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語文四年級上冊《説勤奮》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34W

《説勤奮》是一篇説明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下面給大家分享《説勤奮》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四年級上冊《説勤奮》教學反思

《説勤奮》教學反思1

《説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説理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説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觀點、生動的事例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説理文的魅力。回顧自己的課堂,做反思如下:

一、閃光之處

1、悉心解讀文本。

《説勤奮》這篇四年級的課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開篇即以一個設問句,把作者的觀點鮮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接着又以兩個典型人物的事例證明了觀點的正確。最後以“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結尾,再次闡明觀點,把對於勤奮的理解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體現了這篇説理文的價值導向。初拿到這篇課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平實,這樣的課文真正上起來往往是分析、説教有餘而語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難以讓學生喜歡。如何既上出説理文的特點,又體現濃濃的語文味,並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這是我在鑽研文本的過程中一直反覆提醒自己並努力實踐着的。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潛心會文,才有了後面的跳出課文教課文。

2、精心設計課堂。

在經過了悉心研讀教材之後,我最終設定了以下三個版塊:開門見山導入,初步明確觀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道理;精讀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結構。全文的教學重點較為為凸現,思路也比較清晰。在課堂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抓住重點詞、關鍵處、精妙處進行對比的品讀感悟,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

二、不足之處

1、自讀的時間多了,但是全班讀的時間少了,課堂上“書聲琅琅”的感覺不夠;

2、還有一個“尾巴”沒有上,原來設計時是引導學生明白第一部分是“提出觀點”,最後一部分是“點題總結”,然後質疑:是不是隻要這兩部分就夠了呢?為什麼?拋出這個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思考,這樣上完整就更加好了。

《説勤奮》教學反思2

蘇教版第15課《説勤奮》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還沒有上這課時,我真擔心學生沒有興趣學這篇課文,因為這樣説理性很強的文章他們從沒有接觸過,該怎樣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積極性呢?我採用了“抓住主線,讀中感悟”的方法,教學效果還不錯。

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條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從對具體語言文字的感悟中去明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讓他們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具體做法如下:

一、課前閲讀,加深理解。

為了使文中童第周這個人物形象更為豐滿,更有感染力,也為了拓寬學生的閲讀面,課前我準備了《一定要爭氣》這篇文章讓學生自讀,體會童第周的精神,尤其是他的勤奮。通過這篇文章的閲讀,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中“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等詞語,童第周在路燈下苦讀的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學生的腦海裏。而且,學生對於童第周對人民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也有了瞭解,為理解課文結尾“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作好了鋪墊。

二、教給方法,由扶到放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動筆做記號。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

由於課文並不難以理解,兩個例子的結構也有所相似,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採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學習司馬光的例子時引導多一些,童第周的例子則放手讓學生自讀,並結合課前補充的文章《一定要爭氣》來談感受。為了讓學生較好地進行自學,我有意識地教給了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通過找關鍵句子和詞語來體會人物精神。這樣一來,不僅能使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也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不僅授之以“魚”,也授之以“漁”。

三、比較學習,巧破難點

課文中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司馬光,一個是現代的童第周。他們有着許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説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裏便水到渠成了。

四、聯繫實際,指導行為

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而司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奮”也讓他們敬佩不已。這時候,我趁熱打鐵,聯繫課文內容,問學生“懷着對美好理想的憧憬,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學生自然而然地將“勤奮”與自身聯繫起來了,原來自己只要勤奮也可以像這些名人一樣獲得成功。因為不管是天資聰明的人,還是基礎較差的人,都是通過勤奮才實現自己的理想的。不過由於課堂上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談自己的打算時,説得還不夠具體化,但我想他們只要有了這種理解,多多少少在潛移默化中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五、平等對話,和諧相處

師生對話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形式。整堂課我緊緊抓住“勤奮”談勤奮,在輕鬆愉悦、靈活深刻、豐富幽默的對話中,師生關係融洽、親密、民主、平等,如渠水般自然,似琴瑟般和諧,師生浸染於真實美好的氛圍裏,沐浴在健康向上的陽光中。這充滿生機活力的互動過程,“解放了孩子的頭腦”,讓他們學會思考,學得主動,學得聰明,學得愉快。在教學議論文的方法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要用典型的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我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通過生動、幽默的對話來暗示和點撥學生,循循善誘,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受到啟發,學生學得生動而又深刻。

“平等對話”也離不開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這是因為學生之間年齡、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鬆;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爭論中啟發,最能激發創新。共同體驗應當是孩子們內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們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分析重點段落時,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動筆,做記號,留給他們個性的空間,再交流,談感受,學生説出我是從哪句中的哪個重點詞中體會到了什麼,並讓學生評價,補充,珍視了學生個性的獨特體驗。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作適當的點撥。學生學得輕鬆,理解得也不錯。

學好語文還要實現教師與教材的平等對話,並引導學生實現自我超越。讓學生融入教材情境,運用多種方法,巧妙地激發學生對教材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形成濃郁的學習氣氛。發揮學生自己學習語文的巨大潛能,提高閲讀的效果和效率。如:課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就是讓學生把課前做好的有關勤奮格言的書籤贈給同學,以此來互勉,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勤奮”,還學會了積累。

《説勤奮》教學反思3

《説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第16課,這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訓練要求,我對這節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的道理。

2、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略知説理文的篇章結構,擺事實,講道理。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特點,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在教學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全體學生參與課堂

在上課時一開始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學生都能正確回顧,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學生以一種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接着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採用學習的遷移,自主開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資源,使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

二、讀中品味。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鑑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個人讀等等。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體會“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什麼樣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間走一個來回。

三、以問導學,説中明理

聽、説、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支柱,支撐着語文素養這座大廈。學生的頭腦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課堂中我嘗試多讓學生自己説,把精彩留給他們,還他們一個自由表達的園地。在學習司馬光的事例時,我設計的問題是: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字詞句入手,潛心體會,真正領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設計了以下問題: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

(2)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麼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問題有一定的開放性,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幾句。事實證明我的設想是正確的,開放有度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

四、由“課本”向“課本外”延伸

成語,讀名句,寫事例,幫助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時空,引導學生將課內外知識聯繫起來,運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讀中學寫、寫中促讀、在學中做,在做中創。

通過本節課教學,學生能夠知道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蹟,懂得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橋樑,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由於我的水平有限,課堂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覺得自己對學生進行語言理解方法的引導還不夠,教學語言也不夠精彩。另外我總感覺課堂上學生讀的不夠理想,可能是説理性很強的文章,描寫得不是很優美,所以學生的朗讀就沒有那麼投入,同時學到最後我讓學生起來交流相關名人名言時,由於課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得不夠理想,所以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後來只好我説了兩句。看來我以後在課前準備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針對以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不斷學習新課程理念及他人優秀經驗,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大膽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