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麋鹿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84W

《麋鹿》是一篇説明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麋鹿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參考。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教學反思1

《麋鹿》主要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課時,我認為有以下幾點較為成功:

1、教學環節設計充滿趣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精彩設計彌補了説明文語言平時枯燥的不足。其中讓學生“看圖讀文辨麋鹿”這一環節充滿了童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參與學習活動,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高潮,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精心設計,整合教材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主動參與,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學習的自主性,問題的開放性,師生交流體現民主和平等,體現課堂生活的真實、自然。其中最突出的亮點為“麋鹿的傳奇經歷”的教學,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傳奇經歷的?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麋鹿的傳奇經歷並畫出示意圖。這樣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使認識更深入,學習更有效。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體會到課堂上瀰漫着創新的氣息,如本節課中設計的讓學生談自己的情感體驗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個性化閲讀的重視,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探究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3、教學手段靈活,多媒體的運用優化了課堂教學

通過圖片、視頻的有機結合,使本課課件製作精美,多媒體生動形象、適時的演示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儘管教學中能夠緊扣主題施教,較好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沒有落到實處。由於本課是一篇説明文,語言比較平實,不容易讀出感情來,因此課堂上過分重視了學生探究解疑的學習活動,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使有感情的朗讀流於形式,沒有很好地落實。

另外,課堂節奏的掌握還有待提高。

總之,對教材的充分研讀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我會繼續努力,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麋鹿教學反思2

《麋鹿》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課文。這是一篇説明文,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課文的語言簡潔,內容豐富,層次清楚,易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教學《麋鹿》這樣一篇説明文,按照課文的敍述順序講清楚課文內容是容易做到的,但這顯然又是不夠的。我在備課中搜集了許多有關麋鹿的資料,也捕捉到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將這些內容與文本進行有機整合,嘗試着挖掘説明文中的情感因素,帶領學生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讓學生與麋鹿近距離的接觸,努力去進行一次情感與智慧的旅行。力求將説明文上得富有情趣,情理交融。

1.目標的設置。根據本課的重難點,我確定了兩個目標:一是知識性目標,通過課文的學習,瞭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一是情感態度目標,從麋鹿多災的命運中領悟到野生動物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去保護,體會到國家隊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視,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本節課的學習也是圍繞這兩個目標開展,無論是課文的學習還是達標檢測都緊扣目標。

2.為讓學生掌握麋鹿外形的特點,在學完這部分內容後,我利用課件從角、毛色、蹄子、尾巴等方面與其它動物對比,進行判斷,從視覺上認識麋鹿這一奇特的外形。

3.第二板塊主要學習麋鹿的傳奇經歷。如果僅僅從文字表面去梳理傳奇經歷,抓住幾個時間段,瞭解那個時間段發生了什麼,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後的情感。我把這部分當作教學的一個重點,並通過相關課外知識的蒐集整合來補充所學,深入感知課文藴含的情感。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以課文內容為媒介,瞭解麋鹿發展的過程,掌握其發展的“時間”;以課文的語句為依託,加強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説清麋鹿“在那個時間段裏麋鹿有着怎樣的經歷”,側重對麋鹿“經歷”的整體梳理。

在課前設計中,我還想通過學生蒐集資料,再結合課文內容,通過朗讀,感受麋鹿的每一段經歷,要讓學生讀出情感,如:憤恨、驚喜等,情感的變化要隨麋鹿的經歷而變,這不僅是在瞭解麋鹿的經歷,也不僅是在學習課文內容,更多的是透過語言文字,激發內心的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我覺得這應該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精華,可惜的是在時間的安排不合理,導致這一環節匆匆而過,心中頗有遺憾,

第三板塊是課文第一小節的學習。感受麋鹿迴歸故土的新生活。讓同學們在讀中感知麋鹿生活在故土的幸福。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注重了學法指導,通過自讀,勾畫句子,思考,寫感受等方法,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從教學設計來説,我覺得應該是吃透了文本,挖掘了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但是課堂上的不確定太多,實際操作與課前預設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1.          學生還需培訓。因為本學期剛接手本班,對學生的瞭解與培訓正在進行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配合還不夠默契,小組之間的學習過程等訓練都不到位,還需繼續訓練。

2.          時間安排要恰當。每次公開教學都會犯時間上的問題,這次同樣是前鬆後緊。我認真思考了一下,覺得還是自己太“貪婪”,覺得在教材的處理上這也需要講,那也需要説,魚和熊掌想皆得,但課堂就只有40分鐘,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還需要合理的選擇才行,重難點的處理不太準確,造成時間分配不均。

麋鹿教學反思3

教學完《麋鹿》,反思的時候我忽然對教學對話又有了一些認識。

對話是課堂教學的部分過程,也就是説教學過程並非每一個環節都是用了對話的方式,也不需要每一個環節都用對話的方式進行。對話的內容、目的、方式、進程等,主要是由教師主導的。這些因素,教師還可以預設。

例如《麋鹿》一課(蘇教版六A上),同樣的內容——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神奇的經歷,可以教簡單的內容(知識性地瞭解麋鹿,學會生字詞,讀讀課文),可以教中等難度的內容(不僅瞭解知識性內容,還知道作者怎麼寫的,學習部分寫作方法),還可以教學生最難理解的內容(生活習性和麋鹿外形的關係,寫傳奇經歷的作用,麋鹿命運與祖國命運的關係等)。這些是由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選擇和決定的。我的選擇是中間者。因為採用對話的方式,是為了學生更主體地學懂內容,而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教師預設的,因此説對話的目的是由教師主導的。對話的內容、方式、進程等,是由教師主導的,也是這個理由。

本課我教的內容是:麋鹿的外形描寫,描寫的順序和層次,寫傳奇色彩目的是為了突出神奇。第三部分的內容涉及的時間跨度大,麋鹿的經歷複雜,學生要深究,會花費很多課堂時間,對學生語句表達能力的訓練點似乎也不是很好找。但是可以讓學生懂得怎麼將習作寫得吸引人。這在實際作文的構思中會有較大引導作用,屬於開拓學生最近發展區作用的內容。而前面一些內容是直接有益於學生習作能力提高的練習。

教學寫作的順序是讓學生讀完課文中外形描寫之後通過對話實現的。以下是片斷:

師:馬騁遠,你能介紹一下麋鹿外形上的特點嗎?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馬……尾似驢……蹄似牛。

師:不夠順暢,那是因為對麋鹿外形的介紹順序不是很明白,請大家分析一下,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它的外形的?

生:是按照角、面、尾、蹄,從前到後,從上到下的順序來寫的。

師:是的。這是寫作介紹動物人物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培養的語文基本素養。同學們在寫作的時候,不要提筆的時候就忘記了。再請大家練習説一遍。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馬,尾似驢,蹄似牛。

描寫有層次的教學,我抓住了介紹麋鹿的生活習性這一段,在介紹繁殖能力的時候,將雄麋鹿的`角生長情況介紹得很清楚。“兩歲長角,六歲長成。”但是,角的形狀,在上一個自然段寫麋鹿的外形特點中就有介紹,為什麼不在那時候一起介紹呢?

生:這裏是介紹麋鹿的小時候,上面是介紹成年鹿的情況。

師:這有什麼不一樣呢?

生:這是重點講生長情況,上面師介紹成年鹿角。

師:上面是介紹麋鹿角的特點。這裏是介紹麋鹿的生長髮育情況。説的是兩種情況,因此分開寫。可見,作者的寫作層次很清。

理解傳奇經歷的時候,我總覺得沒有什麼好教的,就是一個經歷,一個故事。琢磨的結果是,寫經歷是為了進一步突出麋鹿的神祕特點,增強文章的可讀性。於是讓學生注意時間和麋鹿數量的那些數據,懂得一個故事大概。讓後探討這部分內容的寫作目的。

教完之後覺得還是挺滿意的。一篇文章可以教學的語言訓練點是很多的,針對我班學生寫作順序、層次不夠清楚,寫作時對方法的運用不夠自覺的特點,將這兩點作為相對重要的內容來教,是目中有人的做法。時間也顯得緊繃繃。

但是,當看到別的設計,看到教參上的提示:教傳奇色彩中具體內容,分3000年前,1865年,1900年,1967年,讓學生理清課文內容後,進行講解,我覺得教得粗糙了。

再思考覺得那樣的教法也值得分析。也許那樣教,學生是很容易理解的,也會省力一些,對於內容的瞭解也多一些。但是,教的時間可能會多花一些,課時就會更加緊張。

從以文為本的角度,那樣教是更加“文本”的。通過講解,練習學生的表達能力。但是從時間角度,從學生寫作理念角度教,應該取我的教法。

不管怎樣,不同於我的教法又告訴了我一個道理:教師覺得簡單的內容,學生卻未必簡單。看似簡單的內容,卻是學生提高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好材料。教師要選好練習的點。

以後教學的時候就是要看學生的需要。一個重在知曉寫作目的;一個重在練習具體的表達能力。

麋鹿教學反思4

《麋鹿》以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層次清晰地介紹了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敍述了它們歷經磨難終於回到祖國的坎坷命運,體現了我國政府對於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視。

對於這樣的説明文,《語文課程標準》也在階段目標中提到,要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説明方法。這篇課文內容簡單,條理清楚,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師引導學習,學生很有可能會索然無味。只有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熱情,學生才會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實現三維目標。基於以上的認識,我覺得《麋鹿》的課堂應該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先默讀課文,自主填寫表格,然後再集體交流。這樣,學生在自學的時候有了很多的靜思默想的時間,所以在交流的時候就比較有條理,説得比較充分。絕大部分學生能夠踴躍發言,一改平日裏寥寥無幾的舉手。可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是相當重要的。在學生交流的時候隨機進行朗讀指導,探討説明方法的運用,談談自己的感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Tags: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