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71W

導語: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廣角》教學反思(精選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1

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廣泛存在着,數學廣角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重要性。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排列組合的簡單方法,鍛鍊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在教學《數學廣角》時,我沒有按知識結構為主線,而是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感與體驗來組織教學。創設“遊數學廣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點——遊數字樂園(數字搭配)——聰聰給大家的啟示,一系列的情境。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樂意學,主動學,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但是在組織教學上,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説自己的想法,總想替學生説出來,這是一直以來我最愛犯的大忌。數學老師要求數學語言精密嚴謹,評課老師給了我寶貴的點評,説話有點碎,有點雜。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加鍛鍊,儘量使自己的語言符合一名數學的基本語素。

總之,這節課較前兩次的成長課來説,感覺自己進步了很多,找到了上公開課的感覺。我要跟學生們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一起體驗。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2

《排列與組合》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不僅能融合新課改的教育理念,關注、鼓勵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的活動中,瞭解了簡單的排列、組合的知識,並能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適時評價鼓勵,獲得有效的數學活動經驗,滲透數學思想:

1、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以聰聰過生日時一整天的活動為線索,設計了幫聰聰搭配衣服、吃早餐、邀請小朋友、選擇路線、趣味朗讀及拍照等六個情景串聯起整節課的內容,以兒童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融入教學中,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表明,學生對情境中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

2、關注學生思維過程,順利實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

教學時,我把例1設計成實物連線,在緊接着的練習中,課件出示了食物圖片,卻沒有給學生提供可以連線的內容,迫使學生不得不思考:該怎麼辦?用什麼方法表示更合適?讓學生被動的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在路線選擇問題上不再讓學生畫或寫,而是讓學生説,在“説不清”的情況下主動地用數字、字母或符號表示,讓學生主動完成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並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不同的方法,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此過程中學生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

3、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處理教材時,沒有直接呈現排列組合原理,而是從排列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學枚舉法。因為學生只有按照一定的順序將事情的各種情況一一列舉出來,才能夠保證計數時不重複不遺漏——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怎樣才能既不重複又不遺漏是學生必須面臨的問題。學生的思考過程就是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的過程。對小學數學課堂,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是非常必要的。本節課在這個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是解決植樹問題,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是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例:公路兩旁栽樹,安置路燈,花壇擺花,站隊中的方陣,這一節是關於兩邊全栽的植樹問題。教學以後有以下反思:

1、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並貫穿教學的始終,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開始,把書上例題改為學生能自己畫出線段,即15釐米長線段,讓學生在線段上面種樹,每隔5釐米栽一棵(兩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學生被我提出問題吸引了,立刻開始自己畫,因為15釐米,5釐米在格尺上都有,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畫,自己數,知道栽了6棵樹,我又趁熱打鐵讓他們列式,總結規律。我這樣創設自己動手教學情境,使學生進入了學習狀態,讓學生在良好的狀態下產生一種積極主動學習慾望。

2、為教學內容注入生活情境,使之具有實踐性。

一改過去呈現式例題教學方式即讓學生只憑文字敍述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因此這樣勢必要影響學生對數量關係的分析,理解。學生為解應用題而解應用題。這樣會對數學感到厭燥,枯燥。因此,我把例題簡單化,用學生自己能操作範圍內來自己去做,使抽象的數據變化現實中數據,把100米改為15釐米,隔5米改為5釐米栽一棵樹(兩端全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學生在自己操作中完成了問題,總結出規律:即總長除以間隔+1=棵數、這種處理方式有兩個優點:一、使學生輕鬆地掌握了應用題例題的結構,從而不會對抽象的數量關係感到厭煩和畏懼,二放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對數學生產生親近感,由此激活了學生的抽象思維,同時有效地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

3、採用了差異教學

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關鍵內容,在解答應用題這一環節中,採取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究,允許不同方法即例題中的列式:(100÷5)+1或100÷50=2020+……我都給予肯定,然後讓學生,説一説各自的理由,最後選擇喜歡自己方法,這個環節不僅僅尊重了學生的獨立思考,也實現了一題多解策略,尊重了學生個性差異,讓學生在自己空間,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這一節不足之處個別學生沒有積極參與,他們成了旁觀者,沒有更好地學到知識。這就告訴我以後教學中要注意調動所有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熱愛數學,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給每一個學都創造參與學習,發表自己見解,展現自己的廣闊空間。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4

動手操作是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必要手段,是嘗試開啟智慧的鑰匙,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是學生自身成長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變得豐滿、深刻。

本節課以一個故事為導火線來展開學習活動,生動有趣。在整節課的時間內,同學們都表現極大的興趣與熱情,不論是在小組內擺卡片、三人互助的“握手”遊戲,還是在電腦上演示衣褲的搭配,同學們都是興趣盎然。當他們自己解決一個個問題後,當發現自己的解答是正確時,同學們都會情不自禁鼓掌、歡呼。這種場面使我真正感到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必須在課下花力氣、動腦筋、設計既能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又能符合課標要求的課堂預設,在課堂上也要適當的語言、輔助教學工具,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獲得成功的喜悦。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5

《集合》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的一個內容,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集合思想是最基本的數學思想,集合理論可以説是數學的基礎。學生從一開始學習數學,其實就已經在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學過的分類思想和方法實際上就是集合理論的基礎。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裏只是讓學生通過學生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感知集合思想,能夠用自己的辦法解決問題。本節課設計時我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數學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知識出發,創設接近生活的問題情鏡,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交流合作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時感受數學方法的多樣性和應用價值,初步體會集合思想。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髮現擺兩個三角形至少需要5根小棒,其中有一根小棒既是第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又是第二個三角形的一條邊,發現其中的重複現象;然後通過創設參加運動會的情景,發現中間的重複現象,引導學生去探究該如何重新整理名單,進而引出集合圖,再帶領學生明確集合圖中每一部分的含義,並學會用算式表示出來;最後通過小練習加以鞏固對運算的理解,並設計一個開放式的練習,激發學生思維。

課堂上不足之處很多,特別是製作好的微課沒有播放出來,是個小失誤,在對課堂生成的把控還有許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6

這一課教學過程基本上實現了教學設計的意圖,讓學生體會到了“集合”這一基礎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實現運用,以及這一知識對解決我們生活的實際問題的重要性。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能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有用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創新的興趣。

當學生解決兩小組一共有多少人時,答案有了爭議,兩種答案的學生都説出了自己的理由,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學生都想正確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師此時沒有及時肯定哪個答案,而又創設了另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設計圖案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提倡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獨特體驗,用自己的方法來發現創造。學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學習動機得到激勵,進而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

二、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提供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因此教學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實踐活動空間,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創設了讓學生設計圖案,學生設計的圖案很多。可見,創造源於實踐,提供實踐操作平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注重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發展學生思維。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應允許學生存在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本節課學生

共用了5種方法來計算兩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我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新課改下的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固定的運算方法,也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本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目標,也有不足之處:

1、強調過程與教學時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數學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教學要注重過程,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感知,強調學生的體驗,這是新課改的方向。我在本課設計中,比較注重過程,注重學生的體驗,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設計圖案並填寫名單,彙報就有少數同學説沒寫好。要是等所有的同學都寫好,本課教學任務就很難完成,還有展示學生作品時,許多學生都設計得很好,由於時間的關係,不能一一展示。應該説強調過程與教學時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處理好強調過程與教學時間之間的關係,需要進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應該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

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學習中。這樣才能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我在本課利用直觀集合圖説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時,找了少數的同學説了一下,就過渡到下一環節。但到了後面的列算式解答時,學生根據直觀圖寫出了不同的算式,説算式的意義時有同學不會説了。部分學生還沒理解直觀圖左側和右側的意義。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三個部分的意義,學生印象深刻了,全體學生有了思考的過程,這樣後面就不會出現問題了。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7

基於多媒體網絡技術下的“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正是藉助多媒體網絡資源,給學生呈現出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來驅動教學;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學習活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烙餅”是一節滲透統籌優化思想的數學課,它通過簡單的優化問題滲透簡單的優化思想。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以“烙餅”為主題,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為主線,圍繞怎樣烙餅,才能儘快吃上餅?展開教學,設計了烙1張、2張、3張----單張,雙張餅的探究過程。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點,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利用手中小圓片代替餅,經歷了從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整節課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我滲透了以下理念:

1、解放學生的手,讓學生操作實踐

《課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如,課前我讓學生明確要求以圓形紙片替代餅,與家人或小夥伴進行烙餅活動。這一環節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來,在操作中感知,在實踐中昇華。並且,這一環節,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知識出發,創設了生動,現實的情境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時時為我們生活服務,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

2、解放學生口,讓學生暢所欲言。

上課了,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展示、再全班交流,這一環節實現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它既是生生之間的互動也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水嘗水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通過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形成條理化,規律化的知識結構。

3、解放學生的頭腦,鼓勵學生想象、創新。

愛因斯坦説“比宇宙更遼闊的是什麼?是相象力。”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敢於向老師、向書本、向權威質疑挑戰,鼓勵他們標新立異,肯定他們的想象,例如本節課有位學生提出:“如果一次能烙3張餅、4張餅或更多的餅呢?”我鼓勵説:這個問題提的真好!請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研究一下它有什麼規律吧。

4、給孩子一個發展的課堂

數學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它不僅僅是承載數學知識的地方,它更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場所,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才能給學生一個創新的課堂,一個發展的課堂。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8

教學思路:因本節課教學內容少,知識點簡單,大部分學生能跟據生活經驗,推理得出結論,學習興趣濃,教學看似難度不大,但有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毫無章法,有的學生不能有序、全面的思考問題,又因為二年級學生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很難將自己的推理過程表述清楚。所以,教學難度相當大,難點突破更是不易。因此教學例時我將例1中的題目信息分步展示,先出示前半部分,讓學生明確有3本書,3個人,每個人分別拿一本書,再出示小紅、小麗的話,讓學生思考通過她們的話知道了什麼?逐一分析,讓學生了解推的一般思維過程,再提示學生用筒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推理過程,比較得出連線法簡法,直觀的優點。最後以問題:為什麼大家都是從‘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開始推理,明確推理的一般方法,先找出關鍵信息,往往能得出一個結論,根據這個結論,利用排陣法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下一步推理。最後,利用遊戲找朋友,和活動猜一猜鞏固練習,以便學生深入理解。

教後反思:

1.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導致課堂宂繁,教學設計不夠簡煉,精準。

2.平時對學生的課堂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不到位,部分學生上課不會説,不敢説。

3.可以將教學實例脱離教材,使其更加生活化,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4.修煉提自己的教學能力,使課堂教學行為藝術化。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9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通過這一情境活動的逐步深入,訓練學生有序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1、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的交流。學生在完成這個活動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沒有困難,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有一些困難,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時候也解決了此問題。

2、運用方法,引申練習。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進行小組的交流和全班反饋,重點讓學生説從配餐的知識遷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難,但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時候也解決了此問題,特別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自己是怎麼走路的時候都是都非常有順序的。

總之,這節課我先從學生身邊的情景出發,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數學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教學中,我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緊密聯繫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給學生創設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和體驗數學,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積極的參與研究與學習,教師注意走進學生,和學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幫助學生排除障礙。

3、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的思維明晰化、條理化。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10

本單元“數學廣角”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藉助線段圖等手段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成功之處:

總結歸納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

在例1的教學中主要學習兩端都栽的內容,教材的安排是由一個男孩説出容易想錯的想法“每隔5米栽一棵,共栽20棵”,接着引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把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由此滲透數學思想——化歸思想,從而發現兩端都栽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最後按照規律解決例1問題。在教學中要注意理解總長、間距、間隔數的意義及其之間的關係,要讓學生髮現總長÷間距=間隔數。

在例2的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這類問題屬於什麼情況,然後放手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理解、分析、思考,進而發現當兩端都不載時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由此來解決問題。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完成做一做的第2題,學生會發現這類問題屬於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況,啟發學生思考,獨立解決問題,並找出其中的規律,即棵數=間隔數。

在例3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通過畫圖發現封閉圖形中曲線上的植樹問題,啟發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找出其中藴含的規律,即棵數=間隔數,並發現這與前面所學的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況相符合。

通過不同植樹問題的方法的總結,學生就會依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足之處:

1.對於在路的一旁、兩旁栽樹強調不足,導致學生在練習兩旁都栽的時候出現沒有乘2的現象。

2.對於逆向思考的植樹問題練習量不足,導致學生出錯。

再教設計:

1.注重把植樹問題進行分類:如敲鐘問題、爬樓梯問題、鋸木頭問題。

2.對於封閉圖形中的'逆向問題要增強練習。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11

本冊的《數學廣角》安排的拍列組合教學內容與二年級的安排有所不同,二年級只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讓學生排一排,初步感受排列組合的思想和方法,而本冊教材教學重點則是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如學具操作、畫簡圖、文字形式、字母形式等)把排列組合的結果羅列出來,使學生學會用更簡潔、更抽象的方式來表達排列組合的方法。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以上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搭配才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把所有結果都呈現出來,發展學生有序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關於教學設計的説明

本節課周延飛老師作為參賽課參加中原區協作組的比賽,所以作為教研課在我們三年級數學組開展,在近四次的試講—修改—討論—再試講的過程中,我們預設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點設想:

一、從兩件上衣和兩件下裝來搭配的舊有知樣的,只要學生能按一定的順序去組合,就應給與肯定和鼓勵,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快樂,以達到強化學習的動機。識增添一件下裝的生活情境中,引發學生思考,當材料有所增加時如何搭配。

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有條理的有序的記錄,培養學生合作探索創新的意識。

三、創設情境,參加破解數字密碼鎖的遊戲,啟迪學生思維探究如何有序排列3、9、7,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中激盪智慧火花,組合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同時鼓勵學生肯定每種想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

關於課堂效果的感想

一、創設情境串,為學生提供樂學善思的數學天空。教師將教學材料融為大的情境:到數學廣角遊玩,一道一道的題目變為一個個有趣的遊樂活動,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不過這其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如何將每個數學材料有層次的開展,使得知識在螺旋上升。比如出示例1服裝搭配時建議不要直接提問有幾種不同的搭配?這樣學生説過在動手有點本末倒置,可以這樣問:由幾件上裝?幾件下裝?上裝和下裝搭配可以怎樣穿?(學生説一套兩套的穿法)教師肯定後:看來上裝和下裝不同搭配就不同,你們想到了這麼多種穿法,到底有多少穿法?我麼能不能找一種數學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呢?(小組合作探討)

二、分工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教師注重通過學生親自實踐探索,發現規律,總結方法。我在每堂課後提議周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小組內分工和作,使學生在相互交流、補充中提高、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小組彙報進一步擴大交流範圍,集思廣益,拓展思路,加深學生對排列組合思想方法的認識,同時這個過程也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很好鍛鍊。同時一點,除了課堂上要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外,教師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更應全面調節教學。例如教學片斷:師:動手擺一擺,並思考怎樣把各種穿法記錄下來?小組交流,小組長記錄。學生活動約8分鐘,教師巡視,活動結束後交流彙報,周老師指名答,上去的4名同學展示思考情況。大家根據課堂反映效果提出:

1、活動要求要提出的簡單明瞭,具有可操作性。

2、組織好活動紀律。

3、調節學生彙報順序,同時也是教學思路循序漸進的過程。

個人認為參與調節課堂教學實驗的過程是美麗而又曲折的。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篇12

《數學廣角——集合問題》是人教版三下第九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的有關數學思想。《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儘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1、教學內容體現生活。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實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所以在課堂中選擇的素材——三(1)班同學分別喜歡遊玩敬亭山和喜歡遊玩博物館的情況,來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領悟到統計的範圍很廣,使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探究空間體現廣延性。

真正控制學習進程的不是他人,而是學習者本人。在教學中,充分的探索時間和空間是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的,因此在突破本節課出現重疊問題的這個難點時,我選用第一組同學喜歡的情況進行研究。但是有可能被調查的這一小組沒有出現交集現象,因此我也另外準備了2張自己的名字卡片參加這一小組的調查。這樣處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來源於身邊,而且讓三年級學生把自己的名字貼到黑板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請學生算算一共用多少人,從而出現了學生算的人數與老師調查的人數不符,出現了認知衝突,就此營造了一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氛圍,激發了探究慾望,接着我安排了充足的時間、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重新梳理重複名字的拿去過程,直觀形象地揭示人數多出來的原因所在,巧妙的設置一個讓學生一下就找出喜歡遊玩敬亭山的學生,使畫出集合圖水到渠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體驗到集合圖的直觀形象,簡潔明瞭的作用,充分交流集合圖各部分的含義,從上面的充分感知中,再到算法的引出,又是水到渠成,渾然天成,使絕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重疊問題的解決策略。整節課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共同參與,擁有自行探索、自行創造的機會。

3、鼓勵算法多樣,體現思維訓練過程。

教學過程中我不是要求學生去強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藉助已有經驗與課前自學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使學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同時,注重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在交流中想到“6+1+3=10”“9+(4-3)=10”“4+(9-3)=10”等方法,這些方法是學生藉助已有經驗想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在此基礎上提出:“9+4時有3個人加了兩次”,所以用“9+4-3”解決問題的道理。

4、藉助多媒體優化教學過程。

隨着社會的進步,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大了課堂容量,而且使教學活動更具趣味化、活動化、自主化,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這節課中我利用簡單的動畫演示,形象地體現出集合思想的實質──交集的意義,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促進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但是,我在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遺憾:例如要求學生用圖形表示“5+3”時,學生沒有理解老師的目的,我沒有及時抓住課堂上這種生成,及時引導;沒有在課前就能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在語言引導和把握上做得不夠,有待於今後在課堂上多捶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