展,更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並加深了“給予是快樂的”這一體驗。

在教學中,由於教學過程還不夠簡潔,學生讀得還不夠,所以悟得也還不夠,還須改進。

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2

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温暖。古今中外流傳着無數頌揚人間真情的 故事。在第六單元,我就和孩子們一起展開了一趟愛的旅行,感受了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既體會到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摯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而《給予是快樂的》以其新穎的故事和獨特的觀點感染了每一個人,這個外國文學作品有很強的人文性,在謀篇佈局上也很有特點。

在導入部分,我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曾經因為什麼而獲得過快樂?”大部分同學都會因為獲得了別人的給予而快樂,這和我要上的《給予是快樂的》的觀點剛好相反,但沒關係,因為他們將會因為本節課的學習而知道,不僅僅被給予是快樂的,給予同樣是快樂的。

接着,我讓學生先整體感知,弄清一個問題“文章中都有誰在給予?”學生邊回答我邊板書,然後讓學生根據人物示意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明白我們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幹了一件什麼事”的方式,不知不覺中教會了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接下來的環節,我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學,看看文章哪個部分最讓自己感動?説説讓自己感動的原因。在交流的時候,有的同學抓住了人物的對話來感悟,如從“我希望自己也能當這樣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靈。有的同學抓住小男孩和保羅的動作來感悟人物的心靈……課堂上,同學們暢所欲言,圍繞着“給予”,談論着感動,教室裏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後,我照應開頭,問了同學們另一個問題“學了本文,你還會因為什麼而快樂呢?”現在同學們都能圍繞“給予”來説,有的説會因為幫助同學搞衞生而快樂,有的説會因為幫助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樂,有的説會因為不讓老師操心而快樂……此時此刻,看着學生的回答,不得不誇獎他們長大了。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指導上我時刻以學生為主體,重點着眼學習方法──自讀自悟。全文以“給予是令人快樂的”貫穿始終。本課教學沒有華麗的'課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重點句子的賞析,但卻讓學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靈,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課。

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3

《給予是快樂的》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在準備之前,心裏一直有些擔心會把這篇課文上成精讀課文,不能很好的把握兩種類型課文之間的不同的“度”。因此,在之前聽了指導老師沈老師上的一篇略讀課文《卡羅納》,爭取能做到心中有數。

在安排《給予是快樂的》的教學流程時,我有好幾種設想。

第一種,我的設想是把重點放在“誰”給予“誰”上。課文中有好幾對給予關係:保羅哥哥給予保羅、男孩給予小弟弟、保羅給予男孩和小弟弟。在這種設想中,我想分別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句子去體會,最終真正理解給予是快樂的。

第二種,我的設想是從保羅的角度出發,由保羅從誤解到理解男孩為線索,分別通過:

①保羅以為男孩希望也有一個這樣的哥哥……

②保羅吃驚地看着這個男孩……

③保羅眼睛濕潤了……展開,來體會男孩對弟弟的愛和對未來的憧憬,由此理解給予是快樂的。再通過簡單瞭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給予關係,更加深對給,永遠比拿快樂。

第三種,我的設想是從男孩的角度出發,直接感受男孩對弟弟的關心和愛,分別通過:

①男孩睜大了眼睛……

②男孩轉過身來,眼睛裏閃着亮光……

③那個男孩眼睛裏閃着喜悦的光芒……展開,由此來理解給予是快樂的。再通過簡單瞭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給予關係,更加深理解。

通過比較,我覺得第二種設想更好一些,在處理教材的手法上也更合理些,因此在採用這種思路來展開教學。

從課堂實際效果看來,我總結了幾個可取之處。

(1)作為略讀課文,在教學時我始終把握住重點段,如保羅以為男孩希望也有一個這樣的哥哥。男孩卻説:“我希望自己也能當這樣的哥哥。”從保羅為什麼這麼“以為”,男孩的“希望”,明白保羅的“吃驚”——為男孩美好的心靈。這是保羅第一次誤解。再從保羅眼睛濕潤了,找出原因①找到了描寫男孩舉動和語言的段落,更深入的體會到男孩對弟弟的愛和對未來的憧憬;②找到了保羅再一次誤解了男孩的想法。

(2)四年級字詞教學把握上,有了一定的度。剛開始上四年級語文課時,這個環節一直是我非常擔心的,怕自己上成低段的字詞教學。在這篇略讀中,我找了幾個在文中比較關鍵、比較難理解的詞,簡單的讀、簡單的做些分析。因為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字詞讀寫和理解能力,要相信學生能夠做到。

(3)拓展延伸處理的較為全面。除了文中《給,永遠比拿愉快》體會高爾基對兒子的行為進行及時的表揚,並且希望兒子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留給別人的都是美好的東西之外,我給出示了巴金爺爺的一段話和朗讀了一篇《父親的愛》,進一步體會“愛”的偉大。

每一堂課總會發現自己的許多不足,我想這也是一種進步吧。通過這節課,我歸納了幾點自己的不足之處。

(1)很多課上下來,指導老師每次都要提的是——課堂語言的豐富性,可能本身肚子裏的墨水不多,積累少的緣故,在課堂上總是翻來覆去那幾句話,不僅使課堂有枯燥之味,更使學生語言接受過於平乏。還有在課堂上很多學生都會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師課前沒有準備的問題。都説課堂生成比預設更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師要博學。因此,多閲讀,多積累仍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2)備課不充分。很多課上,我總會忘記一些流程。我想這無疑就是備課沒有到位,沒有做到胸有成竹。

每一堂語文課後,我也像個孩子一樣,在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有所收穫。針對自己的不足,在未來的每一個日子裏,我會不斷完善自我,充實自我。

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4

這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的最後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整節課把時間和空間都還給學生,以讀代講,自讀自悟貫穿教學的始終。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上課伊始,我以“快樂”這個話題,讓學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事情,學生們激情洋溢,快樂無比,正當興趣盎然的情況下,引入了課題:給予是快樂的。接着質疑:讀了課題後想到了什麼?然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質疑走進課文去尋找答案,做到讀正確、讀流利,大體瞭解課文內容,最後檢查初讀效果。

二、再讀課文體會感動

在學生初步瞭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相機質疑:默讀課文,課文的哪些地方令你非常感動?學生讀後暢談了自己的體會,很快地感受到了兩次意想不到:“希望自己也能當這樣的哥哥……”和“小男孩堅定的承諾今後也送給弟弟一輛這樣的新車。”這一環節為下文體會保羅和小男孩美好的心靈做了良好的鋪墊。

三、品讀課文體會人品

課件出示:“你是説,這車是你哥哥給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錢?”保羅點點頭。男孩驚歎地説:“哇!我希望……”

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後,讓學生猜猜省略號的內容,讓後讓學生明白小男孩一心只想着給予而不是獲取的高尚品質。使學生內心受到震動。從而體會保羅的第一次感到意外。

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第二次感到意外。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小男孩純潔無暇、美好無私的心靈和樂觀自信的性格。

小男孩的言行不僅感動着我們,更感動着保羅,學生從保羅的行動中,感受的保羅真正體會到了“給予是快樂的真諦。”

最後設計了一個拓展延伸,讓學生談生活中這樣做的例子及閲讀短文並發表想法,使得學生的感情無形得到昇華,並促使其行動起來。重温名言,讓學生體會到給予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快樂,也給別人帶來快樂,真正明白給予的含義。

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5

小學語文課本中,選編了不少外國的文學作品。《高尚的行為》《全神貫注》《給予是快樂的》等都是外國非常有名的文學作品。這些文章不僅有很強的人文性,而且在謀篇佈局上也很有特點。如何教好外國文學作品,很有研究。下面就《給予是快樂的》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整體感知,抓住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主要寫誰,寫了他怎樣的一件事情呢?

這篇課文,是以保羅為主要的人物,主要記敍他所經歷的事情。只有用這個問題,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題目,點明瞭文章的中心,但含義很深,教學不能從題目入手。

課文主要講的是:保羅在聖誕節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給他的一輛新轎車,載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腳有殘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保羅從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結構

課文沒有寫保羅怎麼載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詳細地敍述了原因。保羅怎麼會用新轎車載着他們兜圈的呢?情節曲折的,敍述也是很生動的。引導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對於劃分課文的段落,記住情節,理解內容非常重要。

在聖誕節前夜,保羅用轎車載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讀一讀課文,保羅的轎車經過了哪幾個地方?

(辦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門前、“街道上”。)

學生根據轎車停放的地點,可以把課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1~7節);

第二段(8~9節);

第三段(10~11節);

第四段(12~1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