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楊氏之子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48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楊氏之子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楊氏之子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楊氏之子課後的教學反思1

教學了《楊氏之子》後,思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作為一篇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設法上好。

首先,我帶領學生到多媒體教室,播放了《楊氏之子》視頻。不用説,作為小學生能跨越時空傾聽於老師上課,是莫大的榮幸。既有三維目標的達成,又有身臨其境的緊扣單元主題“語言的藝術”之薰陶,也有“化文字為表情、動作”的啟示,更有演講、表演才藝的啟迪。

我讓學生充分各抒己見,展示學了《楊氏之子》後的收穫,也可以提出不懂之處與同學交流。同時,在此過程中,有機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且讀且背,且演且舞。有學生的獨立展示,有師生互動的場景,也有學生眾説紛紜的情景。如一位學生認為孔君平是趁着楊氏之子的父親不在時去為難的,至於事實如何我們暫且不談及,關鍵是學生提出了問題,這比解決無數個別人設計好的問題重要得多,因為這個問題至少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理應視為創新思維的端倪,可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奇葩。

我認為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麼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麼也不像。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於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説了,因為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楊氏之子課後的教學反思2

《楊氏之子》是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理解古文的意思,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2.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參考註釋,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

總體來説,這節課遺憾挺多的,首先,課件做的不充分,在頁面呈現時出現了許多低級錯誤,比如錯別字,翻譯不順等,這是講課最忌諱的,因為錯誤可能會誤導學生。第二就是關於課文的朗讀方面,沒有引導學生讀課文,而是有點把重點放在了後面的綜合性學習,使得整堂課有些頭重腳輕。

在今後的教學和學習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讀課文,只有把感情讀出來,才是真正的理解課文,理解思想。在教學實施之前,一定要好好備課,做好課件,安排好課堂流程。學會以學生為中心,把時間儘量的放給學生,在把握自己設計的同時跟着學生的思路走。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以後,一定要注意及時複習,最好能當堂掌握。

楊氏之子課後的教學反思3

《楊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的古文,對於小學生來説,孩子們閲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如何降低學生學習上的難度,喚起他們閲讀的慾望,就成了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我把本篇課文的設計定位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導入時,我由學生熟悉的語言入手,進行交流,然後課件出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説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

學習課文之前,我通過課件播放課文情景故事,讓孩子愛上這個故事,激發孩子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説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説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秉着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捨得花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採取教師示範朗讀,並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個別難讀的句子,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學生總算把短文讀流暢了。雖然這個時間花了將近半節課了,但孩子們仍然讀得饒有興趣。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詞“甚聰惠”,問:你覺得楊氏之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用文中一個詞回答。再問:你從文中哪裏體會到楊氏子甚聰惠?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理解,而後緊抓“應聲回答”體會楊氏子的聰惠,比較“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來感受楊氏子回答之妙。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又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想,怎麼説呢?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讚美之聲,驚詫之態。為了讓學生讀好這兩句對話,我設計了男女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學生朗讀情緒高漲,讀的效果很好。

在學生理解人物特點後,我適時問道:你們喜歡楊氏之子嗎?學生回答喜歡。於是,我播放背景音樂,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既讀出了喜歡的感受,還讀出了古文的韻味。

三、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為了整體感知故事內容,我先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最後我再通過小組討論兩個問題:①説説每個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詞。

這樣孩子們用上學習古文的方法,自主學習,還解決了疑難字詞,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説出來,把故事完整地講出來。

在教學小結時,我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文的方法,激發他們讀懂其它古文的興趣,使得這堂課不單教會學生讀懂《楊氏之子》,還能學以致用。

楊氏之子課後的教學反思4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第一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説。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語言幽默,主要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人家裏的九歲男孩的故事。這是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掌握生字,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通句子,理解文意,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圍繞這個目標,我確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定為教學重難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導入時,我由羅斯福的故事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在解題時,我又讓學生對比今天的課文與平時所學的課文有何不同,從而引出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説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説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進入第二個環節“讀”的時候,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語文的讀;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反覆誦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並由教師範讀,並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後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後,再讓學生帶着理解讀,我感覺學生讀得越來越好了。

三、抓住談話,突破難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體會楊氏之子回答的巧妙。這個問題有點難度,學生不會馬上理解。因此在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孔君平為什麼指着楊梅對楊氏之子説此是君家果?二是楊氏之子為什麼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馬上體會到了楊家孩子回答的妙處: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於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麼詞形容?我稍微提示,學生馬上説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學還説出了順水推舟,以牙還牙這些詞語。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更説明他們讀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設計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説呢?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讚美之聲,謙虛之詞。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四、深挖教材,拓展延伸

看教材,參照教參,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文意,體會故事中楊家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細讀課文發現,本課體現的不僅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裏行間無處不在表現着教養、禮貌。因此在學生體會了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後,我又設計了問題:楊家孩子不僅聰明,還是個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課文什麼地方能體現出來呢?我又引導學生,你家裏來了客人,你怎麼做呢?學生馬上找到了四個地方:

1、“為設果”,客人來了,趕緊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禮貌;

2、“果有楊梅”,端出的水果還不止一種,很熱情。

3、把孔君平尊稱為“夫子”,有禮貌;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聞”兩字,語氣婉轉而又不失教養。學生體會得快而且非常準確。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為了把這個主題深入下去,在拓展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因為這個離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滿興趣。回答或幽默風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滿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時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五、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我先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註釋”,而孩子們又有學習古詩的基礎,因此我又引導學生複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後面幾句的理解,我就讓同桌合作,用上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最後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説出來,即達到了學以致用,學生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發了學習其他古文的興趣。

教完本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學時,對放開的度沒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該放手的地方沒放手,控制課堂意識較強。

2、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另外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學生語言的評價,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到位及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優點我會繼續發揮,對於不足,我會積極地改正。

楊氏之子課後的教學反思5

《楊氏之子》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雖然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孩子們閲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以找準突破口、激起學生興趣為重點進行備課和授課。

一、成功之處

教學開始,我通過範讀、領讀、劃出分節線後自讀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其次,文中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説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要通過反覆地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説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二、不足之處:

沒有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改進措施:

應該讓孩子們用文言文演一演,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楊氏之子課後的教學反思6

昨日我執教了五年級下冊的文言文《楊氏之子》,這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一次公開課上,我聽到一位老師教學了這篇課文,因為就學法、教法和她有不同的理解,為了驗證我想法的合理性、可行性,我決意親身將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做實踐的檢驗。我認為文言文的教學,因為學生對它的接觸少、理解難,自然應該在目標定位上要求低一些,着重初步的感受、理解,進而產生喜愛之情。然而文言文的教學若學生通過初步的感受、理解,初次的學習後,對文章的意味沒有產生足夠的體會,則他們對文言文不可能產生熱愛之情,他們很有可能因此而覺得文言文章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產生厭倦、厭惡情緒。所以初次的文言文教學應該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文言文的情感方面下工夫。但這些目標的達成都有賴於切實的課堂行動,最最要緊的便是:教給學生以簡單可行的方法,儘量展示用這樣的方法學習的全過程,並取得真實的效果理解文意、體味文趣。

在昨日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和我的狀態都不大好,有些緊張,可喜的是最終調整過來了。教學基本按着先前的預設進行,但一開始我便忘記了題目意思理解和生字讀寫這兩個小環節。隨後發現時已進行到深讀版塊,一邊因為自己的失誤而慚愧不已,一邊又努力尋找適宜的時機做補充。我想當時這麼做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我尚難以脱離預設的東西,做隨機應變的教學。二是我確實覺得教學中缺了這兩處對學生塌實的學產生了影響。後來終究逮到機會嵌進去了,但直到現在想起仍覺得深深的緊張,設若當時我稍微猶疑一些,不做補足的話,這課也許就多了更多的缺憾,不但形式上難以完整,而且學生的學也必會產生更多的缺憾。當鈴聲響起時,我的課堂教學基本完成,勉強算得上完整。從學生當堂的反應來看,儘管有些因怯場而顯得緊張、冷漠,但從他們的回答和書本上的筆記來看,應該大部分達成了預定的目標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現在回想這節課,我覺得她給我帶來的收穫是豐富的。她叫我明白自己在課堂調節方面的很多不足,正是因此而不能引領學生更快的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學習。她還讓我知道,不論是公開教學還是其他各種環境中的語文教學,心中一定不能迷失了方向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教師的一切展示、一切手段的輔助、一切方法的使用,都應在心中思量:這樣是否對與學生的發展更好?所以不論當時課堂上有多少其他人,上課者必須做到心中只有學生。通過她我還明白一切的是與非都起源於細節,惟有把握細節的精準,才有結果如意的可能性。許多時候是與非、成與不成都只是一線之隔,你所要作的是持續向前。另外,她更使我明瞭不論哪件事情,我想把他做好的話,必得付出艱辛的努力,而我的水平永遠都是很差很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