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四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反思(通用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17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反思(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反思(通用6篇)

四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反思1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中我主要應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敍述順序。在學生説課文敍述順序時,我沒有一味要求學生對課文做高度概括,也沒有要求語言必須精練,而是充分重視學生的表達慾望,允許他們用自己的話、憑自己讀後的印象將課文的內容按敍述順序講述下來,當然,也鼓勵概括能力強的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理清作者的敍述順序。我主要抓住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的:

1、環節清晰,層次分明

抓住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事件發展線,感受他們的心情由激動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的不斷變化的心情。

2、指導朗讀,感悟心情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

(1)師:“想一想孩子們做風箏時會是怎樣的心情”。

生:“激動的,高興的,興奮的”。

師:“那就請你讀出小夥伴做風箏時的激動。”

(2)“又扁又輕的羽毛飛起來一定是又輕又快地,請你輕快地讀讀孩子們放風箏這一段。”

(3)教師範讀放風箏一段,請學生模仿,進一步讀出孩子們的快活。

(4)師:“村裏人看見了,會怎樣地説呢”?

抓住語言的空白點,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羨慕地,高興地,激動地讀好——“放得這麼高!”

3,品詞品句,積累語言

中年級段的閲讀教學有別於低年級段,而更加關注對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本節課,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的同時,積累了語言,且教學形式比較豐富。如:

(1)換詞法

在理解“精心”一詞時,採用換詞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認真,仔細,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見得孩子們在做風箏時的認真樣。

(2)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詞時,採用查字典的方法,瞭解憧憬就是嚮往的意思。

(3)由字面入手,聯繫生活

在理解“翩翩飛舞”一詞時,提出“翩”字,瞭解字形,翩的左邊是扁,右邊是羽,“扁扁的羽毛飄起來會是什麼樣”學生回答“又輕又快地”。再聯繫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用翩翩飛舞形容什麼”學生答“蝴蝶在花園裏飛舞”,“花瓣裏開花托時”,“樹葉離開樹枝時”,“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時”……“在孩子們眼中這什麼都不像的風箏就好比是五彩斑斕的蝴蝶在翩翩飛舞,他們的心情也快活地飛揚起來了,請你輕快地讀讀這一段。”

(4)解字再解詞

在理解“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時,逐字理解意思,再整體解釋詞義。

4、閲讀賞析,為寫鋪墊

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平等的對話,在不經意間為學生的習作作了鋪墊,如:關於心情的詞語,四個字的詞語等等。

5、抄寫好句,落在實處

課近尾聲,請學生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也為學生的習作作了準備。

6、課中的遺憾

(1)千呼萬喚:千和萬是虛數,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萬遍,這一點應該滲透給學生。

(2)教師的朗讀必須有示範作用,讓學生有的學,能讀出指導前後的變化。

(3)最後一個問題“作者在寫作時是會感到遺憾,還是會感到幸福呢”遺憾——為自己失去了快樂的童年而遺憾;幸福——為自己擁有快樂,美好的童年而幸福。兩個答案沒有對錯之分,教師太刻意引導學生了,應該讓學生儘量説出自己的想法。

四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反思2

《風箏》的作者是賈平凹先生。這是一篇極富兒童氣息,充滿情趣的文章。圍繞風箏敍述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詳細地描寫了孩子們的動作、神態、心情——做風箏時滿懷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風箏並不精美,仍滿心歡喜,高興地稱它為“幸福鳥”;做好了風箏,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放飛風箏,他們快樂地喊叫,從早晨到下午,情緒高漲,興味濃厚;可是忽然來了一陣風,無情地將風箏吹斷,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想喚回斷線的風箏,可是努力無效,風箏倏地飛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就放棄自己心愛的風箏,於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願意找遍每個角落……多麼可愛的一羣孩子,多麼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為這份感情深深牽動着孩子們的心,四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

一、教學效果

依據教材特點和孩子們的生活儲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能環環緊扣引導學生學習,效果比較滿意,先總結如下:

1、生活入手揭題激趣。

首先板書課題,齊讀兩遍之後便創設了交流環節:你見過哪些風箏?説説你放風箏的生活畫面?這一話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的參與度高。接着再現第二個生活場景:你遇到過哪些困難,怎樣克服的?一下子把孩子們的話匣子打開了,最後歸納總結放風箏時遇到的幾方面的問題:栽跟頭、飛不高、斷線、纏線等等。接着引入課題,簡單介紹作者之後,引導學生趕快去讀書,感受作者放風箏的場景。這樣作者的生活學生的生活融為一體,也讓學生和作者的距離進一步拉近。

2、初讀感知理清脈絡。

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同桌當小老師互幫互助檢查讀書情況,在班內統一指導讀好易錯詞語,讀好長句子,為閲讀掃清障礙。接着,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説説課文圍繞“風箏”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詞語,做風箏(  )(  )(即課後的問題)。學生自讀自悟,從語言文字中去處理分析,最後大部分學生找得很準確,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住了文章內容。也為將來抓住關鍵詞句練習概括文章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

3、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課件出示課後要求:課文第三自然段是怎樣把放風箏的過程寫清楚的?默讀標畫相關語句,小組內交流。學生認真閲讀思考,邊讀邊畫,留下了閲讀的痕跡。交流之後感受到了作者放飛風箏的過程。接着趁熱打鐵,比賽快速的背誦,把生動具體的語言材料牢牢地記在心裏,培養語感。自學尋找風箏的段落,從語言文字中感受作者的心情,好走進作者內心,感受那份童心,那份幸福與快樂!

二、成功之處

整堂課的學習興趣濃厚,參與度高,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

三、不足之處

對語言的品析略顯得倉促,課堂上的優勝朗讀體現太少。

四、改進措施

我會增加品詞析句的預設,增加學生展示自己做的風箏的環節,讓語文的學習更生活化。

四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反思3

《風箏》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用白描而極少雕飾,筆調親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2.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首先,我給學生營造了獨立閲讀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閲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內容。因為閲讀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我切實地抓住了閲讀這一環節。第一節課基本上用來朗讀,既有聽課文錄音朗讀,又有指名學生朗讀,還有自由讀、齊讀、賽讀等,要求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過多遍後,學生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就瞭然於胸了,對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體會。隨着朗讀的深入,體會就越深刻,而朗讀就越有感情。

2.其次,我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平等交流的氛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沒有再像以前那樣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談對課文的理解,我認真傾聽,所以學生髮言踴躍。文章豐富的藴含和深邃的思想全是學生們發掘出來的,很好地實現了從多個角度解讀課文這一教學目標。

3.再次,就是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領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合作探究來解決課文中的疑難問題。如對文章開頭和結尾的理解,對文中表現的親情的理解,對文中一些語意晦澀的句子的理解等,都是讓學生通過相互討論自行解決,不拿標準答案束縛學生,允許答案多元,這喚醒了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被激發出來,學生們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許多學生的回答閃爍着智慧的火花,課堂氣氛十分輕鬆、活躍、和諧,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激趣導入,誘發活力。在上課開始,以“小朋友,你們在課餘生活的快樂是什麼?可是我們的賈平凹爺爺説……”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後引導他們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敍述順序。學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得到提升。

三、不足之處

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到位。“找風箏”的過程講解朗讀不夠,學生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最後可以讓學生續寫文章結尾,發散學生思維。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裏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接着感悟課文,體會“我們”的心情變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我最喜歡的部分”,談感受。然後交流思考:如果我放風箏時風箏斷了、丟了會有怎樣的心情?最後拓展延伸:讀課文最後部分,思考“我們”找到“幸福鳥”了嗎?讓學生大膽想象,能説多少説多少,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

四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反思4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再緊扣“快樂”來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那麼,也就是圍繞“孩子們做風箏的時候快樂嗎?放風箏時快樂嗎?找風箏時快樂嗎?”,在“是否快樂”這樣的宏觀問題的調控下來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

正因為太想讓孩子們積極地與我交流,導致教師過於主動,學生過於被動。在教學做風箏一段時,學生準確地找出了描寫孩子們快活心情的句子“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接下來的環節學生表現得不夠主動,而我也沒有把它處理得很好,以至於學生的情感沒有得到抒發,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活。我想當時如果能讓學生自主體驗,自由發揮,説一説他們心中的憧憬和希望,想一想“幸福鳥”的含義,體會一下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風箏上,這才是重重之重。

四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如,做風箏時是“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風箏的時候,“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線斷以後,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找風箏時,我們都“哭了”,“垂頭喪氣”。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藴含在其中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和傷心,感受童真童趣。

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在學生已有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如果是你,你是怎麼放風箏的?此時你會怎麼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麼呢?風箏飛走了,你會怎麼呼喚?學生能深情地喊出:哦,不!風箏你別走!風箏你回來!……從學生的呼喊中可以看出他們已經進入情境。

第三,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聯繫上下文理解“依然”,聯繫實際生活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第四:多處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加以想象。使學生能夠和文本之間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走到他們中間。學生想象着、體驗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語言文字的體驗中。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點是讓我慚愧的。正因為太想讓孩子們積極地與我交流,導致教師過於主動,學生過於被動。給學生讀的時間還是不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明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四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反思6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中我主要應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敍述順序。在學生説課文敍述順序時,我沒有一味要求學生對課文做高度概括,也沒有要求語言必須精練,而是充分重視學生的表達慾望,允許他們用自己的話、憑自己讀後的印象將課文的.內容按敍述順序講述下來,當然,也鼓勵概括能力強的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理清作者的敍述順序。

敍述順序理清以後,再緊扣“快樂”來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那麼,也就是圍繞“孩子們做風箏的時候快樂嗎?放風箏時快樂嗎?找風箏時快樂嗎?”,在“是否快樂”這樣的宏觀問題的調控下來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孩子們為什麼在風箏上只寫了名字而沒有寫地址”這個問題產生了爭論,有的説,孩子們生活在農村,人家少,彼此都認識,萬一風箏丟了,很快就會被送回來。可是,也有孩子説萬一別人不認識你,或者風箏飄啊飄飄到城市裏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認識他們,那風箏不是就送不回來了嗎?還有的説,孩子們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風箏或撿到自己的風箏後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總之,學生對這問題是爭論不休,可是,我為了不讓太多的爭論延誤我們後面的學習,於是讓學生暫停爭論,讓他們課外去做實驗,看看風箏究竟要多長時間才會被風吹斷,或者自己掉下來。其實,現在想來,我認為自己的建議是愚蠢的,因為在不同的天氣狀況下,不同的人去放風箏,那麼風箏在空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那麼,當孩子對此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我是不是應該這樣去引導學生呢:作者和他的夥伴將名字寫在風箏上,並給風箏取名“幸福鳥”,那麼,如果丟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來,那麼風箏被別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種損失嗎?是一種痛苦嗎?這樣一引導,我想學生就能想到即使風箏丟了,被別人撿走了,那麼自己的祝福就送給了別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給了別人,自己的風箏能給別人帶去快樂和幸福,這不是很好嗎?

課雖然上完了,可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我想,遺憾永遠都會存在,但絕對不會是同樣的遺憾!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