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林海》教學反思大全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16W

《林海》教學反思1

今年,再一次教《林海》這一課,我吸取了教訓,在講課前認真鑽研了教材,改變了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住描寫大興安嶺美麗可愛的句子,體會其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寫法,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理解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感情的昇華,而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學生先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作者為什麼要用“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幾個詞來描寫林海的綠,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教室,觀察校園裏的各種樹木,在實踐中體會“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幾個詞所描述的意境,並找到原因。學生返回教室後彙報了自己觀察到的結果——因為樹木的“種類不同、高低不同、遠近不同、受光不同、樹齡不同、疏密不同……”所以在作者的眼裏大興安嶺的“綠”呈現出“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幾個詞準確地體現了大興安嶺的綠的層次美。此時我要求學生迴歸文本,品讀課文,並提出問題——“‘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四個詞描寫了各種各樣的‘綠’,你還能想出哪些描寫綠顏色的詞?”學生開動腦筋想出了許多描寫綠顏色的詞——“墨綠”、“翠綠”、“嫩綠”、“茶綠”、“果綠”、“黛綠”、“橄欖綠”……這時我讓學生用自己能想到的綠色來替換課文中的“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四個詞,再讀課文來品味,學生很快認識到各種描寫綠顏色的詞都沒有“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四個詞所包含的綠顏色豐富——這四個詞不但包含了同學們列舉的各種綠色,還包含了同學們不知道的各種綠。“作者用詞真是太準確了!”這是同學們品味了作品的語言魅力後發出的由衷的讚歎。在幾天後的測試中,我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同樣的填空題全班僅有一名學生填錯!

《林海》教學反思大全

葉瀾教授説:“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地激活凝固的語言文字,才使其變為生命的湧動。”兩次教學《林海》給我一個啟示:老舍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成為名著,成為經典,是因為它經歷了時間老人的篩選,經歷了幾代讀者的考驗。因此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教師必須深入體會作品所包藴的豐富的內涵,前一次教《林海》只是簡單地運用了對比的方法研讀了課文,在反覆、多次的朗讀中,才生硬地“體會”到了作者的用意。一次測試暴露了學生理解課文的膚淺、片面,也暴露出我在鑽研教材方面的不足。第二次教學時,我認真鑽研了教材,尋找到課文的“空白點”,並引導學生進行了實地考察,在實踐中體會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語境,激活了文本中凝固的語言文字,然後迴歸文本,對文本進行了探究性的閲讀,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內容,真正體會到了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林海》教學反思2

《林海》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並由景展開了聯想,講述了大興安嶺在國計民生中的作用,抒發了作者對大興安嶺由衷的喜愛之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

教學本課,我首先創設情景,吸引學生,然後抓住了情感主線——親切與舒服,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最後使學生達到情感的昇華。一開始,我就利用《林海》自然風光片的播放使學生進入情境,親眼目睹了興安嶺的美麗風光,直觀的感受激發了學生對美景的讚歎與喜愛的情感,更為理解課文語言文學的意境美打下了基礎,同時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觀賞得很認真,不時發出驚訝和讚歎之聲,學生真正全身心投入欣賞。

然後圍繞重點,多讀深讀,突破難點。圍繞課後第二題要求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遊覽大興安嶺的感受。這是課文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我先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到三次講到“親切、舒服”的句子;然後知道學生聯繫上下文,説説作者每一次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親切、舒服”的感受;最後,讓學生把三次感受聯繫起來,認識到這三次感受雖然都是“親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深刻。

為了瞭解興安嶺的“嶺”的特點,讓學生通過簡筆畫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一設計結合了課後題的“雲橫秦嶺”是怎樣一種景象?大興安嶺的“嶺”與秦嶺的“嶺”有什麼不同?試着畫一幅簡筆畫。”既考查了學生對課文語句的理解情況,也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繪畫的能力,從而也打破了學科的界限,考察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繪畫技巧。學生畫得比較投入,而且畫得準確、美觀,從而使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培養。

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林海的愛”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頓時課堂活躍起來,畫畫的、寫詩的、朗誦詩的、唱歌的、簽名的……將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林海》教學反思3

《林海》是一篇典型的`民族精神教育的語文教材,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民族精神教育呢?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想應該有了一些思路。

一、創設文本情境,激發學生內心情感

《林海》一課,作者以細膩優美的筆觸描寫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抒發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並由景展開豐富的聯想,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建設和國家穩定方面起到的作用。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學生來説,大多數學生從沒看見過森林的景色,更不要説林海的美景了,林海的美是學生們無法感受到的,這怎麼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於是課前我花了一些時間找到了兩段關於林海的視頻。果然,課堂上,多媒體課件正如一位美的使者,引領學生踏進這座美麗的原始森林,讓他們去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在美的享受中學習。尤其是在學習描寫"林"的段落時,雖然作者的文字表達優美流暢,但是枯燥的文字表象讓學生們一時還真找不到感覺。於是,一段林海的視頻,使學生觸景生情,在我的引讀下,學生全情投入。聽着學生那略高昂的朗誦聲,應該能感受到學生們強烈情感的傾瀉。

二、重視朗讀指導,注重語言感悟與積累

新課標指出:要求學生在誦讀中增加積累,加深體驗和感悟。而感悟和積累語言的最好方法是"熟讀精思"。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始終貫穿語文教學中的"以讀為本"的思想,在課堂上首先保證讀的時間,一堂課書聲琅琅,讀書訓練貫徹始終;其次講究讀的形式,有範讀、引讀、自讀、指名讀、集體讀等;再者是講究讀的方法,例如讓學生圖文對照着讀,觀看視頻,模擬配音朗讀等。在朗讀的過程中逐步深入體驗作者通過語言所傳達的那份真摯情感。

三、關注學生差異,珍視學生獨特感受

説到這點,我想,無論這堂課上什麼內容,我們所要關注的對象始終是學生。而每一位學生就是一個生命。生命是獨特的,不是同一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 因此,在課堂上對生命個體的差異給以充分的尊重,那也就不會走入簡單説教的誤區,同樣會收到一些教育的實效,民族精神教育也不例外。《林海》這篇課文在教學時主要以作者的三次“親切、舒服”為感情主線,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一位成人,他以自己獨特的感受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愫。而我們課堂上的閲讀者卻是學生,如果老師無視學生,一味地強調作者的感受一定是蒼白無力的。所以,在課中我運用多元的評價主體評價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導學生在有差異的對話中,相互提升,引起共鳴。如一學生在讀“樹”一節後,我請學生評價:她讀得好嗎?為什麼你認為她讀得好?“因為她讀出了驚喜的感覺。”“我感到她讀出了自豪的語氣。”…從學生的評價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相信這些也更易留於學生的心中。

其實,根據語文學科綜合性人文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滲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遠不止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應進一步進行探索。

《林海》教學反思4

《林海》這篇課文是老舍先生的名篇,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寫得十分優美——

“目之所及,哪裏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羣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繪出這麼多的綠顏色來呢!”

一年前,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運用比較法學習了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學生朗讀課文後,我着重引導了學生品味作者運用語言的魅力,並提出問題:“這段話寫了林海的顏色,描寫綠顏色的詞有很多,但是作者寫林海的綠卻只用了‘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樣幾個詞,這是為什麼呢?”在學生閲讀時我讓學生把“深的、淺的、明的、暗的”替換成“深綠、淺綠、嫩綠、翠綠”這幾個描寫綠顏色的詞,並反覆品讀,通過對比性的品讀,學生漸漸體會到作者的用意——“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幾個詞幾乎包含了所有的綠顏色,遠遠要比“深綠、淺綠、嫩綠、翠綠”這幾個詞所包含的顏色要多得多,由此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 替換的過程是品味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感悟作者情懷的過程。學生的感悟使我暗自得意。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在單元測試中,要求學生按原文填寫《林海》的第三自然段,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這道填空題,學生填的竟然是“深綠、淺綠、嫩綠、翠綠”!可見學生在對比性的閲讀時,學生牢牢記住的竟是作為參照的幾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